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抚着已经泛黄的20年前的报告,中新社广西分社社委、采编中心主任蒋雪林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2004年。那一年,是蒋雪林入职分社当记者的第五个年头,这份《关于广西分社开展“走进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宁”系列报道活动请求给予支持的报告》,正是他草拟的。
20年弹指一挥间,东博会往事历历在目。“每年的开幕式都是重头戏,尤其是第二届的开幕式,取自中国和东盟十国母亲河的水共同汇入一个杯子,充分体现了中国和东盟相交相融相互促进发展的趋势。”蒋雪林说,“实际上通过多年的举办,东博会和峰会在中国和东盟之间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南宁乃至广西跟东盟的交往也多了起来。”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最能体现的莫过于跨国婚姻。那是2019年的第16届东博会和峰会,蒋雪林和分社同事策划了关于跨国爱情的选题,在展馆茫茫人海中找三对跨国夫妻进行采访。“大家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种不可能当中又有着必然。东博会在南宁举办了那么多年,经过密切交流合作,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感情,产生跨国恋情。这条新闻发出来后,反响热烈,中国和东盟的媒体纷纷转载。”蒋雪林高兴地说。
东博会和峰会已成为中国和东盟重要的开放合作平台,也是媒体争相竞逐的舞台。和蒋雪林一样每届盛会都参与的,还有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采访部主管刘佳。
刘佳和东博会的缘分始于2004年,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闻就是她参与写稿的。后来关于东博会的筹备、会标的设计、吉祥物的选定,她都有幸一一见证。
从东博会呱呱坠地至今,刘佳也从一个入职不久的记者新兵,成长为一名老记者。对她而言,最幸运的就是有机会每年在开幕式现场目睹各国领导人的风采,聆听他们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真知灼见,这给所有参与者带来莫大的鼓舞。
东博会和峰会的活动规格高、采访任务量多、活动密集,做好盛会的新闻报道,对媒体人来说就是一场“硬仗”。刘佳清楚地记得,她参加盛会报道最多的一天就有15个采访任务,她和摄像同事不停地转场、拍摄、采访、写稿,上《广西新闻》头条的开幕式重点稿件,可谓年年都在上演“生死时速”。
“20年来,我们通过镜头画面见证着东博会和峰会越办越好,这些变化我们用镜头记录了下来,见证了它作为‘助推器’作用不断增强,推动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从1.0版升级到2.0版,并向3.0版迈进。”刘佳说。
东博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开放。媒体人幸运地见证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企业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开拓市场,增进友谊,实现互利共赢。
南宁日报社记者陈麒元第一次参加东博会和峰会是在2018年。作为一名随团记者,他在现场见证了南宁市一批重大项目签约,也见证着这些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开工、建设、投产。“广西在这一盛会里,用足用好东博会平台,促进经贸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成效可圈可点,不仅造就了南宁,更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陈麒元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主办单位: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详细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会展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