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精选5篇)

细胞工程中涉及多项生物学理论,既包括现代细胞生物学,也包括发育、遗传学,更对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运用。作为一种生物工程技术,细胞工程基于人们的需求,按照预先的设计,实施细胞层次的遗传操作,对细胞内含物进行重组,对细胞结构进行重组,从而实现生物功能以及生物结构的科学转变。通俗来讲,细胞工程主要是完成新物种的快速繁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效应用了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生物学办法,引入了基因移植技术、核质移植技术等多项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办法,生物工程的多个领域都可以看到细胞工程的渗入。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细胞工程更是得到了广泛的科学利用。

1.3酶工程

在生物技术中,酶工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主要实现的是物质转化。就酶本身而言,是具有一定催化作用的,在生物反应器内,利用酶的这一作用,就可以实现物质的转化。

1.4发酵工程

在生物技术组成中,发酵工程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发酵工程中,借助现代工程技术办法,通过对微生物特定功能的科学利用,实现对某一生产环节的有效控制,或是就此产生一种新的需求物质。

2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2.1肉类食品中的生物技术

在肉类食品生产中,通过生物技术的科学应用,既可以施行对肉类食物资源的有效改造,又能够实现对肉类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从而使肉制品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加、肉类加工深度得到更大提升,推动肉类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2.2果蔬保鲜中的生物技术

2.3饮品中的生物技术

2.4食品添加剂中的生物技术

当前,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生物技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型生产技术。在各种食品添加剂生产中,如何更好利用生物技术,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在牛奶生产中,尤其是在双乙酸奶味香精生产中,可利用双乙酸乳酸乳杆菌进行发酵。向发酵液中,添加一定量的CuS04,可增加双乙酸活性,而添加一定量的0.1%柠檬酸钠,可抑制双乙酸还原酶。因此,制备的奶味香料,具有双乙酸的纯正奶油香味。

2.5食品包装中的生物技术

3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前景展望

4结语

1996年3月,长虹彩电大幅度降价,最高降幅达到18%。彩电同行纷纷跟进,爆发了彩电行业的价格战,并迅速蔓延到其它行业,像微波炉、VCD、汽车、羊绒制品、商场等。值得注意的是,历来采用高价切人中国市场的外商也开始降格以求,如1997年,POS商业销售系统、收款机IBM“小银龙”、NCB的7445等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1996年下半年,美国、加拿大、韩国新闻纸商低价向我国倾销新闻纸。围绕着价格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价格战是最低级的竞争.恶性的价格战不仅会损伤到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利益,同时对消费者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因为价格降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就降了,于是只好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打主意,降低产品原有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水平,以低劣商品和低下服务来充斥市场,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获取短期利益。因此,国内企业急需树立正确的现代经营理念,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更要创造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促进行业发展来达到企业发展,实现共赢,而不是大家争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

价格往往是最能挑动消费者神经的利器,特别是对于竞争已到白热化的市场,厂商利用降价以达到促进销量的目的更是屡试不爽的法宝。然而这种较量往往最终演变成厂商间的“贴身肉搏”,一味的降价带给消费者的往往是一时的利益,但损害的却是厂家长远的利益,毕竟厂家需要维持一个合理的价格来保证。因此,目前从价格竞争向服务\价值\解决方案转变刻不容缓.

二、价格竞争不是最有效的市场竞争形式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价格竞争是最有效的市场竞争形式,甚至说成是百战不殆的商战利器,抱持这种观点是很危险的。适度的价格竞争是市场兴奋剂,而非理性的价格竞争乃至价格战则是抑制剂。目前一些行业的价格战正走火入魔,演变成一场无序混战。过低的价格不但企业不堪承受,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也会受到损失,过低的利润也不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繁荣,以至于政府都开始干预,牵头搞什么“行业自律价”。

1.根据“大营销”的概念,企业应该做好12个P的营销组合:战术性4P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战略性4P——探查(营销调研)、分割(市场细分)、优先(目标市场选择)、定位;营销技巧2P——权力或政治、公众舆论或公共关系;再加上人员、包装2P。显然,将营销重点过多地集中在价格上,可能会忽视其它更重要的层面。

