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报告,我们将从饲料添加剂行业的概况、产业链、市场规模、行业趋势展开介绍。
按照我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定义: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饲料成本约占养殖业成本的2/3,而饲料添加剂是饲料的核心。因此,研制能促进动物生产性能、安全无害的新添加剂一直是畜牧业和饲料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中国饲料添加剂产业发生质的变化,主流产品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中国由进口国成为出口国。添加剂主流发展趋势由一系列生物技术新产品所组成,包括饲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物等。
饲料添加剂作为饲料工业的核心,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品体系逐渐完善,产量不断攀升,对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整体来看,自发展以来,我国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经历了进口依赖阶段、模仿学习阶段和自主研发阶段。目前我国饲料添加剂正处于自主研发阶段,国内很多有技术实力的企业逐渐放弃单纯模仿的模式,加大了自身投入研发的力度,研发出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面向全球市场销售。
饲料添加剂行业的上游主要是农业、化工行业(原材料);下游行业为饲料生产制造行业,饲料添加剂是在饲料生产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终端行业则为养殖行业。
饲料添加剂行业是饲料工业中的一个细分领域,行业发展相对成熟,规模超千亿。
我国是养殖大国,对饲料的需求较为庞大,2022年我国饲料添加剂产品产值为1267.7亿元,饲料添加剂产品营业收入为1167.9亿元,饲料添加剂产量为1469万吨。
总的来看,2018-2022年我国饲料工业产值增长情况较好。仅2019年产值出现下滑,原因是受非洲猪瘟、国际贸易形式变化影响较大。2022年,中国饲料工业总产值为13,169亿元,同比增长7.6%,饲料添加剂产品产值占比为9.63%,约为1268亿元。
2022年中国饲料行业各细分市场的产值占比情况
·饲料添加剂地域分布情况
分省市来看,2021年山东饲料添加剂行业营业收入完成225.39亿元,占全国饲料添加剂营业总收入的20.30%,占比最大;浙江饲料添加剂行业营业收入完成122.80亿元,占全国饲料添加剂营业总收入的11.06%;云南饲料添加剂行业营业收入完成82.45亿元,占全国饲料添加剂营业总收入的7.43%。
2021年中国饲料添加剂总产值排名前十的省市统计(亿元)
·饲料添加剂多数企业规模偏小,集中度较低
饲料添加剂代表性上市企业有美农生物、溢多利、蔚蓝生物、大禹生物、安迪苏、金河生物、驱动力及智特奇等。几家代表性上市企业的饲料添加剂板块营业总收入约为158亿元,以此计算CR7约为13.54%。可见,主营业务为饲料添加剂的中大型规模企业较少,行业参与者众多,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
·饲料添加剂占饲料成本约10%-20%
以猪饲料成本构成为例,约90%是饲料原料,如豆粕、玉米。剩余约10%的份额为饲料添加剂等辅料。
猪饲料成本占比结构
·规范性有待提高,国家正不断加强管理
过往养殖端、饲料端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无证生产、非法添加违禁药品和超剂量使用抗生素等违法行为。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以提高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不仅促进了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也保护了人民身体健康。
·替抗大势所趋
2018年,我国政府启动了“禁抗”试点计划,到2020年完全禁止牲畜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这项新政策直接影响了饲料行业需推进饲料配方的升级,如原料成分,以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以及饲料生产管理。抗生素禁令预计带来“替抗”类饲料添加剂的增长,如酶制剂、抗菌肽、酸化剂等产品。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总目标,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肉蛋奶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4亿吨以上,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6%,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4%。目前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0亿,到2025年左右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对各种肉、蛋、奶类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因此,终端产品需求的增加也将提高对饲料添加剂的需求。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提高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促进了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以及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建立各负其责的责任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制度,解决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遵守质量安全规范的问题;三是进一步规范饲料的使用,解决养殖者不按规定使用饲料、在养殖过程中擅自添加禁用物质的问题;四是完善监督管理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对于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方面,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明确了禁止使用物质的种类
禁止使用农业部公布禁用的物质以及对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其他物质养殖动物;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乳和乳制品以外的动物源性成分;禁止使用无产品标签、无产品质量标准、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农业农村部194号公告规定,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饲料产品。农业农村部2625号公告规定,2017年12月起,断奶仔猪饲料中氧化锌的使用量不得超过1600PPM。《全国饲料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饲料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替抗类产品、肠道健康类产品等提供了战略性发展机遇。
二、规范了养殖者的使用行为
