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34期
2023/9/114:53:02
浏览次数:
16340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34期总第497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九月一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北京疾控提醒:食用含碘盐防核辐射,不可取!
加大水产品和食盐监管力度
机器人手术有啥优势?专家总结:精准!
国家疾控局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
国家疾控局印发《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科研动向
l我学者为脑卒中治疗提供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l裸鼹鼠长寿基因“嫁接”或可延寿
l对欧洲市场三十九个品牌的检测表明——纸吸管不见得更安全环保
lScience:发现TRIM11蛋白是开发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法的一种有希望的靶标
lCell子刊:发现治疗后控制者体内产生的广泛中和抗体可促进HIV-1感染长期缓解
lNature:揭示线粒体的整合应激反应控制肺泡上皮细胞的命运
l急性肝衰竭预后新模型或有助提升患者生存率
l体重稳定的年长女性或更长寿
lPNASNexus: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测定人类皮肤海绵样特性的新方法
lNEJM:“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再添重磅功能,改善心脏病患者健康
l压力大引起胃病的潜在机理取得进展
l连发3篇Science:浙江大学王宇浩等发现肠道菌群调控脂质代谢新机制
lNature:短暂地清除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表观遗传记忆有望开发出更好的细胞疗法
l不同的饮食方式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到底如何?看看这些研究成果!
lGut:某些肠道状况或许是机体患帕金森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舆情信息
l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民生观)
l泰国消费者机构呼吁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查日本海鲜!
l波兰热舒夫市军团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l代表建议“药品说明书加注盲文”国家药监局答复
l休息五分钟就能恢复注意力
l面瘫、耳聋、眩晕齐袭来?警惕这个良性瘤!
l三部门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l如何保障患者手术质量安全?国家卫健委发布行动方案
l单克隆抗体成功预防移植后器官排斥
l改变以往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评价管理模式——保健食品新功能评价须有人体试食试验
l中国援外医疗队:妙手仁心传大爱
l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警惕生活中这些“隐形”盐糖油
lY染色体完整测序或改善细菌DNA研究
l走近最难以捉摸的染色体
2023-08-25人民网
很多市民想知道通过食用碘盐是否能够预防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蓄积,以达到保护甲状腺的目的?
北京疾控中心表示,部分市民认为“含碘盐可预防核辐射”,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我国食盐加碘的目的是防治碘缺乏病。因为北京市属于环境缺碘地区,通过食盐加碘可以安全、便捷、长期的对全民进行碘营养的补充,避免碘缺乏病影响居民健康。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规定加碘食盐中的碘含量为每公斤20-30mg。在核污染事故中当人体摄入放射性碘后,主要蓄积在甲状腺内,发生初期保护甲状腺需要1次摄入“稳定碘”100mg,相当于1次摄入3-5kg食用碘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明确提出“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如果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各个脏器造成严重的负担,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病,严重者可能造成脱水,甚至死亡。
2023-08-29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记者孔德晨)记者近日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加大水产品食品安全监管及食盐价格监管力度。
2023-08-30搜狐健康
腹腔镜就像把眼睛“伸到”了腹腔局部,病变位置放大了十几倍,但是,操作传统腹腔镜时手进不去,需要通过两根“棍子”做手术。我们的机械臂能够360°旋转,相当于把手伸到了手术部位:局部视野清晰、操作灵活,医生容易熟练掌握,精准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2023-08-30人民网
在考虑环境与行为因素、遗传因素和眼进化规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重病因的基础上,《指南》提出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技术,采用三级预防策略落实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以预防、降低、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
落实三级预防。做好近视分级与矫正,科学配戴眼镜。近视发病年龄早或发展速度快的儿童青少年要在医生或视光师指导下对症采用光学矫正、药物矫正或中医药方法减缓近视进展。对存在眼底病理改变和其他并发症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经专科医生诊治。专业机构在筛查学生视力时,对发现高度近视及近视进展快速的儿童青少年要及时提供转介服务,实现公共卫生与临床矫治的融合。
2023-09-01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顾天成)国家疾控局近日印发《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属地管理、多方参与、科学循证、及时高效的原则,提出建立多部门会商工作机制和风险评估专家组,对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工作模式、主要流程和产出应用进行了规范。
办法共有17条条款,主要从法律依据和工作原则、责任和分工、情形频次和方法内容、政策和保障共4个方面,聚焦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进一步强化了疾控系统内部业务管理,细化实化了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
风险评估是增强传染病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的重要手段。办法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日常风险评估。国家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周、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开展一次日常风险评估。日常风险评估频次可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和工作需要动态调整。
根据办法,在常规监测或日常风险评估中发现以下异常情形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开展专题风险评估,包括:发现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法定传染病;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输入我国并出现本土传播;传染病常见的流行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发病率或死亡率异常升高或地区分布明显扩大;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2例及以上的聚集性重症与死亡病例等情形。
我学者为脑卒中治疗提供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2023-08-28科技日报
基于此,刘建民教授与荷兰、瑞士等国专家发起,联合全球6项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基于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单个受试者数据的荟萃分析,并开展更加深入的亚组研究。该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荷兰、瑞士等8个国家207个研究中心的2314例患者。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差异极小,仅有1.7%的结局差异。这意味着每桥接取栓治疗57例患者才会导致1例患者获益。
据悉,荟萃分析是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临床医学循证等级中最可靠的证据之一。这一研究成果中,来自中国三个研究团队的85家中心的研究者们贡献超过1/3的研究数据。
裸鼹鼠长寿基因“嫁接”或可延寿
此前,研究团队已经发现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MW-HA)是裸鼹鼠对癌症产生异常抵抗的机制之一,其体内的HMW-HA约是人类和小鼠的10倍,当从裸鼹鼠细胞中去除HMW-HA时,这些细胞更有可能形成肿瘤。
在最新研究中,团队成功地将一种负责制造HMW-HA的基因从裸鼹鼠转移到小鼠身上,不仅改善了小鼠的健康状况,而且将其寿命中位数增加了约4.4%。研究发现,拥有裸鼹鼠基因的小鼠对自发性肿瘤和化学诱导的皮肤癌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与普通小鼠相比,拥有裸鼹鼠基因的小鼠在不断衰老过程中,其身体不同部位的炎症更少,肠道更健康。
