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3、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
6、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时,运用了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现象的概念,如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时,则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来认知人体结构,如说:“天远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官位职能来认知人体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在辨析病因变化时,运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来说明病因病理;在确定治则时,将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运用其中。如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
7、权,非重不沉”;而具体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概念隐喻根据不同的源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医中存在着“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概念。本体隐喻是中医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中提到:“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能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
8、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此正是以树木之差异的概念来说明人体体质之不同,并通过工人伐木者这一相对具体的、有形可睹的事件来隐喻阐述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抽象现象。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喻:将“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认知,象征化或形象化,并其相生、相克、相乘和相悔的关系结构化,并将这一结构运用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从而产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等结构概念,并用五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解释五脏六腑间的传导关系。篇2: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研究论文1食品、营养的概念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的定义是:食品(Food)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
9、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生会摄取大量的食品,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食品能够供给人体活动所必需的能源,能源支撑人体完成生命活动,人类的正常生活永远离不开食品。营养(Nutrition)指的是人体摄取和利用食物过程总和,包括人体在摄取、消化、吸收和同化的物质。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将食物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就能够制成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品种繁多、食用安全的食品。人体摄取食品,消化食品,吸收食品中的营养,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衰老、防御病毒、延年益寿等生命过程的
11、养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人体从事劳动及活动需要营养物质。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学习能力、抵抗病菌的能力、运动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智力、体力、身高体重、寿命等都与饮食营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人体摄入营养素不平衡,就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影响人体生命健康,例如,蛋白质的缺乏会令人感到恐慌、脂肪的缺乏会使人懒惰和不爱思考、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皮肤干燥、维生素B1的缺乏会使人得脚气病等不良症状的出现都与营养素不平衡有关。但是,现实中没有一种食品能够按照人体所需的数量和所希望的适宜配比提供营养素。所以,要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12、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人体必须摄入多种多样的食品,让人体所消耗的营养与从食物中所获得的营养达成平衡。总之,人类的生命需要食物来维持,人类的健康好坏与食品营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4食品营养强化措施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人体营养不均衡的根本原因,而食品营养强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通过在食品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强化食品的营养指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营养学知识,对待食品一味的追求视觉和味觉的享受,从而忽视了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食品应当是在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包含多的营养素来保证人体的健康成长。但是,一些食品加工厂商为了谋求私利,迎合广大消费者视觉
13、和味觉的享受,却忽略了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标准,从而导致一些人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影响人体的健康。食品营养强化就是针对人体的特性,根据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遵循“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向食物中添加营养强化剂。一般来说,营养强化剂往往是食物中比较缺乏的,同时人体所必须的。针对特殊的人群生产营养强化的特殊食品,平衡这些人的膳食结构。食品营养强化必须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对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食品进行营养强化,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地效果,例如,人类主食大米、面粉、面包、面条等。在我国,由于农民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能够享用的物质基础有限,导致农村居民出现营养不良症状的现象较多,所以,食品营养强化要面向广大农
14、民,把农村当作开展食品营养强化工作的重点。食品营养强化除了面向人类主食,还要面向人类日用品,例如,食用油、食盐、食醋、酱油等调味品,这些生活日用品对于促进人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向这些生活日用品中添加钙、碘、铁、锌等微量元素,也能够提高它们的营养标准。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饮品,所以,食品营养强化也应该面向饮品,特别是牛奶、饮料等经常饮用的饮品,往这些饮品中添加营养素,有助于人体吸收,对人体的营养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往食品中添加营养强化剂,既要有针对性的添加营养素,还要注意食品安全,确保人体的安全。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添加营养强化剂,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此外,政府食品质量监管部门要
15、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对于不达标的食品要将其杜绝在市场内,要制定合理的食品营养标准。5结束语食品营养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健康,食品营养强化对于解决人体营养不良症状有积极作用。人体摄入食品,吸收食品中的营养,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要注意调节膳食结构平衡,保证营养平衡,从而促进生命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王彬,魏福华浅淡营养强化食品与国民健康的关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6):55-572耿渊源保健食品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进程预测J企业导报,2009,(1)3武立平有关食品科学与营养关系探讨J经济论丛,(9):218-2194罗俊粦食品营养强化与人类健康J现代食品
18、品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都是注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能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路,同时也可以提升研究生思考与创新能力,从而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素质和独立思考并且单独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应用和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同时不但发挥了个人创造的能力和培养了研究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还可以提升研究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目前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加强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研究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学生们的研究培养期间要建立起独立分析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运用符合
19、这一阶段的培养要求,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研创新和独立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符合当下对营养需求的专业人才4。但是就目前的就业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对于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究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是欠缺,然而这方面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生从事未来的工作很重要。就目前的社会需求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本文从课程的设计,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最后的考核与考试形式的这几个方面提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的在食品卫生方面的培养。2结合当前的社会食品安全事件,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选取适当的食品安全的教学内容现阶段营养与食品
20、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使用的教材限于本科生的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食品卫生部分,然而没有一部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生培养在食品安全的这方面没有一部指定教材。为了更好的学习食品安全的知识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技能。在课程设计之前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科进行联系,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科现阶段开展的业务以及突发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课程安排和教材编写。从而按照目前的工作结合当代当前的社会食品安全常规监测工作或是突发的食品安全的卫生学事件,根据食品安全的事件的情况安排系统的实验教材的课程。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生系统的学习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规工作任务以及突发的食品
