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化学、生物技术用于和平事业,将极大的造福人类;如果用于与战争,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核、化、生物武器的威力远非过去的任何武器可以比拟。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其基础知识。
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一、核武器的定义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战使用范围,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核武器包括核弹头、弹头运载工具和其他部分。一般说的原子弹、氢弹是指弹头部分。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核武器的射程和命中精度与运载工具有关。
二、核武器的特点
三、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
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舰艇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还可制成地雷、鱼雷使用。其爆炸方式有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地下(水下)爆炸几种。不同的爆炸方式,杀伤破坏效果不同,外观景象也不同。一般是依次出现闪光、火球、尘柱、蘑菇状烟云,并在一定范围内能听到巨大的响声。
四、核武器威力的表述单位
核武器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述。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五、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能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冲击波%,光辐射35%,放射性污染10%,早期核辐射5%,核电磁脉冲所占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计。
(一)光辐射
(二)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几十秒钟内),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的高速高温高压气浪。它对人员、物体参够造成挤压、抛掷作用。挤压作用造成严重内伤,如肺、胃、肝、脾等出血;抛掷作用造成外伤,如皮肉撕裂和骨折。冲击波可造成建筑物倒塌,砖瓦抛掷造成人员间接伤害及堵塞交通。
(三)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内放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辐射参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实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性能。
(四)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其作用半径可达几千千米,对人员没有直接的杀伤力作用,但能消除计算机上存储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
(五)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后,从蘑菇状烟云中散落下来的放射性物质。它像尘埃一样,随风漂移,逐渐沉降,使爆心周围和下风方向地区的物体、空气和地面等受到沾染,并形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沾染区。
放射沾染的程度和分布情况与天气、地形、爆炸方式有关。
风速大、风向不稳定,沾染范围就大。下雨下雪,放射性灰尘可随雨雪迅速沉降,加重地面沾染。
山谷、凹地、有植物的地面易滞留放射性灰尘,可加重地面沾染。
放射性灰尘的沉降,会造成三种伤害:当放射沾染随空气、水、食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进入人体时,可引起内照射损伤;人员处在被沾染的环境中,人体周围被沾染的物体向人体发出的射线会造成外照射损伤;皮肤落上放射性灰尘,或接触沾染严重的物体会引起皮肤灼伤。
六、核武器的防护
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聚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那么,什么样的防护动作才是迅速、准确、有效的呢?
(一)室外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重型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时,遇到迅速(2秒内)利用三五步内的地形物就地卧倒。遇到较大的地形物,横向卧倒;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核爆时,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覆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间接伤害。
