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在义乌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义乌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义乌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深度演变、全球疫情持续反复、国际形势更趋复杂的局面,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金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的良好开局。2021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如下(表一):
表一:2021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注:加“*”号为预计值。
二、202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一)经济回升势头迅猛,两年平均恢复同期水平
主要指标表现亮眼。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0亿元,同比增长11.6%,两年平均增长7.7%,恢复疫情前水平。投资拉动的关键性作用更加凸显,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97亿元,增长20.3%,两年平均增长16.1%,获全省投资赛马激励。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并积极拓展新业态、新通道、新市场,实现出口总额超3659.2亿元,增长21.7%,两年平均增长13%;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1013.6亿元,增长16.4%。多措并举促销费,打响“义起来消费”系列品牌,累计开展各类促销活动431场次,累计拉动消费超18亿元;积极发展首店经济,累计引进各类品牌首店41家;加快夜间经济发展,入选首批夜间经济省级样板城市。
经济效益稳中有进。财政收入增势较好,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5亿元,增长20.3%。12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075.3亿元,增长7.8%,贷款余额3860.8亿元,增长13.6%。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6628元和46121元,分别增长8.1%和9.4%,城乡收入比由1.9缩小到1.88。
(二)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改革试点迈出新步伐。完成义乌国贸改革试点十年评估并启动谋划新一轮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编制《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深改会审议通过。构建以五大自由为重点的自贸区改革体系,获批省级以上试点及赋权事项21个,列入省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5个、标志性成果14个,首创出口退税备案单证数字化管理,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超1亿元。“市场采购+一般贸易”拼箱业务首票走通,预包装食品出口监管模式获全国推广。推进数字化改革“17+15”集中攻坚,先后13个数字化改革案例在全省推进会上被肯定,数字审批经验获全省推广,关键小事应用获李克强总理和国务委员肖捷批示肯定,数字社会系统建设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
对外开放打开新局面。“义新欧”中欧班列可持续发展,新开通“义乌-喀什-中亚”公铁联运、“义乌-加里宁格勒-罗斯托克”铁海铁多式联运等中老铁路(义乌-万象)货运线路等3条新通道,2021年义乌平台开行班列1277列,发运10.5万标箱,增长31.0%,积极拓展回程班列业务,回程班列占比由2020年的8.5%提升到23%。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港,实现航空口岸进出口货物超5200吨,增长1.7倍。在全球46个国家市场化布局数字海外仓120个,服务出口超60亿元,布局“带你到中国”展厅20个。加快推进铁路口岸二期、铁路高架站房、义乌机场改扩建等支撑性项目,“四港”联动试点获评交通强国建设优秀试点项目。全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15个项目纳入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支撑性项目,推进“一带一路”枢纽建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工作获全省正向激励。
区域合作展现新风貌。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完成投资超百亿,10家企业入选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金义都市区共建加快推进,金义东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义乌段长轨贯通,所有站点实现结顶,金义中央大道义乌段、义永公路加快施工,G527至S214义乌江东连接线计划今年年底通车。先后将浦江、金义新区纳入高速免费通行圈。开通义乌至周边及金华城际定制试点线14条,实现城际公交县县通。深化义乌巴州东西部协作,谋划实施电商帮扶、义乌-巴中航线、巴州商贸物流园等7项特色合作项目。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将省内山区26县全部纳入我市消费帮扶采购和工会疗休养范围,开展对口地区农副产品进机关、企业食堂活动;在衢州衢江区、天县台、莲都区、仙居县等山区县实施山海协作特色项目5个,全年实现累计到位资金7.05亿元;实施“百县万品”行动,为全国421个欠发达县1万多种商品提供服务,全年共采购销售山区县农副产品4015万元、四川省农副产品2628万元。
(三)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科技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86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金华市级研发中心69家。新增金华市级众创空间2家,申报省级众创空间3家。人才培育招引工作扎实推进,共招引大学生3.9万,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8.8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5127人次,培养高级职称532人,新增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引进博士后人才5名。
产业质量效益不断优化。引进亿晶光伏电池组件、安测半导体、纳芯半导体等项目,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27个,列入省智能工厂培育企业3家。针织服装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蓝宇数码、恒邦科技入围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浪莎控股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单。新增省级小微企业园10个,省级认定总数保持全省第一。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1-11月,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70.2%、127.8%、105.6%和73.4%,均高于规上产值增速。
市场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加快打造第六代市场,获批全国首批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市场主体总量再创新高,突破79.04万户,占全省的1/11。成功举办文旅博会、义博会、森博会等41个商业性展览项目,展览面积87.86万平方米,吸引专业客商92.4万人次,10月21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2020年度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义乌市位列全国县域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第一。电子商务保持较快发展,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715.05亿元,增长18.89%。直播电商快速发展,全年开展网红直播带货24.0万场,完成零售额324.93亿元,增长56.2%。加快农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电商服务全覆盖。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建设,获评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商专项激励示范类第一档。义乌综合保税区(一期)通过验收并封关运行,为推动义乌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新平台。实现宠物食品进口、“数字清关”项目、水果指定口岸进口、冰鲜水产品等系列首单。进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实现进口总额243.9亿元,增长95.3%。
