制 造 业

概况2020年,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6%,比上年(下同)下降6.5%。全年生产动车组996列,下降9.3%;生产城轨车辆1836辆,增长3.7%。由于国家高铁发展战略宏观调控,高铁市场需求逐步趋向饱和,城轨市场随着城市的发展需求量不断扩大,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整车企业产值和利润呈现下滑态势;配套企业发展稳步增长,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基础上,新产品逐步打开市场,实现牵引、制动等核心配套产品在城轨市场占有规模的进一步增加。

产业规模国内领先2020年,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形成产业规模较大、技术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整车企业达3家,规模以上零部件配套企业达84家,有规模以下配套企业255家。产品种类以乘用车为主,兼顾工程、维修车辆。截至2020年底,青岛高速动车组整车约占全国50%的份额,城轨地铁车辆占全国20%的份额。

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2020年,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重点布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青岛(即墨)轨道交通产业园等2个园区。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集聚产业链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等3家主机企业及配套企业200余家,产业集聚度达70%以上,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城阳区范围)突破1000亿元。青岛(即墨)轨道交通产业园是青岛市车辆制动系统、牵引系统和下游车辆运维等产业板块的承接区域,可以缓解示范区的承载压力,为产业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国内领先2020年,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轨道交通装备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应用等10个项目获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获评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善2020年,青岛市建成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在内的各类创新平台。建成中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3个,其中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高速列车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个、国家级轨道车辆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车辆检验站1个。

产业集聚国内优势明显2020年,青岛市发挥本地产业集群优势,推动产业进一步集聚。产业集群先后入围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雁阵型”集群和山东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牵头组织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内企业组群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2021年1月16日完成决赛答辩。

省内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市场开拓2020年,青岛市开拓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省内市场,针对省内各市规划报建的轨道交通发展情况,帮助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跨座式单轨及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以及信号系统等新产品拓展市场,打造山东省内“地产地用”新模式。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截至2020年底,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00.02亿元、利税总额49.05亿元;占地面积1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37万平方米。设有总部、事业部、技术本部及制造本部等四大系统,下设36家单位;设立14个全资与控股子公司。

规划发展2020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明确发展“路线图”。建立政企共建新模式,高速磁浮实验及试制能力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实验室验收投入使用,复合材料中试线实现2种典型工艺验证和产品试制。股权投资支撑业务发展,稳步推进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重组工作;主导组建成都、济南检修合资公司,完成中铁国际美国公司投资退出及香港子公司疏减。打造磁浮生态,与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试验工程落地。

经营管理2020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双百行动”各项任务,获评市国资委专项评估A级企业;推进中车成都公司股权多元化工作;实施领导干部“两制一契”(聘任制、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搭建分级运营机制,分厂虚拟利润中心有效运转;变革组织绩效考评体系,实施“工资包”模式,强化绩效“指挥棒”和分配“杠杆”作用。推进全面预算,构建制造单元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成作业成本法框架搭建;“财务共享转型实践”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利用减税降费政策,降本成效显著。推进“法治四方建设”,在海外投标项目中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通过中车法治建设验收。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开展合规风险识别和检查,加强合规培训,提升合规管理能力。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建设,促进风险防控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发挥内控审计作用,对翻译费、修理费、工序委外及工艺装备管理等进行专项审计,提升费用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保密体系、信息安全、基础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质效,增强员工保密意识。

质量管理2020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参加ISO/TS22163复评获得银级证书。深化供方产品质量管控,强化供方产品全尺寸检测及自采原材料管控,推进焊接等特殊过程专项提升,实施进货检验流程再造。强化项目质量管控,将同类车型历史故障和合同差异项纳入项目前期质量管控,细化特殊过程、关键工序巡检项(点)和频次。完成质量管理系统三期建设,推进供方质量管控和探伤业务信息化管理,实施质量要素参与供方产品订单份额分配。“三层四链”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获国家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概述2020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推进企业改革和创新驱动,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提升产品质量,规范企业运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3.18亿元。

市场营销2020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检修客车842辆,获乌鲁木齐局旅游车、西安局体检车项目等客车加改订单,累计签单1.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79.55%。获取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地铁3号线二期水性漆车体喷涂项目、南京浦镇公司水性漆设备舱模块喷涂项目。获取南京浦镇公司250千米标准动车组操纵台、设备舱模块订单,市场份额达到60%。获取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50千米、350千米时速标准动车组设备舱模块订单(市场份额达到70%)及250千米标准动车组操纵台订单(市场份额达到51%)。探索海外和专用车业务。实现刚果(金)12辆客车项目订单落地交付,缅甸28辆客车顺利交付并实现全部回款;获取广州地铁蓄电池公铁两用车项目和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磁浮牵引车项目订单。推动智慧物流业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首次实现物流与主机厂之间智慧物流信息贯通下的智慧物流服务,全年综合节约各项费用约2000万元。

图1082020年11月16日,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在青岛港举行援缅甸铁路车厢项目发运仪式。(张天博摄影)

改革发展2020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推进重组工作。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上报《关于四方股份公司与四方有限公司重组的建议方案》并获得集团批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制订《公司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完成四方老厂区搬迁任务。协力推动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开工建设。加大低效无效固定资产处置力度,完成青岛四方机车车辆铸锻有限公司19%股权和青岛四机建筑安装有限公司19%股权处置。建立健全“两制一契”管理模式,完善干部管理机制。

创新管理2020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实施《四方有限公司以深化精益管理为主线的三年“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推进生产异常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制造系统任务异常响应效率;巩固优化“四级改善”机制,优化改善提案评价和推广机制,全年累计提报改善提案2437件,增长40%。制订实施《2020年铁总产品综合合同兑现率提升管理方案》《客修产业日计划兑现率提升专项工作方案》,提升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委外业务单元化组合调整,优化客车检修工艺路线。完成车体钢结构检修工艺方案及车体钢结构检修焊接体系提升工艺策划;加大工艺能力攻关,客车检修主要零部件偶换率下降9%;完成空调机组试验、104/F8制动机检修试验、轮对轴箱组装等工序智能监造数据采集系统与工控设备的联网技术输出,实现客车检修智能检测创新应用。开展旅游专列设计、特需车辆改造等科技项目。建立健全科技项目评价机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市科学技术奖4项。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成果转化2020年,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依托“大型薄壁铸铝件研制”项目,研发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列车用系列型号ASG箱和托臂核心零部件,填补国内大型薄壁铸造技术空白,满足高速磁浮列车用精密铝合金铸件的技术、质量要求,通过主机厂首件鉴定,获得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架托臂和ASG箱体订单。

科技项目申报2020年,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与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家单位联合申报“自主式交通复杂系统体系架构研究(基础研究类)”科技项目,参与申报材料4个课题中6个子任务的研究内容编写及任务预算编制。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高效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高速列车示范应用》。联合中国科学院等,参与完成科学技术部“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集装箱式生物隔离运输系统技术与装备研制”重点专项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定向申报。申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项目10项。

平台项目建设2020年,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平台项目建设,与航材国创(青岛)高铁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哈焊国创(青岛)焊接工程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对接,推进焊接工程中心和材料工程中心规划设计。启动“装备智能化研究院、能源与动力研究院”等2个研究院规划设计工作。开工建设双创园项目,4栋单体建筑完成主体封顶;开工建设高铁名人苑项目,部分楼栋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完成中钛国创(青岛)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推进中车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完成项目选址和初步方案设计工作。

