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年会组织机构.......................................................1特邀嘉宾...........................................................5总览日程..........................................................10参会报到、缴费及进校事项..........................................15年会开幕式及特邀报告..............................................16年会闭幕式及特邀报告..............................................17论坛日程总览......................................................18特别论坛..........................................................20分论坛报告........................................................21会后考察..........................................................56会场指引图........................................................57交通指引..........................................................61
1
年会组织机构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协办单位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
曼迪匹艾(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TransactionsinPlanningandUrbanResearch期刊
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期刊
2
学术指导委员会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
许学强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周一星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宁越敏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朝林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薛德升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柴彦威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周春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山大学教授熊巨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处长、研究员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
3
组织工作委员会
主席
甄峰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教授李志刚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教授委员
冯健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研究员高晓路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孙斌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永春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教授于涛方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教授袁媛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张景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欧向军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沈焕锋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焦利民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敖荣军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罗静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宋小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柯新利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陈韦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院长
郑振华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主任
罗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副院长
会议秘书
席广亮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研究员顾江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商务印书馆副教授林赛南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刘晓阳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许刚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4
会务处
负责人:
李志刚、沈焕锋、焦利民、敖荣军、罗静、宋小青、柯新利、陈韦、郑振华、罗彦秘书处:
林赛南、刘晓阳、许刚
工作组成员(教师组):
黄经南、牛强、谢波、罗雪、陈彩章、栾晓帆、郭炎、赵捷、李瑞张娅薇、郭诗怡、刘慧民、伍杨屹、谢梦云、蔡萌、李文姝、赵钧一、付晓歌段鹏
工作组成员(学生组):
陈书迪、邓慧琳、丁科伟、何源涛、胡洲伟、黄俊辉、梁茵栩、刘恺迪、刘水林马雁秋、彭馨雨、邱嘉怡、邱钰铎、舒欣怡、唐萧萧、夏木沙班·乌兰、喻乐袁伊杰、翟文雅、郑蓊榆、胡尔西·帕里扎提
5
特邀嘉宾
6
现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许注册规划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亚洲城市研究协会国际组委等职,同时还是南京、苏州、无锡、厦门等政府城市规划顾问。
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工作,曾出访讲学美、欧、亚十余国,主持多项国际会议和科研合作项目,著有《城市总体规划》、《中国城镇发展研究》、《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当代区域规划导论》等专著,2016年获中国城市规划终身成就奖。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创始主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长期从事城市地理学、区域规划、区域经济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国内率先介绍世界城市理论。合著有《城市地理概论》《中国城市发展史》《企业空间组织与城市-区域发展》等。发表中外文论文170余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参与联合国人居署、欧盟等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7
8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等。主要从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发展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科学研究基金等10余项,主持政府委托的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产业发展等项目200余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地理学十大研究进展成果奖,以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一处处长、研究员。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地球化学和自然地理学项目主任。1999年获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发表学术和科技管理论文7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科技社团管理工作。建立了“中国地理学大会”“亚洲地理学大会”“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系列会议机制,创建了亚洲地理学会,巩固和建立了中日、中法、中韩、中美、中俄、中英等中国地理学会与十多个国家地理机构之间交流与合作联系。曾多次荣获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周培源基金会学术团体干部奖和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等奖励;带领学会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和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以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项目等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研究员,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一处综合自然地理学项目主任。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及政策分析、综合自然地理及生态系统服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及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各类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和科技管理论文7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5部,曾荣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机关优秀成果二等奖。
