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后立马叠被子更卫生?趁热喝汤、吃饭更健康?在水龙头下冲洗生肉,卫生又干净?用纸巾包食物或擦拭餐具、水果,安全又卫生?……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行为和习惯看似健康,实则对身体有害,这些习惯很常见,不少人都可以对号入座。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2024年9月1日是第18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看似健康实则伤身的生活习惯。
流言1
流言内容:起床后立马叠被子更卫生?
真相:并非如此。
流言2
流言内容:趁热喝汤、吃饭更健康?
真相:这种说法不准确。
饮用或食用过烫的水和食物,会给身体带来伤害,35℃到40℃之间才是相对适宜的温度。分析:很多人喜欢“东西趁热吃”“水要趁热喝”,而这个语境里的“热”,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其实大多指的已经是“烫”了。它的温度往往远超过35℃这一适宜温度,甚至可以达到65℃以上。很多人爱吃烫食是以为烫食风味好,也卫生;同时,烫食给人带来的轻微痛感,还会让大脑分泌出能让人感到愉悦的“内啡肽”来止痛。但长期吃烫食,对身体本身是无益的。人体的口腔黏膜、食道黏膜与胃黏膜十分脆弱,很难承受超过65℃的食物。偶尔的损伤,可以自行修复,但若长期吃烫食,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黏膜,它们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继而引发慢性咽喉炎、反流性食管炎、食道溃疡、胃糜烂甚至食道癌等疾病。所以,为了避免给身体带来损害,最好还是稍微“晾凉”一些再吃。
流言3
流言内容:在水龙头下冲洗生肉,卫生又干净?
真相:不准确。
流言4
流言内容:用纸巾包食物或擦拭餐具、水果,安全又卫生?
真相:不一定。
不同品牌、用途的纸巾有着各自的制造标准,很多纸巾不一定能直接接触食品。分析:由于用途不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纸巾也都有不同的制造与消毒要求,它们主要有两大类:卫生纸、纸巾纸。卫生纸的执行标准是GB/T20810,纸巾纸的执行标准则是GB/T20808,数字虽然相似,标准却千差万别。首先,在含菌量上。纸巾纸要求细菌含量<200cfu/g,真菌含量<100cfu/g。而卫生纸的则要求细菌含量<600cfu/g,真菌菌落总数没有规定。其次,纸巾纸不能含有迁移性荧光增白剂,而卫生纸在这一点上没有明确要求。因此,不建议用卫生纸来直接接触食物。厨房用纸虽然可以用来厨房清洁,但也不是所有厨房用纸都能接触食物,要看它是否同时符合GB/T26174-2010和GB4806.8-2016这两项标准。如果实在想用一次性的纸制用品来包裹食物,建议选择质检合格的烘焙用纸。
流言5
流言内容:洗碗后要立刻用毛巾擦干,这样更安全卫生?
真相:并非如此。反复使用的毛巾不一定干净,可能会导致碗、碟等厨具在洗净后再次被污染。
分析:厨房里的毛巾,大多是重复利用的,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干净的毛巾,会逐渐变成细菌聚集地。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家庭厨房卫生调查白皮书》指出:一块全新抹布,用了一周后,上面的细菌数量会高达22亿个。大多数家庭都很难做到一周一换,往往是用到破损,细菌数量想想都可怕。用它去擦刚洗好的碗碟,无疑是把细菌转移到上面。而且,在擦拭过程中被浸湿的毛巾,很难在接下来的擦拭中把碗碟上的水分完全清除干净,而是会留下一道道水印,很多人习惯擦完碗碟之后就摞起来放在柜子里,这也会加快微生物的繁殖。正确的做法是:可以适当偷个懒。确保冲洗干净之后,将其放在沥水篮中,自然控干。等到完全没有水分,再放进柜子里。
流言6
流言内容:每天用洗液清洗私处,洗洗更健康?
真相:该做法不正确。
流言7
流言内容:饭后及时用牙签剔牙,卫生又干净?
真相:不建议这样做。
牙签只能清除牙齿表面上能看到的残渣,无法彻底清洁牙齿,并且尖锐的牙签可能会损伤牙龈,引发其他健康风险。分析:牙签尖端处通常极为锋利,尾部较宽,剔牙时,由于很难看清口腔里的环境,稍不注意就会戳伤牙龈,若牙龈受损导致退缩,可能会让牙缝越来越大,也更容易塞牙。另外,牙签再细,能钻的空隙也有限,所以它只能清除掉明显塞住牙齿的残渣,无法完全清理牙缝中的残渣与细菌。想在不伤牙的同时且对牙齿及口腔进行全面的清洁,建议使用牙线以及冲牙器。
流言8
流言内容:上厕所味道难闻,中途冲冲水更卫生?
每次在上厕所的时候中途冲水,其实都是让你的臀部与各类细菌来一次亲密接触。分析:很多人在上厕所时受不了难闻的气味,会选择中途冲水。这样一来,气味是少了,细菌却被铺得很均匀。这是因为,在冲水时,马桶内的空气里会迅速充斥一种名为“气溶胶羽流”的微小液滴,它们会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向上漂浮,并持续在空气中游荡。有研究表明,比起关上马桶盖冲水,开盖冲水后,厕所中被检测到的细菌浓度要多出10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上厕所中途冲水,臀部以及腿部就会充当马桶盖的作用,那些细菌会直接溅在你的皮肤上。如果粪便的味道过于恶臭,也许这是在提示你,胃肠道出现了某些问题。长期观察过后,若发现粪便颜色、性状也发生了改变,最好去医院进行正规检查,排查问题。
作者丨李米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张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博士国家健康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