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企业家高峰对话
陈君石院士
疫情期间食品工业全链条升级亟待科技突破
孙宝国院士
“在今年疫情期间,中国食品行业经受住了考验,其应急保障功能及战略储备功能凸显,是保障民生的中流砥柱,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亮点。”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在致辞中指出,食品工业已经站到了以安全、健康、绿色为发展目标的新起点,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共享新格局,离不开海内外食品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合作。希望大家共同携手,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增进人类共同福祉做出新贡献。
用系统观点应对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
大会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农业商业发展部可持续粮食系统司司长AliBadarneh、加拿大卫生部食品局前局长SamuelGodefroy、英国牛津大学马丁学院院长CharlesGodfray等专家作主旨报告。
罗云波带来了对后疫情时代我国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未来思考。澳大利亚昆士兰农业与食品创新联盟(QAAFI)营养与食品科学中心主任MikeGidley介绍了澳大利亚营养科学未来十年的规划,并强调食品科学如何与营养学交叉,以帮助生成解决慢性疾病(如肥胖)所需的信息、产品和系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也根据疫情期间在武汉一线流调数据针对老年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指出了未来食品产业在满足这类人群营养健康需要上应该努力的方向。
科技为先——以技术引领行业未来发展
强化我国食品检测方法技术支撑的3个科技观点
一是信息化为引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表示,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如何实现智能化,风险溯源如何实现可视化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面临的3项挑战,信息化为研究农药残留信息化检测技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的顽疾——微生物风险防控的4点共识
围绕“微生物风险仍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顽疾”这一话题,权威专家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形成4方面的共识,以助力微生物风险的防控。
一是微生物风险舆情的交流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的重要内容。其开展效果的好坏,决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判断和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价。
二是食源性疾病仍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也是首要食品安全问题,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参与。
三是准确、快速地检测和溯源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的筛查亟须集细菌分离和检测于一体的微流控芯片,以实现食源性致病菌的有效监测。病原微生物分型是食源性疾病暴发识别、溯源调查以及致病菌生物特征分析的有效手段,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是有效分型的理想策略。
就食品精准技术检测、完善标识管理的5个科学观点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食品、医学标准法规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食品加工过程中过敏原调控、检测方法、过敏原标识等内容通过交流、探讨形成5个科学观点。
一是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食物过敏是某些食物在部分人群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在医学临床上属过敏反应,居过敏性疾病致死率之首。在过去几十年中食物过敏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
二是避免摄入含有过敏原的食物是防止食物过敏的唯一有效途径。食物过敏尚无特效疗法,就目前技术而言,想要预防食物过敏,还需要教育患者从日常生活做起。
三是食物过敏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保障食物过敏患者的安全消费,在食品生产上,食品原料的采购、加工等各环节都需要新的对策。
四是我国迫切需要基于中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过敏食物清单,为过敏食物的强制性标示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需要多学科协同创新,提升食物过敏的系统性研究。未来需要在科技资源持续不断地支持下,加大合作,夯实食物过敏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在围绕“国际食品安全最佳实践”主题的讨论中,专家认为,作为食品生产领域重要环节,做好全产业链供应商管理对食品安全尤为重要。此外,专家表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就是要通过风险监测抓重点。风险管控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把控,这样企业在食品安全当中才能有底气有信心。
棕榈油是生产和加工食品的重要原料,来自科技界与产业界的中外专家,围绕“国际棕榈油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棕榈油生产、应用、营养等研究进展及国际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专家认为,全球食品工业需要一个可靠和可持续的油脂解决方案,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可持续棕榈油发展方面,中国认证率远低于欧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可持续棕榈油在中国的推动仍任重道远。
特殊食品、植物基食品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和新风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特殊食品产业迎来新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等国内外权威专家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为助推特殊食品产业在后疫情时代开新局出谋划策。专家指出,一是具有优良营养特性的乳制品将迎来发展机遇期,特医食品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整个行业大而不强,品牌建设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二是公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依然不足,特医食品需规范经营与合理应用。三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和监管体系,让产业释放活力。
夯实植物基食品科学基础。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正处于植物基食品产业风口,需要脚踏实地的进行科学研究。目前植物基食品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诸多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在技术方面,我国植物基整肉的模拟技术尚未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等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商业化。而技术相对成熟的碎肉产品,产品品质也参差不齐。二是需解决营养素密度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