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操作层面的概念,对象是服务和产品,是企业在价值链和产业链已经确定的基础之上,对服务和产品的研究。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是产业分析领域里的常用术语。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如大数据产业链,锂电池产业链全景图,物联网产业链等等。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
价值链的连接,是供应链的基础。
供应链的连接,是产业链的基础。
三个链都曾是有效的经济分析工具.
传统价值链,主要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致力于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表现的是一种效益观。
供应链则是从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出发,通过提高和整合供应商与生产商供应流程的效率,以求成本最小化,体现的是一种效率观。
价值链和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宏观层面上的产业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产业链从流向来看,既包括顾客需求出发的需求流、信息流沿着产业链朝上游移动到达供应商处,同时,从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出发的物流、信息流沿着产业链朝下游移动到达顾客,它的链流是一种双向流动
供应链管理立足于生产经营者的角度,以产品的功能和成本为中心,管理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对应,都是由企业内部到产业外部顺向连接。试图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的批量生产和元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优,通过稳定有序的常规管理,获取规模经济效率。
价值链管理则是基于顾客的价值观,管理的重点是围绕顾客所认知的商品效用,管理过程是由顾客提出需求经中间商反馈到制造者的逆向链接,从商品的个性化和实效性等方面考虑需求弹性的变动,采取“一对一”的单件生产模式和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把顾客的意愿融合在可变的实施互动管理中,从而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