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这个圈子,少有拿得出手的理论权威,所以跟外行人讲起来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发怵。因为毕竟在社会公众看来,一个连专业壁垒都没有圈子,就像是一个连鞋都买不起的刀客,未免有些寒酸。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红红火火发展了几十年,圈内也逐渐有了一些外行听不懂的术语。
这到底是好是坏呢?不一定。但是有个判断标准是肯定的:无论怎样的理论原则,都要对应到最直接的常识。就好比无论什么名贵补品,都得还原成人体能够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才有价值。
举个例子。需根解损这四个字,学过辩论的都知道,但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怎样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这里边的原理,却很少有人明白。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考虑根属性和解决力,我们只是直觉的感到了需要性,然后稍微掂量了一下损益比。至于根属性和解决力,是在进一步的追问中才成其为问题的。
比如说,一个大爷出去买菜,看到超市鸡蛋大促销,觉得反正便宜,而且也是常吃的东西,所以就买了。你问他为什么买,他只会回答你四个字:吃呗,便宜。而这正是商家希望消费者产生的反应——反正是日常的东西(需要),正好赶上促销(划算),那就买呗。
听起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决定。可是如果你继续追问:有很多东西可以吃,为什么一定要买鸡蛋呢?你只是说它便宜,但你并没有论述它比其他所有食物都便宜,何以用便宜来论证你的购买行为是合理的呢?
问到这里,就涉及到了“根属性”(如果你的需求是以最小代价解决吃饭问题,那么对这个需求而言,最具有根属性的选择是什么)事实上,在真正的政策辩论里,提出动议者并不一定有义务论证根属性,或者用更专业的说法叫“存在(需求)即根属”,也就是说,做决策的主体只要有真实需求,在没有人提出异议的情况下,就可以假定他所做的决策是具有根属性的。
而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假设,是因为若非如此,提出动议的这一方,论证义务就会变得无穷大。你要排除所有其他的选项,才能证明自己是必须的,买个鸡蛋而已,何必呢?即使是更复杂的问题,道理也是一样——反对这项政策的人,有义务证明它(对于目前的需求而言)不必须,也就是缺乏根属性。举个简单的例子,感冒了就想吃药,这是一个直觉,如果你要反对,可以说“你现在得的这个病是自限性的,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了,并不一定需要吃药”,这就相当于是提出了一个所谓“缺乏根属性”的反驳。但是要注意,论证义务在你这一边,你只能说对方缺乏根属性,但是反问对方“请问你吃药的根属性是什么”就有点不合适了。(然而我经常听到有人做这样的诘问还觉得理直气壮)
进一步来说,所谓“解决力”,其实也是像这样话赶话追问出来的。因为一个动议的可行性、阻力和动力、变动成本、与相抗计划(把“相抗计划”专门放在损益比里讲,其实是有点狭隘的,“相抗计划”在我们思考一件事情应不应该做的时候,其实是贯穿始终的)的比较等等,其实最终都是源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划算吗?也就是说,起点和终点其实都是“损益比”。
我知道,话讲到这里,至少圈外人应该是已经觉得有点懵了。放心,我根本就没想把这几个概念整明白,有理论癖好的人爱怎么解释怎么解释我不掺合。我只是想以此说明,无论看起来多么专业的理论探讨,其实最终都可以还原成一位北京街头老大爷的直觉:吃呗,便宜。辩手只是为了把这个直觉分析得更清楚,才在无数次的诘问中发明了一些概念,但是永远不要忘记,这些概念是为了把问题弄清楚,而不是为了把水搅浑。
所以,需根解损不是一个僵化的公式,不是用来捶人的武器,不是凑齐这四颗龙珠就能召唤神龙那种法术,它其实是诉诸直觉并且深化直觉的一个过程。这里面的每个道理,都是可以跟大爷说通的。
顺便说一句,这四项的内在关系,跟哲学史上的一个理论很像。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很了不起的理论,叫做“四因说”。大意是,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无非都是四种因素的作用——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就好比盖一所房子,砖瓦建材是质料因,建筑蓝图是形式因,用来居住是目的因,劳动人手和工具是动力因。
这个解释当然很妙,用在盖房子上也很精确。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如果想把它当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质料”和“形式”是比较好找的,但是“动力”和“目的”就比较含糊了。比如说,一颗种子长成大树,树是种子的目的还是形式?水和肥料算是动力还是质料?所以后人在讲到“四因说”时,经常会打个马虎眼,说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贡献,是以“质料因”和“形式因”的框架,集古希腊自然哲学思想之大成。
这说明一个问题:在一整套具有完备解释效力的体系里,并非每个部分都是同个层面的概念。事实上,质料(从何而存在)和形式(以何种方式而存在)是同一个范畴的,而且是更根本的,目的(主观)和动力(客观)则是更低层次上的另一对范畴。所以确切的说法是——抻开了说是“四因”,归总了说是“两因”。都对,看你怎么说。如果让亚里士多德他大爷来总结:应该也是四个字:用啥(质料因),咋做(形式因)。
同样,需根解损说是四项也行,说是两项也行,需要性和损益比是一个层次的,跟属性和解决力是另一个层次的。都对,看你怎么说,总之得说到大爷同意,这才是见出本事的节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