2.价格竞争可换来市场份额,但换不来品牌忠诚。“谁升起,谁就是太阳”这句话很有哲理。名牌应该有稳定的价格形象,过低的价格只会损害名牌的形象。从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倩况来看,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高价切人的,即使近年来一些品牌降价销售,也不至于像国内企业那样赔本赚吆喝,最多少一点暴利而已。单纯用价格战手段换来的市场份额就像是吸入了不含氧的空气一样于身体无补,同时,这种市场份额也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市场份额。

3\今天的消费时代已进入个性化消费、服务消费、品牌偏好、感性消费时代,人们对价格的敏感性逐步减退,企业营销武器库中应更多地储备这方面的武器。像目前国人对家电产品的选择更多地集中在品牌、性能、质量、规格、款式和服务上而非价格上。有的行业价格竞争甚至是完全无效的。比如说传统的大型百货商场,实行再低的公开毛利率销售也在价格上竞争不过批发市场和仓储式商店、会员商店等新的商业业态。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价格而在于业态的调整。

三、发现新价值是探索的必然之路

营销并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一门创造真正客户价值的艺术。------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在顾客价值链全过程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其增值服务是核心竞争力之一。核心和前提:营销观念创新。需要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顾客需求,还要创造顾客价值需求的新营销理念

工业品市场差异化营销策略创新应用是以增值服务为导向,在实践中探讨研究,对市场营销学理论发展的拓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采矿工程;学科竞赛;发展趋势;实践创新

一、实践作品大赛数据统计分析

(一)参赛项目类别统计分析

大赛经过五年的实践摸索,基本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参赛项目类别,具体分为采矿物理模型、采矿数字模型、采矿数学模型、采矿学习模型、学生创新成果五大类。

从图2可以看出,过去的5届比赛中,采矿学习模型和物理模型比重最大,而数学模型和学生创新成果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与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一致的。但能够真实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创新成果方面应该予以加强,通过鼓励和引导,充分发挥大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显得异常重要。

图3反映了历届大赛不同参赛作品数目的增幅情况。可以看出,采矿数字模型的增幅最大,达到近200%,且保持持续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培养学生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建立模型已经纳入本科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日后从事专业生产实践或继续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参赛高校类别层次分析

大赛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各个高校广泛参与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参赛学校从最初的包括发起大赛的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在内的22所高校增加到2015年的35所,基本涵盖了全国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全部高校。图4为历届大赛参赛高校分类统计一览表。

除各高校参赛数目和层次变化外,各个院校对大赛的投入和积极性也在不断增长,各高校每年提交作品总数均在逐年增长,特别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始终位于提交作品数目最多的前五位高校行列。

以2015年为例,提交作品最多的5所高校分别为山东科技大学(48件)、中国矿业大学(40件)、黑龙江科技大学(40件)、安徽理工大学(39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6件)、新疆大学(25件)。获得二等奖以上比例最高的5所高校依次为山东科技大学(25件)、新疆大学(25件)、河南理工大学(25件)、中南大学(25件)、西安科技大学(25件)。

二、实践作品大赛发展趋势探讨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性的赛事,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合大赛举办过程中各参赛单位的反馈意见和笔者参与新疆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的体会,得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基本构想。

(一)搭建官方网站

随着参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参赛作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需求进一步增强。由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搭建“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实践作品大赛官方网站”作为交流平台和参赛资料共享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搭建官方网站亦可以改变当前由各承办高校利用二级学院网站大赛日程、作品要求、获奖结果而产生的信息获取不及时、消息更新缓慢等弊端。

(二)严控参赛规模

(三)创新参赛项目

同时,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大赛宗旨,鼓励并支持学生以现场演示、答辩的方式参与竞赛。为保证这一举措的顺利实施,建议在分赛区初选和决赛网络初评配合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对拟评选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选手设置公开答辩的环节,实现学生―评委―指导教师的零距离接触。

(四)扩大参赛对象范围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目前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结合国内矿业类人才需求和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的参与现状,有必要将参赛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本科生、研究生。

考虑到目前大赛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和社会对矿业类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将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纳入参赛范围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挥大赛在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示范效应,更能够更好地体现全国性赛事应有的导向性作用。除此之外,不同学历结构的学生参赛可以充分展示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教育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之间的差异,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梯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规范作品格式