22、学技术人员从业标准,即拥有宽泛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专业实践以及实训技能熟练掌握,能够完成食品卫生的实践与实训的工作。于此同时还要进行示范教学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的遇到的各种疑难的问题并且进行指导。并且对于学生的实训和实践方案的设计进行指导,并且编写实训和实践教材。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双师型”模式,不是打造单纯是个人教师的“双师型”,而是要打造教学团队的“双师型”模式已达到内部的通力合作,已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67。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要求在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具有“双师型”的素质,而是要大家通力合作各自取长补短及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做到“理论型”和“技能型”教师相结合,即让教学
23、经验得到了总结与发挥,同时发挥了教师们理论和实践教师的各自能力。要打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中的食品卫生方向的教师团队,要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科的教师合作,这些教师都是从事疾控工作很多年,有着丰富的从事食品安全的工作的经验。而对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尤其是食品安全这方面,所以在打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食品卫生方向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中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师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科的教师合作,这样才能满足食品卫生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有必要构建一直各有所长的教学团队,将“理论型”和“技能型”的教师相结合,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达到全面共
28、不断探索和完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不同的教学功能的单位和不同类型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大家集思广益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拓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保障。参考文献1麻微微,肖荣,余焕玲,等。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3(1):1416。2厉曙光,陈莉莉,陈波。我国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14(3):18。3文朝阳,王雅梅,杨晓梅,等。以医学教育国际认证为契机探索建立生物化学全程素质考核系统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2):278
29、280。4李松涛,宁华,冯任南,等。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11):16。5苗红。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7(3):3943。6覃武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和特点新探J。学术交流,(2):197200。7徐芳。校企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3(6):6467。8黄志,徐酉华,陈琼,迎接挑战加速发展继续医学教育J。重庆医学,2004,33(1):118120。9张锐梅。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17(4):808809,832。
30、10丁晓静,刘丽萍,李疆,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6):9991002。篇6: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论文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论文【摘要】为了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择业、就业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情况做出汇总分析,针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
33、较多,占总体企业的比例较大,企业间竞争激烈,在食品销售方面需要较多的人才。但对于食品检测的专业人才来说,中小企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本就不大2,并且此种岗位对专业技术及研究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且人员流动性较小,所以对于该岗位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很大。食品加工类的岗位一般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性质单一,毕业生就业兴趣不大,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的不断发展,对食品加工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同样不大。2.2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调研2.2.1毕业生学习基本情况从调研结果中可见,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全部(12人,占18.5%)或大部分(40人,占61.5%)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依然有19.9%的学生只能
34、掌握一半(7人,占10.7%)或很少部分知识(6人,占9.2%)。这说明我们的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排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教师授课内容选取、授课方法不当,讲解不够透彻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两方面兼而有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充分考虑部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要予以强化,授课过程中改善对基础知识的授课技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内容也要根据具体实际,因材施教,量化的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2.2.2毕业生对实训课程设置的反馈本次调查
36、指导(52.3%)、心理承受能力差(35.4%)都制约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3对策建议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经得住挑战。3.1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教学力度在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的学时比重设置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力度,细化教学内容;同时在对于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更加严格的把关,尽可能选择“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符合目前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行业背景知识,方便学生对于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并且要充
38、项目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3。通过本次的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情况,如何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继续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这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将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次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参考文献】1郑晓杰,陈建强,胡霞.食品类专业在校生职业资格证书调查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9):151153.2朱效兵,张瑞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与实践能力调查分析J.内蒙古教育,2004(5):3536.3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
39、研报告J.广西轻工业,(3):1718.篇7:浅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质量论文浅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质量论文关键词:教学内容创新型人才培养营养与食品卫生摘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
40、合。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知识信息,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有意识的对学员传授的各种素材和有用信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教学目标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营养、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员获取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训练学员发现和处理常见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要求必须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
41、,强化学员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文探讨和总结本科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不断充实课程知识信息量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应该合理,信息量要充足,知识点要求能系统的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全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应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特殊营养保障、营养与疾病6大内容,涵盖营养学学科领域的各主要分支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普通人群营养
42、学框架之上,着重强调了高原、寒冷、湿热、低照度、电子对抗、航天、航海等特殊作业条件下的营养保障,以及野外供膳、营养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合理。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应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我们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大活动或战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卫生的快速检验方法与制式装备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知识信息量。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教学工作的
45、学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如在讲授各种营养素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营养素代谢内容可以舍去,因为学员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而有关营养素摄入量标准的内容又可以并入到后面专门讲授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这一节当中。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内容的关系,在注重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前沿性,充分反映当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运用启发式课堂教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发挥教员作为课程教学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