(四)城乡发展协调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精品城市加快建设。植物园一期建成,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大楼启用。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成胜利(二)等7个区块有机更新,卿悦府西区、望江府、文华府三个回迁房项目实现交付。大力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下车门未来社区工程完成过半,展示中心已对市民开放,新增宾王社区、鸡鸣山社区两个省级未来社区,鸡鸣山社区试点获批全省社区场景运营“最佳实践”优秀案例;完成东洲花园、赵宅小区等8处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快速路网,机场路立交化改造工程、商城大道(雪峰东路-浙四医院)隧道工程等城市路网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城北路、宗泽路、义东路等道路交叉口改造工程。城市景观品质稳步提升,截至10月底,新建或改造街心绿地、林荫停车场37处,新建、改扩建公园5个,江滨绿廊改造提升项目加快推进。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入选全省首批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领域试点,加快农村有机更新,首批完成分户审批1.3万户,第二批完成签约农村39个,全国首试跨村有偿调剂宅基地资格权,新增农房抵押贷款70.6亿元,激活农村沉睡资产211亿元。深化“消薄”攻坚提升,实施消薄项目128个,发放乡村振兴贷5.8亿元,所有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新增和提标改造农业标准地超1万亩,改革经验写入全省土地管理条例。获评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3个。新增省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一星样板村25个、三星村22个,“望道信仰+人文上溪”精品线入选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带,成功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环境治理成效凸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全市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八都水库获评省级优秀水源地。推进污水处理扩容提质,佛堂二期、赤岸二期污水厂建成投用,武德净水厂污水处理系统已通水调试运行,全市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清洁排放改造任务。创建全省“无废城市”,建成投用华川集团1000吨/天污泥干化焚烧项目、星仰科技15万吨含氟污泥处置等一批固废处置项目,在全省土壤与固废监管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开展“清新空气”巩固提升,全市PM2.5平均浓度24μg/,同比下降8%;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98.6%,同比高位持平。公众生态满意度全省排名大幅提升16位,连续四年获评“美丽浙江”建设工作优秀市,连续两年捧得“大禹鼎”银鼎。
(五)民生实事落实有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稳岗稳就业持续发力。打造市、镇街、村居三级联动公共就业平台,搭建劳动力余缺调剂平台,在人才网建立余缺调剂专区,共协助42家企业实现“共享用工”700余人。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全省率先开展“互联网+”直播创业培训,累计培训2544人,成功举办浙江省第二届“国际创客”创业创新大赛等高质量创业活动42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08万元。截至12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9.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7%。
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全力推进“教育倍增”,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41所,新增学位1.6万个,首轮“百园工程”基本完成,第二轮“百园工程”累计启动33所。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浙大四院、中医医院、妇保院通过“三甲”医院评审,启动浙大四院双江湖院区、儿童医院等建设,全市14个基层院区均实现标准化改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区域装修基本完成,义乌大剧院进场施工。《义乌高华》入选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推荐剧目,“望道之路纪念展”获评庆祝建党百年精品展。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功创建省体育现代化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仍在;外贸持续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市场传统优势逐步削弱,仓储空间不足,中小微企业成本上升、空间受限等压力加剧;创新驱动水平较低,商贸人才、技能人才不足;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不高,城乡建设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美好生活需求人民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对这些问题和工作薄弱环节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2022年,全球经济在病毒变异和疫情反复的影响下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仍在上升。同时,在党的二十大、亚运会、冬奥会等要事盛事即将召开背景下,国内宏观政策宽松的信号相对清晰,国内国际双循环、碳达峰碳中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发展战略路径进一步明确。综合宏观形势并衔接“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客观考量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围绕“争先进位”和“跳一跳能达到”的工作导向,结合各部门意见,初步提出2022年我市国民经济计划指标预期目标(表二):
表二:2022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一)关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的预期目标
一是二产的快速增长提供强劲动力,预计2022年工业增加值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8%以上的目标略高于全省6%、金华7.5%以上的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我市争先进位的工作导向和抢当“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责任担当。三是与“十四五”目标相适应,8%以上的目标略高于“十四五”平均目标增速。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
(二)关于三大需求增长的预期目标
1.投资五项结构性指标进一步优化
投资是影响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是补短板、促协调的重要抓手,2022年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城市有机更新、环境治理等项目将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但是要素保障难度加大也将对投资增长造成一定影响。预期民间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及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快于面上投资增长,交通投资增长5%。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7.5%以上