为充分展示各高校参赛队伍的特色,目前对于参赛作品的格式规范未做强制性要求。致使各参赛高校提交的作品格式五花八门,甚至出现同一指导教师同一参赛类别的说明书格式3个版本的情况。随着参赛作品数目的增加大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参赛作品格式做统一化要求显得尤其重要。建议在后期大赛通知中附加大赛作品文本格式(PDF)、电子版格式(.AVI)要求,确保提交作品统一化、标准化。

(六)吸引国际学生参加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国内矿业类高校和国外大学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特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发起的由11所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世界知名高等院校组成的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为大赛国际化提供一种可能。

通过吸引国际学生参赛,不仅可以向国外矿业类高校充分展示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成果,同时对于加强国际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的交流起到良好的平台作用,通过大学生间的竞赛,不仅可以充分认识到国内外人才培养的差异,同时对于促进我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意义重大。

(七)鼓励矿山企业参会

(八)设置教师竞赛项目

目前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与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同期举行,为充分利用国内矿业类领军专家集中交流的机会,建议专门设置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广泛参与的教学水平竞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讲课(说课)比赛、采矿工程专业实践实验课程教学竞赛,改现有的大会交流为竞赛形式,既可以更好地展现国内地矿类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亦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最为深入的交流,同时可以接受专家评委中肯的意见建议。

三、结论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通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特别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在采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广泛的示范效应。为确保本项赛事能够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有必要采取搭建官方网站、严控参赛规模、创新参赛项目、吸引国际学生、鼓励矿山企业参会、设置教师竞赛项目等方式予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辉,张东升,管伟明,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3):83-86.

1.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趋势,形成了了一批知名品牌

河南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如河南漯河发展成了著名的休闲小食品生产基地,郑州则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基地。在漯河、郑州、许昌、周口、安阳、鹤壁的产业集聚区域集中了全省的61.2%的食品工业,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河南各地的食品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了众多知名品牌,如双汇、思念、三全、莲花味精、十三香调料等享誉全国。郑州三全在速冻食品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双汇集团是我国第一个销售额超过百亿的肉类加工企业。华英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双汇、思念、莲花在2009年分别以90.54亿元、44.90亿元、16.08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的第71位、180位和390位。

2.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和完善

河南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众品集团通过多种模式培育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形成了60多亿元的产业链;华英集团坚持“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8000农户、近3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食品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1.产品结构层次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河南食品工业大多数属于农副食品原料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程度不高。产品种类主要是粮食制品和肉制品,粮食制品大部分以小麦为原料,肉制品主要以生猪为原料。由于转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原料没有更充分地高效利用,造成了产品资源的浪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河南大多数食品工业企业规模偏小。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遇到原材料成本上扬、市场激烈竞争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不稳定。企业规模小还造成融资能力不强,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3.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河南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少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机器陈旧,损耗偏高。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全国食品工业的第二大省,河南食品工业的新产值率仅居第七位。

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已经向深度加工转型,高科技、生态型食品工业稳步发展。主要表现是食品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明显,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河南要进一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实现从“中国粮仓”到“世界餐桌”的转变,就要紧跟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集聚,从强化品牌建设入手,积极开发生态产品,抓好食品安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促进产业集聚

单独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竞争力。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要发展食品工业,就要改善众多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众多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发展,就能够依靠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获得盈利能力的增长,有力促进产业升级、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是食品加工企业以品牌培育的需求形式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生产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河南一直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全省共有著名商标9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这些品牌注重生产新兴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层次,扩大影响力,提高了河南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借助品牌强大的市场功能、信用功能、识别功能塑造河南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形象,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创造出竞争优势。

3.发展生态食品

4.保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民生之根本,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是食品加工企业的天赋责任。只有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扎扎实实把产品质量做好,河南食品工业才能在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长久的品牌优势。保证质量安全的途径是引入标准化管理。要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推行GMP认证、ISO9001等质量管理认证的先进经验,构建与国际接轨、适合省情的河南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建立粮油产品、果蔬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主要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调整产品结构

