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对养殖业影响总体可控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围绕“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目标,坚持质量兴牧、绿色兴牧,加快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扎实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实现养殖业绿色发展,维护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让广大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此次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和管理政策调整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全部退出,抗球虫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保留。二是改变抗球虫和中药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管理方式,不再核发“兽药添字”批准文号,改为“兽药字”批准文号,可在商品饲料和养殖过程中使用。三是对既有促生长又有疫病防治作用的品种,修订产品质量标准,删除促生长作用,仅保留疫病防治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养殖业对包括药物饲料添加剂在内的兽药依赖性较大,特别是对饲养条件较差的养殖场及幼龄动物的保护作用仍难以替代。退出药物饲料添加剂后,如养殖方式不升级,部分养殖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遇到生产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在论证期间,我们组织中国畜牧业协会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组织评估了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后对养殖业的影响。综合各方面情况看,我们认为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给养殖业带来的影响总体是可控的,对维护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兽药协会秘书长耿玉亭:
加快转型升级,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为维护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强兽药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先后发文停止了喹乙醇等药物饲料添加剂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武书庚:
绿色饲料添加剂大有可为
在饲料“禁抗”不断推进、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下,绿色饲料添加剂大有可为。绿色饲料添加剂,就是指添加于饲料中能够提高畜禽对饲料的适口性、利用率、抑制胃肠道致病菌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机体不产生毒副作用,不在畜禽体内残留;能改善畜禽产品品质,对人体无害,且对环境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
但需注意,中草药添加剂在快速治愈动物疾病上的功效并不十分明显;从目前的科研实际情况来看,单独一种中药添加剂完全替代抗生素较难实现,故中草药添加剂的“替抗”应用需经全方面的科学、准确评估和组合,并结合抗氧化和免疫刺激的营养调控、饲养管理等措施,为最终“无抗”综合替代方案的出台奠定基础。
采取全产业链管控开发绿色安全替代品
全球最早禁用促生长抗生素的国家是瑞典,自1986年开始实施,2006年以后欧盟国家全面禁用促生长抗生素。在我国千家万户搞养殖、日常监管难度大的背景下,为有效防范细菌耐药性持续传播,确保人类健康,有必要学习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先从饲料生产环节入手,加强饲用抗生素管控。“饲料禁抗”是大势所趋,需要饲料和养殖业加快推广饲用抗生素减量替代方案,积极做好应对。
首先,要立足全链条管控采取综合技术方案。在动物养殖全链条各环节做到减少病源接触机会,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包括种源无病源,实施疫病净化,确保种苗健康;饲料无病源,通过对饲料原料采取热处理或生物发酵等熟化预调制技术,减少饲料中的致病菌,消除抗营养因子,改善饲料品质,改进饲喂工艺,严防“病从口入”;机体抗病源,通过采取精准营养、精准配方、精细饲养等措施,实现营养均衡供给,应用抗病营养策略,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健康,提高动物自身抵抗致病菌侵害的能力;环境少病源,加强养殖环境控制和粪污管理,为动物生长提供干净的空间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标,农业农村部和地方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将持续完善服务、强化监管,规范行业秩序,激励创新发展,为饲料和养殖业的抗生素减量替代建立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加快调整优化《饲料原料目录》和《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按各类产品的实际用途归类管理,将具有添加剂功能的原料调整到添加剂目录,在添加剂目录中增加新的功能品种分类。优化新产品审评审批程序,根据产品创新程度实施不同评审程序和材料要求,建立新产品申报事前咨询服务机制,完善技术评价指南等。持续完善监管制度,打造公平竞争、自由发展的市场环境。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崔丽冯建伟陈兵蔡茂楷韩超刘一明本报见习记者王焱麒制图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