10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规划讲座教授。曾在南安普顿大学和卡迪夫大学任教。于2016年获得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城市发展及其社会和可持续挑战。著有《为了增长而规划:中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2015)、《创造中国城市主义:城市革命和治理变革》(2022),与RogerKeil合编《郊区化之后:21世纪的城市化》(2022)。主持并参与多项英国、加拿大、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重点基金研究项目。目前承担欧洲研究理事会的高级研究计划项目:重新思考中国的治理模式。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房与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期从事农村城市化、乡村建设、城乡社区治理、村庄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共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研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和教育部级、广东省级重点课题项目近10项。主持多项规划项目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广东省城乡规划优秀设计奖、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
1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现任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校外导师。主要从事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近年来承担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专著、核心期刊论文、获得专利软著等科技成果30余项;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全球规划卓越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等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主持完成的《东湖绿道实施规划》在全球人居大会上作为示范项目推广。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空间规划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交通与空间规划、交通地理学研究。现任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SSCI期刊《Cities》主编,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交通地理委员会副主席。
12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科学与国土资源系主任,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担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青工委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过程与国土空间优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50多篇,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F5000顶尖学术论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等。参与编写专著/教材五部。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国家重点研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十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江苏省智慧城市研究基地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紧扣“智能技术—人—城市空间”,在城市与区域关系、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城市居民活动空间、智慧城市理论与规划方法及空间治理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拓展了智慧社会下城市空间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推动了数据驱动的城市研究范式转型与智慧规划编制。主持国家自然及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多项,发表中英文核心以上刊物400余篇,其中中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50篇;SSCI/SCI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8篇。
13
14
总览日程2023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地理学创新发展2023年9月15日-9月18日9月15日
14:00-21:00报到注册、缴费、领取会议材料武汉大学亚朵酒店武汉松庐凯瑞酒店20:30-22:00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武汉大学亚朵酒店15楼V8厅9月16日
08:30-09:10开幕式武汉大学09:20-11:50大会特邀报告卓尔体育馆副馆11:50-13:00午餐
武汉大学桂园餐厅武汉大学田园餐厅13:30-15:30分论坛
15:30-15:50茶歇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15:50-17:50分论坛
17:50-19:30晚餐
武汉大学梅园教工餐厅武汉大学田园餐厅9月17日
08:30-10:45分论坛
11:00-11:40大会特邀报告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11:40-12:10闭幕式
12:10-13:10午餐
武汉大学桂园餐厅武汉大学田园餐厅14:30-17:30会后考察详见会后考察9月18日全天离会-
15
缴费参会者报到时,在报到处领取会议资料,含会议手册、会议通知、餐票。
参会费用
1.会务费用(含参会许可、会议资料、会议用餐)类型费用
中国地理学会有效注册会员1300元一般代表1600元学生代表800元2.住宿、交通费用:会议期间住宿、交通等费用自理。发票事宜
进校事宜
根据武汉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与会期间各位代表凭参会证可步行出入校园。
如需自行开车参会或者计划会议现场注册的代表,请按要求提交个人信息,会务组向保卫部门预约备案后刷身份证出入校园。如会议期间遇到进校问题,请联系段老师:17771460073
16
年会开幕式及特邀报告9月16日08:30-11:50地点: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副馆年会开幕式主持人:李志刚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08:30-09:10
1.武汉大学副校长宋保亮院士致辞
2.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国友研究员致辞3.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甄峰教授致辞
4.大会合影
特邀报告
主持人:孙斌栋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09:20-09:50题目:城市地理学研究历史、过程与展望报告人: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09:50-10:10题目:城市地理的基金申请与资助概况
