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共收集了来自中国13个省市的126批次rPET瓶片样品,样品由三家PET回收公司提供。原材料均来自消费后的饮品PET瓶,所有样品均经过一系列回收处理流程,包括收集、去除污染物、水洗、去除金属和标签、破碎、在碱性条件下热洗以及干燥,但未采用如固态增黏(SSP)等进一步的净化技术,用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
使用UPLC-Q-TOFMS和自建食品接触材料数据库对检测出的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快速有效的定性和半定量,对正离子模式、负离子模式下检出的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别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的图片摘要
研究结果
rPET瓶片主要含有苯衍生物和寡聚物,这些成分可能是由于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的不完全聚合和降解造成。
▲图二(a)基于化学品类别的饼状图,(b)检测频率分布气泡图,(c)按化学品类别分组的浓度分布
▲图三(a)每一级化学品的比例,(b)每一级毒性数据库中的化学品数量,(c)每一级化学品的分子质量分布
潜在基因毒性化合物的筛选与评估重要性。
为排除不适合Cramer规则的基因毒性物质,我们利用Toxtreev3.1和OECD(Q)SARToolboxv4.5对检出物质中的潜在基因毒性物质进行了筛选,仅当两种方法同时发出预警时,该化合物才被认为具有潜在基因毒性。结果表明,水平V的米氏酮和4-硝基苯酚,以及等级II的2,4,5-三甲基苯胺均显示具有潜在基因毒性结构。米氏酮和2,4,5-三甲基苯胺的结果与已报道数据一致[5-8],而4-硝基苯酚为非基因毒性化合物[9]。特别地,2,4,5-三甲基苯胺在多种算法中均显示具有潜在基因毒性结构,表明仅依赖数据库的优先化筛选可能不足以全面评估化合物的潜在基因毒性,如本文中的2,4,5-三甲基苯胺可能会被忽视。
▲图4基于OECD(Q)SARv4.5和Toxtreev3.1的insilico潜在基因毒性模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