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连续位列第一(A+),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上海软科”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学院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粮油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学院科普工作团队入选“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重点项目(中国营养学会)、江苏省服务创新创业成果展(省科协)、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团省委)、被授予江苏青年志愿服务队旗帜(全省高校唯一代表),连续10年获评江苏省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团省委)。涌现出王兴国(中国粮油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少吃油吃好油》等系列科普读物作者)、张毅(“食话实说”栏目首席科普官)、华霄(抖音科普达人)、万芊(苗娃科普公益者,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鲁晨辉(南国北疆科普公益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张志清(“青芽食育”科普项目创始人、江苏省“三好学生”)等一批科普师生典型。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科技志愿服务队依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设立,是一支由食品学科领域专家、青年教师、学生等数百名志愿者组成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主要服务领域为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普报告、青少年科技服务、科普讲解、网络科普等。2023年,科技志愿服务队走进无锡市中小学、社区,开展科普活动100余场,受益人数达5000余名。
在志愿者管理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招募志愿者,形成自有志愿者库、合作志愿者库、流动志愿者库的三级志愿团队架构,依据《志愿者管理手册》执行管理细则。志愿活动开始前,统一进行志愿者培训;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活动志愿者进行工作总结,汇总更新志愿者工作手册,并据此形成志愿者评价资料。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志愿服务团队。2023年4月,在2022年度全省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典型评选中,食品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志清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2022级硕士研究生吕铃怡荣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新闻宣传奖”。11月,2023年江苏省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中,食品学院“食品安全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全省高校唯一代表入选,获食品安全青年志愿服务队授旗。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始终将科普作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持续为科普项目提供经费支持,保障各项科普工作有序展开。学院现有科技、科普工作者36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20余名。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1.打造科普基地:让食品科技成为校园风景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研平台优势,以校园为核心建强建优科普基地。单位现拥有食品学科史馆、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食之坊工艺大厅、食品感官实验室等一批科普实践基地;现有科技、科普工作者36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江南大学食品学科史馆是国内首家以食品学科史为主题的文化场馆,于2021年6月正式建成。展馆拥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是食品“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文化专项工程。食品学科史馆核心面积450余平米,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人类食品学科起源历史,和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前沿动态。
2.锻造科普队伍:让食品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坚持“将科普知识送进千家万户”的科普理念,组织开展“博士科技科普团”“食品安全进社区”“儿童食育课堂”等多项品牌科普项目。
“博士科技科普团”始于1999年,累计6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参与,面向中国200余家乡镇企业、乡村社区提供科技、科普服务。通过发挥专业优势、精准服务地方,用科技改善民生,用实践谱写青春梦想。项目团队足迹遍布全国,总里程达16000公里,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70余项。
“食品安全进社区”始于2012年,项目团队与无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无锡市教育局等11家单位展开合作,帮助群众增进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精神文化水平,用科学知识守护人民舌尖上的安全,10余年来共进社区649次,进校园80次,累计受益近20000人。
“青芽食育——让中国儿童远离隐性饥饿”始于2017年,项目团队聚焦中国乡村儿童营养失衡等不良现象,致力于开发食育课程,推动改善中国乡村儿童饮食营养卫生状况。策划青芽食育家乡行,号召食品学子返家乡开展食育活动,足迹走遍新疆石河子、新疆昆玉等偏远乡村地区,与清华大学、云南芒宽团市委在福建福鼎、云南芒宽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联合食育科普基地。六年来,项目的脚步走过中国16个省份,触达120多个社区及学校,开展近200场科普课程,受益人数超30000人。
3.搭建科普平台:让科普信息传播你我指尖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科普宣传方式有待加强。传统的讲座、展览等科普方式存在传播有限等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力量拓宽宣传渠道和受众,需要持续向新媒体优势领域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