报告人:高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研究员)10:10-10:30
题目:重新思考中国的城市治理:国家在社区、城市和地区中的角色报告人:吴缚龙(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规划讲席教授)
10:30-10:50题目:完整社区——构建国家与居民互动的城市空间单元报告人:李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主持人:杨永春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10:50-11:10题目:城市交通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报告人:赵鹏军(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11:10-11:30
题目:水利万物、荆楚澎湃——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探索和思考
报告人:黄焕(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11:30-11:50题目:可持续城市化与空间优化
报告人:焦利民(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17
年会闭幕式及特邀报告9月17日11:00-12:10地点: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负一楼报告厅特邀报告
主持人:袁媛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11:00-11:20
题目:“人-技术-空间”一体的城市地理学探索报告人:甄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11:20-11:40
题目:韧性城市研究倡议——结合武大城设地理研究的探索与思考报告人:李志刚(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年会闭幕式主持人:袁媛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11:40-12:10
1.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甄峰教授总结发言
2.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教授总结发言
3.承办单位交接仪式
4.下届承办单位发言
18
论坛日程总览9月16日-17日地点: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论坛编号主题会场9月16日13:30-17:50
特别论坛城市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对话前辈学者516W1城市地理学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315E2人口城镇化与治理创新512
3大数据应用与城市空间研究310W4城市社会空间与社区发展207E5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东厅学术沙龙7城市体检与城市高质量发展516
8区域生态保护和城乡空间融合209E12城市非正规空间治理207
13数字化、空间重构与高质量发展304W14网络分析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209
15城市韧性与城市安全负一楼报告厅17城市化与金融化211
18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与韧性治理213
19健康地理西厅学术沙龙20城市低碳发展与大数据315E22城乡居民行为空间与规划409E9月17日08:30-10:45
3大数据应用与城市空间研究310W4城市社会空间与社区发展207E5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东厅学术沙龙
19
6城市社会感知与计算213
8区域生态保护和城乡空间融合209E9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与都市圈发展207
10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209
11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城镇建设211
16城乡空间增长与收缩的新方法、新数据和新发现516
19健康地理西厅学术沙龙20城市低碳发展与大数据315E21国家企业主义与城市治理516W23城镇化与国土空间优化512
20
特别论坛9月16日(15:50-17:50)
城市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对话前辈学者地点:516W主持人:李志刚(武汉大学)
许学强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周一星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宁越敏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朝林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柴彦威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周春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中山大学教授甄峰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教授
李娟编审,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主任
21
分论坛报告9月16日(13:30-15:30)
分会场1:城市地理学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地点:315E召集人:《科技导报》编辑部、甄峰、孙斌栋、李志刚
主持人:王梅梅(兰州大学)点评专家:杨永春(兰州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标准及基本任务杨永春兰州大学2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陈明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
ReconciledstrategiesandnexusapproachestoSGD
conflictsinXiningperipherybasedonPLUSandPFCI:
Perspectivefrom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space
王梅梅兰州大学4论“山-水-城”空间模式:历史溯源、理论框架及研
究展望
王华湖南师范大学5县域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协同关系研究
——以宁夏为例
王鑫宁夏大学6场景理论的中国本土化历程、特点与展望武旋中共北京市委党校7我国典型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比较贾雨飞河南大学8县域尺度下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及
影响机理
周泽玄安徽师范大学9安徽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王俊生安徽师范大学10长株潭城市群人口集疏新态势及影响因素秦佳桔湖南师范大学11《科技导报》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期刊出版工
作实践
卫夏雯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
22
9月16日(13:30-17:50)
分会场2:人口城镇化与治理创新地点:512召集人:冯健、敖荣军、刘涛
9月16日13:30-15:30
主持人:刘涛(北京大学)点评专家:冯健(北京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社会关系对移民适应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水库移民的实
证分析
高晓路北京建筑大学2新时代流动人口城市权实现张力复旦大学3可持续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对策研究——以辽
宁省北票市为例
路旭沈阳建筑大学4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梅琳华中师范大学5移民网络与人才迁移:高学历人口城镇化的实证研究龚岳武汉大学6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杨传开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7基于优势树的中国城市体系规模层级结构及动态演化雷玮倩河海大学8镇区、县城、市区还是外地城市?村庄环境要素对农户梯度
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王呈祥淮阴师范学院9人口回流与产业转移作用下的县域城镇化路径研究——以
武汉城市圈为例
刘达广东工业大学10
Researchonthesocialexclusionofruralmigrantworkersfrom
theperspectiveoflabour-capitalrelations:Basedonthe
empiricalinvestigationofGuangzhou,Dongguan,and
Shenzhen
黄志伟伦敦大学学院茶歇(15:30-15:50)
9月16日15:50-17:50
主持人:范凌云(苏州科技大学)点评专家:敖荣军(华中师范大学)11以“国家治理”促“简约善治”:大城市近郊乡村治理的策
