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价格弹性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需求价格弹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响需求原因很多,但价格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受需求函数的约制,价格的改变必引起需求量的改变,而需求量的改变又会引起收益变化,商家经常想通过价格的调节来增加收益,或转嫁税收。而提价或降价都可能要冒减少收益的风险。为了有的放矢的减少风险,就要充分考虑该商品在市场的需求价格的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设市场上某商品的需求量是价格的函数,即,当价格在某处取得增量时,需求量相应取得增量,称与为绝对增量,而称和为相对增量。如果需求函数可导,但当时,极限存在,则称为当价格为时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可记为,即

说明:因为价格的增长将引起需求量减少,需求函数为减函数,即,为了用正数表示需求弹性,故在定义式增加“一”号。

由得知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即在点时当价格提高或下降1%时,需求函数减少或增长,所以需求价格弹性不仅与每单位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有关,而且与价及需求量的初始状态有关。

二、需求价格弹性分类

当时,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商品价格变动多少消费者需求量不变。

当时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需求量变动小于一个百分点需求量相对价格不敏感。

当时需求为单位弹性,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需求量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需求量的变动相应价格的变动更为明显。

当时需求为无限弹性,价格轻微变动就会导致需求量急剧变动。

三、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在计算需求价格弹性时,根据不同条件和不同要求,往往采用不同计算方法,下面分三种情况分别说明:

1.需求函数当价格由变到时,需求由变到,则在价格变到上的平均弹性为:,当很小时或不需要精确计算时,往往用平均弹性近似代替点弹性。

即需求变化率/价格变化率,借助价格变化率和需求变化率就可求出需求价格弹性,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需要知道需求函数,只需价格需求量的百分比。

例1某商品的价格由每台500元降到每台450元时,每周的销售量在原来1000台的基础上增加了500台,求该商品的需求弹性。

解:

因,需求富有弹性,故降低价格可使总收益增加。另外,上述需求价格弹性又是需求函数的相对变化率,即

可借助价格变化率和需求量变化率求出需求价格弹性。

例2某商品滞销,准备以降价扩大销路。如果要求以10%的代价下调价格,换回销售量增加15%;20%,求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变化范围。

解:

从而看出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在1.5∶2之间爱你,且,需求富有弹性,所以该方案可以使总收益增加。

这种以平均弹性代替点弹性的做法是不需要知道需求函数的,只要知道两点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即可。但当价格发生很大变化时,就随和值的不同变化幅度较大,就不能很好的反映点的弹性。

2.点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该公式是由平均弹性经极限过程而来,利用该公式计算需求弹性,必须知道需求函数和和的初始值。

例3设每天从甲地到乙地飞机票的需求量是

其中是票价。

(1)求需求价格弹性;

(2)票价定为何值时,航空公司的收益最大?

解:(1)由于,故需求弹性为

(2)令,得=600(元)。

从上式分析,当0<<600时,

3.弧弹性公式

需求曲线对于价格的上升和下降,其弹性值应一致,但当价格和需求量的基期值选取不同时,将导致弹性值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价格上升和下降的弹性值保持一致,采用、的平均值引入如下弧弹性公式:

,其中1、1是基期的价格与需求量。2、2是终期的价格与需求量。用弧弹性公式比用变动百分比计算弹性更常用,是目前通用的一种弹性计算公式,经济学中常用它。

四、需求价格弹性对收益的影响

因为收益函数:

边际收益函数:,

由此得下列结论:

1.当时,,R递减需求富有弹性,降价使收益增多反之升价使收益减少;

2.当时,,R不变,需求为单位弹性时价格变化对收益不影响;

3.当时,,R递减需求缺乏弹性,升价反尔使收益增多降价使收益减少;

同理,若需求函数为,则收益边际收益。

(1)当η>1时,需求富有弹性,R增函数,需求量扩大使收益增多,需求量减少收益减少。

(2)当η=1时,需求不变弹性,R常数函数,收益不因需求量改变。

(3)当η

综上所述,收益的变化受需求弹性的制约,随商品需求弹性的变化而变化。只考虑通过调整价格增加总收入是不科学的,要仔细研究商品的需求弹性,盲目的提价或降价很可能会造成损失。

特别地,当需求函数为,则是线性的。

总收益为

边际收益为

需求弹性为

则η的取值依赖于的大小:

(1)当时,,有弹性;

(2)当时,,不变弹性;

(3)当时,,无弹性。

在商业实践中,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实行低定价或采用降价策略,这就是薄利多销。“薄利”是价格低,每一单位产品利润低,但销得多收益大,利润量大。因此降价策略适用于富有弹性的物品,但是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不能实行低定价,也不能降价出售,降价反而使总收益减少。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经济生活

一、需求价格弹性

1.定义

价格的值每变动百分之一而引起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通常,用价格变动的百分率引起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来表示。这两个百分率的比值,称为弹性系数,记为Ep。

2.Ep的性质

(1)Ep的数值,不随选用的计量单位而变化。

(2)Ep的数值,可能为正数、负数、等于0或等于1。依赖于有关两个变量是同方向变化,还是反方向变化。

Ep为正还是为负,所表示的仅仅是有关变量变化的方向性关系,而Ep的绝对值的大小则表示了变化程度的大小。有时,为了便于比较弹性值的大小,在等式右端添加一个负号,使其成为正值。通常用绝对值的大小来表示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当我们说,某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即指其绝对值大。

(3)Ep的数值,随商品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在同一种商品的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上,也随价格不同而不同。

3.Ep的变动范围

(1)Ep=1(单位需求价格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幅度与价格变动幅度相同。即价格每提高1%,需求量相应地降低1%。反之。

需求曲线特点:等轴双曲线或正双曲线。需求方程:PQ=K(常数)。

(2)1<Ep<∞(需求富有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幅度(ΔP/P<ΔQ/Q)。即价格每变动1%,需求量变动大于1%。

需求曲线特点:比较平坦(斜率较小)。

(3)0<Ep<1(需求缺乏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ΔP/P>ΔQ/Q)。即价格每变动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将小于1%。

需求曲线特点:较陡(斜率较大)。

(4)Ep0(需求完全无弹性)。此时,意味着ΔQ/Q=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状况具有如下特点:需求量不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需求函数的形式为:Q=K(任意既定常数)。在二维空间图上,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在横坐标上截距等于K(=Q0)。这表示不管价格怎样变动,需求量总是固定不变。即不管ΔP的数值如何,ΔQ之值总是为零。这种情况是罕见的。

(5)Ep∞(需求完全有弹性),此时,ΔP/P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状况具有如下特点:在既定价格之下,需求量可以任意变动。需求函数的形式为:P=K(常数)。需求曲线将是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与横坐标的距离,既定为常数K(=P0)。这种情况也是罕见的。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市场上某些同质的产品,由于竞争的结果,都按同一价格出售,基本属于这类需求曲线的例子。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如果需求是富于弹性的,涨价后厂商收入反而下降,因为需求量下降的速度要大于价格上涨的速度;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涨价可提高厂商收入,因为需求量下降的速度要小于价格上涨的速度;如果弹性正好为1,则厂商收入不变,因为需求量下降的损失正好抵消了价格上涨的收益。所以,在厂商制定价格时,必须考虑有关商品的需求弹性情况。

若Ep

若Ep>1,采取降价政策。

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这种简单而又重要的关系,被广泛地运用于产品定价决策和对外贸易之中。例如,对于一个谋求最大利润的企业来说,绝不会选择在其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区间降价。因为这样做一方面虽可使销售量增加而增加了销售收入,但另一方面却因价格降低而减少了销售收入,最终净结果将因产品缺乏弹性而使销售收入减少。而且,销售数量的增加又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其结果必然是利润的急剧下降。

