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约翰·克拉布著,胡韵迪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深入探索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如何塑造了贝多芬的政治理念,并激发他创造出开创性的作品。约翰·克拉布通过他的信件、肖像和个人档案,通过将他与其他同时代音乐家、艺术家进行比较,阐明了贝多芬是一位终生的革命家。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
[英]T.理查德·布勒顿著,杨怡爽译,方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结构之后的路:哲学论文(1970-1993)与自传性访谈》
[美]托马斯·库恩著,邱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60年代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出版即风靡思想界。《结构之后的路》体现了库恩晚年思想的发展,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观点的拓展与反思,并对针对他理论的一些批评和误读,做出了回应,是其科学哲学体系的正式完成。书末还收录了库恩去世前一年所进行的深度访谈。
《消失中的食物:除了美味,我们还将失去什么》
[英]丹·萨拉迪诺著,高语冰译,贝页图书|文汇出版社
人类吃过的植物多达6000种,而如今50%的摄入能量来自水稻、小麦和玉米?全球每年宰杀700亿只鸡,但大多数是同一种鸡的后代——它是20世纪中期肉鸡比赛的冠军“明日之鸡”?大西洋鲑鱼在产卵前逆流回到出生地的浪漫与悲壮逐渐消逝,而仅在苏格兰利文湖,养殖场就为1600吨鲑鱼制造了洄游的假象?无论来自哪里,我们喝下的啤酒中,每4罐里就有1罐出自同一工厂?繁荣之下,是选择的贫瘠。除了美味,我们还将失去什么?BBC记者丹·萨拉迪诺寻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40余种濒危的食物与传统工艺。
《罗马与耶路撒冷》
[英]马丁·古德曼著,李震宇译,后浪·汗青堂|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本书主要讨论古代世界里罗马文明和犹太文明的冲突。公元70年,在4年的战争后,罗马军团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城和雄伟的第二圣殿。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圣城,还被迫向罗马缴纳犹太税。几十年后,罗马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上建起了完全罗马化的殖民地。再接着,一位信仰基督的皇帝将这座城市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而罗马,这座永恒之城本身也在这几百年中发生巨大的变化——与这场冲突有脱不开的关系。本书聚焦于公元70年前后的犹太战争,及公元1世纪的地中海世界,将罗马与耶路撒冷两座城市进行对比。
《人文通史》
[美]坎宁安等著,朱婳玥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经典人文艺术类通识图书,第八版延续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精辟表述,新增章节导引,穿插原典导读,呈现了从史前到21世纪的一个个人文发展里程碑。数百幅精美插图,百余篇经典原著导读,全景式呈现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等人文艺术的基本面貌。
《蒙古世纪:元代中国的视觉文化(1271—1368)》
[英]马啸鸿著,赖星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叶卡捷琳娜大帝回忆录》
[俄]叶卡捷琳娜二世著,李倩梅、曾瑞云译,东方出版中心
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是德意志的一个底层贵族,机缘巧合之下,她在十六岁时来到了俄国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语言各异,信仰不同,且未来的丈夫彼得残忍绝情,准婆婆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强势多疑,如何在诡谲复杂的宫廷中艰难自保,在危险绝境中走向巅峰?本回忆录由女皇亲自撰写,记述了其艰难而传奇的登顶之路。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美]安妮·海伦·彼得森著,杨文展译,格致出版社
《爱因斯坦陪审团》
[加]杰弗里·克雷林斯滕著,潘涛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天文学家如何竞相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戏剧性故事。杰弗里·克雷林斯滕基于广泛的档案研究,展示了这些早期的科学争论如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持有的文化态度。
《大卫·休谟思想传》
[英]詹姆斯·A.哈里斯著,张正萍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铁砧与剪刀:一部美国文化史》
[美]格伦·亚当森著,杨盛翔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讨论手工艺在美国国家建立及发展至今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历史著作。根据传统观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和技术,而手工工匠和手工制品则被边缘化。作为长期研究手工艺的历史学家,格伦·亚当森(GlennAdamson)在本书中颠覆了这种传统叙述,他认为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手工艺都是重要的、代表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的典型表现,亚当森将五光十色的手工艺著述整合成统一的叙事,从而透过手工艺工匠的视角去讲述美国的故事。
《愚蠢的核弹:古巴导弹危机新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著,孙宁、王梓诚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挑战了古巴导弹危机的传统叙事,凭借白宫新解密录音、苏联克格勃档案,以及军方报告和大量当事人的回忆,作者扩展了旧有的叙事框架,纳入赫鲁晓夫、卡斯特罗等关键参与者的视角,勾画出这场危机的完整画面;深入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决策反复变化背后的惊心与焦灼;更透过普通官兵的眼睛,从下层视角观察危机的历史,在无数个不起眼的细节中,追问危机得以解除的真正原因。
《人类思想发展史:关于古代近东思辨思想的讨论》
