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百威裁员20%。百威表示,此传言不属实。裁员传闻背后,作为亚洲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亚太(01876.HK),长期占据着中国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其高端市场正在失守。随着国产啤酒逐步在高端板块加速,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
Euromonitor数据显示,近年来,百威亚太中国高端市占率从近50%已经下滑到40%左右,而这个下滑依旧还在持续。
业绩上,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2018年,百威亚太营收为67.4亿美元,到2022年,营收为64.78亿美元;归母净利润则由9.58亿美元降至9.13亿美元。百威亚太去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4%,净利润下滑8%。
近年来,整个啤酒高端化的竞争会进入“肉搏战”,百威亚太在高端产品方面将面临新的挑战。
二级市场上,自2019年头顶“亚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光环上市以来,百威亚太的市值已缩水近1500亿港元。截至2024年1月3日,百威亚太总市值达1843.48亿港元。
增收不增利
作为亚洲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亚太,旗下拥有百威、时代、科罗娜、福佳、凯狮、哈尔滨等多个品牌,在全球市场品类超过500种,在中国市场品类超过50种,百威的产品从超高端、高端到次高端、大众实惠型都有涉及。
公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实现收入55.63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内生增长11.5%);实现净利润8.75亿美元,同比下降5.41%;实现销量771.00万千升,同比增长6.03%(内生增长6.0%)。
2023年前9个月,百威亚太总销量为77.1亿公升啤酒,较去年同期增长6%。公告称,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市场的复苏动能及印度市场的强劲增长。就2023年第三季度而言,百威亚太销量增长0.6%,其中,中国市场表现稳健,印度市场增长强劲。
销量上涨,利润却出现下滑。根据公告显示,去年上半年,百威亚太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5.75亿美元,同比减少8%,4-6月百威亚太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2.97亿美元,同比减少1.7%。
对于上半年利润下滑,百威认为主要是由于销售成本上涨。2020年上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百威亚太销售成本及运营成本分别达12.48亿美元、15.99亿美元、17.01亿美元以及17.99亿美元。
不仅如此,根据公告显示,去年第二季度百威亚太实现营业收入17.02亿美元,同比提升12.9%。此外,因大麦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百威亚太第二季度销售成本增长14.8%,成本增速超过营收增速。
对于一直占据国内啤酒高端产业的百威亚太,却没能拿出符合预期的利润表现,部分机构下调了目标价格。天眼查显示,瑞银基于最新业绩表现,该行将2023年至2024年盈利预测下调3%至9%,目标价由26.7港元下调至24.05港元。此外,花旗银行将百威亚太目标价由28.1港元下调至25.5港元。
扩张渠道布局
2016年,百威英博以超过100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全球第二大啤酒制造商SAB米勒公司,这是啤酒市场史上最大收购案。
由于收购,百威亚太还背负着为母公司还债的重担,因此加强了营销费用控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和渠道布局。
百威以传统线下渠道起家,长期以来,百威一直依赖夜场和餐饮渠道,这两个渠道作为其销售的支柱,占据着总销量70%。
2023年,百威亚太高端品牌扩张城市数量从200个增加到220个,预计2025年分销地级市数量增长到250个,超高端分销地市级将增长至80个,希望在规模较小的传统贸易和中餐馆建立分销渠道。
去年上半年,餐饮及夜场为百威亚太带来了业绩支持。去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百威品牌啤酒增长了20%以上,超高端品牌增长35%以上。尤其是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整体销量增加了11%,每百升收入同步增加,期内收入增长了19.6%。
华创证券表示,餐饮复苏叠加高端优势修复,百威中国区高端销量及整体吨价有望恢复性增长,百威亚太2023年收入有望实现双位数增长。
各大品牌争夺高端化份额,谁能胜出?
中国啤酒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集中度也来越高,以华润、青岛、百威、燕京、嘉士伯啤酒这几大头部竞争的格局,按照市场份额来排序,华润啤酒以31.9%保持第一,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的市场份额为22.9%、19.5%、10.3%、7.4%。其中,百威旗下品牌有百威、科罗娜、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金士百、金龙泉等;嘉士伯旗下主要有嘉士伯、重庆啤酒和乌苏啤酒等。华润旗下啤酒品牌包括雪花、喜力、黑狮等。
由于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任何一个头部品牌想要较大幅度地提升市场份额都不容易。如何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找到增量市场,是扩大竞争优势的关键,高端产品的占比也将决定企业在中国啤酒市场上的位置。
高端化既符合当下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利润水平。在高端啤酒市场,百威一直占据领先位置,拥有高端大单品百威、超高端品牌科罗娜、蓝妹、福佳等高端品牌的百威亚太,曾占据中国高端市场半壁江山。
所以,高端化已经成为中国啤酒市场下半场的主要方向,各大啤酒企业纷纷布局口味多元、品质更高的高端产品,去满足消费人群的新需求。虽然国内啤酒巨头还未达到对百威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程度,但是百威亚太“一家独大”的地位正在逐步被打破。Euromonitor数据显示,近年来,百威在中国高端市占率从近50%下滑到40%左右,国内各大啤酒品牌的高端化产品布局已经拉开阵仗,且正在加速尝试,竞争日趋激烈。
对于整体的高端产品布局,则是通过品牌并购、推出新品等方式来进行。
比如,在前几年精酿啤酒被炒得火热的时候,各大品牌都有产品推出,2021年,华润推出过每盒999元的超高端系列啤酒“醴”;2022年,青岛啤酒推出了一瓶1399元的“一世传奇”。
青岛啤酒除了主品牌“青岛”定位中高端,还陆续推出“奥古特”、“鸿运当头”等产品,丰富高端产品线。2022年,青岛啤酒中高端产品销量293万千升,同比增长4.99%,拉动了青岛啤酒2022年的净利润增长,在营收增幅仅6.65%的基础上,青岛啤酒2022年的扣非净利润增长了45.43%。2023年第一季度,青岛啤酒累计产品销量236.3万千升,其中中高端以上产品实现销量98.4万千升,同比增长11.55%。
华润啤酒的高端化动作最为激进,其CEO侯孝海甚至在2020年放出话来,希望“未来三年到五年,华润雪花能在高端市场达到比较接近百威的份额”。其实早在2018年,华润啤酒就已经收购了高端啤酒品牌喜力在中国的业务,为高端线做布局。除了有“雪花”这一连续多年单品销量第一的品牌,又先后推出“勇闯天涯SuperX”、“匠心营造”、“马尔斯绿”、“脸谱”等产品。在2022年,华润啤酒次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约210.2万千升,同比增长12.6%,成为华润啤酒新的增长点。
重庆啤酒与嘉士伯完成资产重组,形成了以乌苏、1664、嘉士伯为代表的中高档产品矩阵,推出了嘉士伯特醇,表现惊人。燕京啤酒也不断推出高端产品,比如U8。
各大品牌的中高端产品都已经在国内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且在各家的营收占比也在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