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大力推进水利化建设,在提高农业抗旱除涝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二是要大力推进机械化建设,在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化建设,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
四是要大力推进合作化建设,在开展社会多方面大合作上实现新突破
五是要大力推进产业化建设,在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六是要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在搞活农村商业贸易流通上实现新突破
七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八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化建设,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上实现新突破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必须充分认清形势任务,深入总结经验做法,切实找准优势潜力,坚持创业、创新、创优,以更加务实管用的措施,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走出一条富裕的现代化大农业之路。
一、农业为什么艰辛,农村为什么落后,农民为什么贫穷?
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认识,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农业艰辛、农村落后、农民贫穷,一直是“三农”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认真加以分析。
二、农业能不能发达,农村能不能繁荣,农民能不能富裕?
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回答是肯定的,农业能够发达,农村能够繁荣,农民能够富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论全国还是龙江,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现代农业、发达村镇、富裕农民的典型,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趟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一是以工富农。就是通过发展农村工业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江苏省华西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创办工厂,改革开放后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领村民较早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2004年全村人均工资收入达到12万多元,是当时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多倍,如今每户村民的存款少则600万元、多则2000多万元,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华第一村”。河南省刘庄村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通过发展工业率先实现小康、成为“中原首富”,近年来医药、机械、造纸等多个产业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蓬勃发展,每年上缴国家税金1亿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家家有存款,户户住楼房,实现了生产工业化、生活现代化、农村城市化。我省尚志市元宝村发挥毗邻林区优势,以铅笔和筷子加工制造为主导,兴办各类林木产品加工企业20多家,带动村民全部走上了富裕道路,2010年全村工农总产值3亿多元、户均存款18万元,这个曾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闻名全国的“光腚屯”,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变成了闻名全省的“亿元村”。像这样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不胜枚举。实践证明,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发展农村工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以商富农。就是通过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浙江省义乌市在区位、交通、产业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实施“以商建市”战略,把搞活商贸流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走出了一条以商贸流通业为龙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从默默无名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业大市。浙江省温州农村经济也是靠商业贸易发展起来的,温州的商品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的投资。我省绥芬河市也是随着对俄贸易繁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对俄贸易量连续多年占全省2/3以上,带动了工业、旅游业、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业也借势走上了“外向型、城郊型、效益型”发展之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像这样通过发展商贸流通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数不胜数。实践证明,无商不活,无市不兴,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是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发展、工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七是以粮富农。就是通过发展粮食生产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在我省富裕起来的农民多数是那些种粮大户。不论是农垦还是地方,经营几百亩、上千亩,甚至上万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屡见不鲜。他们每年靠种粮收入几十万、上百万不足为奇。元旦前我去调研的依安县种粮大户孙刚,去年种了2700多亩地,纯收入140多万元,并带动全村50户农民走上了合作经营之路,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五常市八家子乡靠山屯种粮大户石振良,去年种了1.1万亩土地,面积相当于20多个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产粮1500万斤,能装满100多节火车皮,纯收入至少500万元以上。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种粮大户孙文斌去年种了1.2万亩土地,他自己投资购买的农机具总价值超过1300万元。像这样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增收致富的典型不计其数。实践证明,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只要粮食种得好,照样可以富起来。
八是以劳富农。就是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我省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近500万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大体在1500元左右,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兰西县每年转移劳动力10万人以上,部分农民依靠劳务收入购置了新车、住进了新房。海林市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3万多人,这些人主要在城市中从事商业、零售业、餐饮业、个体运输业,工作相对稳定,收入也比较稳定,已基本融入城市生活。我省还有很多朝鲜族村屯,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在韩国打工,甚至还把亲朋好友带到国外务工。随着进城农民工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增强,他们已不再满足打工赚钱、回家过年的日子,很多人开始从事个体经营,办企业当老板,通过诚实劳动实现了致富的梦想。这样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俯拾皆是。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市,投身到工商业活动中,对促进土地集中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现阶段农民增收致富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纵观这些致富典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业是能够发达的,农村是能够繁荣的,农民是能够富裕的。致富道路在哪里,道路就在脚下。致富道路千万条,哪条适合走那条,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艰苦创业、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
三、龙江的优势是什么,龙江的潜力在哪里,龙江的路子怎么走?
对这个问题的准确把握,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认清龙江农业发展优势,就坚定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必胜信心;认清龙江农业发展潜力,就看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光明前景;认清龙江农业发展道路,就找准了改变“三农”现状的根本出路。
目前,龙江农业发展思路已经十分清晰,这条道路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已经被近几年实践证明了的一条富裕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要大力推进水利化建设,在提高农业抗旱除涝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水利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把水利化建设作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进一步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要加快推进三江平原14处大型灌区、尼尔基下游配套灌区骨干工程建设,开工建设19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大中型涝区工程。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扎实推进“国家节水增粮行动”15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力争到2015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5000万亩,水田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
二是要大力推进机械化建设,在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要加快组建和规范发展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战略工程规划,重点装备大马力深松整地、玉米收获、水稻插秧、精量播种等先进配套农机具,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要加强现代农机作业区建设,健全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先进农业机械引进和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作业标准。要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农机产业园区,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提升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规模作业面积达到1亿亩,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
三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化建设,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体系,全力打造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使全省各积温带、各作物都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良种,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瞄准高端前沿,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立足现实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院县、院村共建,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切实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要提高农业设施科技装备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63%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四是要大力推进合作化建设,在开展社会多方面大合作上实现新突破。合作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要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各类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金融、农资、农机、科技等部门开展经营合作,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要促进产学研融合,组织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县(市、区)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活动,使先进技术快速转化为农业生产能力。要深化垦地合作,重点实施以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为重点的设施共用工程,以优良品种、技术模式推广等为重点的科技共建工程,以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等为重点的产业共兴工程,以互派干部、培养新型农民等为重点的人才共育工程,以农资供应、病虫统防等为重点的服务共享工程。力争到2015年,农垦“三代”作业面积达到6000万亩,农垦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面积6000万亩以上。
五是要大力推进产业化建设,在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不断扩大绿色(有机)作物种植基地面积,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保障。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抓好水稻、玉米精深加工、乳品食品系列加工和饲料生产等项目,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加快实现由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转变。要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深入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积极发展优质牧草种植,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和畜产品对外出口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省粮食实际加工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肉、蛋、奶产量年均增长14%、8%和1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六是要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在搞活农村商业贸易流通上实现新突破。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要以建设完整的农村商贸产业体系和发达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为目标,加快培育市场营销主体,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我省资源优势和商品特色的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地特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业各类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与北京、上海等粮食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做大做强区域性粮食物流集团,扩大我省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要深入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叫响我省农产品绿色、有机、安全、放心品牌。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展会及其他农业经贸合作,扩大高端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规模,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力争到2015年,全省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满足80%以上农资需求,乡村级连锁农家店达到3万个,区域性配送中心达到300个。
八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化建设,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上实现新突破。生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环境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体系,深入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大力实施平原半平原绿化、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筑牢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生态屏障。要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等生物措施,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要着力抓好土壤肥力建设,加快沙化、碱化和退化草场治理,加大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鼓励农民多施农家肥和实施秸秆根茬还田,进一步改善和恢复耕地自然产出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开发以秸秆、稻壳等农作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新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推动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4亿亩。
做好“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不靠神仙皇帝,要靠我们自己,要用我们的勤劳双手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去改善生产条件,要通过改革创新积极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立志创业,奋力开拓,敢于攻坚,勇于克难,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富裕的现代化大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