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货医生的主体来自二三线城市,大多在儿科、皮肤科、急诊科等“范畴很宽”的科室工作。“真正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一般都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会做直播带货。”“目前形势并不明朗,还要看未来政策具体怎样执行。”有头部网红医生已从医院离职,专门从事直播带货;也有专注打造网红医生的MCN机构正被“釜底抽薪”,探求新的商业模式。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除向门诊导流外,还有知识付费、付费咨询(在线问诊)和直播打赏等商业化形式。但医生直播的“红线”在哪里,如果在科普过程中涉及产品推荐怎么办,如果用户或患者要求医生推荐产品时如何应对,不少医生困惑不已。(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严查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直播带货。(视觉中国/图)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崔慧莹南方周末实习生钟财芬
责任编辑:曹海东
那些在直播间里穿着白大褂,一边讲授健康知识,一边安利“产品”的带货医生,即将迎来大整顿。
2022年6月7日,国家卫健委、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印发的《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中,“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一项赫然在列。
这意味着,包括医生、护士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不能再顶着某某三甲医院的身份认证“光环”,在直播间里大张旗鼓地推荐产品并“带货”销售了。
和爆红的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一样,过去两年,一些网红医生也开始触网直播带货。新榜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短视频平台医生KOL生态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抖音和快手上个人医生类KOL账号共计1643个,其中半数医生KOL有变现行为,15.1%的医生在直播中带过货。
程才拒绝了,并公开承诺永久秉持个人账号的公益性。“医生做科普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别人,这是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摒弃商业行为可以更好地保持公信力。”
而对那些已徜徉在直播带货流量红利中的医生与MCN机构来说,监管的“重拳”可能进一步带来行业震荡。有头部网红医生已从医院离职,专门从事直播带货;也有专注打造网红医生的MCN机构正被“釜底抽薪”,探求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形势并不明朗,还要看未来政策具体怎样执行。”曾成功打造出“木鱼医生”这一网红IP的福建三五分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小斌,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进一步采访。
有医生赚了快钱,但带货的还是少数
“真正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一般都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会做直播带货。”立足上海的专业医生MCN机构负责人张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也得到程才的认可。目前带货医生的主体来自二三线城市,大多在儿科、皮肤科、急诊科等“范畴很宽”的科室工作。“医生职业生涯的上升空间有限,更需要借助互联网来横向扩展收入。”张元说。
近年来,美容仪、电动牙刷、水牙线、洗鼻器等健康护理产品在全网热销,背后离不开医生群体的安利与推荐,而在细分领域,譬如儿童洗护用品、营养补充剂、美容护肤等品类中,亦常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众产品”打着三甲医院医生推荐的名号成为“网红爆款”。
“大多数被带货的产品,没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吃不死人,但也不一定有效。”张元介绍,除了不能越过“卖药”这条法律红线,曾经的网红医生直播间里几乎什么都卖。
上海市某知名三甲医院运动医学科医生陈鑫就曾被大量商家“围追堵截”,请他为一些筋膜枪、功能型鞋垫带货,但他与同事们拒绝了。“如果被医院查到或被人举报,肯定要受处分,划不来。”陈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生的本职工作一定是在临床治病救人。”
新榜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短视频平台医生KOL生态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抖音和快手上医生带货的商品之中,食品饮料类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次为家居个护、书籍类商品,且近8成的商品价格低于100元。
和很多头部主播一样,确有网红医生从直播带货尝到了“甜头”。
类似这样成为网红医生后,转型成为网络大V,专职做直播带货或自主创业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消费者对医生的天然信任,这类账号的流水非常可观,可以说有一批赚了快钱。”张元称。
政策步步收紧
“如果医生推荐一些自己都不了解、不靠谱的产品,这与过去搜索引擎推荐莆田系医院有什么区别?”张元唏嘘不已。
医护触网早已有之。从2008年开始,上海金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井静忠就在为一些医疗机构打造品牌,“当时主要是维护百度搜索排名、创建百科词条等”。到了2011年、2012年,伴随微博的快速发展,帮助医生打造个人IP,引流开始变得火爆。上海金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打造医生IP的互联网公司,主营整容整形与医美方向。
在医院支持、医护人员参与、平台流量加持的背景下,健康科普成了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大户。在“走红”带来的诱惑面前,部分医生开始为一些功效存疑,甚至假冒伪劣的产品背书。
2021年4月,抖音健康运营负责人白舒悦在医疗健康公众沟通会上表示,将把医疗科普和健康科普区分开,仅允许医疗认证用户发布医疗科普内容;目前优先为三甲医院主治医师以上专家和国医大师进行个人认证,公立二级以上医院等进行机构认证等。
医生能不能站着把钱赚了
如果直播带货不被允许,那么在公益科普之外,医生有没有可能从互联网红利中“获利”,站着把钱赚了呢?