从哺乳动物身上进化出来的独特长寿机制可用于提高其它哺乳动物的寿命,接下来团队计划在人类身上开展试验。他们相信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减缓HMW-HA的降解和增强HMW-HA的合成。他们已确定减缓HMW-HA降解的分子,正在对其进行测试。
对欧洲市场三十九个品牌的检测表明——纸吸管不见得更安全环保
发表在最新一期同行评审期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号称“环保”的纸质吸管含有长效和潜在的有毒化学物质。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研究人员检测了39个品牌的吸管中所含有的PFAS(一组合成化学品,称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这是欧洲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检测吸管中均发现PFAS,纸和竹子制成的吸管中最为常见。
PFAS可制造户外服装、不粘锅等多种日常产品,具有防水、耐热、防污的特点,然而它们对人类、野生动物和环境都有潜在的危害,例如导致对疫苗的反应较差、出生体重较轻、甲状腺疾病、胆固醇水平升高、肝脏损害、肾癌和睾丸癌等。它们分解速度非常慢,可在环境中积聚并存在数千年,因而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
接受检测的39个不同品牌吸管由5种材料制成:纸、竹子、玻璃、不锈钢和塑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品牌(27种,占比约69%)含有PFAS,总共检测到18种不同的PFAS。
纸质吸管最有可能含有PFAS,有90%检测到了这种化学品,80%的竹吸管、75%的塑料吸管和40%的玻璃吸管也检出了PFAS,而5种钢质吸管中均未检测到。同时检测到的还有三氟乙酸和三氟甲磺酸,它们是高度水溶性的,可能会从吸管中渗入饮料中。
参与这项研究的安特卫普大学环境科学家、研究员蒂莫·格罗芬博士表示,由纸和竹子等植物性材料制成的吸管通常被宣传为比塑料吸管更可持续、更环保,然而这些吸管中存在PFAS,意味着宣传所述并不一定是真的。
在街头买杯奶茶或果汁,再随手抓根吸管,“咕噜咕噜”喝两口,快乐涌上心头。可是,这些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吸管健康环保吗?恐怕要打上问号。如果仅凭直觉判断,有人可能觉得纸和竹子制成的吸管,既然材料取自天然,肯定是健康环保的。这项最新研究却告诉我们,未必如此——它们依然可能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对身体和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吸管虽小,问题却不容忽视。期待更严格的生产标准和监管机制,保障人们用上更健康环保的吸管。
Science:发现TRIM11蛋白是开发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法的一种有希望的靶标
2023-08-28生物谷
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老年人痴呆症的最常见原因,目前估计有600万美国人患有这种疾病。这是一种渐进性脑部疾病,会慢慢破坏记忆和思维能力。
这项新的研究揭示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是tau蛋白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NFT),这种缠结会导致神经元死亡,从而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如记忆力减退。
除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外,由tau蛋白聚集而成的神经纤维缠结还与其他20多种痴呆症和运动障碍有关,包括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supranuclearpalsy)、皮克病(Pick'sdisease)和慢性创伤性脑病,它们一起统称为tau蛋白病(tauopathies)。然而,这些疾病的患者体内的tau蛋白如何以及为什么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构成神经纤维缠结的纤维聚集物仍不清楚。这一重大知识空白使得科学家们在开发有效疗法方面面临挑战。
Yang和他的研究团队,包括论文第一作者、Yang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Zi-YangZhang博士,此前已发现TRIM蛋白在动物细胞的蛋白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研究了70多种人类TRIM后,他们发现TRIM11在抑制tau聚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作者利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CenterforNeurodegenerativeDiseaseResearch)组织库中23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4名健康对照者的死后大脑组织验证了这些发现,并发现与健康对照者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TRIM11蛋白水平大幅降低。
Yang说,“这些发现不仅告诉我们,TRIM11可能在保护人们免受阿尔茨海默病和类似疾病的侵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我们还看到,未来我们或许能够开发出为TRIM11水平较低的个体补充TRIM11的疗法。我们渴望与我们的同事们合作,探索开发阻止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的基因疗法的可能性。”
Cell子刊:发现治疗后控制者体内产生的广泛中和抗体可促进HIV-1感染长期缓解
一些HIV-1携带者在数年内接受了早期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治疗,在治疗中断后能够长期控制这种病毒。然而,这种治疗后控制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治疗后控制者(post-treatmentcontroller)”这一术语是用来描述罕见的HIV-1携带者,他们在早期开始治疗并维持治疗数年,在治疗停止后仍能控制这种病毒数年。这些人是几年前通过VISCONTI研究确定的,该研究汇集了法国最大的长期治疗后控制者队列。
由HugoMouquet博士领导的巴斯德研究所体液免疫学小组与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库与免疫控制小组负责人AsierSáez-Cirión博士领导的一个团队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如今正在为更详细地描述这些机制做出贡献。AsierSaéz-Cirión解释说,“我们在2020年发表的关于治疗后控制者免疫反应的研究标志着我们在证实其中的一些人对HIV-1具有有效而强大的抗体反应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而这种抗体反应这可能有助于病毒控制。”
如今,这项新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这一认识。通过研究血清中广泛中和抗体水平特别高的特定“治疗后控制者”病例中抗体的作用,这些作者发现病情缓解可能与这类抗体的活性有关。
HugoMouquet描述了这一发现:“我们的研究首次在治疗后控制者身上描述了靶向HIV-1包膜蛋白的广泛中和抗体(bNAb)家族,其中抗体EPTC112是最活跃的成员之一。”
抗体EPTC112能中和体外测试的200种HIV-1病毒变体中约三分之一的变体,并能在自然杀伤(NK)细胞(消灭体内异常细胞的免疫细胞)存在的情况下诱导消灭受感染的细胞。
因此,这项新的研究为了解中和抗体如何改变来自VISCONTI队列的这名产生EPTC112的患者体内的HIV-1感染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虽然在该患者体内循环的HIV-1病毒由于该抗体靶向的区域中的突变而对EPTC112中和产生了抵抗力,但从该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的其他抗体群体却能有效中和该病毒。因此,这项研究表明,来自EPTC112家族的中和抗体对HIV-1病毒施加了选择性压力。
虽然这种病毒躲过了这些bNAb的作用,但它仍然容易被这名患者体内产生的其他抗HIV-1抗体中和。这一观察结果表明多种中和抗体群体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
HugoMouquet解释说,“我们发现了中和抗体(包括bNAb)的产生与HIV-1控制之间的潜在联系,这对于更好地了解病毒控制的内在机制,特别是通过研究更多具有类似特征的治疗后控制者,是令人兴奋的。事实上,我们希望在短期内继续研究其他‘治疗后’控制者的抗体反应是否也有助于感染的长期缓解。”
这一发现为HIV-1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通过使用bNAb增加不使用ART治疗而获得缓解的治疗方法带来了希望。为此,法国将于2023年底前开始进行bNAb的临床试验。
“这项由ANRSRHIVIERA联盟通过巴斯德研究所、巴黎公立医院网络、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和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之间的合作开展的II期试验,将研究在原发感染阶段将ART治疗与两种长效HIV-1bNAb结合起来与安慰剂进行对比,以确定这些抗体是否有助于在ART治疗中断后建立病毒缓解。”
HugoMouquet总结说,“计划招募69名处于HIV-1原发感染阶段的患者。他们将首先接受短期ART治疗,然后接受针对这种病毒包膜蛋白两个不同区域的两种bNAb治疗。根据一套详细的标准,经过一年的密切监测后,有可能停止治疗。这项试验将使我们能够确定这种治疗策略是否能够诱导足够的免疫反应,从而在停止ART治疗后控制感染。”
Nature:揭示线粒体的整合应激反应控制肺泡上皮细胞的命运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教授NavdeepChandel博士说,“过去20年来,我们一直认为线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产生ATP,它们还通过产生包括代谢物在内的信号来控制细胞状态和功能,从而控制生理机能。如果这些信号受到干扰,就会导致疾病。这项新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原理,并强调了线粒体信号在决定细胞命运中的作用。”