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必需品弹性小,奢侈品弹性大。

2.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毛织品可被棉织品、丝织品、化纤品等替代。

3.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弹性就大;比重小,弹性就小。

价格是市场营销大师科特勒“4P”营销理论中的重要一P,其后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4C”理论,商品的价格从生产企业角度思考转向从消费者角度思考,曰“消费者购买成本”。无论是“4P”还是“4C”营销理论,通过商品价格的杠杆作用,都可以影响市场的需求量,从而为企业达到短期或者长期营销目标,这里涉及一个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即商品与劳务价格的相对微小变动所引起的商品与劳务本身需求量的伸缩性变化。需求价格弹性实际上是商品因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比如某保健品因价格下幅10%导致需求量增加20%,那么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是2,如某心血管药品因价格下幅10%导致需求量增加1%,那么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是0.1。它是用来衡量需求量变动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灵敏程度,在不同的价格需求弹性下,商品的收益将有所不同,或成正比,或成反比,事实上每一种药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价格弹性。

按照需求弹性与收益关系正比图,我们假设某维生素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3,某药店销售该产品的原始零售价格为20元,在三个月内的销售量是300盒,那么药店在三个月内的总收益是20元/盒X300盒,即6000元;如果药店为了短期收益快速增长,降价10%,零售价格下降到18元,根据需求价格弹性销售量增幅30%,即三个月内销售量是390盒,那么通过降价后的总收益为18元/盒X390盒,即7020元,通过降价药店的总收益增加了1020元,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薄利多销”了。也就是说当某类药品需求价格富有弹性的时候,降价是可以增加药店经营总收益的,反之,如果药店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药品或者保健品进行涨价,药店的总收益则会降低,如上述案例涨价10%,将会导致销售量下滑30%,三个月的总收益就变成了4620元,较涨价前总收益减少了1380元。

按照需求弹性与收益关系反比图,我们假设某中高端心血管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2,某药店销售该产品的原始零售价格为50元,在三个月内的销售量是300盒,那么药店在三个月内的总收益是50元/盒X300盒,即150000元;如果药店出于短期收益增长的目的将该药品降价10%,零售价格下降到45元,根据需求价格弹性销售量增幅2%,即三个月内销售量是306盒,那么通过降价后的总收益为45元/盒X306盒,即13770元,通过降价药店的总收益反而降低了1230元!如果药店针对该产品涨价10%,市场需求即销售量降低了2%,即三个月销售量为294盒,通过涨价药店的总收益增加到16170元,即增幅170元。当某类药品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时候,降价是可以不仅不能增加药店经营总收益的,反而会降低药店的总收益,反之,如果药店对于这类药品或者保健品进行涨价,药店的总收益则会增加。

看来需求价格弹性这个概念对于药品是否应该涨价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那么如何评判一个药品或保健品的需求弹性的大小呢?

药品或保健品的需求强度大小:通常消费者对某类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大,需求价格弹性则越小,反之需求强度越小,需求价格弹性则越大。比如心血管类用药,尤其是中高端类心血管药品是心脏病患者的必需品,患者对产品的需求强度非常大,那么这类产品的就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范畴;维生素类的保健品虽然经过多年的消费者保健教育,但仍然不属于消费者的必需品范畴,消费者对它的需求强度相对较小,那么这类产品的需求相对富有弹性。

药品或保健品的替代品的多少:评判某个产品的需求弹性还需要考虑该产品所处市场环境中的替代品多少这一因素,如果替代品越多,则需求越富有弹性,反之替代产品越少,则需求弹性越小。这就好比红海市场中产品的价格因为竞争而持续下降,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而蓝海市场的产品因为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替代品相对较少,产品的价格不仅不降,反而会逐渐上扬,这与产品的需求弹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医药市场的感冒药品种类繁多,一个大型药品超市内可能有上百种感冒药琳琅满目陈列在药品,此时感冒药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高。

药品或保健品占家庭支出比例:任何产品都是有目标消费者的,如果该产品消费成本占消费者家庭支出的比例越大,则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反之,如果所占比例越小,则该产品的需求越缺乏弹性。比如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人均收入均超过国内其它城市,药品或保健品的消费成本占据家庭的总支出比例与其它城市相比相对较小,在这类城市的药品零售价格基本相对较高,但这并不会负面影响该类区域的药品零售规模。再比如一些相对便宜的药品如金嗓子喉片等价格低廉的产品,零售价格不超过4.5元的产品,占据家庭收入支出比例放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种产品的需求弹性就非常有限了。

以上讨论的是将药店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进行讨论,那么如果将药店放置到整个药店圈内,这就存在同行价格竞争的问题。然而消费者选择在何处购买药品的时候,价格并不是唯一衡量因素,药店的路途远近、药学服务是否专业、药品种类是否齐全、购物环境是否舒适等等均会影响消费者对药店的选择,零售药店切不可将产品价格作为市场竞争的唯一武器。

【关键词】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限度

在一定意义上说,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就是要自觉地运用价格调节机制,即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价格变化导致商品供、求变化(即价格弹性及其限度)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商品价格变化影响商品供、求变化的方式、程度,从而实现商品供、求平衡,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价格弹性及其限度的含义

弹性(Elasticity)一词源于物理学,意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能够恢复其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物体能否恢复原状与外力大小有关,当外力在一定限度内,撤销外力物体能够恢复原状,当外力超出一定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此时物体失去弹性。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英国近代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于1890年将弹性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意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这一概念几乎可以应用于经济领域中一切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在经济学中,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的大小,其公式为: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百分比/自变量的变动百分比

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是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弹性概念,它是衡量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数量变动的敏感度指标,一般指一种商品销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同样,当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销量变动趋于极小时,我们就认为达到了价格弹性限度,超出这一限度后,销量变动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极小,或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价格弹性限度受到商品供求状况、宏观经济形势、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价格弹性的形式与特征

价格弹性可以从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因而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与供给的价格弹性两种形式。

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Demand),简称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以商品价格变化1%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来表示。即:Ed=■。其中:Ed代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d表示需求量,Qd表示需求量的变化量,P表示价格,P表示价格的变化量。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方向相反,Ed为负值,因而采用绝对值表示。当|Ed|>0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大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需求价格弹性高。当|Ed|<1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小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需求价格弹性低。

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Supply),简称为供给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与需求弹性类似,一般以商品价格变化1%所引起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确定,用Es表示。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方向相同,Es为正值。当Es>1时,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程度大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供给价格弹性高。当Es<1时,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程度小于其价格变化程度,即供给价格弹性低。

需求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影响,也就是说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进而影响到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供给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商品的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生产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变化决定了生产者的生产动机,进而影响到商品的生产数量和供给数量。

一般来说,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价格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进而带来消费需求数量的减少。继之,由于消费需求减少又可能导致生产企业降低价格促进消费,于是又会刺激需求量的增加。这就是价格需求弹性的一般特点。而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产品价格升高会激发起进一步扩大产量的动机,带来产品供给量的增加,当增加到供过于求、产品积压时,又需要降低价格以促进消费。这是供给弹性的一般特点。当然,由于商品的性质不同,其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也不尽相同。

三、价格弹性的组合类型与应用建议

依据商品的供、求价格弹性高、低不同,可以将商品分为A、B、C、D四类,其组合情况大致如表1所示。

对于A类商品而言,表现为高供给弹性和高需求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资源丰富、易于加工、生产能力可以迅速扩大、可替代的非生活必需品,如部分农副产品,这类商品的价格调节作用比较明显,价格提升会推动生产者加快生产,从而导致供给数量的增加;反之,价格降低时,由于生产者利润空间缩小,影响到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其商品的供给量的减少,量缩而又价升,又会增加生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提高而减少,而随着价格降低而增加。所以,供需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自觉实现供求平衡。