对外交流合作2020年,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与科学技术部火炬中心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中国中车专场赛。加入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促进与中德智能制造领域战略对接和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合作。举办第二期焊接结构先进设计、建造及服役安全性分析高级培训,参加培训290人。举办“央企青岛行——走进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活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车研究院、中车戚墅堰所、航材国创高铁材料研究院签约,启动“自主式交通复杂系统体系架构研究”“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等轨道交通领域协同创新项目5个。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四方所、大连所、戚墅堰所等3个轨道交通装备系统供应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联合技术创新,促进先进技术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协助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举办“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对接会”,与会专家评委和项目团队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新材料应用、新能源应用等产业和学科领域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汽车制造

概况2020年,青岛市汽车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01家,其中整车企业4家、改装车企业28家。汽车整车总产能125万辆(含新能源汽车产能48万辆),其中轿车55万辆、交叉型乘用车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55万辆、轻中重型载货车15万辆。全年全市共生产整车120.02万辆,比上年(下同)增长4.7%;实现整车产值1017.74亿元,增长10.66%。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12.9万辆,创历史最高纪录,实现整车产值约45.57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青岛市推进美锦氢能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氢燃料电池整车项目先期租用原上汽清洁客车厂区进行设备改造;后期在泊里镇自建40公顷整车项目用地,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青特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的新能源商用车动力总成技术开发产业化项目完成通用设备部分安装调试,试验设备准备签署采购合同。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整车制造总部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额120亿元,占地面积73公顷,厂区内规划建设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改装车间、研发试验中心、动力中心等,总建筑面积36.4万平方米;设计年产20万辆乘用车、货车、客车、改装车(含传统车和新能源车)等;2020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8月竣工。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年产70台发动机项目投资额5亿元,建设内容有1.6L/1.8L/2.0L/1.5T/2.0T发动机产线,增程式0.6L/1.6L/1.8L发动机产线,新能源电机、电控产线,发动机热试产线,环保系统、MES信息化系统等;项目于2020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10月竣工。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项目总投资额32亿元,主要从事新能源及燃油轻型卡车生产,规划占地面积53公顷,2020年10月16日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竣工。

引进重点项目2020年,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项目于2020年6月2日签约,规划占地面积53公顷,主要从事新能源及燃油轻型卡车生产,总投资额32亿元,达产后年产量可达10万台、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整车制造总部基地项目于2020年6月签约,计划总投资额150亿元,包含研发试验、发动机制造、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汽车制造全产业链。

图1092020年7月24日,青岛市举行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供图)

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2020年7月24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举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启动仪式当天,12家车企、1家充电运营企业参与活动,展出下乡车型超过40款,接待现场参观咨询1.2万余人次,现场成交104台,达成购车意向530余台。启动仪式后,青岛市持续开展系列新能源汽车下乡下沉活动。联合各区(市)开展“援企助销—政企联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展销”活动,2020年7月—9月,19家新能源车企80余款车型参与,先后在各区(市)举办9场产品展示、推广介绍、试乘试驾活动,接待参观咨询4万余人次,现场成交600余台,达成购车意向3300余台。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概述截至2020年底,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简称“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有员工3342人。2020年,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累计生产整车24.35万台,销售25.24万台,实现产值217亿元,上缴税收20亿元。

生产经营2020年,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推进2款奥迪产品进度。9月9日,奥迪A3Sportback下线,填补青岛市乃至山东省高端汽车制造空白。11月12日,奥迪A3L下线,形成“两大品牌、四款车型”的产品阵营,进一步提升产能。全新一代宝来完成年型变更,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产品进入车联网时代,入选国家第五批“绿色制造”企业。初步建设完成辅材协同管理系统、废品业务处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并试点运行,节约费用7260万元,优化比例达17%,其中一般管理费优化比例连续2年居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首位。加强生产材料、辅助材料、能源等方面工艺生产优化,通过设备调试、工艺核查、推进国产化等措施,共计节约4700万元。宝来MQB奥迪特等级维持1.4,单车B类项(根据大众康采恩标准,产品质量缺陷分为A、B、C三类,其中B类项对于用户的影响为用户不会立即将整车送去修理,会将此缺陷列入下次维修计划中)数量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所有车型最优之一。宝来MQB售后质量3MIS、12MIS、24MIS(售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故障率)数值保持大众品牌车型同期最好水平,每1000台故障率在整个大众品牌车型中最低。2020年12月28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累计生产第60万台整车下线。

图1102020年9月9日,奥迪A3Sportback下线,填补山东省高端汽车生产的空白。(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供图)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辖职能部12个、生产车间7个,有员工3324人。全年累计生产汽车28.3万辆,比上年(下同)增长42.7%;销售汽车26.7万辆,增长47.8%。实现营业收入549亿元,增长51.2%。

营销服务2020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推进中重型汽车强优补短策略,全年自销15.84万辆,占市场份额8.9%。其中,牵引车销售10.3万辆,载货车销售3.1万辆,自卸车销售1.7万辆,专用车销售0.74万辆。JH6快速增长,全年销售突破10万辆。创新品牌推广,市长直播带货、“五二”卡友节、车联网节油大赛等持续提升企业和产品热度。打造暖心服务品牌,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实施“TCO托管服务”,构建大客户驾训师体系,开展保外备品业务,提升用户满意度。轻型车销量突破10万辆,增长66.7%,占市场份额(13家)10.3%,提升1.9个百分点。3L机产品拓展八大品种,销售3.5万辆,增长450%。聚焦重点区域,山东省、河北省等销量超过1万辆,居28个地市市场份额首位。强化渠道能力,一网单店销量达到303辆,增长50%,居行业首位;二网销量增长83%。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时长、备品满足率,“双基金维护”超过3万人次。新能源业务稳健发展,全年销量1025辆。成都市、深圳市等六大重点区域销售继续稳固,顺丰、邮政等客户销量占比超过25%。

产品研发2020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加快各平台产品升级和系列化拓展。中重型汽车JH6内外饰升级项目启动试生产;JH6+生活舱实现小批量生产;2020款JH6实现技术提升30余项;完成悍V2.0主流车型开发;推进悍VH升级开发及JM6平台产品策划。轻型车开发投放领途产品;虎V升级项目完成A样车试制;拓展轻型卡车自卸产品,实现虎VR、虎VN、虎VH全覆盖;大微卡实现样车试装;策划蓝牌物流、邮政、冷藏、环卫等11款新能源车型。加快推进“国六”(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下同)产品开发,柴油汽车“国六”产品基本型开发覆盖度90%以上,NG“国六”产品覆盖度95%以上。加快混动技术研究,JH6“国五”(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P2、悍VPTO、虎VEVT混动等产品项目取得成效。

图1112020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建设装备自动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国际化的绿色生态工厂。图为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供图)

发展改造2020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推进生产准备,JH6生活舱、JH6内外饰升级车型、JK6、领途等重点平台新品生产节点完成率100%,5664个适应性车型码有序投产,变更信息流管理实现有效改善。实施现场改善,推进“一横三纵”外环提升项目,焊装、涂装制冷改善按期完成,新增自流平地面近5万平方米。

