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昌市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立足发展基础,按照“做准定位、做活市场、做大龙头、做强品牌、做全链条、做高质量、做好服务、做优标准”的发展思路,坚持抓产业赋能,形成了一条从牧草种植、饲料加工、高繁母本羊饲养到市场建设、羊肉羊奶产品开发、电商及有机肥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国家统计局金昌调查队调研组通过与企业、农户、职能部门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金昌市羊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SWOT方法,分析金昌市羊产业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一、金昌市羊产业的SWOT分析
(一)外部机遇分析
1.基础条件较为优良。一是自然气候条件优越。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位于北纬38°光热资源充沛的黄金分割线,被称为是国际公认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带,境内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地势平坦宽广,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牧场。二是水资源优质无污染。全市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无污染的优质水源为生产绿色的畜产品提供了良好条件。三是牧草产业优势突出。依托金昌市宝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推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截止2023年9月末,全市有规模化苜蓿种植企业45家、加工贸易企业15家,牧草生产、收获、储运实现全流程机械化,金昌已成为甘肃省最大商品苜蓿种植基地和国内优质牧草的重要产地,每年生产牧草20万吨,生产的一级以上的苜蓿草占到了70%以上。金昌的“草好”为羊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2.产业营商环境好。甘肃省持续推进农业强省战略,开展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不断将“寒旱”这一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转变为发展绿色高质量农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金昌市抢抓发展机遇,制定出台了《关于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培育奶绵羊产业推进羊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河西走廊“五带两区”布局中的千万只肉羊产业带、金昌特色绵羊奶产业带、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区,实施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依托龙头企业,布局永昌西河肉羊生产带和东寨镇5万只奶绵羊特色镇,培育适合金昌市的肉羊及乳肉兼用型新品种,聚力打造肉羊产业优势区和奶绵羊产业优势特色区。计划到202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建成以优质牧草、优良奶源、特色肉羊为主的全省重要特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二)外部威胁分析
1.收益减少影响养殖积极性。基于近年来肉羊养殖效益较好,养殖户积极性高涨,养殖规模持续增大,而消费者的需求长期以来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并且来自澳大利亚等国的进口低价羊肉对国内羊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自去年以来,羊出栏价格持续下跌,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金昌市羊出栏平均价格从2019年的30.6元/公斤跌至25.5元/公斤,降幅为16.7%。虽然羊价下跌,但是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水电费、人工等成本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态势,部分中小型养殖户对未来养殖形势持悲观态度,亏损、减栏空栏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养殖户甚至出现了淘汰宰杀母羊放弃养殖的情况。这对于金昌市肉羊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隐患。
2.绵羊鲜奶等产品市场认可度还需加强。一是牛奶产业对羊奶产业的发展挤压严重。部分消费者对羊奶的认知不够全面,认为羊奶具有特殊的气味,虽然技术在更新迭代,但人们的观念一时还没有办法完全转变,消费者更加偏重于选择牛奶产品。从产业规模、品牌数量、用户粘性等方面来讲,羊奶产业都无法与牛奶产业相比。二是部分商家虚假宣传影响市场认可度。一些商家在宣传羊奶产品时,容易夸大其优点,甚至出现“能治病”等虚假宣传的内容,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还对整体产业产生负面影响。三是羊奶二级加工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羊奶粉、酸奶、奶皂等羊奶二级加工产品走高端产品路线,定价较高,受众较少。同时由于二级加工产品在销售端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仅在兰州市、金昌市设置了3个销售网点,未形成集中销售网络,距离走向全国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3.同质产品竞争压力大。从羊奶产品方面来说,羊奶粉产业处于横向同质化竞争状态。国内的羊奶粉知名品牌例如佳贝艾特、合生元、可贝思等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出现了降价占领市场的恶性竞争。此外,国内缺少羊奶龙头企业,科研技术等方面有所欠缺,产品开发力较弱,国外的羊奶粉从品牌、质量、技术等方面都优于国内品牌,这对国内的品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羊肉产品方面来说,我国羊肉产区主要有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甘肃羊肉的竞争力相较于其他省份并不占优。从本省来看,金昌的肉羊养殖业在养殖规模、品牌建设等方面与武威、张掖、庆阳等地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因素挤压了金昌羊肉产品的生存空间,羊肉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
(三)内部优势分析
3.产业链不断延伸。金昌市着力加强产品精深加工,肉羊加工,以居佳肉羊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为依托,以丝路之光公司等牛羊肉精深加工项目为重点,不断完善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年肉羊屠宰能力达30万只。绵羊奶精深加工已开发销售绵羊鲜奶、酸奶、奶粉、奶酪和绵羊奶洗护用品等奶产品,2023年1-9月绵羊鲜奶、酸奶、奶粉、奶片4类主要产品销售额为314万元,同比增长57%。持续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打造集对外贸易、分拣包装、线上交易、农业研发等为一体的农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快递园区、快递分拨中心和集散中心等设施,打通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农村电商和冷链物流融合发展,形成了畜产品生产、加工、冷藏、销售全产业链。建成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2个,产地收购贮藏加工市场13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91个,永昌县被列为国家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试点县。
