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媒点名批评豆瓣猫眼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进入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诸如豆瓣、猫眼等一批网站密切对接观众、为观众提供上映新片信息、观影指导和购票服务,在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今年岁末贺岁档市场到来之后,豆瓣、猫眼对于3部主打档期新片的评分,则令人大跌眼镜。以12月27日19点左右的评分来看:
在豆瓣上,《长城》评分5.5分(101551人评价);《摆渡人》4.4分(43311人评价);《铁道飞虎》5.7分(12623人评价)。
在猫眼平台,《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在这些低评分的引导下,不少观众对贺岁档国产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影片。但事实上,这些评分是否客观?评分形成的背后又暗藏怎样的玄机呢?
豆瓣电影评分,让我如何再相信你?
截至12月27日19:00,在豆瓣上,共有4.33万人评价《摆渡人》。其中,40%网友给出1星,22%的网友给出2星,21.8%的网友给出3星,9.6%的网友给出4星,6.6%的网友给出5星。
截图
关于豆瓣网的评分机机,豆瓣网创始人杨勃曾解释:“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0到10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撞库”“肉鸡”是一些黑客在干扰互联网正常秩序时的惯用手段。
“肉鸡”也称傀儡机,是指可以被黑客远程控制的机器。黑客通过诱导客户点击或者电脑被黑客攻破、用户电脑有漏洞被种植了木马,黑客可以随意操纵它并利用它做任何事情。
据了解,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进行“刷分”。大量的影评通过收集各种大V、小V、大号、小号的信息,软件自动生成,而且可以做到抓取的信息不重样。业内人士透露,豆瓣等网站上非常活跃的“水军”也就是这么来的。
电影行业内广为知晓的一个事件则更值得玩味。几年前,网名“雪盲”的媒体人虚构了一部名为《即使变成甲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的电影,IMDB编号是其生日,演职员全是他们家亲戚同事英文名,海报是个别的电影里偷来的,剧情是虚构的。放豆瓣上后,有2000多人点赞,200多人写了影评,好评如潮,基本都打了四五星,甚至还有人声称购买了“正版DVD”。事情曝光后,许多ID羞愧难当自行封号。
微博截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影评人表示,《摆渡人》的分数明显不正常,“我点开看过,很多人都是刚刚注册的新手,一开场分数刷刷刷就下来了。豆瓣打分,不管是几颗星,如果注册日期很近,有可能不被系统认可。但这次,不管谁打分,都被认可了,这就说明很不正常。”他分析,豆瓣评分系统有人工干预。“我甚至怀疑,假设豆瓣编辑不喜欢某部电影,个人权利是否很大?”而某资深营销人员则指出,豆瓣的评分是需要“维护”的。
与豆瓣评分结果相左的是来自第三方数据咨询机构艾曼数据关于这3部影片的好评率。该数据反映公众对电影的认可程度,通过全网抓取公众对于影片的谈论和提及,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进行情感分析与观点挖掘,对电影进行多维度、细粒度的口碑评价。
好评率
猫眼专业影评人凭什么“一句顶一万句”?
在猫眼平台,12月27日19点左右的《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据了解,相比豆瓣不看片就可以打分,猫眼的评分机制是必须出票以后才能打分。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猫眼将评分主体分为观众和专业人士,而其专业评分库的专业人士仅有69位。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作为观影趣味差距巨大的两个群体,人数极少的专业人士和人数众多的普通观众在评分上拥有同等的权重。同样以《长城》为例,45位专业人士给《长城》打分,要与40.1万普通观众的打分并列,也就是说,猫眼专业影评人具有“一句顶一万句”的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