管理创新2020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编制《青岛整车事业部2021—2030年中重型/轻型车/工厂运营战略规划》,健全强项目制管理机制,完善全流程管控。开展青岛集成产品开发(IPD)试点前准备工作。优化调整组织机构,提升业务管理水平。推进合规管理精细化,增强事业部依法合规经营和管控重大风险的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新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上线运行,推广移动APP应用;完成柳州厂信息系统整体规划,推进MOM、LES等系统实施;完成ERP、MES等七大系统共计97项新功能改进。

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简称“青岛重工公司”)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推动运营质量与管理水平提高。全年产销各类专用车1.8万辆,比上年增长11.58%。

实施产线升级2020年,青岛重工公司建成自卸车焊接、涂装、装配流水线并投入使用,实现自卸车生产流水线作业模式,自卸车焊接流水线投产试制,生产节拍保持在30分钟/部车左右。压缩式环卫车组厢装配线投入使用,实现流动工位生产方式。装配线以板式链为依托,以顺序工序为主干,以平行工序为补充进行合理优化,由原来7个工序分解为25个工序,生产效率同比提升超过30%。通过上马喷粉线及预装线,改善搅拌车外观质量及装配效率。通过添置三辊卷板机、四辊卷板机、拼板自动焊设备、激光切割设备、焊接机器人项目等,以及组织工艺技术人员设计自制部分工装、模具等,提升搅拌车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水平。

提升质量水平2020年,青岛重工公司开展“质量百日竞赛”活动。对2个批次30个项目进行立项整改,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拓展审核内容,增加滚动内审、产品审核、过程审核,增强质量管理体系自我完善机能。

加大营销力度2020年,青岛重工公司优化营销策略,从“网络维护”“网络开发”“激励政策”等三方面入手,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围绕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战略,重点加强搅拌车、环卫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全年自卸车、搅拌车、环卫车销量均实现增长。

船舶产业与海工装备

(详见第325页、第327页)

机械装备

概况2020年,青岛市机械装备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098家;实现营业收入248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8.2%。其中,金属制品业287家、营业收入425亿元、增长11.26%,通用设备制造业321家、营业收入542亿元、增长10.75%,专用设备制造业255家、营业收入380亿元、增长6.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5家、营业收入1023亿元、增长6.63%,仪器仪表制造业60家、营业收入113亿元、增长6.68%。

企业创新创意发展步伐加快2020年,青岛市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以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和青岛三迪时空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组建的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机械装备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创新创意发展。青岛德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制订创意发展方案,打造世界级高精密轴类产品供应商,产品出口到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外80余家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青岛武晓集团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智能自行式高空作业设备,采用蓄电池动力,开发先进的智能化交流驱动技术,无污染、零排放、无噪音,居国内领先水平。青岛雷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工程实施全流程智能施工(ICT)项目,围绕“施工”环节智能化,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实现半自动施工、远程遥控、人工智能(AI)技术等技术的突破,开发智能化挖掘机产品,实现产业化。青岛科捷机器人公司为橡胶轮胎、3C(电脑、通信、消费电子)行业、木工、汽车等领域打造智能工厂,加快向远程运维等智能制造新模式转化;青岛三利集团加快高档次智能无负压分质给水设备研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高端装备新产品不断涌现2020年,青岛市依托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奖励政策,支持成套装备研发。新增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家,新增首台(套)技术装备认定29个,39件装备产品入选“2020年山东省创新工业产品目录”。飞马滨(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在青岛港正式投入商用,“海若01”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具有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可视的五大优势,清洗效率是人工清理效率的40倍。青岛九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四桥62米混凝土输送泵车是国内首发中小型臂架泵车,在泵送管理系统、IFM电控系统、臂架及支腿液压系统实施产品创新。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3000米以下深海采油装备配套”省科技重大专项通过验收,为北京冬季奥运会提供的220千伏、110千伏及35千伏电缆交付。青岛华仕达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转产熔喷布生产线,为防疫物资生产提供新型技术装备。青岛罗元机械公司研发生产医用防护服压条机110台,完成生产调拨任务。

产业集聚布局规划初步完成2020年,青岛市培育打造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莱西市华通高新装备产业园。做大做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平度市等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引导本地企业和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形成不同特色、各有专长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在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国家级“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聚3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机器人产业区域。

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贯彻“管理提升年”总体部署,持续开展挖潜增效、品质提升、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工作,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生产经营2020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加强工艺优化、提升设备运转率、完善组织模式等方面的产能攻关,炼钢、型材等工序产量均创历史新高,重点品种完成率达到100%。

市场营销2020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开发新品种35个、新直供户78家、新市场60个。重点品种桥梁缆索、轴承钢线材、特种焊丝销量增幅分别为49%、44%、19%。胎圈帘线用钢、特种焊丝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资金回笼率100%,直供比68%以上。

技术创新2020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供伶仃洋大桥的镀锌钢丝用盐浴盘条的强度达到世界已建及在建大桥中最高级别;扁钢通过NHK日本、泰国认证,开始批量供货;离线盐浴盘条塑性指标大幅提升,轴承钢表面质量显著提高,窄带齿轮钢20CrMnTiH系列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应用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等国内外企业。

环保改造2020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完成焦炉烟道气脱硫脱硝环保改造,除尘灰等工业固废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年废气排放合格率、厂界噪声合格率、危险废物合规处置率达100%;废水零排放;放射源管理无差错;通过超低排放验收;吨钢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指标水平。

续建项目2020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完成续建项目的工程整体进度的62%,工程质量100%合格。推进信息系统优化和智能制造工作,上线信息化整体升级改造项目和高线主机设备在线智能监测项目,完成智能集控、无人行车、智能仓储等项目的招标工作。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青锋牌BG238型非织造布梳理机获评“山东优质品牌产品”,无纺科技新品装配班获评“全国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

市场开拓2020年9月2日,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CINTE20),以“百年青机、智能智造”为展示主题,产品围绕非织造布水刺生产线、针刺生产线、热风热轧、汽车内饰等领域,向海内外客户展现全新的技术实力及完善的整套产品解决方案。2020年9月11日,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海尔数字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进行联化云平台制造执行系统MES项目签约。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2020年,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岛宏大纺机公司”)有员工635人,新引进各类人才34人;研究生学历者占比7.4%,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比57%,技师占比18.6%,35岁以下职工占比34.2%,员工队伍趋于年轻化。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企业管理2020年,青岛宏大纺机公司深化质量强基固本发展战略,以精细化推动高质量,实施《质量诚信积分管理制度》,智能检测实验室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恒天集团质量先进单位”等称号。加强精益化管理,深化以周为单位的生产组织模式,提升精益生产,精益班组核算在全公司作为标杆推广,“两化融合贯标项目”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航空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平台建设2020年,航空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围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E+”动漫联盟、青岛算量工厂总部基地建设,提升洛阳路园区功能,完善服务配套,扩大影响力。引进青岛华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誉光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恒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逐步完善以智能制造、动漫影视、建筑中介、数字化建模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级科技服务园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E+”众创空间、孵化器获评科学技术部火炬中心年度考核A级。搭建六大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专属服务,促进园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年获市、区(市)两级政府奖补63万元,获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税收减免35.89万元。帮助2家入园企业入选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2020年,航空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突出以科技研发为主题、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战略实施,推进平台搭建、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全年完成科技立项18项,完成新品鉴定12项。推进科技创新,增量拓展成效显著,新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完成发明专利2项、使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搭建各单位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举办“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科技论坛及论文征集工作,征集论文13篇,评选出3篇优秀论文并推荐至省级核心期刊发表。