多位受访行业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生工作非常忙碌,尤其是外科医生,门诊跟临床手术都忙不过来,参与直播带货绝非主流。通常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除向门诊导流外,还有知识付费、付费咨询(在线问诊)和直播打赏等商业化形式。
理想条件下的最佳路径是,MCN机构帮助医生打造出个人形象IP——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生的知名度和门诊量,也有更多原创内容生产补贴、签约专栏入驻付费,甚至商业代言合作的可能性。
但成功打造一位网红医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医生的个人形象、表达能力、MCN提供的人设策略,乃至平台流量的“加持”,每一项都很难把控。
程才的走红也是机缘巧合。2020年除夕夜,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困难的时期,他主动申请留院值班,当晚拍了条为武汉医生打气鼓励的短视频,被湖北当地媒体和人民日报转载发到抖音上,全网播放量达5亿。
“很多人听到减重代谢手术,第一感觉还是不了解、不信任、不接受。”辛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希望向公众科普,一些中重度肥胖的患者减重失败,是身体代谢出现了异常,希望传递更多的科学治疗方法和理念。
程才认为,中国目前没有很好的通识教育体系,基础的全民科学素养有很大提高空间。“一个资产过亿的企业老总,或是高薪程序员,都可能在很基础的健康、养生问题上听信谣言,犯低级错误。”他希望用正确、有趣的科普,来破除网红“谣言”伪科学。
医生直播的“红线”
“互联网的流量是把双刃剑。”程才笑着说,在中国广大的基层地区,很多老百姓只能通过网络才能接触到一线城市的大咖医生,而医生一旦开始谋求商业利益又很容易受到攻击,被质疑动机,只能劝自己“无欲则刚”,从一开始就不要惦记在短视频平台上赚钱。
在陈鑫看来,目前做直播科普的医生数量很多,真正带货的还是少数。程才指出,所有的网络直播带货都应受到更严格的规范,他列举了潘长江卖假货、直播间流量数据造假、薇娅偷税漏税等一系列乱象,“打击医生带货只是其中一部分”。
至于医生直播的“红线”在哪里,如果在科普过程中涉及产品推荐怎么办,如果用户或患者要求医生推荐产品时如何应对,不少医生困惑不已。“比如我明知道哪个品牌的产品性价比更高,哪个产品价格虽高但使用效果更好,但我也不敢、不能告诉患者具体品牌。”陈鑫说。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在接受国家卫健委主管的行业媒体《健康报》采访时谈到,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医师从事网络直播、推销商品,但是关于医师能否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业内有不同意见。
2021年11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三部门发布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第一条中就规定,“严禁向患者推销商品或服务并从中谋取私利”,因此医师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明显是违规的。
从当前监管部门出台的各项规定与平台管理政策来看,医师不得利用职业、职务及医院名称或在医院平台去卖产品,已经成为一项业内共识。张元指出,如果医生利用职业形象或医疗机构的名声来带货,一旦出现问题,影响的会是整体的医师职业形象,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甚至损害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公信力。
“最近看到新东方的老师转型直播带货火了,活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卖牛排都能引经据典,非常有意思。但医生肯定不行,如果医生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向直播带货,谁来治病救人、钻研本职的临床工作呢?”陈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