然而,Chandel和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大学医学系的SeungHyeHan博士的这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线粒体的功能不仅限于产生ATP,还包括控制肺泡上皮2型细胞(alveolarepithelialtype2cell,AT2)的命运。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在妊娠小鼠的肺泡上皮细胞中剔除了一种名为Ndufs2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亚基。接下来,他们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观察到线粒体参与了整合应激反应(integratedstressresponse,ISR),其中ISR是一种为应对代谢应激或蛋白毒性(错误折叠蛋白的积累)而激活的细胞功能。
当线粒体功能失常时,ISR的激活会得到加强,并抑制出生后小鼠体内的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化,最终导致小鼠呼吸衰竭。有趣的是,这些作者还注意到,缺乏功能性线粒体的肺泡上皮细胞并没有死亡,而是一直处于细胞分化停滞的状态,这在各种肺部疾病中很常见。
Han说,“我们如今正在研究线粒体ISR信号在肺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被中断从而导致肺纤维化或长期病毒性肺炎等肺部疾病的可能性。如果确实如此,这可能为靶向线粒体依赖的ISR信号治疗涉及肺损伤和修复的疾病开辟新的途径。”
急性肝衰竭预后新模型或有助提升患者生存率
2023-08-30科技日报
药物性肝损害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8月28日记者获悉,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邹正升教授、纪冬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其他科研团队,针对非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药物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创建了新型预后模型。该模型可以推测患者当前生存率,经验证准确度高达90%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肝病》杂志。
药物性肝衰竭可以根据“是否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导致”分为两类。我国90%以上药物性肝衰竭是服用除对乙酰氨基酚以外的药物导致的,病死率高达80%左右。对于生存率低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肝移植治疗。因此,及时预测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国际上目前还缺乏相应的大样本研究。
此次研究联合国内多家医院,样本量大,数据真实可靠。新的预后模型可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判断非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导致的急性肝衰竭的预后,为预后差的患者及时选择紧急肝移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体重稳定的年长女性或更长寿
据29日《老年学杂志:医学科学》在线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领导的一项多机构研究显示,60岁后保持体重的女性更有可能活到90岁以上甚至100岁,也就是所谓的“长命百岁”。与体重减轻5%或更多的老年女性相比,体重保持稳定的老年女性长寿的可能性高出1.2至2倍。
研究人员调查了54437名参加妇女健康倡议的女性晚年体重变化与长寿的关系。在整个随访期内,30647人(56%)活到了90岁或90岁以上。
与体重稳定的女性相比,体重至少减轻5%的女性长寿的可能性较小。例如,无意中减肥的女性活到90岁的可能性降低了51%。
研究人员表示,老年女性若想长寿,应将稳定体重作为努力方向。如果上了年纪的女性发现自己在不想减肥的时候却体重减轻,这可能是健康状况不佳的警告信号,也是寿命缩短的预兆。
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针对老年女性的减肥建议可能并不能帮助她们更长寿。然而,作者表示,如果医生建议适度减肥以改善女性的健康或生活质量,那么她们应该谨遵医嘱。
PNASNexus: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测定人类皮肤海绵样特性的新方法
2023-08-29生物谷原创
透水性(hydraulicpermeability)是水在多细胞复杂组织中向各个方向流动的能力,其能促使皮肤保持肿胀和饱满,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NASNexus上题为“Poroelasticbehaviorandwaterpermeabilityofhumanskinatthenanoscal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能量化皮肤头水平的新方法,从而就有望揭示皮肤真皮层的海绵状特性。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测定人类皮肤海绵样特性的新方法。
皮肤的各层从上到下包括角质层、表皮和真皮层,研究人员发现,真皮层的透水性是最高的,就好像海绵被压紧时水会从海绵里流出来一样,当海绵被压紧时,水就会通过组织基质和真皮细胞流出,而当机械压力被释放时,水就会回流;而角质层的透水性是最低的,这就说明,角质层是防止水分流失的重要屏障。
研究者表示,他们所开发的方法能用于评估乳液、面霜和其它旨在增加皮肤饱满或保湿水平的皮肤添加剂的效果;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孔隙弹性模型能用来帮助量化皮肤层的透水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方法来评估并解释水化组分对不同表皮层水流动性的影响。(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RaminOftadeh,MojtabaAzadi,MarkDonovan,etal.Poroelasticbehaviorandwaterpermeabilityofhumanskinatthenanoscale,PNASNexus(2023).DOI:10.1093/pnasnexus/pgad240
NEJM:“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再添重磅功能,改善心脏病患者健康
2023-08-30生物世界
如今,肥胖已然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病,肥胖的发病率也在世界各国持续飙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13%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更重要的是,肥胖还会进一步引发代谢综合症并伴随各种并发症,例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是诺和诺德公司开发的一款降糖药物,2021年6月,FDA批准了司美格鲁肽作为减肥药上市(商品名为Wegovy)。该药物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模拟其作用,减少饥饿感、减少饮食、减少热量摄入,因此在减肥方面效果突出。
除了在糖尿病和减肥中效果突出外,一项最新临床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还对心力衰竭患者有益。这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一年的肥胖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体重减轻更明显,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了更低。
这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于2023年8月25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并同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论文题为:SemaglutideinPatientswithHeartFailurewithPreservedEjectionFractionandObesity。
这项新的临床试验聚焦“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他们约占所有心力衰竭患者的一半。射血分数用于衡量心脏向身体泵出富氧血液的能力,射血分数低意味着心脏泵血能力严重受损,但心力衰竭患者的射血分数可以保留,这意味着他们的泵血能力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然而,心力衰竭通常仍然是一种致命疾病,患者会经历呼吸短促、浮肿和运动疲劳,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由于肥胖和心力衰竭经常同时出现,因此,该研究的领导者、圣卢克中美洲心脏研究所的MikhailKosiborod希望确定减肥药物司美格鲁肽是否能够帮助肥胖的心力衰竭患者。
在这项临床试验中,共有529名肥胖(体重指数BMI≥30)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参与,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为期一年的每周注射一次司美格鲁肽(每次2.4mg)或安慰剂治疗。
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之间的体重减轻存在巨大差异,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在一年后体重平均下降了13.3%,而安慰剂组只有2.6%。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也同样有所改善。研究团队使用美国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100分表示健康状态非常好,低于25分表示状态非常差),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评分平均提高了16.6分,而安慰剂组仅提高了8.7分。
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在完成“六分钟步行测试”方面也有显著改善,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了21.5米,而安慰剂组仅增加了1.2米。
而在严重不良事件(急诊就诊或住院)方面,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安慰剂组(26.7%)。
那么,司美格鲁肽为何能够帮助这些肥胖的心力衰竭患者?