企业管理2020年,航空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公司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净利润短板指标考核。修订考核指标体系、指标分值,突出考核净利润,将“两金”(应收账款、存货)压控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作为短板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开展“成本工程”立项,梳理流程,在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物资采购、库存管理、销售物流等方面深挖降本点,设立成本管理项目,明确降低目标,实施重点措施。全年成本工程项目立项8项,降低成本120余万元。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创新驱动,以高品质服务客户,推进智能化产品研发,提升运营效率,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7.56%;营业利润增长44.08%。获评“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欧洲橡胶杂志》公布的2020年度全球橡胶机械企业36强排行榜中居全球首位。

业务扩展2020年,由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多个国家、单位、专家共同参与起草的轮胎用RFID电子标签四项国际标准——轮胎用射频识别标签、轮胎用射频识别标签编码、轮胎用射频识别标签—轮胎使用分类、RFID轮胎的一致性测试方法等全部发布,成为中国轮胎行业第一批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立项并发布的国际标准。空气弹簧智能装备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包括世界首创的“轨道弹簧一次法成型工艺”、车用“空气弹簧超薄料—自动定长裁切—自动贴合”等核心技术应用,大幅改善空气弹簧成型效率及产品质量。子公司益凯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世界首条万吨级化学炼胶生产线,打通工艺流程。2020年6月,化学炼胶一期10.8万吨/年高性能橡胶新材料循环经济绿色一体化项目开始投资建设。粉体输送业务在锂电行业签单再创新高,与行业大客户构建合作关系;自主研发高效、低残留的“卧式小包自动破包机”,并成功推向市场。

经营管理2020年,软控股份有限公司8个事业部推行模块化工作,覆盖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明星产品,实现年初设定的产品图纸模块化的建设目标。在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中融合物料标准化工作,对降低产品成本、降低采购业务复杂度、降低客户备件管理难度、单物料的技术沉淀、单物料的稳定性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拉通制造中心与事业部等方式,规范生产改善运行机制,建立各事业部对运营改善的专项机制。

文化及园区升级2020年,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启动软控机电工程总部建设,发挥平台总部和新业务承接职能,加大橡胶智能装备的研发投入,引进高端加工设备,强化智能制造新业务孵化和承接,打造全新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对胶州产业园进行升级改造。

家电电子

概况2020年,青岛市聚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推动传统家电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转型。家电制造业逆势增长,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同)增长17.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个百分点。全市家电电子主要产品产量全部增长,共生产电冰箱822万台、电冰柜725.1万台、空调1478.3万台、洗衣机575.4万台、电视机1774.9万台、光电子器件4799.5万只、电子元件262.4亿只,分别增长23%、8.9%、10%、54.9%、15.3%、20.5%、11.3%,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品牌持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0年,海尔集团连续12年居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首位,海尔品牌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零售量分别连续13年、12年、11年和10年居全球首位,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海信电视连续17年居行业国内市场份额首位;澳柯玛冷柜产品连续多年居国内同类产品产销量首位;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分别居“2020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三位和第八位。

产业链补链强链取得突破2020年,青岛市突破引进家电电子产业龙头制造项目,青岛惠科微电子有限公司六英寸晶圆半导体功率器件项目竣工投产,标志着分立器件芯片制造在省内实现“零”的突破;歌尔股份有限公司集成式智能传感器、富士康科技集团高端封测、青岛瀚海半导体有限公司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征集发布首批33家芯片企业能力清单和14家应用企业的需求清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截至2020年底,全市集成电路企业发展到125家,比2016年底增长6倍多。

先进智造模式探索走在前列2020年,青岛市依托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家电等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中德智慧园区获全球唯一德国工业4.0奖,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等3家工厂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4级认证,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获评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成为国家智能制造标杆唯一入选两家工厂的企业。

智慧家居生态持续拓展升级2020年,海尔集团推出全场景定制化智慧成套方案,海尔智家UhomeOS3.0服务家庭1.83亿户,在线网器数2715万台,包括智慧厨房、智慧阳台等12个空间场景,衣联网、食联网、空气网、水联网等生态品牌的生态方达1万余家;海信聚好联平台推出2.0版,接入120余个品类数十个品牌的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设备,累计接入设备近1000万台;澳柯玛ICM智慧冷链平台接入终端制冷设备近50万台。

资源集聚协同创新成果凸显2020年,青岛市推动智能家电研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海尔高端智能家电、歌尔虚拟现实等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海信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入选山东省培育名单。实施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智能家电集群入选首批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培育,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居新型显示和智能家电分组第一名。

海尔集团

概况2020年,海尔集团以链群合约为核心,以一卡一表一品牌为宗旨,实现从“百亿级”到“千亿级”行业平台的裂变和全球市场的逆势增长;以创物联网企业高市值为目标,形成拥有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盈康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上市公司的物联网生态企业。推出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有屋科技有限公司等“独角兽企业”,拥有10余个“10亿级”、35个“1亿级”以上的物联网新生态。2020年8月10日,海尔集团旗下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世界500强”榜单,排名第435位,上升13位。

推进物联网模式的全球引领2020年,海尔集团连续12年居全球大型家用电器零售量首位。连续2年入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榜单,排名比上年提升21位,是榜单中唯一的物联网生态品牌。海尔物联网生态品牌创造新商业生命体,汇聚衣联网、食联网、水联网、场景物流、疫苗网、海纳云等系列生态网络。

推进智慧家庭的全球引领2020年,海尔集团连续4年居全国高端家电市场增速首位。9月11日,发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以用户场景需求为中心,链接不同品牌和资源,让用户可以在2万余款组件、300余个场景、200余种服务中定制生活解决方案。通过链群合约自驱动,推出墨盒洗衣机、洗e先生、智慧烹饪等生态品牌链群。

首创智家体验云2020年12月26日,青岛三翼鸟场景体验中心001号店开业,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成1000余家场景体验中心。2020年12月23日,海尔智家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成为全球首个“A+H+D”物联网化上市公司,开启物联网化新征程。

推进海外创牌的全球引领2020年,通用电气家电(GEA)在美国实现增长,核心家电份额首次超过25%。海尔集团打破日本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实现收入增幅达到行业的5倍,商用洗碗机份额持续居首位,高端大冰箱增幅居行业前列。在大洋洲新西兰海尔市场份额持续居首位,澳大利亚冰箱洗衣机增速引领行业。

引领大健康领域物联网模式2020年,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行业内首个物联网生态安全科技生态品牌,成为“科创板50指数”首批样本公司之一。海尔生物疫苗网推出阳光疫苗、移动接种等场景。加快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在医疗领域的跨界复制,推出“医患合一”模式,推动医疗从业者转型为自主创客。

推进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变2020年,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引领者。赋能中德智慧园区,打造全球首个“灯塔”基地。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2年居工业和信息化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首位,并获中国工业大奖。主导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关于大规模定制方面的全球标准制定,作为唯一中国企业参与共建“欧洲云”。全年在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近3000家,覆盖15个行业生态,在20个国家和地区复制推广。

推动自主创新2020年,海尔集团主导或参与74项国际标准和560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是行业唯一全面覆盖四大国际标准组织的企业。中国家电行业80%的国际标准专家、国际标准提案均来自海尔集团。截至2020年底,累计申请专利6万余项,发明专利占比大于63%,其中海外专利1.12万余项,累计获国家专利金奖9项。