略与路径探索
黄世臻华南理工大学12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儿童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陈祁琪北京大学13就近城镇化背景下的中西部地区半工半耕变化研究孟新飞中山大学
23
14流动人口再流动的网络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彭馨雨武汉大学15多尺度视角下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研究——基于
2010和202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
李致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6“老漂族”城市融入的测度、行为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杨若诗安徽师范大学17基于空间实践的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及机制分析李桂莎安徽师范大学18人口流动视角的突发重大事件对中原城市群城际联系影响
研究
曹志敏河南大学19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城镇化的空间错位分析武佳炜湖南师范大学20中国流动老年人口城市心理融入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异质
性
毛小洪安徽师范大学21中国民族政策的演变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蔡敏内蒙古师范大学
24
9月16日(13:30-17:50)9月17日(8:30-10:45)分会场3:大数据应用与城市空间研究地点:310W召集人:沈焕锋、王德、牛强、陈秋晓
主持人:沈丽珍(南京大学)点评专家:沈焕锋(武汉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浙江省数字技术应用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沈丽珍南京大学2建立“动态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城市绿地公园可达性——基
于动态人口与多出行模式
吴文东北大学3基于时空行为的人群数字画像构建研究与实践探索史宜东南大学4卫星遥感数据揭示全球城市用地扩张呈现爬坡趋势施开放安徽师范大学5扩张型城区便利性设施供需空间特征分析——以淮安市为例任启龙淮阴师范学院6从流动性的角度探讨社会空间分析:以深圳市为例石润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7基于FLUS与InVEST模型的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
演变特征
施歌南京工业大学8长三角2005-2019年间城市资金流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
素分析
李哲睿南京工业大学9中国城市中OSM土地利用数据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条件的关
系
居阳南京大学茶歇(15:30-15:50)
主持人:高喆(华中师范大学)点评专家:牛强(武汉大学)10
Spatialdifferenti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tertiaryindustry
inthePearlRiverDeltaUrbanAgglomeration
袁晓蝶中山大学11城市创新空间的格局、形态与驱动因素演化研究——以中国三
大城市群为例
陈清怡华南理工大学12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评估、要素识别及规划优化—
—结合街景数据和深度学习
陈书迪武汉大学13餐饮商户网络口碑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以南京市
为例
伊尔潘·吾布力南京大学14产业结构对居民城际出行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吕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5
15资源型城市地表温度对城市建设的响应机制戴怡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6“三区空间”视角下城市扩张的用地冲突格局演化特征与多情
景管控策略研究—以哈长城市群为例
郑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7大湾区战略性产业新增就业空间分布及扩散特征研究文锡祥华南理工大学18基于Transformer的人群移动预测模型——以中国郑州市为例黄沣爵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9月17日8:30-10:45
主持人:张敏(南京大学)点评专家:陈秋晓(浙大城市学院)19基于空间句法的南头古城街区渗透性研究高露露深圳大学20珠三角新能源汽车出口产品升级演化路径与影响机制李思誉广州大学21
COVID-19疫情冲击下郑州市外卖活动空间格局变化与影响因
素
史茵茵河南大学22基于多源大数据的郑州市城市活力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李佳璇河南大学23基于多源数据的产业协同水平评价——以珠三角十大战略性
产业集群为例
林艾媛深圳大学24基于生活圈理论的儿童友好型设施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
蔡思琴苏州科技大学25银川市社区失落空间识别与空间再造研究何铃瑶宁夏大学26郑州市主城区复合功能演替与驱动因素分析张丽河南大学
26
9月16日(13:30-17:50)9月17日(8:30-10:45)分会场4:城市社会空间与社区发展地点:207E召集人:刘玉亭、刘晔、林赛南、魏宗财、刘于琪
主持人:刘玉亭(华南理工大学)点评专家:刘晔(中山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邻避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周边住宅价格的关系:广州
案例
谢涤湘广东工业大学2中国老年多维贫困: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汪侠南京大学3人本尺度街道空间适老性对老年人体力出行行为的影响刘于琪华南理工大学4城市退休移民与家空间的再生产陈敬复中山大学5
Heterogeneousinfluenceofneighborhoodfeatureson
urbanandsuburbancommunities
蒋华雄北京师范大学6父母背景、代际传递与住房分化——基于空间分异视角穆学英华南师范大学7人民参与社区发展方法分析李少博湖南文理学院8从城市经营到城市运营:运营导向的老旧小区治理转型研
究
胡洲伟武汉大学9从“邻里”到“情境”:邻里效应研究的新视野余重阳中国人民大学10社区步行环境感知的性别分异探究:基于高密度建成环境
的神经科学实验
王琳婷中山大学茶歇(15:30-15:50)
主持人:魏宗财(华南理工大学)点评专家:刘于琪(华南理工大学)11社区卫生服务供应困境下的社区治理挑战:以广州市H社
区为例
莫海彤华南理工大学12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城市住房剥夺问题研究——基于2020年
长三角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
王文秀华东师范大学13参与式规划共建可持续社区——以云南凤庆县为例颜嘉玲中山大学14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效率提升难点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
北京市中心城区养老助餐问题的考察
赵蕴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7
15深圳快速城市化奇迹的典型模式与可复制性程嘉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6城中村统租公寓租客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治理优
化
段司南北京大学17创新科技人才集聚特征及TOC规划对策——以硅谷为例周奕彬同济大学18基于POI数据的传统和新型汽修门店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
素探究——以西安市为例
李金诺西北大学19基于供需关系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性评价研究刘伟静湖南大学20基于咖啡馆POI数据挖掘中国咖啡文化的空间分布模式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段鉴书南京大学9月17日8:30-10:45
主持人:郭炎(武汉大学)点评专家:崔璨(华东师范大学)21住房产权与社区治理参与:产权单元的分析视角谢胜华华中师范大学22城市居民对绿地类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偏好特征研究赵午冬陕西师范大学23街道尺度下的北京老城居民体育活动空间可达性研究张晨北京联合大学24居家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时空模式分析——以北京市为
例
张歆越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25社会网络视角下“居住型”城中村公共空间优化思考周丽娟深圳大学26社区生活圈视角下郑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及优化布
局研究