规定养殖者应当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使用饲料;使用饲料添加剂的养殖者,应当遵守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2021年10月,农村部制定《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末,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施养殖减抗行动,各地在农业部减抗评价标准基础上,建立本地养殖减抗评价指标体系。从各地来看,多种肉蛋食品抗菌药用量要求降低到100mg/kg以下,生猪为150mg/kg以下,牛奶为50mg/kg以下。
三、加强了对自配饲料的管理
规定养殖者使用自行配制饲料的,应当遵守自行配制饲料使用规范,并不得对外提供。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为指导饲料企业和养殖单位科学合理地使用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饲料产业和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制定了《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2009年第1224号公告),近年又对该规范进行了细化和更新。
四、规范了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规定了研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应当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环保的原则,保证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研制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投入生产前,研制者或者生产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定申请,须在核发证书后投入生产使用。
农业部新饲料添加剂目录产品分布如下图所示:
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从社会需求的角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在增加,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视越来越高。我国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人畜争粮”与养殖效率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必将推动能提高畜牧生产效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保障动物食品安全的饲料添加剂产品的发展。
二、从养殖业发展的角度
从家庭散养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从粗放养殖到精细化养殖转变,从传统畜牧业向“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安全”的现代畜牧业转变,需要“绿色、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产品为支撑。
三、从技术进步角度
过瘤胃、缓控释、喷雾干燥等工艺技术,实现了饲料添加剂产品的高效利用;动物精准营养技术、低蛋白日粮技术,为产品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技术的进步助力饲料添加剂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可见,饲料添加剂行业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但集中度整体上还较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给企业带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
饲料添加剂企业注册量
此外,企业饲料新产品研发创制加快,2021年通过评审核发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证书4个,2022年全年通过评审核发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5个,枯草三十七肽为首次批准的生物肽类饲料添加剂。
·饲料原材料价格波动对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原材料成本在饲料添加剂成本构成中占比较大(据金河生物2022年报披露,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比重68.38%,2021年占69.73%),原材料采购价格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2021年以来,作为饲料主要原材料玉米和豆粕价格大幅上涨,饲料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承压,一方面上调部分饲料价格,一方面减少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最终导致饲料添加剂企业收入减少。
玉米现货均价|单位:元/吨
上市公司应对措施包括:与供应商签订年度合同锁定价格;与多家供应商合作,建立供应商名单,通过供应商竞争确保价格稳定性;整合原材料上游,如安迪苏整合蛋氨酸上下游生产流程,将产业链延伸至丙烯、硫磺及其他基础原材料。
·猪周期对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上市企业应对措施包括:分品分种,全程营养技术的战略,陆续上市提高动物抗病能力的饲料添加剂和酶解蛋白饲料原料产品;拓宽产品在反刍、家禽、水产等领域的应用,以避免产品类别单一带来的风险,降低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猪价单位:元/千克
·饲料添加剂上市企业收入对比
可见,受到2021年底至今的豆粕和玉米价格飙升、以及猪价下跌的双重负面影响,饲料添加剂企业普遍经历收入亏损,2022年收入平均下跌14%,2023上半年收入平均下跌5%。
近日,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9月日本从中国大陆进口的烤鳗数量大幅增长,总量达1070吨,同比翻番。这一增长背后,是日本市场对加工鳗鱼的强劲需求,同时也折射出国产美洲鳗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近日,运载着20吨彩椒的货车缓缓驶出种植基地,将通过霍尔果斯口岸运往俄罗斯,这是青海彩椒首次实现自主出口。
一份最新的研究分析表明:到2023年,中国已成为最大的虾消费国,进口量超过100万吨。然而,2024年的预测表明,虾进口量将降至934171吨(VanderPijl,2024年)。
国际冷水虾论坛(InternationalColdwaterPrawnForum)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丹麦水产研究院(DTUAqua)人员CarstenHvingel预测,2030年全球冷水虾的捕捞量将稳定在22.5万吨左右,比2024年(265,898吨)下降7%。
3、本网原创内容,允许非营利性转载,并要求注明出处,如注明“转载自农更行(ngx.179c.com)”。
农更行公众号
「农更行」专注于农业产业更新及数字化更迭演进,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领域最具商业价值的数字媒体及服务平台,核心团队由来自同行资本、壹果农产品、春藤网等的资深从业人员和专家组成,以“信息平台+数字媒体+社会化服务”助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