B类商品表现为高需求弹性和低供给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存在资源限制、生产能力较低、可替代的非生活必需品。例如某品牌手机,当价格上涨时,由于市场上存在其他替代品,所以需求量会大幅减少,为了维持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价往往成为必然选择。这时,价格下降又会带动需求量的增加;但是,由于企业限制于资源或生产能力,即使需求量再大,其供给量的增长是缺乏弹性的。对于此类产品,企业一般采用低价策略,以低价来赢得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增加总收益的目的。同时,由于供给价格弹性相对较小,仅仅依靠低价策略也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还需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以独特、新异的产品吸引消费者,从而赢得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会受到价格因素的较大影响,大部分消费者往往会在在同类商品中选择价格低者。同时由于消费者的求新求异心理,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C类商品表现为低需求弹性及高供给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资源丰富、产能能够迅速提高的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盐、食用油等。对于此类商品,消费者的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需求价格弹性小,此时,利用价格机制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是很小的,如果企业过度生产,就会造成产品的积压,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的亏损,所以,采用扩大生产、低价销售策略往往难以奏效,为此,企业可通过限制产能,提升品质、适当提价的策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于需求者来说,对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不会随价格变化而出现大幅变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商品的品质对消费数量的影响往往更大。对于此类商品,适当提价也不会对消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D类商品而言,表现为低供、求价格弹性。这类商品一般是指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或人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商品,或生产领域广为使用又缺乏可替代物的能源与原材料。一般具有稳定的消费者需求、不可替代、生产能力小并受资源限制、生产周期较长等特点。对于此类商品,需求供给量的小幅变化就会引起价格的较大波动。此类商品往往由政府定价和通过税收等进行价格调节。对于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来说,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销售,稳定价格,稳定供给是必要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需求和供给的数量的相对稳定,商品的价格就会围绕价值而小幅变动。

三、价格弹性失效的几种现实情况

当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销量变动趋于极小时,我们就认为达到了价格弹性限度,超出这一限度后,价格的变动对销量变动的影响极小,或可以忽略不计。现实生活中,超出价格弹性限度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对于产能严重过剩、供远远过于求的商品,其价格往往很低。而过低的价格可能造成生产企业以至全行业亏损。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这种难以承受的低价即是弹性限度的下限价格。即使再降价,也不会过多刺激本已满足的需求;恰恰相反,当产品售价略有提高时,又会迅速刺激产品生产、增加产品供给,进一步加剧了供远远过于求的状况。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去库存化速度缓慢,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国家应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改善供需失衡的状况,减少资源浪费。

对于因技术领先、服务优良等倍受青睐、供不应求的商品而言,其价格往往很高,可能超过同类产品价格的一倍或更多,从而使得生产企业的毛利率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是大多数购买者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只要能够保持供不应求的状况,就可以维持这一购买者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没有必要采取降价手段进一步刺激需求。近年来,苹果手机在我国的销售情况大致如此。

综上所述,商品的价格弹性是平衡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器,现实中无论是对企业的生产还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价格弹性发挥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商品的价格在合理区间的波动时有其内在规律性的,是围绕价值波动的。如果价格的波动超出了一定限度,其调节作用也会受到限制,甚至完全失去了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春涛:浅议需求价格弹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伍希:需求价格弹性在商品定价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8).

[3]张权、李娟:需求价格弹性在现实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2).

1、Internet业务资费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种产品在定价时,无论是采用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方法,还是采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或者其它定价方法,都必须考虑产品定价的各种影响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定价策略,Internet业务资费的确定也同样如此。Internet业务资费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Internet业务的市场供求关系。任何一种产品或业务都是置身于一种市场之中,市场对它产生强烈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状态下,应有不同的价格策略。

(2)Internet业务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一般来说产品要经过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阶段,而产品在寿命的不同时期,市场对它的反响不相同,因而,目前在确定资费时,同样要依据Internet业务所处的寿命时期,采取相应的资费策略。

(3)Internet业务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从近年的Internet业务资费的调整,引起的Internet业务需求量的变化来看,按Internet业务需求主体对需求价格弹性进行分析,个人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其次是企业,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从上网人数与上网用户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个人对Internet业务的需求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的高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需求收入弹性都比较低,而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个人,需求收入弹性最大,中等水平月收入在400元~2000元之间。因此,制定Internet业务资费应该考虑Internet业务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

2Internet业务市场特点分析

目前,Internet业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Internet业务资费策略的选择,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同时,更要依据市场经济规律,依据Internet业务目前的市场特点。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的Internet业务市场有如下特点:

(1)Internet在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目前的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2)在用户构成中,年龄在15~35岁,文化程度在大专到大学本科,人均月收入在400~2000元的是Internet业务的主要消费群。年龄段在15岁~35岁的占89.1%,文化程度在大专和大学本科的占77%,人均月收入在400元~2000元的占95%。

(4)全国各地区Internet业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比较快,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上网用户占全国上网总用户的70%以上。

(5)不同消费群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需求收入弹性不同。个人自费上网的网民的需求价格弹性大,而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月平均收入在400~2000元的网民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大。

(6)网上中文信息的匮乏,阻碍了用户的发展。调查显示49%的人认为网上信息不足,希望增加中文信息。

(7)电信网基本上能满足Internet业务的需求,但是上网速度仍是用户反映的主要问题之一,有92%的网民认为网上速度慢。

(8)ISP步履艰难。ISP向通信部门交纳的费用占其成本的比例很大,由于ISP负担过重,不可避免地要向用户转嫁,从而导致用户难以增加,影响了Internet业务的发展。

3Internet业务资费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Internet业务市场的特点,在制定Internet业务资费时,总原则是既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也要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必须兼顾Internet业务提供者的利益。这样才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电信业务发展的需要。具体可以考虑如下的资费策略。

(1)资费的确定要考虑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业务的需求量都与价格有关,价格的降低,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不同,需求量的增加幅度不同。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业务,如果采用低价策略,不但不会减少收入,反而可以使收益增加。Internet业务在近一发展时期内,具有比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在制定Internet业务资费时,应采用偏低的资费策略。

转贴于(2)不同消费群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策略

这样做,不仅给用户带来好处,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使消费者得到了实惠,而且也会给Internet供应商带来更多的收益。虽然部分上网费用降低了,但是随着上网的用户增加,上网总的费用未必减少,电信企业能从中得到更多的通信费用的收入,综合的结果将会是收益增加。

(4)不同地域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策略

从目前的上网现状来看,国内各地区差异比较大,主要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先进发达省份Internet业务量大,而欠发达地区Internet业务量非常少。鉴于这样的一个现实,为使欠发达地区的现有通信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Internet业务,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收入较低的地区采用比较低的资费水平,适当低于收入较高地区的资费水平,甚至资费水平低于平均成本。这样既有利于Internet业务的普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今后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另外,欠发达地区采用比较低的资费水平,上网数量、上网人数将会增加,即Internet业务的需求量将会上升,这样将使网上资源、通信网资源都会被更充分地利用,综合的收益也会增加。

(5)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资费水平策略

(6)优惠新入网用户策略

关键词:价格歧视;联合需求曲线;个别需求曲线

笔者发现在手头的国内外初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对于三个级别价格歧视的讲述都因循了马歇尔的推演,而没有进一步挖掘其间的关系,笔者尝试着从联合需求曲线中裂变出三个级别的价格歧视。

一、价格歧视的原理

假定某厂商对某个商品――如某主题公园“斯尼迪”的游乐具有垄断势力,图1显示了其线性的、向下倾斜的联合需求曲线ABE、边际收益曲线MR及向上倾斜的边际成本曲线MC,其生产者剩余最大化的单一定价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产量处的价格,将此条件变形可得成本加成定价公式:

其中:Q,P,MC,Ed分别表示单一定价的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产量下以及在该产量处的价格、边际成本与需求价格弹性;[Ed/Ed+1]表示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加成率。

在图1中生产者剩余最大化定价就是P2(Q2)。在单一价格P2处厂商已达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了,但唯利是图的厂商仍耿耿于怀于两件事:

第一,在联合需求曲线上的P>P2的区域,顾客们的保留价格高于P2,因而在单一垄断价格P2下他们拥有三角形PP2B所示的消费者剩余,垄断厂商很遗憾不能将这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自己的生产者剩余。但如果将单一价格提高至P2以上,将使全体顾客的需求量降到Q2以下,从而使得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减少。

第二,在联合需求曲线上P

图1价格歧视的原理

消除此遗憾的方法就是实行价格歧视,其原理就是将图1的联合需求曲线拆分成若干段,并分段定价。最彻底的分段定价就是对联合需求曲线上的每单位供给量制定等于需求曲线上该单位的纵坐标的价格,即需求者对于每单位的保留价格,这就是一价格歧视。在这种最完备的价格歧视下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因而生产者剩余不仅比单一垄断价格下高出许多,而且达到了价格歧视下的最大值。