岳丽河南大学27特大城市公园绿地配置空间均衡性评价——以长沙市为例付莹湖南师范大学28长沙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空间匹配研究王秀秀湖南师范大学29浅析新型研究型大学校园特征——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高露露深圳大学
28
9月16日(13:30-17:50)9月17日(8:30-10:45)分会场5: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地点:东厅学术沙龙召集人:焦利民、柯新利、宗会明、黄晓燕
主持人:宗会明(西南大学)点评专家:焦利民(武汉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泰安市区际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张文新北京师范大学2高铁站区城市功能发育及影响因素研究王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3职住建成环境对不同收入群体通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黄晓燕陕西师范大学4可达性对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宗会明西南大学5基于城市内部的空间交互的TOD的功能组织模式层次化解
析
焦洪赞武汉大学6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居民多模式出行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运用XGBoost模型进行分析
刘瓅珣湖南大学7轻轨交通沿线房价增值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基于DID
模型的实证分析
黄宇南京大学8利用“节点-场所-客流”模型评估深圳市轨道交通-土地利
用协同性
陶卓霖北京师范大学茶歇(15:30-15:50)
主持人:黄晓燕(陕西师范大学)点评专家:柯新利(华中农业大学)9基于空间分位数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的分位数效应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蔡大伟中国人民大学10居民出行与幸福感的关系及社会网络的中介效应常恩予南京大学11全球视角下城市形态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乔岩武汉大学12“流空间”视角下高铁建设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经济功能空间
分异影响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易蔚琦华中农业大学13城市低碳转型能影响城市工业用地价格吗?——基于空间
断点回归的实证研究
曾仕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4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如何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袁静兰州大学
29
15黄河流域城市群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
素研究
基于HLM模型的中国实证研究
张梅上海师范大学9月17日8:30-10:45
主持人:刘晓阳(武汉大学)
点评专家:王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8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和建成环境关系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蔡林墉深圳大学19交通可达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空间分异康晨晨陕西师范大学20港口城市路网中心性与土地利用强度——基于青岛市的实
证研究
张雪洁山东师范大学21煤炭资源型县域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陈清荷安徽师范大学22
Effectsofmulti-scenariolandusechangeonregionalland
surfaceenergybudget:Acasestudyoffourtypicalcitiesin
latitudinaldistributionoftheYangtzeRiverinChina
赵晓河南大学23土地利用驱动力空间异质性分析——以郑州市为例贾泽婷河南大学24拓展城市还是城市扩张?——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形
态的影响研究
丁孛潇中国农业大学
30
9月17日(8:30-10:45)
分会场6:城市社会感知与计算地点:213召集人:詹庆明、张艳、申悦
主持人:申悦(华东师范大学)
点评专家:詹庆明(武汉大学)、张艳(北京联合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城市近郊家庭共同就餐企划实现的时空制约分析:以北
京清河街道为例
影响研究
申悦华东师范大学3单车移动链的时空行为分析与站点频繁模式挖掘——城
市共享单车移动模式探究的新视角
信睿山东科技大学4
Bayesianmultivariatespatialandspatiotemporalmodeling
ofbusandtaxiridership
张姗琪南京大学5城市规划中数字化公众参与的特征与分析邱钰铎武汉大学6
Consumerbigdatarevealsoften-overlookedpovertyin
cities:EvidencefromGuangzhou,China
吴庆瑜中山大学7三维建成环境中建筑物的吸和呼对城市热岛的影响丁张健重庆大学8基于多功能类型的街道建成环境适老化评价研究洪二玲湖南大学9基于社会感知大数据的城市情感分析贺宏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基于图文融合感知的休闲环境舒适性测度研究——以南
京市娱乐休闲区为例
陈夏微南京师范大学
31
分会场7:城市体检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地点:516召集人:张景秋、宋小青、武文杰、王成新
主持人:宋小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点评专家:武文杰(武汉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案例张景秋北京联合大学2可行能力视角的居民福祉差异与分布:基于个体粒度的测度张敏南京大学3城市评价方法论及初步实践刘海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城市舒适性与创新创意发展伍杨屹武汉大学5
Researchingthespatialaccessibilityofurbanhealthcareservices
ontheTibetanPlateauwithanimproved3SFCA:Acasestudy
ofXiningCity,QinghaiProvince
李有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6西安市老城区暴雨内涝模拟及其灾害风险评估赵凯旭西北大学7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中
国四川为例
王紫明重庆大学8城市异速增长的经济集聚格局与效应研究朱奕衡南京师范大学9基于区域一体化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竞合空间演化研究范擎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茶歇(15:30-15:50)
主持人:王成新(山东师范大学)点评专家:张景秋(北京联合大学)10基于生活圈尺度的兰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
影响因素
鹿晨昱兰州交通大学11基于卫星遥感的热岛效应体检评估——以武汉市为例刘慧民武汉大学12基于Depthmap软件的城市学径空间优化策略——以深圳为
刘俊霖深圳大学13分级诊疗语境下层级化医疗设施配置评价——以深圳市原关
内地区为例
陈发祥深圳大学14上海市创新资源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谭文洁上海师范大学15银川市高质量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牛家禾宁夏大学16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活力演变与影响因素田永淇安徽师范大学17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重要海湾城市珠海市的地面沉降城
市安全研究
孙慧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2
9月16日(13:30-17:50)9月17日(8:30-10:45)分会场8:区域生态保护和城乡空间融合地点:209E召集人:高晓路、罗静、周国华、范凌云、武静、张振龙9月16日13:30-15:30
主持人:张中浩(国家自然基金委地学部/上海师范大学)
点评专家:范凌云(苏州科技大学)、王雨(天津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乡村空间重构中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范凌云苏州科技大学2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水污染的边界效应测度与协同治理实践林浩曦北京建筑大学3生态文明时代知识创新城市发展新格局与新趋势——以杭州
