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北大博士,曾经担任广州一家上市企业总裁,年薪百万。返乡九年,带动了当地一个新的产业,坐拥一家自己的上市公司,他就是张育贤,现任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4年,巴山牧业获国内唯一猪业欧盟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同年10月,张育贤随李克强总理出访意大利,并作了《中国猪肉是安全的》主旨演讲。通过“五方联动”产业扶贫等,带动1600多户6000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巴山猪王”。
不恋高薪,回乡创业当“猪倌”
聚焦精准,产业带动助脱贫
“五方联动”扶真贫。“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的主要方式是:定点帮扶通江县的中国工商银行按照一个贫困人口5头仔猪,投放资金为贫困户购买猪苗,公司为贫困户提供饲粮、技术、防疫、收购等,并购买生猪保险(每头猪保费21元),若在喂养过程中意外死亡,贫困户每头猪可获得700—2100元的理赔,保证贫困户不出1分钱,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前提下,每人每年至少有1200元的纯收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施策。
对无劳动力、重病残疾、年迈体弱等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养殖大户集中托管代养的方式,公司给500元/头的纯收入补助,其中代养大户每头获纯利350元,贫困户获纯利150元。对有意愿养殖的代养大户和贫困户,公司集中组织10天实地培训,每季度开展1次实操培训,并开展考核测试。当第一批猪出栏后,公司又免费提供同数量仔猪给贫困户,实现滚动发展,持续增收。
“五方联动”真脱贫。“五方联动”模式得到贫困户认可后,公司又积极与信用联社、人保财险、四川扶贫基金会栋梁工程等机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五方联动”覆盖面,目前已在通江县沙溪镇、铁佛镇等20多个乡镇的78个村推开,帮扶带动1600多户贫困户6000多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贫困户在家门口赚了钱,脱了贫,对张育贤交口称赞,称他为“巴山猪王”。但最让他感到欣慰的,还是父老乡亲脱了贫、致了富,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规划到2020年,公司通过“五方联动”模式,实现出栏15万头育肥猪,直接和间接带动100个村1万余户3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争取早日当上“中华猪王”。
“三个优先”促增收。除“五方联动”模式外,公司在产业扶持上还坚持“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培训贫困户技术、优先收购贫困户饲粮”“三个优先”原则,在铁佛、广纳等乡镇流转2000余户贫困户土地7000余亩,再通过收购贫困户红苕藤、苕叶等青绿饲粮和玉米、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贫困户每年可增收2300—20000元。
挥洒爱心,扶弱济困显真情
单列贫困对象招聘名额。张育贤深知,稳定就业是贫困户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他规定,公司员工按不低于30%的比例聘用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并保证同工同酬。目前公司216名固定员工中就有87名来自贫困家庭,2017年人均工资收入均超4万元,直接促进8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设置基金帮助特困对象。为帮助无助的贫困孤残孩子,张育贤还建立了巴山牧业“爱心救助基金”,借助融E购开展青峪猪义卖,将卖出的每头青峪猪抽取500元和公司每年交易额的3%注入爱心基金,重点用于贫困孤残孩子应急救助。累计救助贫困孤残孩子50多名,捐赠资金100余万元。民胜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成幼时落下严重眼疾,但因家贫一直未进行治疗,在获得2万多元的救助基金后,视力恢复正常。
动员力量参与教育扶贫。2014年7月,张育贤还联合北京大学MBA班同学向通江县捐赠现金50万元,以鼓励、资助扎根通江偏远山区的优秀教师。几年来,他共捐款捐物30余万元资助60多户贫困户和50余名贫困学生。
回首创业扶贫之路,张育贤百感交集,有艰辛有收获,他说:“我的成功既有人生的际遇,也有乡亲的支持,我的幸福既有经济效益带来的满足,更有乡里乡亲认可带来的灵魂满足,特别是看到贫困户通过养猪,走出茅草屋,喝上自来水,融入新时代,感到特别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