[荷]亨利·法兰克弗特等著,郭丹彤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在遥远的古代,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东文明时,会看到一个充满生命的现象世界:雷电、阴影,甚至一片未知的旷野,都被认为是有生命的。亨利·法兰克弗特带领他的考古队追溯了古代近东迷人的思想发展史,揭示了在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古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居民对生命和死亡、国家功能和自然现象所持的基本态度。
《奥斯维辛的小提琴手》
[法]让-雅克·费尔斯坦著,魏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纪实文学作品。20世纪40年代,女孩埃尔莎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因为精通小提琴演奏,她与一群年纪相仿,同样擅长乐器和音乐的女孩们被集中起来,本意是为看守者们服务。自此,让纳粹们头大的集中营女子乐团就此诞生。这群不屈服于命运的女孩身处地狱,却奏出了追寻自由的至强音符。她们为上工的工友演奏,为即将赴死的同伴送行,她们用乐曲嘲弄屠夫们……40多年后,埃尔莎的儿子让-雅克循着亡母的足迹,辗转德国、比利时、波兰、以色列和美国,寻访当年集中营女子乐团的其他幸存者,让一段尘封近80年的历史重见天日。
《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全五卷)
[法]弗朗索瓦·孚雷、莫娜·奥祖夫主编,顾杭、黄艳红、洪庆明等译,商务印书馆
《极简进步史:人类在失控中拨快末日时钟》
[英]罗纳德·赖特著,牛雨谣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梳理了人类自石器时代直至21世纪的今天,文明发展中所经历的好与坏,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反思,提醒今日的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要跌入进步陷阱,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以及人类物种的灭绝。
《耶路撒冷女主人》
[英]凯瑟琳·潘戈尼斯著,姚军译,文化发展出版社
1187年,萨拉丁的军队围攻圣城耶路撒冷。他曾在哈丁战役中歼灭了耶路撒冷的大军,而在城市的高墙后面,一个平时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三人组正在领导最后的防御,其中包括耶路撒冷的女王西比拉。他们无法抵抗萨拉丁,但是,如果他们幸运的话,他们可以通过谈判达成条件,拯救城市居民的生命。西比拉女王是耶路撒冷王国中最后一位强大的女性统治者。然而,在所有关于十字军东征的书籍中,有一个方面是明显缺席的:女人的故事。王后和公主往往被描述为土地和王家血统的被动传递者。在现实中,女人会统治,会进行外交谈判,会做出军事决定,会结成联盟,也会叛乱和主持建筑项目。西比拉的祖母梅利桑德是第一个真正统治耶路撒冷的女王。她在丈夫和儿子之间周旋,夺取了王国的实权,是中世纪中东政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她的亚美尼亚母亲、她的三个姐妹以及她们的女儿和孙女的事迹也同样引人入胜。
《抵抗的艺术:我在法国地下抵抗的四年》
[波兰]尤斯图斯·罗森堡著,徐芳园译,风之回响RESONANCE|上海译文出版社
1937年,十六岁的尤斯图斯·罗森堡在家乡但泽目睹了纳粹暴行。身为犹太人,他被父母送往巴黎读书。三年后,纳粹进攻法国,他再次处于危险之中,于是,他逃离巴黎,一路南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来到马赛的美国记者瓦里安·弗赖伊,后者领导着一个秘密抵抗网络,帮助许多人逃脱纳粹的魔爪,其中包括汉娜·阿伦特、马克·夏加尔、安德烈·布勒东、马克斯·恩斯特在内的传奇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凭借对德法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多种语言的精通,罗森堡成为组织中的一名侦察员。随着弗赖伊被维希政府驱逐出境,罗森堡来到格勒诺布尔,为地下军团招募年轻成员,并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技能幸存下来,成为抵抗运动中的重要人物。1944年诺曼底登陆之后,罗森堡成为游击战士,破坏德国的撤退行动。二战结束后,罗森堡移居美国,通过教授经典文学,他影响了几代学生的精神生活。年近百岁,他终于写下这部史诗般的回忆录。
《牛津城市政治学手册》(上下册)
[美]凯伦·莫斯伯格、[美]苏珊·E.克拉克、[英]彼得·约翰编著,陈文译,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英国近代史讲义》
[日]川北稔著,何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极简西方人文史:哥伦比亚大学人文素养课》
[日]中村聪一著,王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宜居的距离:关爱城市的理念》
[意]埃佐·曼奇尼著,刘屹、钟芳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可接近的城市是一种设计方案,而不是乌托邦式的建议。我们能否从一种接近的新观念出发来构建当代城市?它提出的答案是:是的,我们可以。事实上,过去20年的社会创新告诉了我们从哪里开始。但这还不是全部。世界上许多城市,包括巴黎、巴塞罗那和米兰,都已做出承诺,并正在朝着这个方向采取措施,提出了这个接近的城市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具体预期:在这个城市中,社会创新、关怀、公共物品、社区和数字化平台成为新的、广泛的社会项目的关键。
《女性史:中世纪卷》
[法]乔治·杜比、米歇尔·佩罗总主编,许张凤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天才候选人》
[美]朱利安·利布、[美]D.贾布洛·赫士曼著,翟蓉菲、戴建翀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很多人们公认的天才往往有着难以言说的心理问题,躁狂抑郁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种。天才的躁狂抑郁循环与他们非凡的创造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本书通过牛顿、贝多芬、狄更斯、凡·高等人的创作经历,深入剖析了这个问题。
《梵高的黄房子》
[英]马丁·盖福德著,白一博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艺术史上,从未有两位如此卓越的艺术家曾一起在如此小的空间中共同生活创作。本书揭秘了两位艺术家同住这段时光的点滴,利用大量的信件和新的证据来描述梵高与高更如何绘画、交流思想,及共同生活的种种细节。
《保罗·利科六访马赛尔》
[法]保罗·利科、[法]加布里埃尔·马赛尔著,陆达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两位思想巨擘保罗·利科与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六次对话的文字成果。1968年,保罗·利科多次拜访了业师马赛尔,并与他讨论有关形上学、存在主义、戏剧、神圣、死亡、科技等问题。本书还收录了马赛尔的剧本《破碎的世界》,在利科与马赛尔的对谈中,曾多次提及马赛尔的这部剧作,它是马赛尔存在哲学的文学性体现,也博得了利科的诸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