武前波浙江工业大学4汉江生态经济带襄阳沿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熊善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5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绿色空间福祉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
研究——以济南市2006-2018年演变为例
王雨天津大学6
Urban-rurallandstructuralconflictsinChina:Alandusetransition
perspective
陈万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中国未来城市空间扩张模式及其生态风险刘志锋北京师范大学8地理学视角的城—乡人口流动驱动乡村重构的研究框架谭华云南宁师范大学9北宋东京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营造智慧研究谢梦云武汉大学10要素流视角下县域城乡融合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展望包善驹安徽师范大学茶歇(15:30-15:50)
主持人:张振龙(苏州科技大学)点评专家:高晓路(北京建筑大学)11全域城市-经济分区-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程对中国生
态系统健康影响的长期综合调查
魏国恩南昌大学12北半球三大黑土区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耕地资源流失结构性
特征对比研究
闫卓冉吉林大学13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
化与动态模拟
刘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4青岛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化的徐少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33
多情景模拟学与资源研究所1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是否能促进碳中和目标?蒲金芳中国人民大学16陕甘宁青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演变与耦合协调刘梓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7“碳中和”对城市群生态韧性的影响研究:阈值视角陈键湖南工业大学18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苏州市工业空间管控策略研究汤宇轩苏州科技大学19基于生态网络效用的城市“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以苏州
市为例
赵珂伟苏州科技大学20基于遥感的视角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
合
樊后宝江西财经大学9月17日8:30-10:45
主持人:武前波(浙江工业大学)点评专家:罗静(华中师范大学)21田园综合体的研究进展赵丹红安徽师范大学22藏区乡村聚落景观及其基因特征分析——以隆子县为例杨定北京师范大学23耕地利用规模对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黄佟江苏师范大学24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传导效应及预测胡宜之江西农业大学25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石家庄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
及预测分析
畅航宇河北师范大学26基于多层模型的非洲城市发展对土地荒漠化影响郭雨臣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7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皖西大别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
魏靖阳安徽农业大学28守好“大国粮仓”: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与治理对策——以陕西省为例
朱志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9未来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河南省生境质量影响的研究王双河南大学
34
分会场9: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与都市圈发展地点:207召集人:杨永春、于涛方、魏伟、赵新正、胡冬冬
主持人:胡冬冬(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点评专家:魏伟(武汉大学)、赵新正(西北大学)
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省级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关键问题与应用研究——以陕
西省为例
王建成西北大学2领域化与网络化视角下都市区空间整合模式与机制班鹏飞昆明理工大学3北望神州,放眼世界: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脉络与展望
吴磊湖南大学4都市圈一体化共生网络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研究重点耿慧安徽师范大学5流空间视角下武汉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研究邓慧琳武汉大学6碳减排目标下的城市空间一般均衡模型:考虑三生空间的
城市经济分析
杨思正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7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解析——基于扎根理论
分析
付晓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详细规划管理单元划定研究张旭冉湖南大学9杭州都市圈经济发展时空分异与空间结构分析赵珂伟苏州科技大学10人口经济视角下东三省边境城镇体系优化发展策略高怡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宗文悦安徽师范大学12基于土地活化的都市圈临界城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入市规划策略探讨
周小涵深圳大学
35
分会场10: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地点:209召集人:刘合林、杜龙江、罗巧灵、罗彦
主持人:罗巧灵(武汉大学)
点评专家:刘合林(华中科技大学)、杜龙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罗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
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近2200年以来流域城镇分布对水网系统的适应与重建——
海河流域为例
杜龙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生态城市规划与治理过程中的动态社会-自然:深圳坪山河
流域的实证研究
徐颖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3后国空时期全流域视角下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策略研
究——以沈阳市为例
鲍威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江湖基底的武鄂黄黄城市扩张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分
朱雷洲华中科技大学5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程二帅郑州大学6基于PLUS模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
模拟——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金一诺兰州大学7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的时空演变研究
陈璇贵州师范大学8资本循环规律下围填海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对比分析
——以深圳市和珠海市为例
蓝瑾深圳大学9重庆市小城镇镇区人地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窦乾荣西南大学
36
分会场11: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城镇建设地点:211召集人:孙斌栋、黄经南、李少星
主持人:李少星(山东大学)
