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学校90周年校庆,讲好仲恺最美故事、宣传仲恺最美事迹、传播仲恺最美形象、彰显仲恺最美力量,党委宣传部拟推出“寻找仲恺最美人物”系列报道。近期精心策划开展了“仲恺科技创新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专题”活动。活动目的是:内宣造氛围鼓干劲,外宣秀实力塑形象。
本辑系列报道通过人物深度采访,采取图像插播、成果展示等形式,每周推出一期,让您走进仲恺这些科技“牛人”,感受他们科技创新背后的正能量。
舒绪刚:用绿色饲料添加剂为养殖业保驾护航
专注环保饲料添加剂获省科技二等奖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养殖业总产值连续20多年以年平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畜牧业产值达1.5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超过了30%;与之相匹配的我国饲料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预计为1.84亿吨,占世界的1/8,广东是饲料大省,饲料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饲料工业是广东省主导产业之一。工业饲料产量、质量稳中有升。2014年,广东饲料产量为2423万吨,占了全国总量的12%和15%,从2003年到目前已经有12年,广东饲料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早在2002年,刚刚硕士毕业的舒绪刚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想,如果有一种更环保更容易吸收的添加剂,那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环境都是“善莫大焉”——因为既提高了添加剂的利用率、保证了动物的重要金属营养,又能够保护环境。于是,舒绪刚开始致力于这种绿色环保的添加剂,他希望能够做到精准而又营养。
经过多年的认真研究和多次试验,舒绪刚发现,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消化道内可以溶解,而且可以防止矿物元素被吸附在有碍元素吸收的不溶胶体上,有效地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低剂量高效地满足动物对微量元素的营养需求,这不仅节约了生产性资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重要的作用。舒绪刚将这一发现进行深入的研究,2012年,他主持申报的《谷氨酸对猪肠道粘膜精氨酸合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编号:31101730,合作单位排名第一)。2013年,他主持申报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精氨酸生素及其络合物的开发》成为中科院广东省战略合作项目(编号:2013B091500095),获资金50万资助。在这些项目中,舒绪刚带领团队一起,研究了产品螯合率的检测方法,解决了行业对产品螯合率的检测需求,改变了饲料行业使用这些添加产品的无序状态,在同行中广泛应用,促进了行业有序发展,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三年制定4项国家标准饲料规模化生产全国推广
建立饲用矿物元素络合物的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制定络合物的质检与鉴别的确实有效方法,规范饲用络合物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以利于矿物元素络合物这一新产品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饲料行业使用这些添加产品的无序状态,在同行中广泛应用,促进了行业有序发展。
有机矿物质的使用是少量的,一吨饲料里有机矿添加才几克。这一领域极容易被忽略,但相比较而言的市场却是巨大的。建立高纯度结晶形有机微量元素规模化生产线,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生产线的流程和建设逐渐完善,产量大大提高,使之从之前一个月产量十吨到现在一个月产量几百吨。”舒绪刚说道。据悉,含有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的饲料已在全国22个省市区500多家家企业推广应用,包括了畜禽水产三大类饲料市场企业,生产各类饲料159.66万吨,饲养生猪1319多万头,累计新增产值171.61亿元,新增利润6.20亿元,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15万t氮、5万t磷,及其它矿物质元素锌、铜、锰和铁等1000多t,累计产生社会效益20.84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
持续学习不断前进
专业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一专多才”。研发矿物元素络合物产品需要运用到动物营养与精细化工两个领域的知识,但是,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知识的人才少之又少。舒绪刚本人是学习化工专业出身,对动物营养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在实验室做出配方后,需要在动物身上检验效果。“有时候会让学生到养猪场观察,不过,他们没待两天全都跑回来,说受不了那里的环境,”舒绪刚笑着说道,“我们一般也会委托养猪场的老板替我们记录一些指标。比如饲料的剩余量,猪的重量等。这里肯定会出现一些误差,毕竟他们不是学专业出生。而且我们实验室做出的饲料质量上是没办法和市场上饲料相比,人家是专门搞这个的。所以,实验结果有时候很难判断。”
另外,在新产品的审批上也有很大的阻碍。新产品审批过程非常复杂,首先要对新产品的应用效果评价、安全性评价、稳定性评价等一系列评价送到专门的研究机构去做,之后再由农业部组织专家评审。舒绪刚说道:“一个新的饲料添加剂要通过审批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国家对这方面非常慎重。之前一年中一项审批都没有通过。这几年还好一些,但是涉及重金属元素如砷、硒等的添加剂审批更困难有些材料甚至好几年也评不下来。但是,我想既然我们选择这个行业,就是有它的困难那也是要坚持走下去,所以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