关键词:食品安全;GMP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概述

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主要内容是制定企业标准的生产过程、设定生产设备的良好标准、规定正确的生产知识和严格的操作规范以及完善质量控制和产品管理,用以防止出现质量低劣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GMP与“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模”、“良好卫生规范”等共同形成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基础。

2食品工业GMP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食品工业GMP规定了从原料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成为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有效工具。

(1)食品工业GMP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食品制造业整体水平。现代意义上的食品工业GMP不仅限于制定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还融合了预测微生物学、危险评估、HACCP、ISO9000体系等先进理论和思想,与食品加工工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先进的管理思想,从而有利于促进食品制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3)食品工业GMP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对加工过程的科学评价和资格认证是产品品牌信誉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GMP的认证,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促进企业和产品的声誉。实施GMP也有利于强化食品制造业者的自主管理体制,GMP是一种即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法,它所制定的内容力求消除食品生产中的污染、混淆和差错等隐患,而仅靠对成品结果的检验是无法对这种隐患进行完全把关的,有助于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升到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北京、上海、广州已经率先实行了更高标准的食品HACCP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全国来看,食品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食源性危害日益加强

食源性危害具体体现在:第一,初级产品生产安全技术水平不高,农副产品加工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内。第二,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和安全控制水平不高,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例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第三,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控制水平不高,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中国发生的集体中毒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2不同行业危险隐患程度不同

在食品工业涵盖的各类行业中,与终端消费接近、消费者重视、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市场竞争会就更加激烈,品牌认知度更集中,企业自律及产品质量也更有保证。相反,其他行业的品牌成熟度低,包括中间投入品为主的食品添加剂、发酵制品业、调味品业,以及上游的农产品初加工业、采盐业、制糖业等,易出现地方品牌杂、假冒伪劣多、管理不规范等现象。

3.3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由于地方省市权限及标准不统一,我国尚未建立通用的食品市场准入机制,大城市准入标准及管理明显高于中小城市。以上海市为例,市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对市场准入实行“先证后照”、“见证发照”,依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经营场地等方面加强审核,确保证照许可事项的一致性。2005年上海市食品市场准入标准已经覆盖了28类食品,全市共有658家企业,获得了707张食品生产许可证。相比之下,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尤其是布局分散的农村地区,市场准入、证照发放、审核、管理、检查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全国未形成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原因。

3.4现有标准实施状况较差

4中国食品GMP体系的发展概况

从第一部GMP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0年左右的历史,发达国家GMP的实施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开发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品GMP体系。中国食品GMP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

4.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卫生部组织完成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食品厂卫生规范,参考引用了CAC的《食品闻声通则》,成为中国食品GMP的雏形,为建立和发展食品GMP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988年至今,卫生部共颁布了18个国标食品厂卫生规范,并作为强制性标准准予。《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引用标准、原材料采购、运输的卫生要求、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卫生要求、工厂的卫生管理、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卫生和质量检验的管理、成品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个人卫生与健康的要求。17个专用卫生规范是罐头、白酒、啤酒、酱油、食醋、使用植物油、蜜饯、糕点、乳品、肉类加工、饮料、葡萄酒、果酒、黄酒、面粉、饮用天然矿泉水、巧克力、速冻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另外,1984年由原国家商检局制定了类似GMP的卫生法规――《出口食品厂、库最低卫生要求》,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提出了强制性的卫生要求。后经过修改,于1994年11月由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了《出口食品厂、库卫生要求》。在此基础上,又陆续了9个专业卫生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出口食品GMP体系的雏形。

4.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1998年,中国卫生部颁布实施了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保健品食品良好生产规范,首次提出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概念,中国食品GMP从此进入了发展阶段。2003年和2004年,中国卫生部又启动和颁布了《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熟肉制品企业良好卫生规范》、《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

4.3全面建设阶段(2001至今)

2003年科技部启动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并组织“主要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措施”课题攻关,“重要的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课题作为其中的子课题,重点开展中国食品GMP体系的基础研究、食品通用GMP的研究与制定、水产品加工食品GMP的研究与制定、啤酒生产GMP的研究与制定、罐装食品GMP的研究与制定、畜禽屠宰GMP的研究与制定、肉制品加工GMP的研究与制定。从此,中国食品GMP体系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建设阶段。