点评专家:孙斌栋(华东师范大学)、陈明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化战略选择孙斌栋华东师范大学2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陈明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基于人地耦合的城市空间治理研究李效顺中国矿业大学4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东部地区县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李少星山东大学5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出口产品升级的时空演化及机制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李珊广州大学6我国城市法律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效应王雪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7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脱钩的演化机制分析何利杰华中农业大学8卫星平台式产业区的地方化、区域化和国内化与城市转型:
东莞案例
许吉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9探索聚落规模分布的一般规律:超越Zipf定律——来自中国
东北的案例
常晓东东北师范大学10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城镇发展与安全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湖
南省为例
王沛湖南大学11中国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庞泽华湖南工业大学12生活圈视角下的济南市中心城区服务设施配置水平评估与优
孙世德山东大学
37
9月16日13:30-17:50
分会场12:城市非正规空间治理地点:207召集人:黄耿志、仝德、李志刚
主持人:仝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点评专家:黄耿志(中山大学)、陈宇琳(清华大学)
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大城市流动摊贩疏导区的“死”与“生”——广州摊贩疏
导区跟踪研究
黄耿志中山大学2基于实验式治理的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以深圳为例仝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3中国非正规住房治理:挑战、实践与对策初探陈宇琳清华大学4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更新绅士化效应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肖超伟中国人民大学5基于社会感知和GeoAI的城市流动摊贩监测与空间治理刘轶伦华南农业大学6肯尼亚非正规聚落扩张特征与机理任航南京邮电大学7快速工业化背景下边角地非正规利用特征、原因及管治研
究——以江西南康家具产业园为例
黄颖敏江西理工大学8
Newspaceofconsumption,informality,andpro-vitality
governance:Thecasestudiesofsmallbusinessrecoveryand
emerging“car-trunkmarket”ofWuhan
李子明武汉大学茶歇(15:30-15:50)
主持人:黄耿志(中山大学)
点评专家:仝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9日常生活、空间和权力:非正规居住空间的形成机制及治
理研究
叶丹福建理工大学10城中村非正规就业移民工人的社会融合研究——以广州
康乐村和龙洞村为例
杨燕珊中山大学11北京城中村再认识:住房路径的视角白颖豪清华大学12城市边缘区非正规住区的特征、机理与干预研究张莉媛重庆大学
38
13城中村服务设施供需研究——以北京东三旗村为例王纪方清华大学14老旧小区非正规空间的形成机制和差异化更新治理——
以武汉市为例
王涵武汉大学15利益统筹视角下城中村非正规空间更新的路径探索——
以广州市康乐村为例
安月辉华南理工大学
39
分会场13:数字化、空间重构与高质量发展地点:304W召集人:席广亮、何金廖、王波、汪明峰
主持人:丁志伟(河南大学)点评专家:何金廖(华东师范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移动办公对职住空间郊区化的促进效应探究牛强武汉大学2城市线上生活服务供给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席广亮南京大学3城市网络视角下中国数字游戏产业全球合作网络分析何金廖华东师范大学4共享出行与公共交通的替代、互补及接驳关系研究孔卉厦门大学5智能数字化是否为人口老龄化的终极解决方案?基于社区的
智能养老计划案例研究
于漪华东师范大学6“社会—技术协同”视角下的智慧城市转型研究与中国启示郭杰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7后疫情时期TOD经济活力非线性效应研究——以香港为例刘吉祥厦门大学8疫情下的城市适应性:上海的城市出逃现象与通勤行为变化研
肖伟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9数字地理学:信息通信技术与日常生活地理孙逸渊北京大学10互联网使用对全球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的空间分异及成因——
基于26个国家的元分析
刘璐璇南京大学茶歇(15:30-15:50)
主持人:王波(中山大学)点评专家:席广亮(南京大学)11信息化、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分
丁志伟河南大学13供应链协同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区域效应及其机制研究——以
长三角地区为例
汪凡湖北大学14
robotics
彭惠雯香港理工大学
40
15深圳市创新空间结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王玉娇广州大学16中国城际人口流动倾向与流动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作
李晟南京大学17新工作空间的本地效应:联合办公空间兴起与上海房地产市场
的关联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赵懋源兰州大学20中国联合办公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梁好武汉理工大学
41
分会场14:网络分析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地点:209召集人:马海涛、潘峰华、张旭、张维阳
主持人:张旭(武汉理工大学)
点评专家:潘峰华(北京师范大学)、王丰龙(华南师范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城市网络研究从理论方法走向实践应用的思考马海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网络扩张过程与双重嵌入机制袁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3中国人口流动网络中的语言纽带效应研究赵梓渝青岛大学4蜂鸣管道视角下城市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思考赵新正西北大学5社会网络分析在城市研究中的适用性:以中心性分析为例张维阳华东师范大学6长三角地区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力戴靓南京财经大学7基于网络游戏产业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演化特征与影响机
制研究
张旭江西理工大学8多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城市扩张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
空间效应
章屹祯安徽师范大学9外部环境变化下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问题与挑战
——基于“合作—知识”双重网络的视角
李卓欣同济大学10兰西城市群“双核分离”结构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
下民营企业的投资网络
周恒兰州大学11基于MGWR的中国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空间异质性比较研
姚雯雯西北大学茶歇(15:30-15:50)
42
主持人:张维阳(华东师范大学)
点评专家:马海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范斐(武汉大学)12尺度,关系与定律:对当前城市网络研究的批判性反思王丰龙华南师范大学13珠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及核心城市关联性研究:基于生物医
药产业的数据
钟韵暨南大学14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城市网络结构与影响因素李仙德上海师范大学15华语音乐人才的地理集聚与流动网络研究张旭武汉理工大学16多维邻近视角下我国城乡规划行业创新合作网络及演化研
究——基于2007-2021年规划学会获奖数据
李昕华南理工大学17多尺度时空复杂网络支持下的疫情共享单车城市骑行流动
性研究
信睿山东科技大学18大变局下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再审视——基于多重网络的视
角
曹湛同济大学19科技金融生态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东
部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雪薇内蒙古大学20中国城市网络结构演变及其外部性效应研究——基于上市
公司数据的分析
张大鹏西南大学21基于快递大数据的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系网络及空间平衡格