MikhailKosiborod团队随后还在NatureMedicine期刊发表了题为:SemaglutideinHFpEFacrossobesityclassandbybodyweightreduction:aprespecifiedanalysisoftheSTEP-HFpEFtrial的论文。
压力大引起胃病的潜在机理取得进展
2023-08-30生物探索
虽然尚未探究AS与CS如何差异调节5-HTDRN→AChDMV→胃回路的机制,但之前的一些发现值得考虑。先前的研究报道,AS导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爆发,这已被证明可以激活5-HTDRN神经元中的Gαq偶
中国科技大学张智及安徽医科大学陶文娟共同通讯在NatureMetabolism在线发表题为“Brainregulationofgastricdysfunctioninducedbystr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胃直接接受迷走神经背动核(AChDMV)的乙酰胆碱能输入,该输入由中缝背核(5-HTDRN)中的血清素能神经元支配。
先前的研究在胃中使用霍乱毒素或小麦胚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示踪剂,并发现胃和脑干之间的解剖联系。此外,药理学实验显示,几种不同的神经递质参与调节胃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靶向操纵胃突神经元的追踪工具和策略的局限性阻碍了对脑-胃轴的精确细胞类型特异性组织及其潜在应激性胃功能障碍的功能的清晰理解。
该研究定义了5-HTDRN→AChDMV→胃回路,CS或AS通过该回路诱发胃功能障碍。这些过程的核心是涉及来自5-HT异常输入的回路机制DRN神经元到胃部投射的AChDMV处于应激状态的神经元。作者发现5-HTDRN输入减少会影响AChDMV神经元的活性,从而导致CS状态下的胃功能减退。根据这些累积证据,5-HTDRN神经元可以调节AChDMV神经元的活动,将应激反应传递到胃,从而导致胃功能障碍。
虽然尚未探究AS与CS如何差异调节5-HTDRN→AChDMV→胃回路的机制,但之前的一些发现值得考虑。先前的研究报道,AS导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爆发,这已被证明可以激活5-HTDRN神经元中的Gαq偶联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增加其活性。相反,在CS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持续激活会导致应激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的过度释放。长期暴露于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神经发生,导致大脑树突萎缩和突触丧。因此,有理由推测,CS下小鼠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能有助于降低该回路的活性。总之,该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脑-胃通路,该通路涉及应激对胃功能的负面影响,并可能加快后续脑和内脏器官之间联系的研究。
连发3篇Science:浙江大学王宇浩等发现肠道菌群调控脂质代谢新机制
总的来说,该研究发现了lncRNASnhg9通过将SIRT1与CCAR2解离来调控PPARγ活性,为lncRNA如何调节肠道脂质代谢提供了新见解。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王宇浩研究员团队联合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LoraHooper院士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Thegutmicrobiotareprogramsintestinallipidmetabolismthroughlongnon-codingRNASnhg9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首次发现,肠道菌群通过抑制小肠上皮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hg9的表达来重编程小鼠肠道的脂质代谢,确定了lncRNA在肠道菌群调控宿主代谢中的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些发现也为通过靶向lncRNASnhg9和肠道菌群来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提供新策略。
王宇浩2012年赴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肠道微生态领域领军者LoraHooper教授。2017年博士毕业后,王宇浩博士继续在西南医学中心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成为HHMI助理研究员。在此期间,王宇浩致力于探索肠道微生物和宿主间的共生关系和相互影响,先后发表了两篇Science论文。2020年12月,王宇浩回国加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
2017年9月,LoraHooper、王宇浩等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TheintestinalmicrobiotaregulatesbodycompositionthroughNFIL3andthecircadianclock的研究论文【2】。
该研究首次发现,肠道菌群通过昼夜节律转录因子NFIL3来调控宿主的脂质吸收和输出,这一发现为肠道微生物群如何调控身体组成提供了新见解,确立了NFIL3作为肠道微生物群、生物钟和宿主代谢之间的重要分子纽带。
2019年,LoraHooper、王宇浩等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Theintestinalmicrobiotaprogramsdiurnalrhythmsinhostmetabolismthroughhistonedeacetylase3的研究论文【3】。
上述两项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调控宿主的脂质吸收和代谢中的核心作用。而在这项发表于Science的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了肠道菌群是否会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lncRNA的转录,从而影响脂质代谢。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无菌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中lncRNA-Snhg9转录水平显著升高。值得一提的是,lncRNA通常被定义为长度>200nt,而小鼠的lncRNASnhg9的长度仅为183nt,但人lncRNASnhg9长度为233nt,因此小鼠和人的lncRNASnhg9都被归类为lncRNA。
进一步实验显示,肠道菌群通过肠道中的髓样细胞和3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3)间接抑制lncRNASnhg9的表达。lncRNASnhg9通过与SIRT1的抑制蛋白CCAR2的结合来提高SIRT1活性,而SIRT1是脂质代谢的核心调节因子PPARγ的抑制剂。因此,lncRNASnhg9通过CCAR2-SIRT1-PPARγ信号轴来抑制脂质吸收、减少体脂,保护身体免受饮食诱导的肥胖。
总的来说,该研究发现了lncRNASnhg9通过将SIRT1与CCAR2解离来调控PPARγ活性,为lncRNA如何调节肠道脂质代谢提供了新见解。这些发现促进了我们对复杂的上皮细胞网络的理解,这些网络对微生物信号做出反应,调节脂质代谢。这些发现也为通过靶向lncRNASnhg9和肠道菌群来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提供新策略。
Nature:短暂地清除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表观遗传记忆有望开发出更好的细胞疗法
2023-08-31生物谷
诸如胚胎干细胞(ESC)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之类的多能性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细胞,可以变成任何其他类型的细胞。多能性干细胞具有巨大的医学潜力,目前利用多能性干细胞替代帕金森病等疾病中受损细
诸如胚胎干细胞(ESC)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之类的多能性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细胞,可以变成任何其他类型的细胞。多能性干细胞具有巨大的医学潜力,目前利用多能性干细胞替代帕金森病等疾病中受损细胞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再生医学的巨大前景
成熟、特化的细胞,如皮肤细胞,可以在实验室中重编程为iPS细胞。iPS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大有可为。科学家们可以用患者自身的组织细胞制造iPS细胞,因此利用iPS细胞产生的新细胞被患者免疫系统排斥的风险较低。