一是2022年经济有望进一步复苏。二是7.5%以上的目标与金华目标持平。三是我市人口呈现净流入态势,商业布局和配套日趋完善,消费回流和辐射效应逐步显现。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
3.外贸出口增速高于全省,进口突破400亿元
疫情影响、航运危机、供需错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将会减弱,但是随着各经济体产能逐步修复,我国出口替代效应将有所减弱,对出口增长带来一定压力。预期2022年出口增长高于全省。
进口方面,去年10月底验收通过的综保区将继续带来增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通关便利化改革创新举措和重大招商项目引入也将为进口带来新活力。预期2022年外贸进口额400亿。
(三)关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部分结构性指标
1.网络零售额预期增长12%
电子商务发展进入成熟稳定期,随着网购用户增长放缓,互联网人口的红利期已基本结束,直接表现为网络销售增速放缓。同时电商马太效应持续加剧,市场进一步向优质电商和电商巨头集中,我市电商主体数量规模大但以中小电商企业为主。下一步将全力营造良好电商生态,推动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基于我市网络零售额基数较大,预计网络零售额增速将平稳增长。预期2022年网络零售额增长12%。
2.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预期增长15%
随着义乌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入加速推进阶段,跨境电商物流服务领域不断拓展,1210、9610、9710、9810等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模式深入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能级将进一步提升。预期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5%。
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预期目标为2%
以“十四五”目标2.5%为总目标,结合上级下达任务,建议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预期目标为2%。为此,要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落户义乌,加快芯片设计、软件信息等高技术服务业重大项目招引,加快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切实保障财政科技投入。
(四)关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城乡常住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目标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
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比进一步降低
随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各项举措推进,居民收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对农村居民而言,农村有机更新增加了财产性收入,乡村振兴带动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发展蓬勃发展,成为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预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比进一步降低。
(五)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预计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随着经济回暖,顺周期下基础金属、原油甚至农产品都有上涨趋势,我市物流发达、成本较低,消费品价格不易出现非正常波动。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控制在3.5%以内。
(六)关于约束性指标的预期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节能减排指标将确保完成上级任务。
四、2022年征收计划
2022年,我市拟因旧城区改建的公共利益需要,对北苑街道建设二村区块、稠江街道凤凰山区块范围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实施征收,其中建设二村区块征收由市征收办委托北苑街道实施,凤凰山区块征收由市征收办委托稠江街道实施。
五、2021年市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及2022年预排计划
(一)2021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2021年,全市共安排市重点实施类项目292个,项目估(概)算总投资4062.2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366.3亿元,年度完成投资386.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105.5%。其中:爱旭年产8GW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国际电子商务城二期建设工程、G527至规划S214义乌江东连接线工程等53个重大项目投用或基本建成;综合保税区项目、双江水利枢纽工程、下车门未来社区建设工程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跨境电商产业园、莲都大厦、绣湖中学开关厂校区新建工程等81个重大项目实现开工;铁路义乌站高架站房北广场综合配套工程、江东污水厂三期扩建工程、儿童医院新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2021年我市新增义乌市综合保税区等11项省重点建设项目;新增爱旭年产10GW新世代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等7项省重大产业项目。
(二)2022年市重点建设项目预排情况
2022年,全市共预排市重点实施类项目268个,项目估(概)算总投资3316.1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341.7亿元,另预排前期项目77个。
1.2022年市重点新建项目107个,估算总投资888.5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66.7亿元,其中:
基础设施项目20个,估算总投资179.7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8.4亿元;民生类项目44个,估算总投资424.0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31.5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19个,估算总投资151.9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10.9亿元;重大工业项目24个,估算总投资132.9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15.9亿元。
2.2022年市重点续建项目161个,概算总投资2427.6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275.0亿元,其中:
基础设施项目39个,概算总投资601.8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67.8亿元;民生类项目49个,概算总投资629.9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95.5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31个,概算总投资459.8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44.4亿元;重大工业项目42个,概算总投资736.1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67.3亿元。
3.2022年市重点前期项目77个,其中:
基础设施项目29个,民生类项目16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3个,重大工业项目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