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1日电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后,许多家庭都要祭奠已故亲人,因此也是殡葬用品销售高峰期。但在哈平路殡仪馆附近开了5年寿衣店的王仁(化名),这两天却一直高兴不起来:因为别人卖货的价格要比他的进货成本还低。“600元一个的两米高的花圈,有人100元出售;成本1元的塑料元宝又被成本价售出。”王仁说。
经过几天的“探查”,王仁终于找到了自家生意惨淡的原因:有人回收殡葬用品加工后再出售。为了验证王仁的说法,近日,记者对此间内幕进行了深入采访。
报料:殡葬品被回收加工再卖
王仁说:“这几天,因为临近传统的农历七月十五,来买祭奠用品的人很多,讲价的也多,所以超低价殡葬用品也出现了,我就派亲属去打听价格。结果纸做的元宝1元钱买了一袋子;塑料的仿造金元宝进价就是1元钱,有人竟然1元钱就往外卖;最离谱的是花圈,2米高、3米高的产品原本售价六七百元,竟都统统100元钱出售了……”
凭王仁多年的经验看,如此价格售卖殡葬品肯定是赔本了,但他却发现一些卖者兴高采烈,并无赔钱的惨状。“难道有更便宜的渠道进货?”带着疑问,王仁决定查查自家生意冷淡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王仁说:“生意差让人心烦,我就蹲在路边卖货的几家摊床周围,看是哪个厂家给送便宜货。大约蹲了三个多小时后,我发现了问题:一个人花150元买了个花圈,并让卖货者在左右挽联处用毛笔写了几个字,然后放到车上向殡仪馆开去。但两个小时后,这个一模一样的花圈又被一男子抬回卖主处,售货人员熟练地将挽联撕下,又重新粘上未有字迹的挽联。”
“我是业内人,一看就知道,这花圈是被卖者回收了,重新加工然后反复卖出,所以价格才如此低,这太可恨了,你们去看看在哈市其他卖殡葬品的市场里,肯定也有祭奠品被回收再卖的情况。”王仁对记者说。
暗访:殡葬铺可做“回收生意”
为了验证王仁的说法,15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哈市动力区哈平路殡仪馆附近的殡葬用品销售一条街。记者看到,为了吸引买家,很多殡葬用品商店在路边支起了货摊,花圈、纸钱、鲜花等殡葬用品种类繁多。记者询问一个塑料仿制金马车的价钱,三家摊床给出的价格分别是40元、35元、10元。
面对如此大的价格差别,记者询问了售卖10元的摊主:“你这儿怎么比别人便宜这么多呀?”“我这是在南方大批量进的,所以便宜。”摊主答道。但记者看到塑料仿制金马车并无生产厂家的字样。
在离开该摊床后,记者又来到王仁提供的可回收殡葬品的一家店铺。记者问一位男售货者,自己在道里区有个殡葬铺想不干了,有些剩余货物想出卖。男售货者表示可以。可还没等记者详细介绍完花圈、寿衣、祭奠财宝礼盒等殡葬物品的最低售价后,对方就连连摇头,并说:“太贵了,这个价我就不买了。”记者再三表示,自己的货都是质量好的,已经是进价卖了,但对方指着摊床上的货物说:“我知道你这价钱不高,但我也不瞒你,在这儿一天好多人从殡仪馆里面捡东西后给我送,价钱更便宜,也是好质量的。”见记者还不明白,对方则解释道:“有些东西烧不了的,扔在祭奠的地方,捡回来我一样要,这香炉0.8元,大的花圈才40元钱。”
揭秘:殡葬用品这样被二次“利用”
为了了解殡葬用品可以回收的更多情况,15日,记者又来到了哈市几处高档墓地及省城几家大医院等周边一些殡葬用品销售场所采访。经询问得知,许多店主表示可以回收殡葬用品,但回收的价钱要比原价格的1折还要低。一位售货人员告诉记者,和他不用认识,只要拿着东西来,他就收。每到清明、七月十五等祭奠高峰期,有人都一兜子一兜子地来送货,种类也很多,只要是不烧掉的塑料、石头材质的祭奠品都可以收回来再卖。
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可将别人买去的殡葬品再拿回出卖呢?17日14时,记者表示想回收一些便宜的花圈带到自家开的殡葬铺出售,便等在某殡仪馆附近一家悬挂“寿衣”牌匾的店外,准备与贩卖者“谈货”。大约半小时后,一位30岁左右的女子来到店前。这位自称姓董的女子埋怨记者道:“你这个时候来,哪还有货了,扫墓、送丧的人都一大早来,哪有下午来祭奠的。”
通过攀谈,记者从“董姐”那里了解到,贩卖者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回收殡葬品的:祭扫、送葬时,人们会买些花篮、花圈、瓷器、仿制金银制品等寄托对故人的思念。祭扫者刚刚离开,他们就来到墓前将摆放的花圈、花篮等殡葬物品甚至寿衣拿走,转手再卖给殡葬店,而殡葬店回去稍做加工后再出售给出殡者或祭扫者。
告诫:祭奠者莫“让利”于黑心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墓地、殡仪馆周边的人都是“扫荡”里边的旧殡葬物出售,而一些医院附近的殡葬店回收的则是“新东西”。在哈医大二院附近的一家无牌匾的“寿衣店”,记者从老板处得知,这里收的都是没用过的殡葬用品,一些人在医院去世,有人在送去礼钱后,还要为逝者送去昂贵的祭奠用金银、翡翠、猫眼石等仿制的豪华陪葬品,一些没用上的家属就拿来卖了。
另外一种贩卖回收殡葬品的情况是,帮助办理丧葬仪式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他们将去世者高价买的殡葬物品拿回再卖。因为所有的殡葬环节都交代给“帮忙的中介者”打点,逝者亲属告别亲人后悲痛离开,很少人还会去管那些祭奠用的东西最终流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