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精品(七篇)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0引言

1公选课程面临的难点与突破

公选课作为无专业限制的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共同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公选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本课程开设之初就针对以上困难进行了预测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主要从精心选择教学模块、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不同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教学模块的确定

2.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同时,在公选课的授课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课程内容的科普化倾向,比如讲到转基因作物的毒理化评价流程或者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筛查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异从而适当减少教材中的原理讲述,转而采用科普式表达方式,注意使用生活化的科学语言、简明的技术流程图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同学的理解与记忆。在授课过程中,收集和参考了日本、美国等国家转基因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手册中的内容,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展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流程[8,9],达到消除疑惑、促进理解、加强认知、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3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杨长青,王凌健,毛颖波,陈晓亚.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诞生和发展[J].生命科学,2011,23(2):140-150.

[2]黄昆仑,许文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JamesC.GlobalStatusofCommercializedBiotech/GMcrops:2012[G].ISAAABrief,No.44,2012,ISAAA:Ithaca,NY.

[4]巩鹏涛,黄东杰,黄昭奋.中国转基因作物机遇与挑战[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2):209-215.

[5]刘勇兵,袁桅.高校公选课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4,(10):24-26.

[6]王颖,卢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2):132-135.

[7]耿冬艳.美国翻转教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学园,2014,(7):21-22.

[8]连丽霞,王永佳.美国与欧盟各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5):51-56.

[9]孙静.美欧日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对我国的重要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58-661.

[10]杨少辉,王洁华,宋英今.多元化考核体系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0):141-143.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技术为农业、渔业、林业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近几年来,转基因植物推出的品种之多、推广面积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远超出人们的预测。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

植物转基因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全球人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它的潜在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前有必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意义

2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按照要求必须进行了严格审查,证明它们对人类健康无副作用。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⑵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出现高抗药性有害生物。"病毒重组"或"异源包装"是否会产生新的农作物病原物,自然界存在着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当有其它病毒侵染时,入侵病毒的核酸有可能被转基因植物表达的外壳蛋白质包装,从而改变病毒的寄主范围,使病毒病防治更加困难。担心作物中转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会加大对某一种害虫或病原体的选择压,使害虫或病原体加速突变产生抗性,给防治增加麻烦。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⑴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⑵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4总结

参考文献:

[1]陈君石主译,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认及安全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闫新甫,转基因植物(生命科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3

[3]吴爱忠,基因转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4-0570

作者简介:孟书燕,女,1986年出生,河南人,助教,硕士,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通信地址:467000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姚电大道中段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科研楼,Tel:0375-3397027,E-mail:symeng2010@126.com。

收稿日期:2014-06-09,修回日期:2014-09-28。

ResearchStatusofGeneticallyModifiedFoodandItsSafetyAssessment

MengShuyan(HenanQualityPolytechnic,Pingdingshan467000,Henan,China)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ransgenictechnology,therehadbeenagrowingnumberofgeneticallymodified(GM)cropsandfoods.Thisreviewhadsummarizedthepresentresearchanddevelopmentofgeneticallymodifiedcrops,andalsoanalyzed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GMcrops,sothatpeoplewouldhaveapreliminaryunderstandingontheGMcrops.However,transgenictechnologyhadcertainrisks,andthereforeit’sveryimportantforGMfoodstobedetectedonmolecularandproteinlevels.Basedon“substantialequivalence”principles,theGMfoodsafetyassessmentshouldbeconductedfromnutrition,toxicology,allergyaspectsandsoon,whichwouldbringqualifiedandassuredGMfoodstotheconsumer.Furthermore,therigorousassessmentandmonitoringcouldalsopromoteourtransgenictechnologyandGMfoodstodevelopmorerapidlyandhealthily.