使用iPS细胞的研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但仍然存在许多技术挑战。科学家们仍在摸索如何更好地控制iPS细胞变成何种细胞类型,并确保这一过程是安全的。这些技术难题之一是“表观遗传记忆(epigeneticmemory)”,即iPS细胞保留其曾经细胞类型的痕迹。
表观遗传记忆及其如何影响iPS细胞的使用
人类的DNA携带着称为基因的指令序列。当多种因素在不改变DNA序列本身的情况下影响基因活动(开启或关闭基因)时,这就是所谓的表观遗传学。细胞的表观基因组是描述细胞中所有表观遗传修饰的统称。人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相同的DNA,但表观基因组控制着哪些基因开启或关闭,从而决定了它成为心脏细胞、肾脏细胞、肝细胞还是其他的细胞类型。
当将成熟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时,人们希望清除它的所有表观遗传修饰。然而,这并不总能完全奏效。当一些表观遗传修饰保留下来时,这种“表观遗传记忆”会影响iPS细胞的行为。
由皮肤细胞制成的iPS细胞会保留部分作为皮肤细胞的“记忆”,这使得它更有可能变回皮肤细胞,而较少可能变回其他类型的细胞。这是因为DNA的一些表观遗传标记会告诉iPS细胞要表现得像皮肤细胞。
这可能是使用iPS细胞的一个障碍,因为它会影响把iPS细胞变成人们想要的细胞类型的过程。它还可能影响iPS细胞产生后的功能。如果想用iPS细胞帮助修复胰腺,但这些细胞有皮肤细胞的“记忆”,那么它们可能无法像真正的胰腺细胞那样发挥良好的功能。
如何清除iPS细胞的表观遗传记忆并改善它们的功能
克服iPS细胞的表观遗传记忆问题是再生医学面临的一个公认挑战。通过研究将成体皮肤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时表观基因组如何转变,这些作者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重编程方法,可以更彻底地清除表观遗传记忆。他们采用一种模拟胚胎细胞表观基因组自然重置的方法对细胞进行重编程,从而获得了这一发现。
在胚胎植入子宫之前的早期发育过程中,从精子和卵细胞中遗传下来的表观遗传标记基本上会被清除。这种重置使早期胚胎细胞能够重新开始,并在胚胎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成为任何类型的细胞。
通过在这种重编程过程中引入一个步骤来短暂模拟这一重置过程,这些作者制造出了比传统iPS细胞更像胚胎干细胞的iPS细胞。更有效地消除iPS细胞的表观遗传记忆将提高它们的医疗潜力。这将使iPS细胞表现得更像胚胎干细胞,使它们更有可能转化为任何所需的细胞类型。
如果iPS细胞能忘记自己过去的身份,它们就能更可靠地变成任何类型的细胞,并帮助制造出治疗所需的特定细胞,比如为糖尿病患者制造新的胰岛素分泌细胞,或为帕金森病患者制造神经元。当iPS细胞用于医学治疗时,这还可能降低出现意外行为或并发症的风险。
不同的饮食方式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到底如何?看看这些研究成果!
TimothyHand博士说道,目前,炎性肠病的发病率在全球不断上升,而且其在具有工业化、城市生活方式的国家中上升地最快,而这些国家的人群通常有着摄入高糖饮食的习惯;由于多种原因,过多的糖类并不好,本文研究就通过揭示糖类如何对机体肠道产生损伤效应从而增加了这一证据;对于炎性肠病患者而言,高密度的糖类(诸如在苏打水和糖果中发现的糖类)或许也是人们需要去避免的。
研究者AlexisBaldeon说道,目前对健康微生物组研究人员并没有定义,理解饮食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机制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能对饮食方法提出一定的建议。微生物群落由生活在胃肠道中数万亿的微生物所组成,其有助于促进机体多种生理学过程,而多样化的肠道微生物也会促进机体对诱发疾病的干扰的恢复力。
YealinChung博士说道,我们观察了是否诸如地中海饮食或生育饮食(FertilityDiet)等预先定义的饮食类型与机体流产风险有关,目前我们无法找到证据来遵循这些饮食会降低或提高流产的风险。然而,包含健康食物的整体饮食或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以及低促炎性的食物或不健康的食物或许与女性流产风险降低有关。富含加工食物的饮食模式则被证明与流产风险加倍有关。
目前研究人员并不确定饮食所导致的2型糖尿病的全球负担,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Medicine上题为“Incidenttype2diabetesattributabletosuboptimaldietin184countri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塔夫茨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184个国家的膳食摄入量的研究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推测,2018年全球人群不良饮食会导致超过1410万例2型糖尿病病例,而这占到了全球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例比例的70%以上;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从1990年至2018年间的数据,并对哪些膳食因素能驱动全球人类2型糖尿病的负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见解。
西方饮食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会驱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以及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然而,导致肺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特定微生物和其代谢介导子目前研究人员并未发现。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题为“Westerndietcontributestothepathogenesisof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inmalemiceviaremodelinggutmicrobiotaandincreasingproductionof2-oleoylglycerol”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密苏里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建立了高脂肪和高糖西方饮食与人类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之间的关联。
肠道和肝脏会通过门静脉存在密切的解剖学和功能连接,不健康的饮食会改变肠道微生物,从而导致影响机体肝脏功能的致病因素的产生,而通过给小鼠喂食高脂肪和糖类的饮食,研究人员发现,小鼠机体中就会出现称之为Blautiaproducta的肠道菌群以及引起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脂质,从而就会促进小鼠患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脂肪肝,其特征与人类疾病相似。
很少有研究评估是否更多地遵守DGAs推荐的饮食模式与人群机体总的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长期风险有关,为此,研究人员利用来自“护士健康研究计划”中75,230名女性和“卫生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计划”中44,085名男性超过36年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并未患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且每四年会完成一次饮食调查问卷。其信息会根据四种饮食模式指数中的每一种进行评分,这四种饮食模式指数包括2015年健康饮食指数(HEI-2015)、备用的地中海饮食(AMED)、健康基于植物的饮食指数(HPDI)和备用的健康饮食指数(AHEI)。所有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豆类,尽管其它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饮食模式中也会有所不同。
研究者YangHu说道,虽然避免精致化和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常常会被推荐用于降低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但本文研究中,我们首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揭示了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如何帮助管理现有糖尿病患者的进展。
