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强通讯员袁慧主办方供图
9月22日,是全国农民丰收欢庆的大日子,在广东清远英德九龙峰林小镇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豆专题“农民丰收节”。记者从当天举行的广东“世界大豆加工厂”豆品豆食湾区演艺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科技交易大会上获悉,广东年加工2500万吨大豆,稳控全国1/4大豆加工总量,堪称“世界大豆加工厂”。
现场演示石磨豆腐
广东堪称“世界大豆加工厂”
正所谓,“小豆链动全球”,大豆生产与贸易是个老话题,主要分为“饲料大豆加工”和“食品大豆加工”两大体系。在这两方面,广东省都稳居全国第一。
记者在大会现场获悉,广东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豆加工厂”,多年来稳控全国1/4左右超2500万吨的大豆加工总量,其中每年压榨进口大豆2000-2200万吨,连续10多年蝉联饲料生产第一大省。此外,广东食品大豆加工规模很大,纯利润稳居全国第一;豆豉是广东第二大发酵豆制品,由豆豉衍生出了各种豆豉酱、豆豉鲮鱼罐头等产品,多年来广东豆豉制品一直在全国行业市场独占鳌头、稳居第一;广东非发酵豆制品如豆奶、腐竹、客家豆花、客家豆腐产量和品牌也都处于全国前列。
参会的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广东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文化体系中豆制品文化都浓墨重彩。比如,客家就把豆制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至今还完整地保留了唐代豆画、客家酿豆腐(北方饺子文化)、古法生晒酱油、豆酱、豆干、腐竹等众多文化传承。
科技让大豆“身价”倍增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罗金全,他的爷爷和爸爸都从事大豆种植,他自己则是“豆三代”。跟父辈纯靠人力与锄头种植大豆不同的是,在配套机械的帮助下,他一个人通过手机就可以轻松管理1500余亩大豆地,一年双造就相当于3000余亩地。当地人戏称道,“全仔”种一年的大豆就超过爷爷和爸爸一辈子的累加总和。
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展示的全组分豆腐制造技术、大豆分级重组技术、制造新型豆制品技术以及植物肉生产技术等就让人眼前一亮。据华南理工大学郭新波副教授介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至4倍,目前大豆可被精加工成低聚糖、皂苷、卵磷脂、异黄酮等3000多种产品,很多产品的增值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100倍,有的甚至可达1000倍。
湾区豆腐小镇落户英德九龙
英德九龙素有种植大豆的传统。当前,英德九龙峰林小镇周边3000余亩大豆正进入丰收期,抬头望去“漫野尽带黄金甲”,好一派丰收景象。据了解,九龙镇3000亩大豆主栽品种“华夏3号”“华夏9号”“华夏10号”是为豆腐、腐竹等豆制品专门选育的新品种,一般亩产400斤左右(全国平均250斤),蛋白含量在42-47%之间。
会上,东道主“九龙峰林小镇”专门规划出23亩地建设“湾区豆腐小镇”,来自全国11个省区的166家涉大豆产业、文化、科技的企业家、科学家抱团加盟,22日当天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奠基仪式。据统计,首批加盟的土地、资金、专利、技术、设备、市场等要素资源估值超17.28亿元,多以股权形式参与共建开发。
据有关负责人透露,“湾区豆腐小镇”二期工程拟依托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华南大豆科创中心”“大豆博物馆”“豆类功能食品研究院”等科研、科技、科普平台。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也联合决定把“湾区豆腐小镇”作为中国大豆产业科技要素交流交易的长效落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