Keywords:TransgenicTechnology;GeneticallyModifiedFoods;Detection;SafetyAssessment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是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医学等领域共同发展的结果。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现有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朝向人们所需要的方向而转变,这种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而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s,GMF)就是在转基因技术的基础上以转基因生物原材料加工制成的[1]。依据原材料的不同,转基因食品可划分为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3类。但由于技术所限,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发展远远领先于其他2类食品。自从世界上第1例转基因植物在美国成功培育后,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种类被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中,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何种影响却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论。为此笔者将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以及检测方法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1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1.1国际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3年,全球首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诞生;1986年,世界上首批转基因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研发的可延缓成熟的转基因番茄首次被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2]。之后许多国家都开始对转基因作物展开研究,近年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研究已经有了迅猛发展。

从1994年至今,全世界共计3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用于食物、饲料、环境释放或种植,涉及到的转基因作物有27种,主要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木瓜、马铃薯、南瓜及西红柿等。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也由1996年的0.017亿hm2增长到2013年的1.752亿hm2,15年间增长约103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从6个增加到27个,其中19个为发展中国家、8个为发达国家[3]。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于世界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转基因作物种类根据种植面积多少排序为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马铃薯[4]。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十几年间,其种植面积扩大了约百倍,使转基因作物成为现代农业史上采用最为迅速的生物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国内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研究。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开发出包括具有抗虫、抗病、抗逆、抗除草剂、耐旱、氮磷肥高效利用、产量提高、品质改良等性状的多种转基因作物。中国也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2个自主研发出抗虫棉的国家[5]。至今,中国已育成多种农作物的重要转基因品种,获得多种新品系、新品种,这为加快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2转基因食品作物的优缺点

2.1转基因食品作物的优点

①转基因作物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这种特性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粮食产量。由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单纯利用传统农业已不能充分满足世界市场对食品的需求,而转基因技术可保障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效解决世界温饱问题的途径之一。②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成本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传统农作物具有抗旱、抗涝、抗虫、抗除草剂等特性,使其可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生长,并能减少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从而降低种植成本,提高食品质量[8]。③转基因作物的营养成分更高,口感更好。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农作物相比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对人类的健康有利,同时还有助于抵抗疾病[9]。利用转基因技术,根据人类的需求培养农作物,使其生长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

2.2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缺点

①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和转基因食品相联系的健康风险主要有毒素、过敏原和遗传风险。转入基因的表达和其表达的新蛋白可能会被整合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过敏反应。例如经过基因修饰增加了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的大豆作物之所以被取消,就是因为发现其表达的转基因蛋白具有高度致敏性[10]。②转基因作物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转基因作物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插入外源基因到植物基因组中,外源基因随机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后,可能会引起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从而使其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因此会对食物营养成分有所破坏,降低转基因食品的积极效果[11]。③转基因作物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转基因作物在自然界大量种植,其具有的抗虫和抗除草剂特性可通过基因漂移进入野生植物品种,创造出难以根除的“超级种子”,这会造成基因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2]。这种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难以消除。

3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对外源基因的检测和对外源蛋白质的检测2类。

3.1对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

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法和基因芯片法。这2种检测方法都以转基因产品所导入的外源基因的通用调控元件或基因作为扩增的靶序列,通过对这些通用元件和基因的鉴定完成转基因作物的筛查。常用的调控元件有CaMV35s启动子/终止子,T-nos终止子,常见的通用基因包括bla、hpt、nptII等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

基于PCR的检测技术分为定性PCR和定量PCR检测技术。普通PCR技术通过设计针对不同目标DNA的特异性引物,经过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标DNA,能实现对不同转基因DNA成分的初步鉴定。巢式和半巢式PCR技术对同一模板使用2对引物,经过2次扩增,提高鉴定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也广泛应用[13]。

而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PCR)是目前定量PCR技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该反应体系除特异性引物外,还含有靶序列特异性荧光探针。利用该技术可将转基因成分的检测限值提高到20~30个拷贝[14]。基因芯片技术能同时对成千上万的靶模板进行分析,具有高通量、高灵敏性和集成化的优点,已被应用到转基因产品的检测中。Zhou等[15]报道利用芯片技术,成功检测了大豆、玉米、油菜籽和水稻的目标序列,其中转基因大豆的最低检出限为0.5%。

3.2对外源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主要有ELISA和Western印迹法(WesternBlot)。ELISA分析法特异性高,获得结果快,仪器操作简单,能使测定达到很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美国FDA已用双夹心ELISA法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玉米成分。WesternBlot和ELISA法原理相同[16],但操作繁琐、成本高。此外,还发展出试纸条法,以试纸条来代替ELISA检测方法中的酶标板后出现了试纸条检测技术。该方法操作简单、迅速、成本低廉,适用于转基因样本的早期筛选[17]。