但是,通常厂商缺乏实行一级价格歧视所需的完全信息、完全的市场细分等条件,因而只能实行更粗略的分段定价,即二级与三级价格歧视。比如,在P>P2的区域定高价P1,它对应着需求量Q1;中等价格P2对应着需求量Q2-Q1;在P

二、线性个别需求曲线的需求强弱性质

如图2所示,假定某厂商的某个商品(如某主题公园“斯尼迪”的游乐,以下简称“斯尼迪”)被许多顾客(如青少年游客小穆与中老年游客老莫)所需求,虽然商品需求者众多,但为了简化问题,假设其需求者只有这两人,并假定两人都有线性的个人需求曲线:

QY=601-3P(青少年顾客)

(2一1)

Qo=401-4P(中老年顾客)

(2―2)其中:Q表示消费者游玩“斯尼迪”的次数;P表示游玩一次的价格,如门票。

比较这两条需求曲线需求的强弱,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纵轴与横轴截距,二是曲线的斜率及各点的需求价格弹性。1.不同顾客的需求强弱的比较

(1)纵轴与横轴截距的比较

在横轴为需求量QY、Qo,纵轴为价格P的图中,

要勾画出这两条直线只需抓住其精要两点――横轴截点A(PA,QA)与纵轴截点B(PB,QB),从上式中可看出小穆的纵轴截点、横轴截点分别为(200.3,0)及(0,601),老莫的则为(100.25,0)及(0,401)。

精要两点有着独特的经济学含义。个人需求曲线是根据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作出来的,如图3所示,假设某消费者如小穆要在两种商品――“其他商品”Y与“斯尼迪”x间进行选择,其预算为m,效用无差异曲线是一簇同心圆,圆心表示X、Y的餍足消费量,从图中可知小穆对斯尼迪的餍足量为。给定预算m和其他商品Y的价格PY,预算线根据斯尼迪的价格P的变动而变动,而小穆对于X、Y的最优消费量,即在此价格下的需求量由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决定,在切点处有:其中:P、PPY、MRS(QX,QY)、MUX(QPX)、MUYQY)分别表示商品x的价格、商品Y的价格、在QX,QY消费组合上x对Y的边际替代率、在QX消费量上x的边际效用、在QY消费量上Y的边际效用。可将上式变形为:其中:Pr(QX在QX、QY的消费组合上消费者愿意为新增的l单位x而支付的价格,即保留价格。

上式表明,在预算约束下的Qx、QY的消费量上消费者对于新增1单位x的保留价格为边际替代率与PY的乘积,可见,对于离散型商品如“斯尼迪”的游乐的需求曲线就是对每单位消费的保留价格曲线。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故保留价格也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显然,第1单位的保留价格最高。

特别地,给定PY与预算值m,在图3中预算线在纵轴的截点始终为A’点,表明如果将全部预算用于Y,则小穆对其最大消费量为m/PY。令x的价格P自0开始不断上涨,则预算线由源于A’点的水平位置而变得相对于横轴越来越陡峭,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能够找到预算线与其所能企及的最高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因而对x的需求量虽然不断变小,但始终为正值。当价格上涨至某个值PB日时,预算线变成了图中非常陡峭的预算线2,其与所能企及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2的切点落在了该坐标图的第二象限,这表明在第一象限内无论对x的消费量有多小,在A’点仍然有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不等,即:

上式表明该消费者对于第l单位X的保留价格尚且低于过高的市场价格PB,故对X的最优消费量为0,他将所有的预算都花费在Y上,对其消费量为m/PY,故最优消费点在纵轴截点,这对应于图1中的纵轴截点,表明当x的价格达到P日时,小穆对其需求量为0。

另一方面,当P=O时,小穆对X的消费完全不必占用预算,因而他必定将全部预算用于其他商品Y上,对其消费量为nVPy;而他对x的消费量必定是餍足量QAo从图中可看出,此时预算线变成图中所示的源自纵轴上的点A’的水平射线(点A’的纵坐标值为m/PY),其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表明最优选择是对Y消费m/PY的量,而对x消费QA,体现在图1的小穆的个人需求曲线上就是横轴截点(0,601),这表明如果“斯尼迪”不要钱,小穆最多玩601次就厌倦了。

可见,线性需求曲线的精要两点的含义是:第一,纵轴截点表示消费者对于第1单位消费的保留价格的近似值;第二,横轴截点表示消费者的餍足量。

从小穆与老莫的需求曲线的精要两点中可以看出:第一,小穆对于第1张门票的保留价格接近于200元,而老莫则接近于100元。小穆的保留价格高于老莫,从(5)式可看出,当其他条件相同,即两人消费的其他商品Y的种类、PY、QY、预算m都相同时,小穆对于“斯尼迪”相对于其他商品的效用评价值高于老莫,即小穆对于“斯尼迪”的偏好更强烈;进一步地,放宽“其他条件相同”这一条件,这个事实总是表明小穆对“斯尼迪”的需求(用保留价格来体现)更强烈,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小穆的预算多于老莫,或者对其他商品Y的消费量相对较少,等等。第二,小穆的餍足量为601单位,而老莫的餍足量为401单位,这又一次体现出当其他条件相同、即两人消费的其他商品Y的种类、PY,QY预算m都相同时,小穆对于“斯尼迪”的偏好更强烈;进一步地,放宽“其他条件相同”这一条件,这个事实总是表明小穆对于“斯尼迪”的偏好更强烈,而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小穆对其他商品Y的消费量相对较少,等等。但“偏好”并非“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可得命题1:

[命题1]两条线性需求曲线中横轴截距更大者的需求不一定更强烈;纵轴截距更大者的需求必定更强烈。

这就是从线性需求曲线的纵轴与横轴截距中透露出来的需求强弱的信息。

(2)斜率与需求价格弹性的比较

直接反映需求强弱的指标是需求价格弹性,它与曲线的斜率有关。从(1)中可知两条需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分别为:

据此式可知两线各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由下式得出:

表l列出了“斯尼迪”的价格从200元到46元之间截选的个人需求曲线及联合需求曲线的价格、需求量及需求价格弹性的数据,可看出,对任一个可比性(即低于100)的价格水平,更为陡峭的小穆的需求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均小于更为平坦的老莫的需求曲线。

总结截距与斜率、弹性的比较可得命题2:

【命题2】两条线性需求曲线中需求更为强烈者必然具有以下特征:纵轴截距更大;更为陡峭;在任一个可比性的价格水平上的需求价格弹性更小。

2.同一顾客的不同消费量段需求强弱的比较

通常的消费者均衡只是孤立地分析预算线与给定形状的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通常的需求曲线记载的只是消费者均衡随预算线中某种商品如x的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现在我们考虑前期累计消费量对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消费选择及需求的影响,即进行消费者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将同一顾客的线性的需求曲线拆分成不同消费量段的需求曲线。

图4左右两幅中的无差异曲线是将图3中完整的无差异曲线在两种商品非餍足区间截取为上下两段。左幅的无差异曲线表明X的消费自O至某个必要量QN之间变化,比如QN是典型的城市家庭每月的第1个

100度的用电量;右幅的无差异曲线表明X的消费自必要量QN至餍足量QMAX之间变化,可称QMAX--QN为扩展量。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在消费任何一种商品较少量时其效用评价值较高,而在消费量已累计达到一定量后其效用评价值较低,表明对x的任何一个新增消费量,在无差异曲线1上消费者需要用较多的商品Y来替代商品x,才能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而在无差异曲线2上消费者只需用较少的商品Y来替代商品x,就能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这体现为相对于横轴而言,无差异曲线1比无差异曲线2更为陡峭。再将预算线加进来构造需求曲线。在左右两幅中将预算线及其变化设定得完全相同,由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故X的需求曲线,即消费选择随着x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的形状也不同,图5左右两幅的需求曲线分别对应着图4的左右两幅,它同时也是对图1中同一顾客的线性需求曲线按消费量段进行的拆分。从作图中我们可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3]两条线性需求曲线中前期累计消费量较少者――需求曲线1与前期累计消费量较大者――需求曲线2间具有如下关系:第一,在任何一个相同的新增消费量上,需求曲线1上的保留价格均高于需求曲线2;第二,需求曲线1的纵轴截距高于需求曲线2;第三,需求曲线l的斜率绝对值高于需求曲线2;第四,在任一个可比性的价格水平上需求曲线l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需求曲线2。第五,结合命题2又可知,需求曲线1的需求更为强烈。