(四)内部劣势分析
2.规模化程度较低。一是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发挥作用不显著。金昌市羊养殖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仅有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1家,万头以上羊养殖企业仅有3家,2023年三季度3家企业总存出栏数分别只占全市比重的6.9%、4.6%,对产业的带动效应不足。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养殖户发展较为缓慢。金昌市羊养殖产业主要以中小型养殖户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弱,设施、技术落后、品种老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化程度较低。金昌市农民合作社多以“松散合作”为主,难以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有限。如永昌县新科源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仍采用家庭散养模式,饲养管理粗放,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3.品牌效应发挥不明显。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够强。金昌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附加值低,销售以“初字号”产品为主。例如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绵羊鲜奶目前受加工技术限制,保质期仅有3天,无法开拓更大的销售渠道。70%左右的羊奶只能运往陕西等地作为奶粉加工原料。二是知名品牌数量少。金昌市虽已构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羊产业品牌体系,但这些品牌仍然存在数量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优价仍未实现的问题。截止2023年,羊产品尚未进入“甘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目录。三是中小型养殖户品牌意识不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老龄化问题突出,中小型养殖户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不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制约了产业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二、基于SWOT模型的金昌羊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SO策略)。一是大力发展牧草产业。充分发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金昌综合试验站”等实验机构作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产、学、研协调发展的良好体系,实行科技攻关,为牧草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植牧草形成规模,不断提升金昌市牧草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二是加强奶绵羊优质品种选育。以红光农场为核心示范区,以奶绵羊产业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基地,抢抓政策机遇,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乳肉”兼用奶绵羊新品种培育工作,加速规模化养殖,增强奶绵羊区域生产能力。三是积极推进肉羊养殖现代化。加快推进养羊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变,依托金昌居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河西堡镇分厂、红山窑镇分厂两个万头以上肉羊养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生产格局。
(二)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WO策略)。一是建设现代化精深加工体系。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协调发展,支持建设农产品预冷保鲜、分级包装等加工设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逐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肉羊发展体系。二是培养专业运营团队。制定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行的措施,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组建、培养品牌运营团队,提供更多职位让其施展才能,提升归属感和成就感,形成长效灵活的“引才、用才、留才”人才机制,最大限度挖掘人才潜能,确保能够用其所学、尽其所能。三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打造区域特色羊产品知名品牌,持续加强与顶级主流媒体的深度合作,深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参加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产品展览会,规范和强化农业品牌的推介、评选、推优等活动,充分发挥好品牌优势,持续推进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提高政策引导水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ST策略)。一是继续加强市场监测与信息引导。强化市场价格动态监测,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积极应对和化解市场风险。针对部分中小养殖户退养、弃养等情况,鼓励大型养殖户以其资金、劳动力和技术为纽带,与中小养殖户开展合作或联合经营,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紧密合作,建造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的产业联合体,以此扶持中小养殖户的发展。二是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对接农业高新科技项目成果,建立集科研、推广、应用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高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加大市场活力。引导中小型企业顺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通过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实现规模扩张、集约经营。三是拓展多方协作渠道,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加强村企深度合作,采用“村产企销”模式,大力发展农户与企业对接。依托电商平台,邀请专业人士、知名主播等利用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充分挖掘自身产品优势,打造营销爆点,拓展营销渠道,便捷物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