葛迎遨南京师范大学22陕甘宁地区城市能源效率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朱国栋兰州大学23资源型国有企业如何“部分”全球化?许静兰州大学24
COVID-19影响下中国城市群国庆假期出行网络时空变化
——基于2019和2021年百度迁徙大数据
董瑶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3
分会场15:城市韧性与城市安全地点:负一楼报告厅召集人:赵鹏军、汤俊卿
主持人:赵鹏军(特邀致辞)、汤俊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点评专家:汤俊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韦春竹(中山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适应高温热浪:城市公共纳凉场所规划与布局探析黄晓军西北大学2
Untreatedrainfallrunoffwaterqualitycharacteristicsof
differentlanduseininfilledlakearea——Thecaseof
WuhanShahu
吴林洪新加坡国立大学3城市气候韧性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来自中国资源型城
市的证据
张雅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山地河谷城市通风廊道的精细化识别方法研究——以重
庆万州为例
化诱发的地面沉降
薛紫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8我国地震灾害影响下的人群移动研究回顾与展望吕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9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刘岩山东师范大学10社区韧性概念及评估研究进展评述朱雪莹深圳防灾减灾研究院茶歇(15:30-15:50)
44
主持人:韦春竹(中山大学)
点评专家:汤俊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赵亮(深圳大学)11中国沿海港口的航运贸易韧性评估韦春竹中山大学12城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安全感知的影响及适老化改造研
究——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
吴蓉广东工业大学13大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预测——以
郑州市为例
赵宏波河南大学14高密度城区绿色屋顶改造优先级评价及其生态网络优化刘晓阳武汉大学15特大城市多类型存量社区的韧性评估体系及应用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王雨天津大学16耦合韧性的滑坡风险管理:框架流程、指标体系田乃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7多样性、技术网络与城市经济韧性——基于长江经济带城
市数据的分析
张晶华东师范大学18极端城市内涝背景下的人群移动韧性研究汤俊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9
Monitoringandanalysisofgroundsubsidenceinurban
infilledlakeareasbasedonSBAS-InSARtechnologies:
takingNanhuandShahuLakeinWuhanasexamples
刘思雨成都理工大学20考虑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的城市韧性影响因素识别——
以郑州市为例
谷天顺河南大学
45
分会场16:城乡空间增长与收缩的新方法、新数据和新发现地点:516召集人:李郇、许智文、陈婷婷、郎嵬
主持人:陈婷婷(中山大学)点评专家:许智文(香港理工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收缩视角下乡村地区空间增长:以云南省红塘村为例陈婷婷中山大学2东北地区收缩城市活力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冯章献东北师范大学3全局扩展与局部收缩耦合模拟: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何青松华中科技大学4城市扩张与住宅地价变化互动关系研究杨剩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集成CLUMondo和城市引力模型的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变
化多情景模拟
高培超北京师范大学6基于降维技术路线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收缩识别与特征研
高喆华中师范大学7
1988-2018年的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实体地域与行政地域
的对比
徐智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8从夜间灯光数据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间区域一体化趋势
及其解释
钟嘉伟中山大学9县域人口回流特征及其定居县城的影响因素研究——基
于全国100个县的调查与分析
潘沐哲中山大学10全球城市扩张与收缩模式识别与时空分析孙玉洁武汉大学11广佛跨界地区的空间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黄妍中山大学
46
分会场17:城市化与金融化地点:211召集人:姜炎鹏、潘峰华、刘合林、宋伟轩
主持人:黄幸(华南理工大学)
点评专家: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刘艳军(东北师范大学)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
Housing(de-)financialisationunderstateentrepreneurialismin
China
沈洁复旦大学2中国城市发展的金融化探究姜炎鹏华东师范大学3海事金融视角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培育之路马仁锋宁波大学4昆明主城区住房空置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王洋云南师范大学5基于机器视觉与地理知识的城市更新自动识别刘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教育城乡差距驱动城镇化——空间模式及机理郑艳婷北京师范大学7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征及其对实体经济的效应分析张国俊广东财经大学8领域视角下的城市区域化发展李禕河海大学9中国城市金融化研究的绿色前沿钟璟霖香港中文大学茶歇(15:30-15:50)
主持人:刘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点评专家:沈洁(复旦大学)、王洋(云南师范大学)、马仁锋(宁波大学)10城市片区更新统筹主体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肖超伟中国人民大学11南京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绅士化效应宋伟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2城市屋顶绿化减碳潜力与激励政策研究洪武扬深圳大学13民营资本主导的城际高铁建设与空间治理——以杭台高铁为
林雄斌宁波大学14当代绅士化研究的缘起、争议与类型体系构建刘风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7
15长三角常住人口-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异速增长及影响效应尹上岗浙江师范大学16谁在兑现租差?住房金融化背景下的南京棚户区改造刘春卉南京农业大学17国家空间选择与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时空格局演变:以财政部政
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框架为例
文天祚香港大学
48
分会场18: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与韧性治理地点:213召集人:孙伟、杨俊、金志丰
主持人:孙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点评人:杨俊(东北大学)、金志丰(江苏省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序号题目报告人单位1西安多尺度城市更新实践与启示吴文恒西北大学2城市棕地空间:识别,评价,重构宋飏东北师范大学3中国城市微更新研究进展李长军南京农业大学4存量更新导向下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低效用地识别研究黄春媛湖南大学5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价值生成及其治理路径研究唐乐淮阴工学院6从蓝图式规划到协商式规划王昱婷深圳大学7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武汉同兴里微更新研究薛瑞爽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8城市更新背景下老工业区空间的再生产机制探究——以合肥
市瑶海老工业区为例
许岭怡安徽师范大学9存量优化背景下工业园区空间-产业发展研究——以慈溪市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