尽管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经常被推荐给那些正接受糖尿病治疗的人群,但很少有证据表明,摄入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是否会影响这些糖尿病患者或并没有利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前驱患者机体的血糖水平。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AMANetworkOpen上题为“EffectsofaLow-CarbohydrateDietaryInterventiononHemoglobinA1cARandomizedClinicalTrial”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比较了两组人群,其中一组人群摄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另外一组人群则继续保持其常规的饮食;6个月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机体的血红蛋白A1c(血糖水平的标志物)下降得更多,相比摄入常规饮食的参与者而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组还减轻了体重且机体空腹血糖水平也降低了。
研究者KirstenDorans教授说道,关键的信息在于,如果能保持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或许就能有效预防并治疗机体的2型糖尿病,当然这还需要后期科学家们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证实。目前大约有3700万美国人患有糖尿病,当机体无法正确使用胰岛素或无法调节机体血糖水平时就会导致糖尿病发生;据美国CDC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占到了所有糖尿病中90%以上的比例,2型糖尿病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症状包括视力模糊、手脚麻木、全身疲劳,且会引发其它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心脏病、视力下降和肾脏疾病等。
本文研究结果对于那些机体血红蛋白A1c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水平的糖尿病前驱患者尤为重要,仅9600万美国人群都处于糖尿病前驱阶段,而且有超过80%的糖尿病前驱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糖尿病前驱患者患2型糖尿病、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都会增加,而且其通常并没有服用药物来降低机体血糖水平,因此健康的饮食对于这类人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孕期肥胖或与后代心脏代谢疾病风险增加以及预期寿命减少有关;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Obesity上题为“Lifestyleinterventioninobesepregnancyandcardiacremodellingin3-yearolds:childrenoftheUPBEATRC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孕期进行饮食和锻炼的生活方式干预或许能保护婴儿抵御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肥胖母亲进行饮食干预和锻炼或许能保护后代抵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这项名为UPBEAT的临床试验将孕早期的肥胖女性(BMI超过30kg/m2)随机分配到饮食和锻炼干预组或标准的妊娠护理组。干预措施包括一对一的咨询,限制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摄入,摄入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蔬菜和豆类,适度且监测体育锻炼以及利用工具来记录锻炼;干预组在孕期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健康饮食以及整个孕期更为健康的代谢情况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对三岁儿童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临床肥胖的女性所生育的后代或会表现为心脏重塑,而这也是其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
Gut:某些肠道状况或许是机体患帕金森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来自鲁汶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诸如便秘、吞咽困难以及肠易激综合征(IBS)等某些肠道问题或许是帕金森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Gut上题为“GastrointestinalsyndromesprecedingadiagnosisofParkinson'sdisease:testingBraak'shypothesisusinganationwidedatabaseforcomparisonwithAlzheimer'sdiseas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鲁汶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诸如便秘、吞咽困难以及肠易激综合征(IBS)等某些肠道问题或许是帕金森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炎性肠病和迷走神经切断术(vagotomy,切除全部或部分迷走神经来治疗消化道溃疡)或许均与帕金森疾病风险增加无关。其它一些肠道问题,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没有明显原因的灼烧感或胃饱)、肠易激综合征伴腹泻、腹泻和大便失禁等,这些在帕金森疾病患者中更为普遍一些。但这些状况在阿尔兹海默病或脑血管疾病发病前也更为普遍。
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为研究人员并不能明确原因,他们还强调了本文研究发现的几个局限性,包括监测周期相对较短,电子健康记录中所捕获的诊断信息可能并不完整。然而他们总结道,这项研究首次建立了大量的观察性证据来表明,不仅仅是便秘,吞咽困难、胃轻瘫以及无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或许都能特别预测机体患帕金森疾病的风险,研究人员还补充道,这些研究结果能促使高风险的帕金森疾病患者保持高度警惕,并强调后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阿尔兹海默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先例。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吞咽困难、胃轻瘫、无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以及便秘或许是机体患帕金森疾病的特殊预测指标。
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民生观)
2023-08-28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看病就医越来越便捷。解决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便,需要在诊疗制度、信息技术、医院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
前不久,国家医保局推出了16项医保便民举措,解决百姓办理医保业务的堵点问题;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要求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分别就医保报销、医院就医等群众反映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提出多项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缓解大医院拥挤状况。大医院拥挤,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本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也跑到大医院就医。患者不愿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不放心。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等方式,促使大医院积极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另一方面,医保报销比例更多向基层倾斜,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慢病患者到基层就诊。
不断改善医疗机构设施和服务,让老年人就医更顺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深,老年患者比例将会不断提升。一方面,医疗机构要推进适老化改造,让老年患者更方便地使用电梯、厕所、病房、候诊室等设施;另一方面,要提升为老服务水平,保留一部分挂号窗口、现金收费窗口,在门诊大厅、候诊室等场所增加引导员,让老年患者就医更顺畅。
《人民日报》(2023年08月28日07版)
泰国消费者机构呼吁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查日本海鲜!