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4.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是以科学为基础,个案分析,实质等同性和逐步完善相结合。遵循科学基础的食品安全性评价会对转基因食品技术的进步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科学理论及技术已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由于转基因食品研发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供体、受体以及目的基因都各不相同,因此要对每一个个案制定有针对性的验证方案,进行综合考察以得出正确的评价结果。而个案分析原则就可在食品安全性评价时最大限度的发现安全隐患,进而保证食品安全[18]。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对转基因食品采用传统毒理学的食品安全评价方法已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安全评价。1993年,欧洲经合组织(OECO)首次提出“实质等同原则”(substantialequivalence)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即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营养拮抗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测定,若与相应的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若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19]。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对转基因作物的表型和农艺学性状、成分、全面安全性、营养和饲料性等方面的等同性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其与传统作物是否等同,是评价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一个有效途径。

4.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程序主要包括5个方面:(1)插入基因安全性和其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分子特性的研究[21];(2)分析亲本(宿主)作物各种营养物质和已知毒素含量的变化;(3)潜在致敏性的研究;(4)转基因食品与人类或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发生基因转移的可能性及其影响;(5)转基因食品危害性的评估数据,包括活体和离体的毒理和营养评价[22]。对这5个方面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营养评价、毒理性分析、过敏性分析和抗生素标记基因的研究和分析进行的。能否通过安全性评估是转基因食品能否被批准商业化和进入市场的前提,也是政府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的依据。

4.2.2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分析食品过敏是人类食物史上历史悠久的问题,过敏性分析可预防转基因食品中引入新的过敏原,从而保护敏感人群。2001年举行的FAO/WHO会议上提出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转基因食品过敏性评价策略[23]。该评价主要分为2种情况:(1)转基因食物中含有的外源基因来自于已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如果该序列与已知过敏原序列具有同源性,则表明食物是过敏原;否则还需要对过敏病人进行血清学试验。(2)转基因食物中的外源基因来自未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则应考虑对过敏患者的血清做交叉反应,进行胃肠道模拟消化试验以及动物模型试验[24]。Zhou等[25]研究发现BN大鼠会对重组后的人乳铁蛋白产生较弱的过敏反应。

4.2.3转基因食品的抗生素标记基因研究抗生素标记基因是目前转基因作物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常见的抗性基因有抗卡那霉素、抗潮霉素、抗新霉素等基因。由于抗生素对人类的疾病治疗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对转基因食品抗生素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评价意义重大。2004年进行的一项人类志愿者服用转基因大豆的试验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和抗生素标记基因并未从食物转移到人类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胃肠道消化系统中[26]。这说明转基因发生水平转移的概率很小,但在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时,还需考虑抗生素在人体和动物中的使用情况以及胃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

5展望和总结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3个难题,而发展转基因食品有助于缓解这3个问题。转基因作物通过改良自身的遗传性状,可以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虽然转基因作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转基因作物的政策制定和调控,以及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等[27],但是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价值。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开展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将来转基因食品的应用会有很多方面,包括药用食品、能合成乙肝疫苗的香蕉[28]、成熟周期更短的基因工程鱼[29]以及结果更早的果树[30]等。虽然以上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价值还有待检验,但科学家们已经预测转基因食品在未来几十年间将会以指数形式增长。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成果,其发展历程只有30多年,因此它们对于人类健康影响风险的数据还不充分,大部分转基因食品和亲本作物之间仍被认为达不到实质等同性的标准[31]。但科学研究总是在探索中前行,正因为社会大众对转基因食品争议不断,因此既需要建立严格健全的转基因食品审查制度,也需要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和标准来研究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在结构学、营养学、毒物学和代谢上的差别,探索遗传技术用于转基因作物上的安全性,从而打消公众认知和情感上的疑虑,进而促进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1]唐德强.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其安全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1):93-95.

[2]沈志成,刘程毅.新绿色革命:转基因农作物[J].科技前沿,2009(7):8.[3]CliveJ.2013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34(1):1-8.