三、联合需求曲线由来、性质与价格歧视

1.联合需求曲线由个人需求曲线按保留价格的高低依次加总而成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仍假设“斯尼迪”的需求者只有小穆与老莫两人,将两人的个别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即得到整个市场对于该商品的联合需求曲线。但是,当价格为200元时,小穆需求他的第1单位;直到价格降至100元时,老莫才需求他的第1单位。因此,当价格高于100元时,联合需求曲线就是小穆的个别需求曲线;当价格等于100元时,小穆需求他的第30l单位,老莫需求他的第l单位,故联合需求量为302单位;此后,在低于100元的任一价格水平上,联合需求量均为两人需求量之和,即联合需求曲线才是两条个别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故联合需求曲线在价格为1OO元处有一个折点。其函数式为:

Q=60l-3P,当且仅当P∈(100,200)

(9―1)

Q=l002-7P,当且仅当P∈(0,lOO)

(9―2)

但是,个别需求曲线是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单调向下倾斜的,而每单位需求的纵坐标均为其保留价格,故单调下降意味着每单位的保留价格都不同,并且保留价格随着累计需求量的增加而依次递减。比如,假设小穆对第1-5单位的保留价格分别为200元、199.8元、199.5元、199.3元、198.8元,但价格以l元为单位离散地变化,因而,当价格为200元时,小穆共需求1单位;当价格降至199元时,他需求第1-4单位,而第5单位不被需求,故对应于199元的市场价格,其需求量为4单位。

联合需求曲线也保留了此特征――对每单位的保留价格都是对两条个别需求曲线的保留价格择优(即最高者)录取而来的。比如,联合需求曲线上第1单位的保留价格是出价最高者小穆的200元,而老莫对第1单位的保留价格100元没有被录取。但对于第299-309单位,小穆与老莫的保留价格排列如表2(表中带括号的保留价格表明没有被录取),这时无论老莫为其第1单位的保留价格有多低,也有机会被择优录取在联合需求曲线上。

可见。联合需求曲线具有如下特征:对于同样的消费单位,需求更强的青少年游客的保留价格必定高于需求更弱的中老年游客的保留价格,但是青少年游客对于较大消费量的保留价格却可能低于中老年游客的较小消费量的保留价格,保留价格是“每人每单位一价”的,即每个人对每单位的保留价格都可能不同,这正是实行价格歧视的基础――一级价格歧视就是就每人的每单位索要其保留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就是将所有客户的个别需求曲线视为完全相同的,在不同的累计消费量段上索要不同的价格,即对“单位”实行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就是对不同的人索要不同的价格,即对“人”实行歧视。

2.联合需求曲线的性质(一)――可被拆分为高端客户与低端客户的需求曲线

我们是将两条个别需求曲线加总而得到联合需求曲线的,而实行价格歧视则需要其逆过程――将联合需求曲线拆分为不同类型顾客的个别需求曲线。我们将某商品如“斯尼迪”的线性的联合需求曲线分为中点以上直至纵轴截点的“高端”与中点以下直至横轴截点的“低端”这两部分,并且依旧假定“斯尼迪”只有小穆与老莫这两名顾客。由于小穆的需求强于老莫,这体现在对于同样的第N单位消费,小穆的保留价格高于老莫,故在联合需求曲线上接近于纵轴截点的“高端中的高端”需求全被小穆所占据着――这是小穆的“强弩之初”的需求,而不可能找到老莫的需求,虽然老莫的前几单位的需求也可能偶然地出现在高端的中低部――这是老莫的“弱弩之初”的需求,但高端客户的代表非小穆莫属,因而我们称需求强度更大的客户为“高端客户”;相反,老莫的需求通常出现在低端,虽然在低端也有小穆的累计消费量较大的需求――这是小穆的“强弩之末”的需求,但低端客户的代表非老莫莫属,因而我们称需求强度更小的客户为“低端客户”。如图6所示,右幅中“斯尼迪”的联合需求曲线又被拆分为左幅中的高端客户的需求曲线与中幅中的低端客户的需求曲线了。

3.从联合需求曲线中裂变出三级价格歧视

如图6所示,联合需求曲线是将两个子市场的需求曲线DH,DL水平加总而来的,联合边际收益曲线MRT也是将两个子市场的边际收益曲线MRH,MRL水平加总而来的,这意味着联合边际收益曲线在与联合需求曲线同样的价格水平处有一个折点。利润最大化的单一垄断价格与产量PT,QT在边际成本曲线与联合边际收益曲线MRT的交点处达到,这就是图1的情形――虽然在此单一价格PT下已达到了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但厂商仍可以通过实行价格歧视而进一步提高生产者剩余,即对于高端客户定高价PH对低端客户定低价PL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具体说来,三级价格歧视的原理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可比性价格水平上,联合需求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与两个子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之间必定有如下关系,这一点从表1的数据中就可略见一斑:

其中:PIMSXH――低端客户需求第1单位时所能接受

的价格,即其需求量为正的最高价格。

因此,在单一垄断价格PT下高端客户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联合需求曲线此时的弹性,低端客户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联合需求曲线此时的弹性,因而如果将市场区分开来,则对高端客户提价会增加总收益,对低端客户降价会增加总收益,如果使总成本、总产量保持不变,则实行这样的三级价格歧视就必定会增加生产者剩余。而对高端客户提价势必使其需求量低于单一价格下的,而对低端客户降价势必使其需求量高于单一价格下的,但总供给量不变,故三级价格歧视无非是将总产量在两个市场间重新分配,以增加生产者剩余而已。

两个子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PH、PL_及产量是这样被确定的:在右幅中可以确定联合需求曲线的利润最大化单一定价下的边际成本MC(QT),价格歧视无非是将QT的产量在两个被区分的子市场上重新分配,故无论如何分配,两个子市场都面临着共同的边际成本MC(QT),因此在左幅与中幅中两个子市场上面临着为常数的同样的边际成本MC(QT)。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分别寻找两个子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与价格,这就是左、中幅图中的(PH,QH,(PL,QL)。由于联合需求的边际成本曲线也相当于两个子市场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水平加总,故在MC(QT)下必定有:

QH+QL=QT

(11)

4.联合需求曲线的性质(二)――可被拆分为高端需求与低端需求曲线

假设“斯尼迪”的客户都有着如小穆那样的完全相同的需求曲线,此时虽然失去了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基础,但可以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因为在考虑了前期累计消费量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后,可将个别需求曲线裂变为需求强弱不同的不同消费量段的需求曲线。

如图6所示,假设“斯尼迪”的经营者将小穆的个别需求曲线裂变为两个消费量段的需求曲线。因为在小穆的需求曲线上,他对最初若干单位的保留价格势必高居于接近纵截点的高端部位,这是其“强弩之初”的需求,故我们将需求曲线中点以上的消费单位称为“高端需求”;当消费量超过一定点后保留价格也随之下降,位于需求曲线中点以下的消费单位的保留价格是较低的,我们将其称为“低端需求”。图6中的联合需求曲线就是小穆的个别需求曲线,将它拆分为高端需求与低端需求这样两个子市场的需求曲线,由命题3可知它们的形状正如图6的左、中幅所示。

5.从联合需求曲线中裂变出二级价格歧视

拆分了之后,如何在两个子市场上分配产量、设定利润最大化的二级价格歧视,就与上述的三级价格歧视类似了,即在右幅中找到单一垄断价格下利润最大化的边际成本与总产量,然后按此边际成本分别在两个子市场上找到与之相等的边际收益所对应的需求量与价格即可。