2023-08-28海外网
泰国消费者委员会主席帕努科特·通阳表示,许多国家对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感到担忧,并且已经暂停进口日本各种海产品,而泰国没有任何机构采取措施来降低安全风险。帕努科特说:“12年前,福岛第一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导致日本许多城市不被允许进入。灾难发生4年后,许多城市仍然是禁区,有些城市完全被废弃。这表明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到邻近地区。”
帕努科特表示:“我想呼吁泰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和渔业部紧急采取预防措施,特别是在检查站和当地市场对日本进口海鲜进行随机检查。”帕努科特还呼吁这两个机构公布采取的措施。
波兰热舒夫市军团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2023-08-28央视新闻客户端
8月26日,热舒夫市对供水系统进行了加氯消毒,27日,市政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司开始冲洗供水网络。28日卫生部门将公布市政供水系统以及感染者的房屋中采集的样本检测结果。
三部门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2023-08-30光明日报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实施手册》,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要求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逐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3类空间的适儿化改造。
实施手册提出,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推进“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设计,按龄、按需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公平享有便捷、舒适、包容的设施、空间和服务;在各类建设中使用绿色、安全、环保的材料,保障各类儿童游憩设施建设和运行安全,有效降低儿童密集场所事故灾害风险,增强儿童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
实施手册要求,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市/区(县)、街区(街镇)、社区不同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城市/区(县)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街区(街镇)层面与10~15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务范围,重点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等,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空间;社区层面与5~10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范围,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和步行路径,满足儿童日常基本生活和成长发展需要。
如何保障患者手术质量安全?国家卫健委发布行动方案
人民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乔业琼)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手术管理能力,保障患者手术质量安全,按照《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安排,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并于近日印发。
《方案》从术前、术中、术后风险管理和系统持续改进等4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举措。一是以科学评估为抓手,加强术前风险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围绕手术风险、手术人员能力、患者风险加强评估与管理,科学制定手术方案并做好术前准备,尽可能的降低手术风险。二是以强化手术核查为基础,严格术中风险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围绕手术设备和设施、手术人员及环节、患者与手术过程等核心要素和环节加强核对核查,防止出现差错,保障手术安全。三是以精细管理为保障,强化术后风险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术后转运衔接、即时评估、恢复管理、出院指导等方面工作,尽可能消除术后安全隐患,保障患者术后康复。四是以优化机制为手段,实现系统持续改进。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手术安全持续改进机制,从系统管理层面保障手术安全。
据悉,此次行动自2023年8月开始启动,范围为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023年9月-2025年9月期间,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手术质量安全改进工作,按年度进行工作部署和工作总结,逐步健全和优化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机制,落实手术分级管理要求,实现手术质量安全持续改进。2025年10月-12月,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手术质量安全提升专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
2023-08-30健康报
《通知》提出,针对老年人群口腔健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宣传教育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口腔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各地要突出宣传重点,围绕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宣传科普力度,组织医务人员走进社区、基层机构、养老机构,开展贴近人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增强老年人口腔健康保护意识,促进老年人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提高老年人口腔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单克隆抗体成功预防移植后器官排斥
2023-08-31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30日电(记者张梦然)美国杜克大学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在接受肾移植的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测试时,一种人造抗体成功地防止了器官排斥。这一发现为新型单克隆抗体在人体临床试验取得进展扫清了道路。该研究30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称,目前预防器官排斥的药物总体上效果不错,但它们有很多副作用,如抑制免疫系统,使患者面临感染和器官损伤的风险,而且许多疗法会导致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非免疫并发症。
研究人员此次重点研究了单克隆抗体AT-1501。它的设计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在接受过肾移植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中,AT-1501可防止排斥反应,且无需额外的免疫抑制药物,证实了其免疫抑制潜力。
在接受胰岛移植的动物中,单独使用AT-1501并不能实现一致的排斥反应控制,但与现有的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却有效。胰岛移植中的联合疗法导致胰岛移植物均匀存活,而不会出现体重减轻及通常会出现的感染。
研究数据支持AT-1501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促进胰岛和肾移植的存活和功能,对于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改变以往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评价管理模式——
保健食品新功能评价须有人体试食试验
2023-08-3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记者孔德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明确新功能评价方法原则上必须包括人体试食试验,并实行保健功能分类评价、分级标注,推动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研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实施细则》从总则、新功能研究、材料接收、技术评价、上市后评价、附则等6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功能创新和产品研发,进一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具有三大监管创新:
一是新功能产品实行上市前审评和上市后评价相结合,新功能评价方法原则上必须包括人体试食试验。《实施细则》要求,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应科学、明确、可行,并经过验证评价。同时,验证评价应当充分评估实验室间差异,在提出新功能建议前,应当通过符合要求的至少1家食品检验机构或临床试验机构验证评价;同步提出新功能保健食品注册的,在上市后评价期间,应当通过符合要求的至少2家食品检验机构或临床试验机构验证评价。
二是建立新功能建议和新功能保健食品关联审评审批机制。《实施细则》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同步提出新功能建议和对应的新功能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的,在资料接收、审评、审批等各环节实行关联审查,以制度创新鼓励行业创新,激发产业创新内生动力,促进科研成果向产品上市的快速转化。
三是在探索开展新功能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分级动态管理方面,实行保健功能分类评价、分级标注。新功能保健食品上市评价后,可依据科学共识充足程度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实行动态管理,并依据评价结果调整保健功能声称限定用语,用科学监管理念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细则》是从制度上改革以往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评价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用优质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负责人说。
中国援外医疗队:妙手仁心传大爱
60年间,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超过2000人次荣获受援国国家级荣誉……
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援外医疗队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社会赢得广泛赞誉。
为当地患者带去更多希望
2022年5月的一天,临近夜里10点,来自上海市的援摩洛哥医疗队骨科医生马南接到急诊室来电:当地一名10岁的女孩意外受伤,中指和环指几近脱落。
清创、骨折固定、肌腱神经修复……手术近2个小时,女孩的两根被严重夹伤的手指成功保住了。
“当地人喜欢找中国医生看病,技术水平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有中国医生的认真负责和对贫富患者一视同仁。”第171批援摩洛哥医疗队默罕默迪亚分队队长胡炳麟说。
克服自然条件艰苦、医疗条件有限的双重困难,中国援外医疗队想尽办法救治当地患者。
