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其实是等同于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其具体含义就是指在农产品的整个销售过程中,通过使用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许多信息进行规划,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价格信息、如何生产以及收集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农产品的生产方与物流公司达成一定的协议,从而形成专门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解决物流问题,这样才算是打通了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大门。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改善顾客对农产品的态度,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拉近农产品经营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让顾客也能够帮助商家去进行宣传。而言之,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就是一种以网络技术、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新型营销活动。
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也不只是简单的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这一过程,因为之所以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营销,只是借助互联网的各种特性来传播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其最终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将农产品从生产地送达到消费者的手中,而网络营销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传达方式。农产品通过网络进行营销的作用有非常多的体现方式,只有把每一种体现都做到完善的地步,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互联网营销的价值。如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这个过程其实双向,农产品网络经营商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各种评价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到农产品的生产者手中,从而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让农产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了沟通,然后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针对消费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市场方向来提升农产品的自身质量以及通过网络的传播力量来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等。并且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本事就是一种传播农产品品牌的方式,以这种方式能够带动相应农产品的线下实体销售。
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核心策略永远都是与创新有关的。互联网的技术非常的发达,同时其发展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每年都会有许多新型的互联网营销技术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创新性,是决定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是否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市场,这种市场上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没有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可以说无论是哪一种农产品,其在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时的起点是相同的,可以利用的各种互联网因素也是相同的,所以如何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去打响自家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就需要看其能否采取创新思维来进行农产品的网络营销。
而提升农产品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方式也有许多种,如其中的一种就是让消费者更加容易的发现自家的农产品。消费者在网络上进行农产品的购买时,往往都需要先通过搜索引擎来对农产品进行搜索,通过输入关键词来进行对应农产品的搜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网络经销商就需要将自身农产品的各种信息录入到搜索引擎当中去,包括农产品的关键词、生产地等一些重要的品牌信息,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消费者在搜索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农产品的概率,这些都是如今的一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一种创新手段,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网络营销创新能力,就是间接的提高了网络营销的竞争力。
2、我国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现状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连带着我国的农产品互联网营销也在进行着飞快发展。如今网络营销的销售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农户的心中,并且由于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我国的人均上网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网民数量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农产品的购买,这就为我国的农业企业进行农产品的互联网销售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以往的情况下,由于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农产品营销的方式还不常见,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的渠道还没有打开,导致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方式的运维成本费用非常的高。一些农业企业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来销售农产品,但是由于当时网民数量较少,并且网络营销平台的发展也不够完善,经常出现农产品无人问津的情况。而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网民的群体基数也在不断地上升,同时农村居民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许多农村商户都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自家农产品的宣传以及销售。虽然说如今我国的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进一步发展。
3、我国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问题
3.1过度依赖大型互联网平台
3.2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不充分
消费者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消费者,所以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评价就变得非常的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农产品的网络经营商去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以这样的方式去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或者是解决消费者在购物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改善消费者对自家农产品的评价态度,从而带动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消费。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农产品商家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非常的不充分,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在不断的改变,使得农产品商家无法去详细的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在交流方面出现问题;其次就是农产品商家自身没有开创较为良好交流方式,各种细节没有做好。
4、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的主要策略探析
4.1同时入驻多个互联网平台,避免过度依赖
4.2全流程重视用户体验,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良好的购物体验永远都是让用户给予好评的重要方法,对于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来说,用户的评价能够影响到农产品商家的实际营销状况,因为用户的评价往往都具有传播性,对于没有接触过这类农产品的用户来说,参考其他用户的评价往往能够让其决定是否买或是不买。所以农产品商家要尽量全流程重视用户的体验,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首先,农产品的商户要去对用户的评价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从用户的好评以及差评开始,分析好评以及差评的原因,抓住其中的特点,继续发展好评原因的特点,并在同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完善差评中所提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做到能够在浏览商品到下单支付这全部过程内都要抓住用户的消费心理。
其次,要去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一些消费者往往会对一些产品投入很多个人的情感,会对其销售模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而农产品商家就需要去对这些建议进行合理的研究,如果发现有可行性建议,就需要及时的采纳,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农产品商家如果能够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那么就能够为用户带来非常良好的购物体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用户加强对自身农产品的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前来消费,拓宽营销渠道。
5、结语
参考文献:
[1]王硕非,孔庆文.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25):192-194.
[2]李玉红,李凯旭.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构建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7,(12):47-49.
赵守东.“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6):47-48.
水城区猕猴桃种植始于2000年,从四川都江堰成功引进猕猴桃品种后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2014年同时组建水城县宏兴绿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果园道路、引灌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果园物联网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2],且在果品分选、贮藏保鲜、冷链物流、果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得到全面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承载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任,是生存之源,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的两大支柱,半农半牧区主要发展种植业,而牧区主要发展畜牧业,农牧民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实现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农作物秸秆是指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剩余部分,属种植业废弃物[1]。安徽省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长江经济带,拥有50km长江北岸线,属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枞阳县秸秆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种类多、产量大等特点。
伊犁生态环境优越,有西天山雪岭云杉、霍城四爪陆龟、伊犁小叶白腊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巩留野核桃、巩乃斯山地草甸类草地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有天山马鹿、雪豹、麋鹿、盘羊等363种野生动物,有野生核桃、雪莲、甘草、贝母等2000多种高等野生植物,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
州区周边外县区牧民秋冬季节利用农区玉米等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进行“转场借牧”,既可以解决牧区冬季饲草饲料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给甘州区农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所以借牧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站在生态环保、祁连山保护、民族团结及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高度,对“转场借牧”活动予以大力支持。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利用城市田园、城市生态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如农家乐、农业园区、农场等一系列农业活动,为市民提供一个农业休闲场所,让市民在城市里体验到乡村生态的生活[1];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发展乡村旅游是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巩固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鉴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湖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和路径选择,以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启迪。
极端天气正成为新常态,持续对农业生产和乡村人居环境带来巨大挑战[1]。气候变化适应指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以适应已经发生或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改善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提高农作物和水资源管理的适应性、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等[2]。
农业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中占比最大,包含全国陆域面积的56%、常住人口的5亿[7]。农业空间土地利用是人类在农村生产方式下为了生产、生活等目的,利用土地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湖南地区应基于特色茶叶品牌的发展建设,以深化品牌市场营销为主体,持续做好系统化的发展建设与发展布局,进一步利用当地茶产业发展资源与品牌发展体系建设,加强湖南特色茶叶品牌发展知名度、影响力,为其更好借助五彩湘茶品牌建设发展资源,开拓发展新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人气:3027
人气:2610
人气:2539
人气:2333
人气:1336
期刊人气:386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