[4]于建荣,毛开云,陈大明,等.主要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及其商业化发展态势[J].生物产业技术,2013(1):50-57.

[5]范云六,张春义.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机遇与挑战[J].生物产业技术,2010(3):1-1.

[6]黄大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3):9-12.

[7]梁青青.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发展现状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46-149.

[8]ButlerT,ReichhardtT.Long-termeffectofGMcropsservesupfoodforthought[J].Nature,1999,398(6729):651-653.

[9]SheltonAM,ZhaoJZ,RoushRT.Economic,ecological,foodsafety,andsocialconsequencesofthedeploymentofBttransgenicplants[J].AnnuRevEntomol,2002,47(1):845-881.

[10]ConnerAJ,JacobsJME.Geneticengineeringofcropsaspotentialsourceofgenetichazardinthehumandiet[J].MutatResGenetToxicolEnvironMutagen,1999,443:223-234.

[11]ZhuC,NaqviS,Gomez-GaleraS,etal.Transgenicstrategiesforthenutritionalenhancementofplants[J].TrendsPlantsci,2007,12(12):548-555.

[12]SteinbrecherRA.Fromgreentogeneevolution:theenvironmentalrisksofgeneticallyengineeredcrops[J].Ecologist,1996,26:273-281.[13]邓汉超,尹长城,刘国振,等.转基因植物核酸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1):86-95.

[14]HuangC,PanT.Event-specificreal-timedetectionandquantifica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RoundupReadysoybean[J].AgricFoodChem,2005,53(10):3833-3839.

[15]ZhouPP,ZhangJZ,YouYH,etal.Detec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cropsbycombinationmultiplexPCRandlow-densityDNAmicroarray[J].BiomedEnvironSci,2008,21(1):53-62.

[16]王莉江,明小天,安成才,等.籼稻明恢63成熟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转基因水稻的抗性检测[J].生物工程学报,2002,18(3):323-327.[17]郭斌,祁洋,蔚亚辉.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2):120-126.

[18]张晓鹏,李宁.转基因动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4):250-253.[19]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Safetyevaluationoffoodsderivedbymodernbiotechnology:conceptandprinciple[R].Paris: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1993:9-16.

[20]吴振,顾宪红.转基因食品及其食用安全性评价[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2):11-14.

[21]侯大军,李洪军.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7(5):24-27.

[22]崔永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粮油市场,2012(5):16-21.

[23]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EvaluationofallergenicityofGeneticallyModifiedFoods[R].Italy:ReportofaJointFAO/WHOExpertConsultationonAllergenieityofFoodsDerivedfromBiotechnology,2001:22-25.

[24]祁潇哲,黄昆仑.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14-19.

[25]ZhouC,WangJW,HuangKL,etal.A90-daysafetystudyinSprague-Dawleyratsfedmilkpowdercontainingrecombinanthumanlactoferrin(rhLF)derivedfromtransgenicclonedcattle[J].DrugChemToxicol,201l,34(4):359-368.

[26]NetherwoodT.AssessingthesurvivaloftransgenicplantDNAinthehumangastrointestinaltract[J].NatBiotechnol,2004,22:204-209.

[27]BawaAS,AnilakumarKR.Geneticallymodifiedfoods:safety,risksandpublicconcerns—areview[J].FoodSciTechnol,2013,50(6):1035-1046.

[28]KumarGBS,GanapathiTR,RevathiCJ,etal.ExpressionofhepatitisBsurfaceantigenintransgenicbananaplants[J].Planta,2005,222:484-493.

[29]葛家春,宋伟,董张吉,等“.全鱼”转生长激素基因黄颡鱼首建者的建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1):25-30.