推进“海尔创客制”创新截至2020年底,海尔创客制创造激励范围扩大至1万余人,为年轻创客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在海创汇平台上有3家上市公司、5家“独角兽企业”和37家“瞪羚企业”,获得投资的企业近100家。

推动人单合一模式发展2020年3月22日,全球首个人单合一研究中心在新加坡成立,截至2020年底,全球管理学者和企业家自发在全球成立8个本土化人单合一研究中心,全球74个国家6.4万余家企业成为人单合一无边界网络的会员。富士通(欧洲)、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泰国魅可公司等企业均通过复制人单合一模式实现快速发展。2020年,人单合一模式得到来自全球管理学者、媒体的高度认可,被国际管理界誉为是继福特模式、丰田模式之后的第三代世界性管理模式。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411亿元,实缴税金104亿元,海信集团旗下海信、Toshiba、Gorenje、科龙、容声和ASKO等品牌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29%。海信电视销量连续17年居中国首位;海信互联网电视覆盖全球6700万户家庭;海信系冰箱产品居国内市场第二位;海信在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国内首位,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47个城市;海信商用空调居国内多联机市场首位。“海信”连续6年成为海外民众最熟悉的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品牌。2020年12月30日,海信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完成既定目标。

海外并购2020年,海信集团旗下的Gorenje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经营态势持续向好,同比大幅减亏4.35亿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VS)在2019年实现扭亏后,2020年经营质量提升显著,全年实现利润1.97亿元。海信牌、东芝牌电视联手登顶日本市场;Gorenje、ASKO品牌在中国市场落地。

智慧新生活2020年9月25日,第六届中日韩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召开,海信集团正式发布“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宣告以海信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全业态、全场景、全智能的“智慧城市”新模式到来。方案以应用为导向,以人为本,以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为基础,基于“一张网、三平台、N业态”的总体架构,依托海信集团首创的云脑技术及融合顶尖智能化算法的云脑工厂,首次打通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的各种应用场景,为各行业的智慧应用和服务赋能,为城市提供场景化智慧服务。

价值营销2020年,海信集团聚焦“价值营销”。“价值营销永动计划”按照“分区域+分层次”深入培训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动全员统一认识,实现营销理念转变。12月27日,全球首家海信会员体验店——海信品质之家开门迎客。

海信医疗2020年9月15日,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端医疗设备——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CAS)与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HisenseSID)入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世界顶尖的机器人外科创新与培训中心,与全球最顶尖的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一起成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172020年10月19日,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信”超声HD60泰山系列医疗产品。(海信集团供图)

员工健康2020年,海信集团门诊部成为青岛第二个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新的员工健康管理中心在崂山区研发落成;先后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青岛海慈医疗集团成立医联体。

助力“南南合作”2020年9月11日,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和中非发展基金联合发布南南行动报告,海信南非公司入选“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典型案例,并受到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高度肯定。

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澳柯玛控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43.7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59%;实现利税8.23亿元,增长94.34%。主营冰箱、冰柜,商用制冷、生物冷链、超低温设备和装备、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产品。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上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亚洲品牌500强”;入选“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通过“五星级品牌”“五星级售后服务”双五星认证;“澳柯玛”品牌价值达401.37亿元。持续优化外贸经营模式,由传统外贸向跨境电商转型,存量进出口业务稳中有进,大宗贸易业务实现重大突破。

管理创新2020年,澳柯玛控股集团推进“互联网+全冷链”战略,推进全冷链产品升级。通过提升“关键少数”主动从严意识,强化目标和结果导向,构建自觉严格高效、主动追求卓越的治理体系。组织开展“主动从严治企挂图作战镜子榜”“工作履职清单”“关键工作任务执行本”等管理提升工作,全年推进A/B层级关键任务6573项,C层级关键任务7369项,实现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全覆盖,提高自觉主动从严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强化绩效质询机制,促进战略目标落地执行。通过产业化经营、精益化管理,提效率、控成本、降费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全流程成本控制,优化供应商结构和运用电子招标,从源头加强费用控制,超额完成预算控制目标。调整绩效指标,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各级管理者均根据职责承担“211工程”指标,保证个人绩效指标对经营目标的支撑。

图1182020年8月5日,“澳柯玛”品牌在世界品牌大会上入选“2020年(第十七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澳柯玛控股集团供图)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020年,澳柯玛控股集团完成澳柯玛创新中心建设,为技术创新、财务共享、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创新等提供平台。完成智能物流仓储项目二期建设,启动三期工程。完成高端大冰箱智能制造升级及商用冷柜智能制造技改项目,推进风冷大冰箱、商用产品制造能力升级。系统应用走向集成化、移动化、智能化,先后实施数字化门户平台——澳信项目、数字化财务管控项目等30个信息化项目,在新型办公模式、财务管控、集成一体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助力数字化转型。芯恩(青岛)集成电路制造项目主体工程及配套基本完成。澳西特种机器人项目研发的消防机器人产品增加到涵盖陆海空五大领域20余款产品系列,自主研发成功无人驾驶自动导航底盘;完成专利申请29项;中标青岛港防疫消杀系统项目;与西门子股份公司、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成功智慧消防平台系统;青岛澳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高新企业认定审核,入选国务院“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名单。

化工

概况2020年,青岛市化工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5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5亿元,比上年(下同)下降6%,占全市的14.2%;完成原油加工量1340.1万吨,增长11.7%;生产轮胎4563.3万套,增长4.3%。青岛市出台《青岛市高端化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青岛市高端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提升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高起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化发展橡胶轮胎产业、择优发展精细化学品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化工产业。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2020年,青岛市通过支持化工企业向化工园区搬迁,关闭退出化工园区外不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企业等措施,全市保留化工企业374家,入园企业224家,进入2个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企业53家,化工企业入园率为23.7%。

优化产业布局2020年,青岛市形成以青岛董家口、平度市新河2个化工园区为核心,平度市明村和莱西市姜山2个橡胶产业集聚区以及青岛森麒麟轮胎有限公司、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中远佐敦船舶涂料有限公司、索尔维精细化工添加剂(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个重点监控点为扩展的“2+2+5”产业格局,形成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效应。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2020年,青岛董家口化工园区盘活化工园区闲置土地,优化存量空间。青岛市引导青岛惠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回购青岛阳煤恒源化工有限公司8.3万平方米用地,建设4万吨/年FCC催化剂项目;引进德聚橡胶、黄海环保项目;引进密封件项目,盘活23.8万平方米闲置土地,新增项目投资额10.56亿元。

加快投资项目建设2020年,青岛市调度在建化工重点项目25个,总投资额370亿元。全年完成投资额100亿元,竣工项目4个。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促成德国赢创集团大中华区负责人到青岛与2家化工园区深入对接。组织化工园区参加数场高规格会议,结合优势资源制作个性化宣传推介材料。

加强重点产业链规划2020年,青岛市规划橡胶轮胎产业和轻烃深加工产业两条产业链。橡胶轮胎产业重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平度市、莱西市布局,重点发展高性能工程子午线轮胎、无内胎载重子午线轮胎、高性能轿车子午线轮胎、扁平化大轮毂及航空轮胎等高端轮胎,打造“橡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轮胎生产基地;轻烃深加工产业重点在青岛董家口化工产业园布局,加快化工新材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大乙烯、丙烯等原料供给,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化工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青岛市对全市852家化工企业,实施“三个一批”(淘汰一批、优化一批、扶持一批)分类处置,其中发展壮大企业67家、改造升级307家、关闭退出478家。严格执行《山东省化工投资项目管理规定》,确保须入园项目全部落户化工园区。制订印发《青岛市化肥轮胎氯碱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组织斜交胎产能退出,完成21家企业退出斜交胎产能405.9万标准胎,保留13家斜交胎生产企业年产能900万标准胎。