二、主要参数估计

粮食价格波动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福利效应的估计参数主要包括:粮食供给的自价格弹性(εS);粮食希克斯需求弹性(εH)和收入弹性估计(η);PR值(粮食产值占总收入的比重)、CR值(粮食消费值占总收入的比重)以及NBR值(粮食净收益率)。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课程代码:0013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商品供给增加的因素是

A.原材料价格上涨B.劳动力成本上升

C.替代产品的价格下降D.生产技术进步

2.商家提高价格能使销售收入增加表明该商品的

A.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B.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

C.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D.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3.西方经济学所指的厂商成本是

A.显性成本B.隐性成本(转自自考365)

C.显性成本加隐性成本D.显性成本加隐性成本加机会成本

一、新疆住宅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

1.概念界定。

有效供给=上年空置面积+本年新增面积

有效需求=实际销售面积

实际供求比=有效供给/有效需求

短期供求比=本年竣工面积/本年销售面积

竣工率=本年竣工面积/本年施工面积长期供求变化。下图反映了1996年以来新疆住宅市场的实际供求情况。

从上页图1可看到,自1996年以来,新疆的实际供给面积和有效需求面积的规模都逐年扩大,供给增长的年平均增速为27.03%,需求增长的年平均增速为28.83%,需求增长的速度略高于供给增长速度,但市场年均供给总量约是需求总量的2倍以上。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数量是非常充足的,为什么近几年来各地都有住宅市场热销、排队领号、供不应求的局面呢?这是否与开发商控制开发节奏与竣工率有直接关系呢?短期供求变化。因为2004年以来新疆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主要依据2004—2009年的数据计新疆住宅市场供求比情况(图2),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实际供求比一直大于短期供求比,而且这个趋势愈演愈烈,每年的竣工率都在下降,也就是说实际供给非常充足,但由于竣工率低下,造成现房销售紧缺,再加上开发商的捂盘惜售,人们不得不排队购房。

因此可以认为,开发商对开发节奏的蓄意控制掩盖了市场供大于求的事实,造成短期住宅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垄断,而开发商的市场垄断是造成房价飙升的重要推手。

二、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勒纳指数及其性质

LI=1/|ε|=(P-MC)/P。其中,ε为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P为市场价格,而MC则表示商品的边际成本。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利用这个指标来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问题,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1]和况伟大的研究都是利用公式的后一个形式,将房地产业的平均成本(AC)近似替代边际成本(MC)进行计算而得到的结果。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勒纳指数均在0.4以上,这表明中国房地产商品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边际成本。我们更倾向于李宏瑾的观点,通过测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间接地得到勒纳指数。纳勒指数表明,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弹性越大,市场产品之间越具有竞争性,价格标高的程度越低,垄断的边际利润便越小,即垄断程度就越小;反之,弹性越小,垄断价格标高程度就越高,垄断程度就越高。因此,首先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测算,并由此得到勒纳指数,来判断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

(二)变量、数据及模型设定

ln(Dit)=αi+βi×ln(HPit)+uit。

其中Dit和HPit分别是实际销售面积和住宅销售均价,βit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截距项αi和弹性系数βi都不相同,随机误差项uit之间相互独立,且满足均值为零,同方差的假设。

(1)检验一:考察新疆13个城市在1998—2008年各时期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纵向需求价格弹性。假定模型是时期变系数模型,然后对其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模型估计结果(见下页表1):发现模型判定系数R2=0.67,调整后的R2=0.61,说明该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可以解释60%以上的住宅需求水平,而且各年度价格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显着水平都超过了99%(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1%)。总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将各年度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归纳如下,并进一步计算得到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纳勒指数。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纳勒指数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1998年的0.13增加到2008年的0.30。我们在判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时,纳勒指数在0~1之间,数值越大,垄断性越强。况伟大(2004)分别测算了1996—2002年各年北京、深圳、上海和天津四城市的勒纳指数;表明北京市的勒纳指数均在0.6以上,是四个城市中垄断程度最高的,上海市的勒纳指数则在0.4左右,是四个城市中垄断程度最低的,而深圳和天津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程度则居于京沪两城市之间。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住宅房地产市场总体垄断特征并不明显,但需要防控这种垄断趋势的继续发展。

(2)检验二:样本选择。考察新疆13个城市在1998—2008年各时期住宅房地产市场的横向向需求价格弹性。假定模型是截面变系数模型,然后对其进行估计。通过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模型估计结果(略),发现模型判定系数R2=0.72,调整后的R2=0.71,说明该住宅需求价格弹性模型可以解释70%以上的住宅需求水平,而且各年度价格解释变量在模型中的显着水平都超过了98%(对应的Prob值均小于2%)。总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将各城市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变化归纳如下,并进一步计算反映市场垄断程度的纳勒指数(见表3)。

通过各城市的纳勒指数比较发现,市场垄断程度最高的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纳勒指数均在0.4以上,其次是伊宁市、阿克苏市和库尔勒市,纳勒指数均在0.35左右。市场垄断程度最低的是克拉玛依市,纳勒指数仅为0.11。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随着乌昌一体化的进程以及环乌鲁木齐市大都市圈的形成,住宅房地产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对于逐利的开发商而言,这是一块大蛋糕,很容易形成价格联盟默契,控制开发节奏、捂盘惜售,抬高房价。

(三)讨论: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垄断的性质

对于上面的分析结论,有些学者可能会提出异议,根据就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新疆住宅房地产市场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已经大幅增加,市场垄断度应是有所下降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甚至认为新疆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规模太小,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提高。但是我们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房地产具有特殊的商品性质,住宅市场的竞争程度不会因为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是趋于价格合谋式的市场垄断。

1.住宅市场垄断的基础:商品的高度异质性。对于住宅市场,没有任何两宗物业是完全相同的。产品的差别使每一个厂商所提供的产品都是与众不同的,因而开发商每开发一个小区或一座大厦都实质上成为该物业的垄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产品的价格,这就构成了市场中的垄断价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产品差异性较许多寡头垄断行业的产品差异性大得多。因此,随之带来的是房地产垄断竞争的企业数量可能多于其他寡头垄断行业的企业数量,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垄断力量却强得多。住宅市场垄断的新形式:价格合谋。对住宅业而言,开发商形成的“联盟”主要是“价格联盟”。

这是因为:如果房价下跌,不仅减少了开发商所能获得的利润,而且更严重的是消费者会对住宅市场价格产生降价预期,越跌越不买,这样,就会陷入房子越便宜越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因此,开发商不敢轻易降低房价。现阶段开发商开发商不打价格战。在默契合谋的定价机制作用下,使房地产价格呈现非正常刚性和价格居高不下的格局。即便供求发生变化,房地产降价的幅度和速度也大大小于需求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价格难以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乌鲁木齐市的住宅价格这几年涨幅居全国首位的现象。

摘要:独辟蹊径,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针对之前发生的食盐抢购现象引入诱导因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吉芬商品的生成、归属问题,并以长期和短期为限论证了不同时期吉芬商品的供需特点及可能的均衡状况,得出了创新型的结论。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诱导因子;供给需求;均衡

引言

吉芬商品是这样一种商品: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就被称做吉芬商品。对吉芬商品,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苏斌(2004)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角度反驳了西方的传统观点,并在新的假设基础上对吉芬物品及其现象进行新的解释,认为吉芬现象并没有违背需求规律,而是特殊情况下正常的经济现象。张攀春(2010)认为吉芬效应是吉芬商品的扩展,其本质是短缺经济,并提出用增加供给和增加收入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解决吉芬效应。郑大川(2007)利用最基本的供需曲线对吉芬商品做了全新的解释,且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新解释的可靠性。唐炎森(2001)通过定性分析,提出吉芬商品并不是需求定理的例外,而是需求的变动。

以上学者的研究大都是针对西方经济学中吉芬商品是否遵循供求定理展开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比较分析,并且以主观描述居多,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从吉芬商品的概念出发,大胆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借助流图分析和诱导因子,对吉芬商品的存在条件、归属判定以及供需均衡状况进行了系统剖析,得出了有益于理论实践的结论。