湖北医生薛进1965年加入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后,来到阿尔及利亚西北部城市赛伊达。这里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条件艰苦。援非3年,薛进和同事们在当地成功实施上千台手术。
近60年过去了,86岁的薛进拿出珍藏的合影。“这位是包囊虫病患者,这位得了肠扭转病……”患者经历过怎样艰难的手术、恢复得怎样,薛进依然历历在目。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60年间,中国援外医疗队既挽救当地患者生命,帮助提高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又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10年前我们在援助国带的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李俊升有着切身感受,“他们把中国医生好的管理理念、治疗理念都贯穿在日常工作中。”
随着援助的医疗设备不断升级,受援医院的水平也大大提升。“以前我们血液科可能只能做一个血尿便常规、疟原虫涂片检查,现在可以进行血液生化、激素水平测定、疟原虫免疫反应测定等,原来的黑白超声也换成了彩色超声。”李俊升说。
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46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共建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填补数千项技术空白……
从“输血式”援助转向可持续“造血式”援助,中国援外医疗逐渐形成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医疗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
援外医疗谱写新篇章
2023年4月1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际光明行”医疗队从北京启程,进行为期18天的医疗活动,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今年9月,“国际光明行”医疗队将再次出发。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5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通过“光明行”“爱心行”等短期义诊,累计诊治患者近万人,免费为4500余名当地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为180余名患者进行了心脏手术。
首次向所罗门群岛等6国派出医疗队;医疗队员高级职称占比近50%,36岁至45岁中青年队员占比超50%……
目前,中国援外医疗队仍奋战在全球56个国家110余个医疗点,传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续写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故事。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警惕生活中这些“隐形”盐糖油
2023-09-01人民网
今年的9月1日是第17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合理膳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性因素。高盐、高糖和高油的使用习惯,占据了我国居民不健康膳食的最重要位置。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长期高盐、高糖、高油饮食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问题,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险,如果长期血脂异常还会引起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高血压、胰腺炎、胆囊炎等多种疾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每天摄入烹调油25至30克,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
“日常食物中的‘隐形盐’‘隐形糖’‘隐形油’很容易被忽视。”谭桂军提示,“隐形盐”“隐形糖”“隐形油”,就是除了炒菜做饭用的、很明确“看得见、尝得到”的之外,被不知不觉中摄入到人体内的盐、糖、油。
谭桂军表示,食物中盐的含量跟咸味并不成正比,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食盐是否过量。许多加工食品虽然吃起来没有咸味,但在加工过程中都添加了食盐,如番茄酱、果酱等调味品,方便面、速冻食品、面条、面包、饼干等方便食品,五香瓜子、话梅、果脯、薯条等零食,以及加工食品等。这些含“隐形盐”的食物都要少吃,日常饮食应选择新鲜的各类食物,如肉类、海鲜、蛋类、蔬菜、水果等。另外,购买包装食品时要看营养成分表,尽量不买高盐食品。
“以下美食可能更易混入‘隐形糖’:市场上卖的面包、甜饼干,含糖量通常在15%至20%;很多中式点心如小馒头、小包子、奶黄包之类,也都添加了糖。此外,市场出售的很多果汁饮料,包括纯果汁饮料,含糖量也很高。”谭桂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减少“隐形糖”的摄入:一是日常尽量少喝或不喝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茶饮料、乳酸菌饮料、果汁饮料、红糖水、蜂蜜水等。二是尽量直接吃水果,少喝加工后包装的果汁。三是尽量控制焙烤食品的食用量。尽量少吃面包、甜点、饼干、曲奇等甜食,自己做面包点心尽量少放糖。
“大家都知道,炸、煎等烹饪方式制作的菜品含油量较高,但还需要注意的是,非油炸食品可能也有较高脂肪含量。”谭桂军说,为保持食品酥脆的口感,很多商家即使不经过油炸处理,也会加入猪油、棕榈油、椰子油等成分,这些食品的脂肪含量都普遍较高。烘焙食品、调味品、零食、坚果等都是“隐形油”的重灾区。建议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等烹调器;少吃油炸香脆食品和加工零食,如饼干、糕点、薯条、薯片;用醋汁、胡椒、葱、姜等替代含油量高的酱料;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坚持选择少油食品。
Y染色体完整测序或改善细菌DNA研究
2023-09-01科技日报
8月23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在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中表示,美国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首次发布了完整的人类Y染色体基因序列,这是最后一个被完全测序的人类染色体。在此次研究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有趣发现是,在过去的研究中,Y染色体DNA曾多次被错误地认为是细菌DNA。如今,科学家终于能够将二者区分开来。
那么,细菌DNA和人类DNA有何异同?为什么二者会被混淆呢?
Y染色体基因序列缺失带来的“误会”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在官网发布的消息称,由于细菌DNA通常取自人类皮肤,因此,在细菌的基因组样本中,或许会不可避免地混入对研究造成污染的人类DNA。在研究细菌DNA时,科学家借助当前的人类参考基因组来识别哪些序列来自人类,从而删除这些序列,只留下细菌DNA进行研究。
将推动人类对细菌基因组的研究
“细菌DNA和人类DNA都由一系列核苷酸碱基组成,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鸟嘌呤(G)。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组都是由这些碱基按照不同的顺序组成。细菌的基因组同样由这些碱基组成,即使在细菌中也存在着与人类DNA相似的碱基序列。”金鑫介绍说,“然而,细菌DNA与人类DNA在整体上存在差异。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基因组相对较小,只含有少量基因,而人类拥有复杂得多的基因组,包含大量的基因。”
今后,科学家可以使用更新后的人类参考基因组来研究这些细菌物种的基因组。他们能够正确地从细菌基因组中删除所有人类污染,包括Y染色体DNA,从而对细菌基因组有更清晰的了解。
而更好地理解细菌DNA可能会对医学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人体充满了微生物。目前,细菌的基因序列已经在从肠道健康到癌症的各种研究中得到应用。
走近最难以捉摸的染色体
为了揭开Y染色体的“神秘面纱”,国际科研团队刚刚完成了对完整人类Y染色体的首次测序。
Y染色体是人类46条染色体中最小的染色体之一,但却是科学家最难读取的染色体。此次研究掌握的这条独特染色体的全部基因“密码”,至少可以帮助解开部分关于Y染色体的谜团。
根据Y染色体寻找祖源
人们普遍认为,Y染色体“形如其名”,但事实上,它的形状并不像字母Y。X染色体首先被发现并被命名为“X”,大约15年后,Y染色体被发现,研究人员只是沿用了字母表中X的后一位为其命名。
Y染色体上具有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它能触发睾丸的生长,并由此决定雄性性状。此外,Y染色体上还有其他一些参与精子形成,甚至神经系统发育等过程的基因。
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非常独特,包括X染色体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类染色体在繁殖过程中会重新组合并共享遗传物质,但Y染色体会直接从父母传递给子代,几乎不会重新组合。基于这种直接遗传方式,能够完全测序不同人的Y染色体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基因是如何在世代间传承和变化的。
科学认识“超雄基因”
我们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DNA决定了我们的外貌、身体机能,甚至能影响我们的性格。在一些情况下,人体可能会出现染色体异常,其中一种是Y染色体的异常。
此前,有新闻媒体报道称,孕妇在孕检中查出胎儿有“超雄基因”。所谓的“超雄基因”也称超雄综合征,又称XYY染色体综合征,它指的是男孩出生时体内多了一条Y染色体。其本质就是一种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周旸指出,“超雄基因”形成的原因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Y染色体未移向细胞两极,使个别精子细胞含有两条Y染色体。这样的精子与正常的卵子(携带一个X染色体)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就发育成了携带XYY染色体的个体。
据国外物理治疗百科全书式网站verywellhealth介绍,大多数出生时患有XYY染色体综合征的人智力一般,可能会出现发育迟缓或学习障碍等情况。
Y染色体不会真的消失
2011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珍妮弗·格雷夫斯表示,按照现在的速率,估计Y染色体将在几百万年内消失。这一说法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周旸说:“近期的研究发现,Y染色体的退化速率正在逐渐降低。以人为例,人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虽然相较于X染色体发生了接近95%的丢失,但在最近的2500万年内其实并没有发生进一步的基因丢失。”
其次,Y染色体上基因的功能和独特的“回文”序列也能有效避免Y染色体真正消失。
周旸介绍,目前仍然保留在Y染色体上的基因,除了与睾丸发育、精子形成的过程有关外,还参与到一些更广泛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如泛素化、转录翻译起始等)中。相信这些重要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Y染色体的进一步退化。虽然Y染色体在演化过程中无法像常染色体一样和它的同源染色体X进行染色体对之间的同源重组,但是Y染色体上存在“回文”序列,能使基因在“回文”序列间进行同源重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有害突变积累的问题。
当然,其实自然界中也确实存在Y染色体完全丢失的物种,如奄美刺鼠。周旸说:“这个物种的Y染色体已经完全丢失,但其实它们仍然存在雄性和雌性两种性别。科学家在这个物种的雄性个体中发现,其3号染色体的Sox9基因的上游产生了一个雄性特异的增强子调控元件,可能可以在SRY缺失的情况下促进Sox9的表达,进而促进睾丸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