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蛋白和白蛋白TP可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两类,具有维持血管内正常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度、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等多种功能,并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TP水平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肾脏病变造成蛋白质丢失的情况。白蛋白(又称清蛋白,albumin,Al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肝细胞中几乎没有储存。1.TP受哪些因素影响?
TP的生理性波动:如直立体位由于体液分布原因,血液相对浓缩,而长久卧床者血液较直立体位稀。因此长久卧床者血清总蛋白比直立活动时要低。由于肝功能不成熟或衰退,新生儿血清总蛋白可比成人低5-8g/L,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比成人低2g/L。
TP受某些药物影响:使用促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雄激素、生长素、胰岛素等可使总蛋白升高;使用抗癫痫药、吡嗪酰胺、利福平、避孕药等药物可使其结果偏低。
下列情况可影响TP测定结果:
②长期卧床、大量输液等可使结果偏低。
③测定结果假性升高: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高脂类血标本。一般来说,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
那么,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指数,到底该怎么看呢?2.TP和ALB如何解读?
病理性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总蛋白<60g/L或白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出现严重浮肿及胸、腹水。
①肝细胞损害: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②白蛋白减少常伴有r球蛋白的增加,白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如ALB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如治疗后ALB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
③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④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等。
⑤消耗增加: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⑥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⑦先天性低蛋白血症。
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总蛋白>80g/l或球蛋白>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此时总蛋白的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高,其中又以r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原因有:
②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SLE、风湿热等。
④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慢性血吸虫病等。
球蛋白降低:
主要是合成减少。见于:
①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儿;
②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免疫功能被抑制;
③先天性低y球蛋白血症。
A/G倒置:
A/G的比值一般为1.5~2.5,如果<1,称为A/G倒置(可以是白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
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肝脏是身体中合成ALB的唯一器官,临床发现肝硬化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ALB水平下降,而且均存在球蛋白水平的升高,后者是因为肝硬化导致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所致[1]。
前白蛋白PA是完全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其半衰期短,仅1.9d,当肝脏发生疾病时,血清PA浓度会迅速下降,而且它的浓度受临床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影响较小,所以它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一个敏感和特异性指标,而且是较ALB、胆红素及r球蛋白等更敏感和准确的指标。
血清PA是反映肝脏损害及储备功能较理想的指标。1.哪些疾病影响PA值?
研究显示[3],各种类型肝病的PA都比正常水平低,而且越严重的肝病类型其血清PA的量越低。重型肝炎患者PA越低,病死率越高,且随着病程进展,血清PA值明显升高者预后好,血清PA值无升高或继续下降者预后差[4]。PA是加快肝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加速运转蛋白之一,而其主要功能是转运甲状腺素与维生素A,并具备胸腺激素活性,能通过加快淋巴细胞成熟增强人体免疫力。当PA<100mg/L时应考虑患有肝硬化[5]。
有研究显示:血清PA/总胆红素比值是肝衰竭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对肝衰竭患者的预后预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判断价值[8]。
血清PA测定可做为鉴定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指标[9]。2.PA值如何解读?
PA降低见于:
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
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
PA增高见于Hodgkin病。
参考文献
[1]黄跃斌.血清前清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在临床疾病中的应[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598.
[3]曾东晓,潘林梅,夏春祥.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柝[J].医学理论与实践,20lO,23(11):1314-1315.
[4]聂新华,向慧玲,韩涛等.前白蛋白变化率对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作用.山东医药,2012,22(44)56-59.
[5]KandaY.Pmlibemintheamintoacidsequenceofhuman[J].JBiolChem,1974,249(20):6795.
[6]杨秀清,王昌生,杜春书,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感染患者血清PcT、hs-cRP和PA的水平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3):2945—2947.
[7]张丽利,于学忠,余姗姗,赵姣.血清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在脓毒症预后中的价值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17,37(3):198-202.
[8]赵紫烟,安雪青,史丽,童国相.血清前白蛋白/总胆红素比值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21):75-78.
[9]虞玲.肝脏病变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山东医药,2011,51(1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