一、系统动力学流图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简介

系统动力学是在总结运筹学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社会系统的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依据抽象的假设,而是以现实世界的存在为前提,不追求“最佳解”,而是从整体出发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具体而言,系统动力学包括如下几点:(1)系统动力学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都作为信息反馈系统来研究;(2)系统动力学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立足于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整体观替代传统的元素观;(3)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流图和构造方程式。

(二)流图分析

2011年3月,随着日本核泄漏形势的日趋严峻,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抢盐热潮,并于3月16日达到高峰,波及内陆多省。食盐抢购中,出现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现象,可认为此时的食盐是吉芬商品。

基于以上假设,分析该系统。日本核泄漏引发国内谣言,导致民众恐慌程度上升、食盐销售速率增加、库存量减少,在期望库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库存偏差增大、订货速率增加,但是炒作者的食盐供给量是固定的(短期),使得销售商得不到足以弥补库存偏差的食盐量,造成库存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得不提高价格、缩小库存偏差。同时,由于市场信息滞后期的影响,销售商所订购的食盐(根据上一期消费需求订货)远远低于当期需求者的需求量,这又进一步导致食盐库存量不足、价格继续上涨,带来新一轮的社会恐慌程度增强、食盐销售速率增加,产生食盐抢购“热潮”。抢购又一次带来价格上升、社会恐慌,进而是销售速率的增加、抢购的加剧,如此螺旋式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内,由于“恶性循环”导致食盐价格不断上涨,库存供不应求,销售商会调整期望库存量,增加供给以赚取更多利润;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一方面严厉打击炒作行为,强令生产者增加供给,另一方面做宣传教育,使民众认识到没必要“抢盐”。此时,由于市场信息滞后期的影响,销售者不能立即感应到需求降低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一个过程,即生产者生产增加,销售商订货增加,消费者购买量减少,带来的后果是销售商库存量大幅增加,进而降价出售。

由此可见,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动,即形成吉芬商品,必须借助于一个中间变量――恐慌程度。而引起同向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需求量的增加,导致销售速率增加、价格上升、恐慌程度加强,销售速率又加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造成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假象。

二、吉芬商品的进一步研究

(一)吉芬商品的生成条件

食盐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恐慌程度影响到需求,进而影响到价格,并且逐渐递进形成一系列的需求价格对应值。可见,要成为吉芬商品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基本假设①

(1)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是两个不同的主体,销售者仅仅提供商品,不能决定实际供应量。

(3)销售者只能根据商品价格及库存期望值(常量)制定销售价格。

(4)所处市场为小市场,商品周转流通速率缓慢,抗干扰能力差。

(5)市场无政府介入或政府介入调控不显著,可近似认为市场是自由竞争市场。

2.具备条件

(1)诱导因子的存在,即存在一个引发需求量变动的变量。在食盐抢购系统中,恐慌程度充当诱导因子,首先由其引发食盐销售速率的大幅度增加,进而导致销售商提高价格。诱导因子可以如本例当中由一个变量充当,也可以包含多个变量。

(2)诱导因子直接作用于需求量。影响发生时,诱导因子直接带动商品需求的增加或减少,销售商做出相应的提价或降价对策。

(3)销售者根据需求做出价格调整。吉芬商品市场短期内属于一种买卖市场,消费者无能力直接决定价格,但可以通过自身需求间接改变商品价格,变相左右市场价格。

(4)诱导因子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价格的变动必然反应到消费者当中,引起诱导因子的强烈波动,从而导致新一轮的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以上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且按顺序发生,商品才能够成为吉芬商品。如本文中的食盐,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为吉芬商品,而是必须满足以上几个条件。

(二)吉芬商品的归属问题

传统经济学教材认为,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应当具有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水方向变动的特点,如实例中食盐就属于低档物品,教材中土豆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凭这几个例子就做出“吉芬商品是低档物品”的结论,难免有失准确。对商品归属的判断应基于两个标准:

标准1:商品是否属于吉芬商品,判定依据是商品是否同时具备吉芬商品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标准2:该商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物品,依据是商品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关系,若同向,为正常物品,反之,则为低档物品。判定环境为未受诱导因子影响的一般意义上的市场。

标准1是判定的前提,根据标准1判定需求量是否与价格同向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标准2判定属于哪种物品。笔者认为,这是评判吉芬商品归属问题的普遍标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商品必然是低档商品的观点是片面的,如黄金、白银、股票、房地产的交易,时常会出现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是一定条件下的吉芬商品,但它们却是正常物品,甚至是其中的奢侈品。

(三)关于需求曲线及均衡

需求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该曲线上每一点表示价格与愿意购买商品数量的对应值。愿意购买量是一个主观心理意愿量,实际购买量不一定与之相等。那么,当两者不相等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正是吉芬商品所能说明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意愿需求量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反应为主观愿望;实际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真正购买的商品数量,反应为实际需要。需求曲线是意愿需求量与对应价格的组合。

1.短期分析

大多数经济现象,意愿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是不相等的,吉芬商品更是突出的例证。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吉芬商品出现了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的现象,此时的需求量为实际需求量,是消费者不得不购买的商品数量,而非主观愿望,某一价格水平下,意愿需求量在短期内未发生改变,即需求曲线未发生变化。以DE表示意愿需求曲线,DR表示实际需求曲线,SS表示短期供给曲线,DS表示短期需求曲线,供求关系如图2。

短期内,消费者收入水平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是不会继续走高,因此,其需求曲线不会发生变化。同时,诱导因子的作用必然打破平衡状态,实际需求曲线为DR,向右上方倾斜,而短期内商品供给量保持稳定,即SS不发生任何改变,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QS

2.长期分析

考虑到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分为相对低档吉芬商品和相对高档吉芬商品研究。这里所指低档和高档商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低档商品和高档商品,而是以供给价格弹性划分的,当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为相对低档吉芬商品,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为相对高档吉芬商品。

(1)相对低档吉芬商品正向均衡

低档吉芬商品,因其利润相对较低,所以生产者对其增加供给量较少,供给的价格弹性也相对较小,小于需求价格弹性。此时,可以达到长期均衡,如图4。由图4可知,长期均衡点P对应的需求量与价格较短期均衡点E都有所增加,称为正向均衡,这个新的均衡达到暂时的稳定,直至下一个诱导因子的出现,形成新的均衡点。一般情况下,诱导因子多来自商家的恶意操控,其诱导的结果大多也是价格的上升,因此,新的平衡点必然较之前向右上方移动,消费者剩余被剥夺,而生产者剩余增加。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这种情况,如房地产开发市场。正向均衡带来的后果是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双增加,这也是物品价格持续上升的原因之一。

(2)相对高档吉芬商品分析

高档一些的商品,价格变化其利润上升空间大,生产者大幅度增加供给量,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此时,不会达到均衡状态,见图5。由于供给曲线斜率小于需求曲线斜率,两者不出现交点,也无所谓平衡状态。由图5可知,同一价格水平P2下,QR<Q2,供给量大于实际需求量,可能出现两种情况:①负向均衡。按照供求定理,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直至与短期需求曲线达到新的均衡M,Q3>Q0,P3<P0,较之于诱导因子产生时生产者销售量增加,但商品价格下降,称之为负向均衡,与诱导因子产生时相比利润变动取决于四边形P0NQ0O和四边形P3MQ3O的面积大小。符合这种特征的商品多为消费型商品,也是最常见的商品,如本文中食盐的长期供求状况,生产者供给增加而消费者需求减少导致食盐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②商品价格存在刚性,如耐用型商品,投入成本过大,价格无下降余地或下降程度很小,造成生产剩余滞销,生产者亏损,损失为四边形PGQ2QR的面积,而消费者剩余不变,这种情况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应当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调整政策。

三、结论

本文借助系统动力学流图,对吉芬商品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得到如下结论。

1.吉芬商品并非固有的,任何商品都可能成为吉芬商品,只要具备一定生成条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一个诱导因子,促使需求发生改变,并引发连锁反应。实质是诱导因子直接作用于需求,需求带动价格变化,不可逆转。