(二)室内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内人员防户原则是:利用坚固的建筑部位和家具,减少暴露,设置屏障,保护重点部位,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利用墙角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应避免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玻璃碎片使人员击伤或造成其他间接伤害。冲击波过后,应立即抖落身上的尘土,迅速进入人防工程进行防护。若没有人防工程,也可以进入冲击波袭击后未倒塌的建筑内,关闭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
(三)在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行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棚布,加大车距,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四)在安全区转移人员的防护方法
转移安全区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例如:人员应侧风站立,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服装一件一件的脱下消除,消除后,有顺序地放在上风方向。对服装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扫除法、抖拂法、洗涤法。
人员皮肤受沾染用毛巾或纱布擦拭。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擦一次,将毛巾翻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误食了沾染食物和水昌,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照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体排出。
七、核事故的防护
(一)掩蔽。有重大事故发生时,一般人员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入室内或地下室。要关闭门窗,堵住通风孔,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
(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三)服用碘片。在必要时,政府会向市民发放碘片,以防止和消除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四)临时疏散人员。这是放射性物质在本地区超过一定程度时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市民应在统一安排下,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区。
(五)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扎好领口、袖口和裤脚口,以免暴露部位和空隙处遭受污染。
(六)做好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工作。在还未受到污染时,及时把堆放在室外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收藏到室内,水井用塑料布等包住井口后再加盖。对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不能随便食用,须经卫生监测部门检测,并经清洗、存放及其他方法处理合格后才能食用。
化学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一、化学武器的定义
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并毁坏植物的有毒物质叫做毒剂。装有并能施放毒剂的武器、运输工具,总称为化学武器。
二、化学武器的特点
(一)伤害途径多
毒剂可以气、烟、雾、液及微粉末态使用。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食物等染毒,可通过人员的眼睛接触、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消化道吸收等多种途径中毒。
(二)杀伤范围广
染毒空气无孔不入,所经之处都有杀伤效果。
毒性作用可持续几小时、几天甚至数周。
(四)制约因素多
化学武器的使用效果容易受气候、地形、地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刮风、下雨、下雪、气温和城市建筑物等,对毒剂的作用都有一定影响。
三、毒剂的种类
一般按毒害作用,将毒剂分为神经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糜烂性毒剂、
失能性毒剂五大类。
常见毒剂和刺激剂的毒性及防护
毒剂种类
名称
毒剂性质
主要中毒途径
中毒机理
中毒症状
防护用具
消毒溶液
急救措施
神经性毒剂
沙林
无色水样液体,有微苹果香味,溶于水、易挥发