中国食品行业已经涌现了一批知名度高、质量安全有保障的产品品牌,管理部门加大了对生产和市场的管理力度,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生产企业重视和加强了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目前,中国已有一批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以GMP为基础的HACCP体系,并且企业对食品GMP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GMP作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用于食品生产的先进管理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中国食品工业GMP体系的发展趋势

5.1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制定通用和专业食品GMP

借鉴发达国家成熟GMP体系理论,结合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特点,建立适合我国食品工业特征的GMP体系。中国食品工业行业之间、地域之间,在技术水平、发展规模、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需要制定食品行业通用的GMP,依此作为指导制定其他具体食品行业专用GMP的基本和依据。另外,食品行业门类多,不同行业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控制根据各个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专业食品GMP。

5.2将先进思想和理念贯穿到食品GMP体系的基本研究中

5.3建设可操作性强的食品工业GMP体系

5.4开展对食品GMP实施保障体系的研究

建立食品GMP体系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中国食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保护和促进中国食品贸易,规范食品工业生产,提高食品工业的监管水平,促进中国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和.HACCP原理与实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唐民皓.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THE END
1.食品加工业是第几产业食品加工业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物资材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物资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指第https://edu.iask.sina.com.cn/jy/hWiAAjhHzX.html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助力食品工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4月20日,由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电影电视协会联合主办的食品发展高峰论坛在安徽淮北举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表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破除陈旧的...https://tv.cctv.com/v/a/ARTIU07jDlqtsOjyvzO9ddni190424.html
3.海洋生物食品及医药产业海洋食品加工业: 荣成市拥有海洋食品加工企业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多家,年可加工海洋食品240万吨,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同时拥有“中国绿色食品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是全国最大的冷冻调理海洋食品出口基地,冷冻调理水产品年产量20万吨,约占全国12%;海...http://www.rcinvest.cn/rcinvest/toIndustryDetail.shtml?inDustryId=110d8ebb871345789925be5099b75c29
4.食品工业2020年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预测2020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中,谷物磨制,屠宰及肉类,水产品,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下降28.32、16.90%、15.38%和2.54%;其他细分子行业同比增长。 图142020年农副食品业子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情况 2.食品制造业 2020年,食品制造业中,乳制品、调味品和发酵制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8.15%、3.02...http://www.nfmccli.org/v_1/5905.aspx
5.SC必知食品标签上食品添加剂标识指南SC知识SC查询核心提示: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配料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如何在食品标签上正确标识食品添加剂呢?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规定,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http://sc.foodmate.net/show-3563.html
1.食品加工业福建省食品行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已培育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休闲食品制造、酒饮料精制茶制造、烟草制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福州、漳州、泉州、厦门等四个食品工业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465家,实现营业收入6882.9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4.5亿元。https://fdi.swt.fujian.gov.cn/show-12036.html
2.澳大利亚食品及饮料行业介绍肉类食品在澳大利亚食品加工业占有主要比重,占整个食品加工销售额的24%,年收入为80亿澳元。 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优势也广为人知,其畜牧产品的生产系统和技术以及牲畜饲养很受国际市场的青睐。澳大利亚专长于养牛技术、屠宰场设计、屠宰设备、场地建造、牛肉制品包装和广泛的培训服务。 http://china.embassy.gov.au/bjngchinese/food.html
3.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5、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肉类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的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6、公众营养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产品的总量和结构要基本满足改善公众营养的...https://ifst.caas.cn/xwzx/kyjz/205762.htm
4.农副食品加工业中文名称农副食品加工业 豆制品制造豆腐、豆制品.腐乳等 蛋品加工干蛋晶、冰蛋晶、再制蛋、腌蛋 水产饲料制造鱼粉、虾头粉、贝壳粉等 谷物磨制 饲料加工 食用植物油加工 制糖 畜禽屠宰 肉及副产品 水产品冷冻 鱼糜及水产品 水产饲料制造 鱼油及其制品 其他水产品加工 蔬菜水果坚果 淀粉及其制品 豆制品制造 蛋品...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546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