2依据法律规范的指标分类与体系

3根据HACCP的指标分类与体系

4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指标的学术分类与体系

关于食品安全的风险指标有少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涉及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标。例如,有研究人员以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也有人把食品安全的制度建设、监管情况、食品企业的自律情况作为指标。对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指标进行学术分类要科学、全面、合理,不同的分类可以作为编制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参考。

4.3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一级指标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作为风险指标,不属于直接食品安全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反映的是食品安全风险所造成的危害情况,是风险结果,而不是风险本身。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是食品安全风险释放造成实际危害的表现。因此,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作为食品安全的消极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在编制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时,此种指标可以作为食品安全的风险指标,但不是必需的指标。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下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中毒人数、伤亡人数、中毒事件发生次数、食品安全事故的等级、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事故影响的范围。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

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食品安全意识;城乡比较;调查问卷

调查背景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趋严重,频频见诸媒体和走进公众视野的如广东“毒大米”案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等。

我们进行此次关于居民食品安全的调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海宁各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观念进行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了解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和教育都比较发达的省份,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状况以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差别。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另外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我们还采用了观察法与文献法。观察法主要是我们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或城市生活获得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到文献法,在浏览一些资料,文献,尤其是网络资源、报刊等二手资料,甚至直接查找了一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话题调查活动及论文作为参考。

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参与调查的居民中,男42名,女58名,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24%,20-30岁的占30%,30-40岁的占26%,40岁以上的占20%。调查对象基本包含了各个职业,包括学生、工人、商人、农民、教师、行政官员及其他等。

2、消费者眼中的食品安全状况

调查发现,对于近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农村居民中有35%认为是逐年好转的,而城市居民中有高达59%的居民认为是逐年好转的。20%的农村居民和11%的城市居民认为食品安全状况的一年不如一年。

消费过程中曾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农村城市

食品不清洁加工12%17%

转基因食品24%37%

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44%32%

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8%10%

食品过期变质28%33%

据调查现阶段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主要有食品过期变质,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食品不清洁加工等。

在被问及已经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否被解决的时候,有34%的农村居民和46%的居民认为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只有3%的农村居民和11%的城市居民认为产生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全校选修课生命伦理学教学改革生命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方面,包括决定、行动、政策、法律,进行系统研究。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曾讲过,传播生命伦理的理念和知识应该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但在目前,不仅广大公众,即使专业的生命科学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包括医学院校和生物系的在读学生,多数也欠缺生命伦理的理念和知识。所以,对本科生开设生命伦理学公共课是高校教育责任,也是生命学科教师首当其冲应负起的时代和工作职责,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问题,关系到生命科学正常研究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问题。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个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一所地方高校,水产科学是我校鲜明的特点。而对于人文和理工及生命和农学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都是一次跨多个学科的交流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人的科研工作中运用多种生命科学技术,自2011年开始讲授生命伦理学,是面向上海海洋大学全部专业的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在过去的5个学期96个学时的授课后,根据教学效果以及对同学的问卷调查,提出对该课程教学上的一些改革。依据生命伦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性质,其教学方式应区别于一般社会科学,又区别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它既不能过于机械、实证,也不能够过于抽象、理论化。同时,作为一门选修课,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既能教给学生必要的生命伦理学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人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安排

主要参考教材是翟晓梅、邱仁宗主编的《生命伦理学导论》。授课对象为我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学生人数100人以下。课时16学时,以多媒体授课为主。

二、课程内容

伴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上课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之前的上课内容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辅助生殖、器官移植、安乐死、临终关怀、脑死亡、转基因及食品安全等。结合近几年的科技发展,其中已经引发广泛讨论的最新技术,如2012年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的“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神经科学、纳米技术等不断添加进教学内容中。并且考虑到我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中,会用到大量陆生、水生生物作为实验材料,所以动物伦理在上课过程中也会有所介绍。

针对生命伦理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专业特点,热点问题较多,但本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计划每学期第一次课绪论(2个学时)介绍结束后,列出目前生命伦理学上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课堂调查学生兴趣的内容,以此安排后面的14个课时的课程内容,加强教学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

我校网络教学平台(EOL平台)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网络施教环境,并提供了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在生命伦理学的授课过程中,借助该平台进行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调查问卷、作业布置的上传,极大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比如,在每个学期中,利用该平台设计调查问卷针对选课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此也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考核方式