吸入、皮肤渗透、误食、误饮
作用于神经系统使之正常功能紊乱而引起中毒
瞳孔缩小,流涎出汗,呼吸困难,头痛肌颤,全身痉挛死亡
面具防毒衣
三合二、稀氨水及碱水溶液
注射解磷针或阿托品、氯磷定
梭曼
无色水样液体,略有樟脑气味,溶于水、易挥发
维埃克斯(VX)
无色无臭油状液体,工业品带黄色,不溶于水,难挥发
吸入蒸气、液滴渗透
次氯酸钙水液、二氯三聚异氰酸钠水溶液
全身中毒性毒剂
氯氰酸
无色液体,有苦杏仁气味,易挥发,能与水互溶
吸入
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导致机体缺氧中毒
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皮肤潮红,瞳孔,强烈抽搐死亡
面具
稀氨水、水染毒可加酸(醋)煮沸、通风
吸入亚硝酸异戊酯
氯化氢
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
光气
无色气体,有浓厚的烂苹果或烂干草气味,溶于水
损伤呼吸道引起肺水肿,使肺失去气体交换功能缺氧窒息
咳嗽、呼吸困难、气喘咳粉红色泡沫痰、皮肤发紫、窒息
稀氨水、碳酸钠等碱性物质,通风
抗肺水肿治疗。除闪电型中毒者,不可人工呼吸
糜烂性毒剂
芥子气
无色油状液体,有大蒜气味、难溶于水,不易挥发
吸入,刺激眼睛、皮肤渗透、误食、误饮
破坏机体细胞,引起皮肤、粘膜坏死,糜烂
皮肤红肿、起泡、溃烂,眼结膜发炎、胸闷
三合二、漂白粉、一氯胺、醇水溶液,二氯胺的二氯乙烷溶胶
2%小苏打水洗眼睛,涂碱性眼药膏
路易氏气
无色油状液体,具刺激性气味,微溶于水
失能性毒剂
毕兹(BZ)
无色无味、固体,难挥发,不溶于水
使脑中枢功能紊乱暂时造成感觉、运动、思维功能失常
瞳孔放大,嗜睡瘫软,行动不稳,有幻觉,精神失常
面具防尘口罩
通风或稀氨水喷雾
肌肉注射氢溴酸,加兰他敏、口服依色林
刺激剂
西埃斯(CS)
无色、有胡椒气味,固体,难挥发
主要是吸入
刺激神经感受器官引起防御性反射(流泪、喷嚏、咳嗽等)
流泪、喷嚏、流涕、咳嗽、流涎、恶心、皮肤有烧灼感
高锰酸钾、次氯酸盐
脱离毒区,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亚当氏气
无色无味、固体,难挥发
高锰酸钾、漂白粉、一氯胺
苯氯乙酮
无色有荷花味、固体,难挥发
氢氧化钠或硫化钠乙醇溶液
四、化学武器的施放方式及外观景象
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火箭、导弹、飞机布洒器、地雷等可用相应的运载工具发射、投掷、布洒。
化学武器使用时,爆炸声音小而低沉;飞机经过的地面和植物上有可见油状液体;战时发现突然出现大量气雾、烟尘、空气中有持续浓重异味,眼睛、呼吸道感到受刺激;动物出现异常,如鸟类飞行困难,鸡、羊等出现眨眼、瞳孔放大或缩小,流口水,站立不稳,抽搐等症状,关相继死亡;植物发生变化,花卉、树叶、草丛发生大面积变色或枯萎。(图)
五、化学武器和化学事故的防护
(一)个人防护
根本原则是阻隔毒剂侵入人体的多种途径,并紧急撤离染毒区救治。主要包括:
1、呼吸道防护
配有面具的人员应立即闭眼、停止呼吸,将面具迅速准确地戴好,在睁眼前要呼一口气;没有防毒面具的人员可使用事先自制的浸水、浸碱和包土颗粒的口罩、纱布、毛巾、手帕等简易器材防护呼吸道。这对防护任何一种毒剂的侵袭都是至关重要的。
2、皮肤防护
除了穿戴制式防毒衣外,还可利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如需要通过染毒地域进,可利用雨靴对腿部进行防护,也可捆扎塑料布、帆布或毯子进行防护。若要通过染毒树林,可利用雨衣不、油布等隔绝材料对全身进行防护(图)。这对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的防护尤为重要。
3、眼睛防护
在没有面具的情况下,可用自制的简易防毒眼镜、改制的防风眼镜等对眼睛进行防护(图)。这对防护任何一种毒剂的侵袭都是必须的。
在采取了上述防护措施后,应尽快朝风向方向,避开洼地、丛林,离开染毒区。
(二)集体防护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应该参与如下行动:
1、撤离
组织染毒区人员进入民防工程进行防护。集体防护工程种类很多,如地道、掩蔽部、地下室等。或迅速组织撤离至安全区,安全区一般在逆风方向的高处。(图)
2、消毒
先用棉花和干净土块吸去皮肤上的毒剂液滴(吸擦时应防止染毒面积扩大),然后用专用的消毒药液擦拭消毒。没有专用的消毒毒液时,也可用小苏打、肥皂水或大量清洁水冲洗。消毒越及时效果越好。紧急情况下,冲洗眼、鼻、口可用大量清水或2%的小苏打水。此外,还必须组织人员对服装、水、食物、道路、建筑物进行消毒。
3、急救
对中毒人员应按“先自救,后互救”的原则,根据中毒情况采取不同的救护措施。将中毒人员撤离现场,放置在能吸入新鲜空气的区域。保持中毒人员的安静、温暖。如有昏迷不醒的应该注射强心剂,不可用人工呼吸法,及时护送到医院急救。
生物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一、生物武器的定义
(一)生物武器
在战争中用于使人、畜致病,农作物毁伤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叫生物战剂。生物战剂及其施放器材总称生物武器,也叫细菌武器。
生物战剂通过施放散播,能分散成微小的粒子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成气溶胶,随风漂移,污染空气、地面、水源和食物,并能渗入无密闭设施的人防工程内。人、畜吸食或接触带菌物品,或遭带菌昆虫叮咬均能致病。
(二)生物武器的分类