2.有关教材中将吉芬商品划归低档商品的结论是有失公允的,它的归属问题应充分考虑该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关系。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廉价航空;票价;策略

1971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最早创建了“廉价航空公司”的经营模式。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是我国最早涉足低成本航空市场。春秋航空自2005年飞出第一班航班开始,常年推出99系列等特价机票,让很多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而且其在_航后的首个年度就实现了盈利;2007年经营业绩大幅上涨,实现盈利7000多万元,在2011年实现5亿元的盈利。持续的盈利使得春秋航空被资本市场看好,2015年1月21日,春秋航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春秋航空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成本的控制管理,低票价策略,多元化的创收手段,并在信息化建设和销售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创新。本文尝试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解读其快速发展的秘密。

1.“两高”――高客座率与高飞机日利用率

高客座率:在机队扩张、运力增加的情况下,春秋航空公司始终保持较高的客座率水平。

高飞机日利用率:春秋航空公司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约为30%,其中飞机占固定成本的比重最高,因此,公司采取了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飞机航线,增加飞机的利用率,摊薄固定成本。

2.“两低”――低销售费用与低管理费用

低销售费用:春秋航空公司的机票订单大都来自于公司官方网站,几乎不通过机票或是旅行社之类的中介机构销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销售费用,增加利润。

低管理费用:尽管是廉价航空公司,但春秋航空公司在飞行安全、运行品质和服务质量的方面跟非廉价公司相差无几,在降低管理费用方面,都不会以牺牲安全、服务和口碑为代价,而是通过租用临近郊区、交通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发达的机场的资源与服务的方式降低日常管理费用。同时,由于采购的都是同一机型,飞行员的培训费用及飞机的维护修理费用都可以大为降低。同时通过严格的预算管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以及严格控制人机比,大力降低管理人员的人力成本和日常费用。

二、两部收费制

相对于提供全服务的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的机票价格很低,但他提供的很多服务收取的费用却相对较高,如客舱餐饮,随身携带的行李超重(大于7公斤),快速登机服务,座位选择服务,保险等都将收取额外的费用。采用收取较低入门费,较高的使用费――用低廉的机票价格吸引潜在消费群体乘坐飞机,将其他航空公司免费给顾客提供机餐、20公斤的免费行李重量、免费的座位选择等服务变为较高的收费服务,达到增加收入、提高利润的目的。

三、混合搭配销售

吸引客源是旅游景区和航空公司共同的目的,航线带来游客的增加对于各方是共赢的结果。于是,春秋航空和酒店及旅游景区一道,采取了“机票+酒店+景区”捆绑式混合搭配销售模式。乘坐春秋航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偏好于“自由行”的“穷游”一族,推出这一销售模式对他们来说具有很高的吸引力,这也是廉价航空保证其极高上座率的有效促销手段。

二、免费报纸发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边际成本递减

边际成本指的是增加某单位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成本的增量,报纸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固定成本主要用于新闻采编、印刷设备、人员办公成本、行政费用等,尽管固定成本可能很高,但边际成本极低,发行量越大,分摊到每一份报纸上的固定成本越低,从而使平均成本降低,最终为实施免费策略提供了成本空间。

(二)收益递增规律

免费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网络经济最主要的规律就是收益递增规律,价值随入网成员的增加激增,同时价值激增也吸引了更多成员入网,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4],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网络效应。

(三)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一定时期内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需求规律表明: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来说,降低价格会明显地扩大其销售量(发行量);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来说,降低价格出售销售量不会有明显变化。网络经济中,报纸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且越来越多地受到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替代。

THE END
1.国泰君安:宠物经济蓬勃国产宠物品牌弯道超车新浪财经2)国产品牌崛起:回应“宠物主”的营养焦虑。早期我国宠物食品市场由外资品牌引领,在线下渠道占据优势。因宠物食品存在购买者和使用者分离的特点,年轻宠物主普遍存在“营养焦虑”。国产品牌推动产品工艺原料创新,积极回应宠物主需求,在收入体量排名方面获得跃升。3)国产品牌未来:聚焦“宠物”本身的健康需求。宠物主科学...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1-13/doc-incvwmtt1524751.shtml
2.高职组市场营销技能正式赛卷完整版包括附件进的能现要拔设瑞苑瘤加密移擦能待的市场调查 与分析能力、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能力、目标受众分析与定位能力、 意争策略静新能另、营销箫划能力、新媒体营销能力、品牌传播能力、紫虽保错 味食品有限公司求属于中山巾自 力、家客声服雾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考察选手的 12 沟通表达、礼仪规范等基本...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25/5124213230011013.shtm
3.国泰君安:宠物经济蓬勃国产宠物品牌弯道超车证券时报网讯,国泰君安研报指出,1)宠物行业蓬勃发展,年轻宠物主是推动群体。情感需求驱动,年轻人养宠比例提升,往后看宠物数量有持续增长空间。宠物业态从最早的宠物食品开始,逐步丰富,开始呈现“拟人化”的趋势,推动单只宠物消费增长。宠物数量增长和单只消费增长共同推动宠物行业保持较快发展。2)国产品牌崛起:回应“宠...http://www.stcn.com/article/detail/1410377.html
1.心理科学杂志中国心理学会主办2017年第01期该研究对1132名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l-4年级小学生施测视知觉发展测验,探究了小学生视动整合能力和去动作的视知觉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4年级小学生视知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强,视动整合能力和去动作的视知觉均从二年级开始呈现发展态势。一四年级视动整合能力与去动作视知觉能力发展出现差异。视动整合能力在这...https://www.youfabiao.com/xlkx/201701/
2.4G业务(精雅篇)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本着“客观、及时、透明和非歧视”原则,按照《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公司颁发“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至此4G牌照正式发放...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a6j1ya.html
3.宠物食品行业2024年宠物食品十大品牌最新发布,宠物食品排行榜前十名品牌有皇家宠物食品、麦富迪、伯纳天纯、渴望、爱肯拿、冠能、K9Natural、素力高、天然百利、Wanpy。宠物食品10大品牌排行榜由品牌研究部门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帮助你了解宠物食品哪个牌子好。https://m.maigoo.com/maigoo/947cwsp_index.html
4.品牌好感度查询解决办法品牌好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品牌知名度:衡量品牌被消费者知晓的程度,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对品牌与产品的综合讨论热度来评估。 品牌关注度:反映用户对企业传递信息的交互程度,与品牌交互越多,用户对品牌的选择偏好越大。 品牌美誉度:反映线上用户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35199223&efid=n1Wo-3YXqo_1tnaCfQ8D9A
5.品牌直播间技术可供性对消费者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05. 009 品牌直播间技术可供性对消费者忠诚的 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正向情感图式的中介作用 王 田 王晨悦 温烨宁 姜毓恺 摘要:网红 / KOL 直播推动电商繁荣的同时,也被批评过于重 视" 价格 补贴" 和" 冲销 量",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无益于构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 区别于以往研究,研究关注品 牌直播间在...http://xwcbpl.whu.edu.cn/e/public/DownFile/?id=396&classid=9
6.快手流量推广网站在数字营销的新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快手,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分享平台之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消遣的渠道,更是品牌和企业进行市场推广的重要武器。通过快手流量推广网站,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接触到目标受众,提升品牌影响力。 快手流量的重要性 ...http://aiavqo.lxyqyy.com/post/27542.html
7.旅游表达范文9篇(全文)摘要:从中国加入WTO的“日语热”到经济危机的“就业难”, 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在与时俱进, “专业+日语”为学生的就业另辟蹊径, 比较典型的专业有旅游日语专业。旅游日语应使用敬语, 导游员要提供敬语服务。日语中的敬语相当复杂, 导游员要正确使用敬语。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wqo8kdv.html
8....展会信息全球有机硅网红旗品牌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实践 崔茂源,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 14:00-14:30 AI算法在智能驾驶中的创新研究及量产应用 杨俱成,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AILab副总师 14:30-15:00 光电子赋能汽车智能化发展 程洪平,重庆君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https://www.soyjg.com/Exhibition/detail/17-6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