加强政策引导2020年,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出台财政政策支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城市,按照《青岛市支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政策实施细则》,拨付上一年度确定奖补45家企业的奖补资金2540万元,支持企业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投入。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湾集团”)实现销售收入97.75亿元,总资产201亿元,有在岗职工3800余人,主要控股企业包括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简称“海湾化学公司”)、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海湾精化公司”)、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碱业公司”)、青岛海达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达公司”)、青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材料公司”)和青岛海湾液体化工港务有限公司(简称“海湾港务公司”)等。

经济运行2020年,海湾化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5亿元、利润5亿元,烧碱、氯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等产品主要消耗指标保持行业领先,热电联产每吨蒸汽耗煤131千克,偏硅酸钠发挥品牌和质量优势,全年新增客户40余家。海湾港务公司加强船舶调度,提升作业效率,累计装卸265船次,完成吞吐量130.9万吨。海湾精化公司实施各类技改技措120余项,发挥柔性生产优势,调整产品结构;硅酸盐产品销量大幅提升,硅溶胶年度销量首次突破2万吨。新材料公司全年累计焚烧处置固体废弃物3万吨、填埋处置固体废弃物3.4万吨;累计收集处置医疗废物78万箱、1.3万吨。海达公司做好城市综合物业、园林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等产业运营,提升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完成二期升级改造项目,基础管理初步改善。海湾设计院全年累计签订合同额4700余万元。

项目建设2020年,海湾集团两个园区全年完成投资额22.7亿元,累计投资额达到150亿元。海湾化学公司投产氯乙烯/聚氯乙烯二期项目,聚氯乙烯产能达到80万吨/年;推进聚苯乙烯、双酚A、环氧氯丙烷等项目建设;海湾港务罐区项目竣工验收;正式投用乙烯输料臂、苯乙烯管线改造项目;完成码头区域生产作业紧急切断系统联锁调试并投入使用。海湾精化公司完成“裂化装置尾气分液罐”“三期醋酸提浓预热器”等一系列技改技措项目;推进染料装置改造,投产色酚等新产品;投运硅胶扩产项目。新材料公司完成立项刚性填埋场项目;封顶废弃包装物资源利用项目厂房;申请立项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喂料系统等项目。

安全环保2020年,海湾集团组织各类安全检查56次,完成隐患整改261项;所属各企业自行组织安全检查711次,完成隐患整改6209项。全年组织各类安全考试36889人次,合格率100%;组织各类专题培训120期13440人次;开展各类应急救援演练218次。海湾化学公司实施氯乙烯生产副产物乙炔加氢、循环水汽化低温乙烯等改造项目。海湾精化公司实施染料项目冷凝水回用、三效蒸发节水技改等项目,年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工厂”称号。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截至2020年底,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总资产35.29亿元,净资产25.57亿元,资产负债率27.54%。2020年,完成营业收入17.66亿元、利润1.4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8.30亿元、工业增加值5.01亿元,出口创汇5780万美元。

生产经营2020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主导产品碳酸钡产销继续保持行业优势地位,推动钡锶盐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加快电子陶瓷材料原料研发建设工作。红星新能源公司完成《年产3600吨锂电动力型锰酸锂及锰系正极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论证,启动新产线扩建项目。贵州红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启动完善废旧锂电材料再生利用产线建设项目,全年建设完成子项目9个。所属贵州山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国内外新市场,全年销售高辣度辣椒粉50吨。

安全环保2020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加大环保投入,加强“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下同)治理,规范环保工作日常管理,保证“三废”稳定、达标排放。所属镇宁工厂探索钡渣综合利用新工艺新途径,开展隔墙板技术攻关。所属大龙公司全年废渣无害化处置比上年综合利用率增长249%,所属大足公司废渣综合利用达到100%。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化工产品12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入选青岛百强企业(第19位),获韩国驻华使馆颁发的2020年社会责任模范企业“脱贫部门·优秀奖”。

技术和设备2020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上游采用美国UOP第三代超低压连续重整先进技术,使装置在低压及低氢烃比的苛刻条件下,仍能达到高液体回收率及转化率;下游采用UOPparex吸附分离先进技术,吸附剂是最新研制的ADS-47型号,可使产品回收率达到97%以上。工艺控制采用先进的DCS过程控制系统,对产品及能耗情况在线监测、实时调控,最终实现能耗最小化。

环保工作2020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排水口设有氨氮测定仪和在线流量计,在线设备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联网。产生的废水均通过内部污水处理站进行物理、化学和生化处理后排入镰湾河水质净化厂进行深度处理;建设燃料气脱硫项目,对燃料气的硫化氢进行预处理,降低锅炉及加热炉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罐区和油品装车场建设尾气回收设施,减少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处置,从源头上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置。

节能降耗2020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贯彻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淘汰和更换落后电机。在蒸汽消耗、电力消耗、氮气消耗等方面开展节能优化工作,降低公司能耗。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详见第183页)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详见第184页)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2020年,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双星集团”)完善橡胶轮胎、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循环利用及新材料等三大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体系。“双星轮胎”品牌连续多年居“亚洲品牌500强”中国轮胎榜首。7月,双星集团成为青岛市首家完成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8月,成为青岛市唯一入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9年度地方国有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的企业;12月,被评为青岛市“双百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专项评估A级企业。

锦湖轮胎公司协同发展2020年9月,锦湖轮胎公司举行成立60周年大庆。双星集团控股锦湖轮胎公司后,双方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发展。锦湖轮胎公司获德国iF设计奖、德国红点设计奖、美国IDEA设计奖、日本G-Mark设计大奖。“锦湖轮胎”在“2020年第二十九次韩国产业客户满意度”调查中,居乘用车轮胎第一位。

图120双星轮胎智能制造(工业4.0)产业园(双星集团供图)

平台建设和模式创新2020年,双星集团与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橡胶行业首个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双星集团控股子公司伊克斯达公司与长沙理工大学合作的全球首条利用环保炭黑改性沥青的江西省级公路顺利通车。伊克斯达河南工厂成为轮胎行业唯一被列入废旧轮胎裂解领域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的企业。截至2020年底,双星“胎联网”签约客户130家,应用“胎联网”可以为用户设计和定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橡胶谷园区有入驻企业340余家,园区注册企业实现纳税销售收入84亿元、纳税总额6552万元。橡胶谷园区新增入驻企业42家,其中新增迁入企业13家、注册企业29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园区企业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怡维怡橡胶研究院有限公司、益凯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合成橡胶液相混炼新技术开发及在绿色轮胎中的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胶橡胶资源再生(青岛)有限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废轮胎常压连续再生环保生产配方工艺技术与成套装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青岛科美创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2020年山东省第五届智能制造(工业4.0)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孵化成效2020年,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提升自身孵化能力。9月,承办青岛市市北区首届新材料及智能装备创新大赛;10月,化工橡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入选“2020年中国百家特色载体”;12月,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被评为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岛市新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技术创新2020年,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推动橡胶轮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青岛科技大学、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怡维怡橡胶研究院有限公司、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复转建山东省橡胶与轮胎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市科技局批复建设青岛市高性能橡胶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青岛市橡胶新材料和高端化工领域“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推动橡胶行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橡胶谷集团有限公司举办2020年第八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收到来自全国161所高校475件参赛作品。打造化工橡胶产业发展生态圈模式,建设的“绿谷翰章”项目入选青岛市2020年重点项目。