1、按对人员伤害程度分类:失能性战剂,如布氏杆菌等,它能使人员丧失战斗力;致死生物战剂,如黄热病毒、鼠疫杆菌等,能使人员患严重疾病,死亡率高于10%。
3、按结构形态分类:通常分为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真菌和毒素六大类。相对来说,真菌、毒素属于非传染生物战剂。细菌、病毒性生物战剂的品种相对较多。
二、生物武器的特点
(一)污染面广
生物战剂致病力强,气溶胶可随风飘散,在气象、地理条件适宜时,可造成大面积污染。考虑到带菌人员的活动方式和疾病的传染性,在污染区外还会有疫区存在。
(二)有传染性
许多生物战剂(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等)能从病人体内不断排出,使周围健康人感染,在人群中蔓延,造成传染病流行。
(三)有生物专一性
生物武器吸能伤害人、畜和农作物等生物,而不破坏武器装备、建筑物等,适用于攻击不拟破坏的目标区。
(四)没有立即杀伤作用
生物战剂进入肌体后,必须经过若感小时或数天以后方能发病。它不能使被攻击者立即停止行动,一般不宜作为战斗武器使用。
(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六)不易被发现
生物战剂气溶胶无色无味,加之敌人多在黄昏、夜间、拂晓、多雾时秘密施放,所投昆虫和当地的昆虫等动物混淆,不易被人们发现。
三、生物战剂侵入人体的途径
(一)吸入。生物战剂污染的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而感染致病。
(二)误食。食用被生物战剂污染的水、食物而致病。
(三)接触。生物战剂直接侵入人体皮肤、黏膜、伤口等致病。
(四)昆虫叮咬。被带有生物战剂的昆虫叮咬而致病。
四、生物战剂的使用方法
(一)施放生物战剂气溶胶。生物战剂气溶胶能随风飘移,污染空气、地面、食物,并能渗入无防护设施的工事,人吸入即能致病。可从空中直接布洒,也可把喷洒器投至地面喷放,还可以从海上向陆地喷放。
(二)投入带菌昆虫等动物和其他带菌媒介。
(三)用生物战剂污染水源、食物、通风管道等方式,间接使人感染致病。
五、对生物武器的防护
(一)免疫接种: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接种,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二)对生物战剂气溶胶的防护与对染毒空气的防护基本相同:主要是防止生物战剂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或皮肤、眼睛、黏膜进入人体。对呼吸道的防护,最好是用防毒面具,其次是用防毒筒、高效防尘品罩和五层以上的毛巾口罩。对眼睛的防护可戴防毒眼镜。全身防护可穿普通衣服,但要将上衣扎在腰带内、系紧“三口”,尽可能将身体露出部位遮住。个人防护器材脱下后,应立即消毒。
(三)对带菌昆虫的防护:主要是保护暴露的皮肤,不让昆虫叮咬。除穿防疫服外,穿普通衣服时,可采取与防气溶胶相同的方法。
(四)消毒处理;对受生物战剂污染的地区和物体,应及时用药物煮沸、日晒或火烧等方法进行消毒,以消除和杀灭致病性微生物。
对人员的消毒,可用70%的酒精或其他消毒药品擦拭污染部位;无条件时可用肥皂液或洗衣粉擦洗;也可进行全身淋浴;对呼吸道和眼睛,可用3%的硼酸水漱口,用0.05%的洗必泰溶液或温开水冲洗眼睛。
对服装的消毒,可使用烈日暴晒或沸水蒸煮30-60分钟。
要经常进行杀虫、灭鼠,以减少战时生物战剂可能利用的传播媒介。
扩展阅读
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新型生物战剂,又称作第三代生物战剂。基因武器将是现代新概念武器的又一发展方向。
基因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尤其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实现人工设计与合成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生物或病毒等。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基因武器的杀伤威力极其巨大。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炸药,爆炸力强,威力比常规炸药大3~6倍。用生物炸药制成的武器战斗部,可使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据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克,就足以使全球55亿人死于一旦。前苏军研制的出血热菌基因武器投入敌方水源,可使整个流域的居民全部丧生。1979年4月,前苏联的一个生物武器基地发生爆炸,溢出大量炭疽杆菌气溶胶,造成炭疽病流行,死亡1000多人,影响持续10年之久。据美军测算,倘若一枚带有炭疽菌弹头的“飞毛腿”导弹落在华盛顿,便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如果将“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O-157病毒”制作成基因武器,这些“生物原子弹”足以毁灭人类。科学家称基因武器为“世界末日武器”,丝毫不是夸张。
辽源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主办辽源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综合科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