针对生命伦理学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上适应科学发展,反映时代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各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和相应的伦理问题的理解,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拓宽教学空间。灵活的考核方式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THE END
1.转基因技术食品有哪些理想股票技术论坛转基因技术食品包括转基因农作物和转基因养殖品种,常见的转基因食品有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黄豆油等。通过转基因技术,食品的产量、抗病性和营养价值等特性得到改良,然而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性和长期影响的关注。了解转基因技术食品的种类和分类,有助于消费者https://www.55188.com/tag-03460767.html
2.“科普食话说”学术论坛学术月之转基因食品的那些事(4)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供种类丰富的食品,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转基因食品的缺点: 说到转基因食品的缺点,大家担心的主要是它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出发讨论转基因食品的缺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点是食品安全性及其影响;第二点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三点是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第二点和第三...https://food.njau.edu.cn/info/1054/3065.htm
3.转基因食品简介(医药科普)转基因食品简介 转基因食品(GM FOOD)如今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成了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而且它还在迅速分裂着大众的思想阵营:赞同它的人认为科技的进步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而不赞同它的人则认为科学的实践已经走得“太快”了。那么,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呢?http://www.100md.com/Html/Dir0/22/30/52.htm
1.转基因食品(精选十篇)根据《办法》, 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转基因食品论文化学与食品安全论文 篇2 摘要:本文探讨克隆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在原理、种类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关键词:克隆食品;转基因食品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nu0x3v.html
2.浅谈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律师随笔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虽然转基因植物性食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https://m.66law.cn/domainblog/122129.aspx
3.农业部介绍中国允许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中国青年网6、美国是转基因食品消费大国 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转基因技术,90%以上的玉米和大豆为转基因作物。2013年的数据显示,这些玉米20%用于出口,80%用于国内消费;大豆则有40%用于出口,60%用于国内消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国内生产和销售的转基因食品超过3000个种类和品牌,加上凝乳酶等转基因微生物来源的食品,含转基因成分的...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1604/t20160413_7855836.htm
4.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营养1)概念: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等。 2)种类: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https://www.oh100.com/kaoshi/yingyangshi/396420.html
5.目前的转基因食品有哪些目前的转基因食品有哪些? 据绿色希望组织介绍,目前的转基因食品有主要有以下种类: 1.中国农业部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红柿、土豆;主粮作物有玉米、水稻。今后可能陆续批准的农作物有小麦、甘薯、谷子、花生等。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目前只有花生油不是转基因的。麦当劳、...https://www.360docs.net/doc/38e1bd6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4.html
6.食品安全常识4、你知道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吗?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吗?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移动生物的基因并加以改变,使目标生物出现原物种不具备的新特征。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根据原料的来源可以把转基因食品分为:动物源转基因食品、植物源转基因食品和微生微源转基因食品。 https://www.jy135.com/shenghuo/53186.html
7.新华网国家安全论坛首页:响应习总,反对转基因现在,质疑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人遭受网络水军的谩骂和围攻。这种行为的一致性和共同化,清晰可见是团队行为,这更让人担心这个利益集团自上而下的规模和危害性。农业部关于国内转基因作物种植种类和地区分布应精确公开以便监督。进口的转基因食品除公布种类和数量外,还应公布批准人员名单和就职岗位,应公布国内重复实验数据...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ehui/2013/10/308091.html
8.转基因食物这么降,为什么虫子吃了会死?你想象中的转基因食品是怎么样的? 先做个小测试 正确答案是D 上面几个蔬果 其实在自然界是一直存在的 而转基因产品也并不像 我们想象中那样花里胡哨 它更多是为了加强自身特性 通过修改作物基因 将外源性基因植入作物中 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 https://www.biodiscover.com/plus/view.php?aid=739701
9.人类的十大“未来食物”降饮食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素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或不安全 未进行较长时间的安全性试验:基因化食品改变了我们所食用食品的自然属性,它所使用的生物物质不是人类食品安全提供的部份...https://m.vodjk.com/mip/a/981000.shtml
10.关于“转基因食品”,这些知识你了解吗?南方plus美国市场上的大豆、玉米、油菜、番茄、番木瓜和凝乳酶等转基因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食品超过5000种含有转基因成分,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如色拉油、面包、饼干、薯片、蛋糕、巧克力、番茄酱、鲜食番木瓜、酸奶、奶酪等。可以说美国是吃转基因食品种类最多、时间最长的国家。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8/02/c248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