纺织服装

概况2020年,青岛市纺织服装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服饰及鞋帽等行业。纺织服装业出口占较大比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欧盟、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针织内衣稳居日本市场首位,主要产品为针织服装、梭织服装、男女西服、男女时装、婴童装及服装服饰配套等产品。青岛市纺织服装业建立起规模庞大、品类齐全的服装加工体系,在即墨区、胶州市形成市区以国际贸易为中心、郊区以制造和装备为两翼的产业格局,培育了即墨中国针织名城、中国制帽之乡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产业体系层次持续提升2020年,青岛市形成针织、棉纺、印染、服装、鞋帽、化纤、纺机等品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纺织服装推出恩玛秀丹、不裁、凤栖梧等一批知名女装品牌,贝多利、棉来啦等童装品牌,以及双星名人、天宇龙威等户外运动装。18家企业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确定为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即发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青岛前丰帽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全市帽子产量占全国的35%以上,蜡染面料占国际市场的30%以上,梳棉机、新型织机分别占全国销量的75%、50%。

智能化产业链不断延伸2020年,青岛纺织服装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产业链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青岛纺织服装企业通过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解决用户个性化需求与工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首家实现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企业,将其制造模式固化为解决方案,向其他企业输出,改造服装、鞋帽、机械、家居、化妆品等数十个行业的100余家企业。海尔集团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行业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平台,被确定为全国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服务赋能3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

创意转型全面提速2020年,青岛市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时尚创意的扶持力度。纺织谷、东方时尚中心、时裳汇、北服时尚产业园、中纺服装城、国际服装产业城等在国内外业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集聚3000余家各类中小微企业、研发机构、时装品牌,线上线下汇聚1万余名设计师。纺织谷、东方时尚中心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试点园区。投资额20亿元的青岛时尚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20余家国内外知名时尚企业签订入驻协议。

图1222020年8月30日,青岛国际高校设计创新联盟启动仪式举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供图)

重点企业优势突出2020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针织品出口企业,有全国针织行业第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万锭纱用人降到30人以下;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在国内率先创建智能个性化规模定制模式;青岛环球服装有限公司、恒尼制造(青岛)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浩尔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基本完成个性化智能升级改造;青岛前丰国际帽艺有限公司的再生纤维多功能帽、遇水显现三维立体图像帽和光伏太阳能帽等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青岛凤凰东翔印染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彩色蜡纹印花布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5%;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蛟龙”动力绳通过欧盟CE认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产业集聚成效明显2020年,青岛市依托纺织服装、纺机、鞋帽等三大特色产业,培育中国针织名城、中国童装名城、即墨蓝村中国制鞋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中国纺机名镇、胶州李哥庄中国制帽之乡等一批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即墨区纺织服装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即墨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即墨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分别获评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即墨纺织服装业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

时装周影响日益扩大2020年,青岛市举办第二十届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3000余名设计师到青岛发布作品,推出服装新品牌600余个,培育3名“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和一大批优秀设计人才,打造东方时尚中心、纺织谷、即墨中纺服装城有机融合的青岛时尚产业带。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连续获“中国会展经济突出贡献奖”“中国会展之星大奖”等奖项。

即发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55年,是全国大型纺织服装、发饰品生产出口基地,主导产业涵盖科技纺织、医疗器械、金融服务、高效农业等领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华老字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中国针织行业领军企业等称号。截至2020年底,有员工2万余人。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07.1亿元。

生产经营2020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驱动转型,实现纺织服装全功能产业链的升级提档。构建全球产业布局,在越南、柬埔寨建立织染、成衣“一条龙”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前沿技术应用,加快产业链各环节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推进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构建制造业新型生态。

即发技术中心建设即发技术中心成立于1996年,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即发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机构,拥有山东省甲壳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甲壳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海洋生物甲壳素纤维针织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发的高吸液型壳聚糖纤维医用材料居国际领先水平。

研发壳聚糖纤维2020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多种规格的壳聚糖纤维及无纺布、纱线、面料和服装等产品。建成10万级洁净生产车间,生产的壳聚糖纤维无纺布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天然抑菌、止血止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小创面疤痕,应用到不易愈合创面的护理敷料。

研发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2020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关键设备、核心工艺方面获得历史性突破,解决制约产业化生产的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发聚酯纤维筒子纱超临界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获批建设“山东省无水染色技术及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技术合作2020年,即发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以及日本两大公司合作,共同研发HITOE可穿戴智能服装。HITOE可穿戴智能服专注健康管理与安全管理,采集身体的动态信息,实时监控使用者健康状态,实现远程预警,减低健康风险。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东丽医疗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血液透析机和中空纤维血液透析器。在青岛蓝谷成立青岛柏禾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开发、服务和合作。

食品饮料

概况2020年,青岛市食品饮料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40家,实现营业收入1311.87亿元、利润总额36.46亿元,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同)增长3.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304家;营业收入829.01亿元,增长9.1%;利润总额9.28亿元,下降8.9%;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5%。食品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23家;营业收入236.79亿元,增长6.8%;利润总额13.78亿元,增长1.7%;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3家;营业收入246.07亿元,下降1.5%;利润总额13.4亿元,增长9.1%;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5%。

营造良好环境2020年,青岛市印发《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20〕12号),从推动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赋能、强化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高效配置要素资源等5个方面,推动包括食品制造在内的7个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提质增效。召开《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闻发布会,调度各区(市)落实进展情况。

鼓励技术创新2020年,青岛市通过落实奖补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加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市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均建立质量安全体系和品牌管理体系,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1家,有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9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21家。全市食品饮料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达到46个,其中国家级4个、部级18个。

图1232020年,青岛市印发《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包括食品制造在内的7个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提质增效。

图为“青岛”啤酒包装生产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供图)

完善产业布局2020年,青岛市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精准定位产业集聚区,推动生产要素集中供给,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食品饮料加工业呈现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平度莱西粮油加工区、即墨平度莱西畜产品加工区、胶州食品加工区、黄岛城阳海产品加工区等产业聚集区。推动莱西沽河食品产业集聚区定好发展方向、加强招商引资,实现规范化发展。

优化品牌价值2020年,青岛市鼓励企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青岛啤酒”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以1792.8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22位,连续16年蝉联中国啤酒首位,青岛啤酒公司旗下的“崂山啤酒”品牌价值402.18亿元(第175位),“崂山矿泉水”品牌价值353.75亿元(第182位)、“青岛啤酒博物馆”品牌价值201.75亿元(316位)、“华东葡萄酒”品牌价值85.52亿元(457位)、“王子”品牌价值38.62亿元(493位)。

推动市场开拓2020年,青岛市开展“援企助销”活动,在青岛新闻网进行“援企助销”直播带货推介本地优质产品。举办第十七届中国(青岛)国际食品博览会。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加强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组织50家食品工业企业开展诚信管理体系培训,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和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意识,确保食品加工产业链安全、稳定生产。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啤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7.6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2亿元,增长18.9%。“青岛啤酒”以1792.85亿元的品牌价值继续保持中国啤酒行业品牌价值第一位,“崂山啤酒”品牌价值达到402.18亿元。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2020年,青啤公司继续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推进创新驱动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开发并投放市场的青岛啤酒“百年之旅、琥珀拉格”等超高端新产品,实现以“基础质量+特色质量”向“魅力质量”的跃升突破,引领超高端市场的消费潮流,提升公司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青啤公司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打造新渠道、新场景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布局200余家“TSINGTAO1903青岛啤酒吧”,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

