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中国饮食文化迅速走向世界,食品科技、食品贸易与食品学术交流等领域皆涉及国外业务,对食品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食品英语翻译行业随之产生,且得以迅速发展。
与普通英语相比,食品英语的专业化和客观化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面对中外饮食文化与饮食习惯差异显著的现实,食品英语翻译人员需要考虑目标受众需求,准确把握食品专业词汇意义,精准转换源语文本。目的论视角下的食品英语翻译实践中,源语文本的地位有所下降,只是简单作为译者在翻译前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以及进行翻译活动的文字参考。对此,食品英语翻译人员应更加注重对目的语文化背景和食品专业英语参考翻译要求的考量,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增译与减译相结合、同化与异化相结合等策略,依托食品英语翻译助力食品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
直译与意译:突出食品英语词汇和语态特征
食品英语具有较强专业性,集中体现在食品英语有精准术语,词汇的词义较为专一,译者采用直译策略,直接借助词汇本身含义,能够同时准确表达中英文语言含义,既符合目的语言受众需求,又体现出对食品专业词汇本身含义的尊重,彰显食品英语翻译的严谨性和规范化。例如,lactoseintolerance(乳糖不耐受)、fermentation(发酵)等词汇。
增译与减译:考量目标受众阅读兴趣
目的论视角下,食品英语翻译以激发目标受众阅读兴趣为主要目的之一,需要译者深入了解汉语语言主意合、英语语言主形合的特征,分别表现为汉语是否正确表达句子语义、英语是否正确使用连接词等。据此,译者可适当增加一些原文中虽无而有其意的词,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行文习惯。
同化与异化:统筹中英文化背景
目的论视角下,食品英语翻译人员需要统筹考虑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受众的文化心理,采用同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
例如,“zerosugar”产品,本应译作“零糖可乐”,却译为“无糖可乐”,并广为人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译者考虑到“零糖”与汉语中“灵堂”谐音,在日常口语表达中是中国消费者较为忌讳的,于是便译为“无糖可乐”,偏书面语,使受众明白该产品不含糖的特性。又如,“Seven-up(7-up)”柠檬汽水品牌,本应译为“七上”,译者考虑汉语中“七上八下”的成语,寓意人内心不安,运用反向思维,将其改译为“七喜”,且“喜”是“上”的意义之一,在增添喜庆之感的同时表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再如,食品品牌“浪味仙”,英译为“LonelyGod”,译者采用异化译法,将中文“仙”与英文中的上帝“God”相匹配,使品牌传播力和知名度得以显著提升,更容易为西方受众接受。食品英语翻译人员应充分考虑目的语受众需求,灵活采用同化与异化相结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