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截至2023年9月20日,我国A股上市公司总数增至5280家,总市值规模达79.90万亿元,占上年GDP总量比例高达66.03%。2022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已超50%,已成为引领创新的排头兵。同时,伴随经济转型升级加速,上市公司创新发展面临新挑战,需要不断提升创新水平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和浙江工商大学数字创新与管理研究院合作推出的《2023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尝试搭建“内外汇聚”的评价指标体系,创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评价体系,构造“四维互补”的创新环境评价体系,详解上市公司差异化、特色化和数字化“三化视域”创新发展指标和数据,同时从行业、地区、省份、板块和产权“五维视角”对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表现进行评价,并基于两线并立视角,细剖专精特新和重点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表现。
从报告的指标体系构成来看,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共分创新资源支持、创新要素投入、创新科技成果、创新经济绩效4个一级、14个二级、75个三级指标。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共分政府创新支持、区域创新软环境、区域创新硬环境、区域营商环境4个一级、19个二级、95个三级指标。报告力图从“影响因素—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创新绩效”的过程链条视角,外部环境—组织行为的表里特征视角,创新行为和激励视角,合理构建并适度增加差异化和特色化指标,以期更好地评价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表现。
报告基于大数据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数据,汇集25名专家智慧为指标赋权,采用标准化法计算创新发展指数,得到了一些比较明确的研究结论。
一是各省份均高度重视运用政策支持、加强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建设,体现出一定的协同性及系统性特征。从创新政策支持视角看,区域中华东和华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强,省份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位列前五,区域与省份间差异度较为明显。从创新发展软环境视角看,区域中表现最好的是华东地区,省份中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位列前五。从创新发展硬环境视角看,华东地区表现最好,省份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位列前五。从营商环境视角看,区域中华东和华南地区领先,省份中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位列前五。整体看,我国“东强西弱”的不均衡特征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是行业、区域和省份间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表现差异较为明显。从全市场看,A股4822家上市公司(剔除房地产、银行和非银金融行业)2022年的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平均水平为65.47,均值以上的有2307家,占比47.84%。其中国防军工、电力设备和通信行业平均分值最高,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创新发展优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北地区平均分值最高,其次是华中和华东地区。从省份分布来看,北京和天津的上市公司平均分值较高。从板块分布来看,科创板公司平均分值最高,创新发展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板块。从产权分布来看,中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均分值最高,创新发展领先优势明显。
四是专精特新类上市公司和重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创新发展表现优势明显。从全部A股市场看,专精特新类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平均水平高于非专精特新类上市公司。深市主板、沪市主板和创业板三个板块中的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平均分值均高于非专精特新企业;传媒、电子等16个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平均分值高于非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水平。从重点产业链来看,2022年半导体产业链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平均水平为69.94,大数据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平均分值为72.25,人工智能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平均分值为72.86。这三个重点产业链上上市公司的表现整体优于市场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