创新营销模式2020年,青啤公司创新营销模式,拓展“互联网+”渠道体系,搭建电商渠道专业组织,与第三方平台展开合作,推进社区大酬宾、社区团购等业务。实施“无接触配送”服务,率先开发啤酒行业全国“无接触配送数字地图”,实现线上销售与线下配送接轨。开展线上百万社团和线下百万社区产品大酬宾活动,建立和完善“电商+门店+厂家直销”的立体销售平台。

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2020年,青啤公司加快数字化生产转型和智能制造以及工业互联网推进的步伐,加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并带动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青岛啤酒智慧产业示范园100万千升啤酒扩建项目、青岛啤酒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改扩建项目。

打造智慧供应链2020年10月,青啤集团投资的全资子公司青岛智链顺达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提供“干、仓、配”一体化服务,以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主业。郑州共配中心开仓,快消品“一盘货”模式落地实施。成立上海大盛智链供应链有限公司,以联营方式推动上海市内城配业务。开启“绿色城市共同配送”物流模式,赋能啤酒业务发展。

打造健康产业板块2020年8月,青啤集团收购雀巢集团中国水业务,青啤集团饮品业务跻身行业前八位。此次战略合作是青岛啤酒携手雀巢集团共同开创健康饮用水“新蓝海”的战略启航。青啤集团与雀巢集团水业务团队快速融合,发挥优势,提高水产品的销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打造健康产业板块。

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2020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举行“大干120天”暨喜迎崂矿120年誓师大会,发布行动方案和激励方案,建立专班13个,推出“专班推进”“顶格战法”“全员营销”等措施。总资产达到57.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9亿元。

品牌培育2020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参加青岛市新一代“青岛金花”品牌培育行动,成功入选“青岛金花”品牌培育企业,成为“青岛制造、中国品牌、国际品质”的典范。

图1242020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崂山矿泉水120周年系列活动。图为台东步行街快闪店品牌推广活动。(曹晓摄影)

举办崂山矿泉水120周年系列活动2020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崂山矿泉水12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乘风破浪、百年崂矿”崂山矿泉博物馆开业暨庆典发布活动,博物馆内设置中国—乌克兰当代青年艺术家互动环节,邀请乌克兰当代青年艺术家在现场进行互动,让现代国际时尚与历史国潮碰撞;举办“这里最青岛——云逛崂山矿泉博物馆”活动。博物馆展馆分为万年古冰泉、产品矩阵墙、百年展厅、工厂生产线、远航未来等五大板块,陈列1000余种展品,记载崂山矿泉水120年的发展历程,记录中国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史,以及百年青岛的矿泉水产业崛起之路。举办青岛资深企业家座谈会,与深圳前海母基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青岛饮料集团名优品牌亮相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等活动。

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

概况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4月,拥有“寺后老烧锅”“崂山于家酒”“老机场白酒”等3个品牌和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企业、山东省老字号等称号。截至2020年底,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在城阳区和胶州市分别设立生产基地。其中,城阳公司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有员工36人、固态发酵池40个,年产清香型白酒300吨;胶州公司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员工32人、固态发酵池96个,年产清香型白酒1000吨。

图1252020年,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以独具特色的古法酿造技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同刚摄影)

经营管理2020年,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增建百米参观通道,游客可以直接观看传统白酒酿造的各个工序环节,亲身体验酿酒的奇妙过程和乐趣,接取各自喜好的原浆酒,深度体验酿造过程,增加参与感和趣味性,品味古老的酿酒文化。通过原生态酿酒作坊现场酿造和历代文物展示,增加老字号和工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完善展馆展厅,将祖传老家什、族谱、书籍设专柜陈列,设置品尝区,扩大体验活动区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和工业旅游内容。与中小学合作,实施研学基地计划,增加中小学生对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工业旅游的了解和认知。与夏庄采摘园、毛公山、胡峄阳文化园、云头崮千亩茶园等周边旅游项目联合运作、融合发展,形成工业旅游链条。

卷烟工业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

概况2020年,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简称“青岛卷烟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33.6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0.8%;实现税金85.67亿元,增长7.3%。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卷烟工厂对标指标结果,在青岛卷烟厂参与的行业卷烟工厂22项不同类别对标指标中,有20项优于行业平均水平,5项居行业首位,6项居行业第二位。

经营管理2020年,青岛卷烟厂启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标准化文件网上审批模块,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围绕产品加工、生产管理技术难题及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提高工艺质量管理和指标控制水平。与青岛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开展节水管理创新探索,被山东省水利厅认定为“山东省节水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供应商管理和采购实施管控,严格合同审查,规范招投标工作。

安全生产2020年,青岛卷烟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构建网络安全一体化长效监管体系,实施网络安全加固项目,建立网络安全工作考核制度,提升网络安全监管成效。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截至2020年底,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颐中集团”)资产总额37.26亿元,有员工3144人。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4.48亿元、利税2.55亿元。

经营管理2020年,颐中集团建立烟用材料产销衔接月调度机制,掌握各单位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问题清单,逐一协调解决。在行业年度多元化经营管理评价中,颐中集团所属6家企业进入各类型企业竞争力排行榜前列。青岛嘉泽包装有限公司、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入围“2020年中国印刷包装企业100强排行榜”。实施精益管理,立项并完成精益课题13项,举办精益课题评审交流会。鼓励所属企业参与各类管理创新评比,潍坊实业公司2项精益课题获“中国质量技术与创新成果发表赛”专业级称号,颐中集团2项管理创新获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全年全资企业实现降本增效414万元。制定印发《标识管理规定》《生产现场标识标准》等,推行目视化管理,打造精益化车间。

THE END
1.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4年)20241105165849.pdf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4年).pdf 130页内容提供方:随风飘落 大小:2.77 MB 字数:约13.03万字 发布时间:2024-11-07发布于云南 浏览人气: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4年).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05/6015111234010241.shtm
1.从央企巨头“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业务布局看信创投资机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成立于 1989 年 5 月,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特大型企业集团,中国电子以信息化为核心主业,着力发展计算产业、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数据治理和高新电子等重点业务,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目前,中国电子拥有 19 家上市公司,687 家成员企业,21 万余员工,总资产 3993.4 ...https://www.xckfsq.com/index/xczx/20451.html
2.财报机密:A股5%的公司贡献80%的利润其中工商银行(601398.SH)、中国石油(601857.SH)、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银行(601988.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等5家上市公司分别以1651.56亿元、1398.71亿元、1348.44亿元、1044.18亿元和948.73亿元的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位居2010年上市公司盈利排行榜前五。 http://yicai.com/news/773765.html
3.98家央企及下属409家上市企业全名单含电力能源上市企业据2023年央企最新名录,截止目前共有98家央企,旗下合计409家上市公司;其中能源电力领域央企19家,下属上市企业91家。 一、能源电力 1.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电南端、国网信通、涪陵电力、明星电力、西昌电力、乐山电力、远光软件 2.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http://www.sgcio.com/news/zh/10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