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最近因屡次叫错明星名字霸屏热搜。
先是在COSMO时尚美丽盛典上,朱丹把超模张丽娜叫成了周丽娜;把林允叫成了允儿,当时韩国女星林允儿也在场;古力娜扎被喊成了"迪丽热吗";周笔畅被叫成了"丑笔畅";为了缓解尴尬,转过头又将迪丽热巴叫成了娜扎;
后来的腾讯音乐盛典上,朱丹将陈立造成叫成了"赵立农";
最近在录制《我要上春晚》时:马思纯被朱丹先后叫成"王思纯","马思河","马思恒"。
大型翻车现场无疑,场面尴尬异常。
朱丹在第一次叫错名字事件发生后立马出来道歉,并保证"下不为例";而第二次时只道歉,不敢随便保证了;这次连道歉都没有了。
不知道是真的如网友怀疑朱丹开始通过叫错名字炒"人设"维持热度,还是她索性"自暴自弃",但在我看来,却是一个专业人士的"渎职"。
这已经不是当年《我爱记歌词》那个笑容温暖、落落大方、口齿伶俐的朱丹了,她的业务能力几乎是断崖式下滑。
朱丹怎么了?
我想心理学上的一个效应——达克效应,套在现在的朱丹身上非常合适。
01.
达克效应:你是否在盲目自信?
先来普及一点认知的小知识。关于认知,我们有四种状态:
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下图:
我们大多数人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种状态,觉得自己了解颇多,常常高估自己,这样的认知就造成了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名称取自提出者名字的首字母,Dunning和Kruger。是一种认知偏差,意指能力不足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提出者还指出: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之所以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因为他们对某领域缺乏足够的认识。
你是不是会困惑,朱丹并不是对这个领域不了解的人,她曾经也是业务能力在线的主持一姐啊?
不要着急,我们继续来剖析达克效应。
耶鲁学者Fisher和Keil当年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我们对某一领域不了解导致了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不准确。那么如果我们对某领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我们是否就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呢?
比如:
不妨跟我来做个小实验。请看下面几道题:
第一题:
会吗?再来一个:
是不是和我一样在思考"实数"是什么没有完,再来:
你做出几题?自信心有没有受到打击?而这只是初三的试题而已。
可见我们认为的"曾经掌握的技能现在依然还可以上手"是不可靠的。
而朱丹的屡次口误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达克效应就囊括了两种现象:
对某一领域不懂而自认为懂的人;
前者有可能变成自以为是的人,后者则会成为固步自封的人。
无论哪种,对于我们生活、工作、社交都没有任何好处,没有人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想要避免达克效应,让自己走出认知盲区,唯有一个办法:承认自己的无知,持续学习。
02.
持续学习的最好方式:输入+输出
谈到学习,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是拿着书认真读完,记笔记,然后复习,但这只是完成了一半。
"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对这种学习状态的最好阐释。
因为我们大多数的学习只停留在"明白"阶段,而没有真正的应用。也就是说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真正的能让所学发挥作用的学习方法其实是:输入+输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输入
一个好的输入过程要注意两点:
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
系统整理
1)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
如今的时代,我们丝毫不用担心知识匮乏,真正要担心的是信息过载。如果我们对输入大脑的东西来者不拒,接收有用信息的同时就会收到很多无用的垃圾,并且难以清理。
因此在学习时需要人为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对扑面而来的东西进行过滤和筛选。
我们用这个过滤器区分信息和知识。
信息
我们感官所能接收到的都可以叫做信息,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比如网红直播、泼妇骂街、蛋糕店飘来的香味、怀里萌宠的温柔触感,都可以称作信息。
知识
知识是那些被科学验证过的、正确的、可以指导人们行动的概念、规律、方法论等。
上文中提到的达克效应,这是概念;
规律是事物背后的运行规则,比如牛顿第一定律、经济周期理论等;
方法论则是解决某一问题的套路,比如产品初期上线我们可以通过冷启动来快速积累用户,这就是被验证过的、有效的套路。
信息有真伪,有一定时效性;而知识需积累、可迭代。我们需要过滤掉无用的信息,学习真正的知识。
实操层面有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是:读经典。
如果刚接触某领域想要学习或者已在某领域有基础要再接触新的内容,就从该领域最经典的图书起步。可以去线上、线下榜单来查询,也可以找行业大牛推荐。
当把经典的这些书都读透了,你再去读别的书,就会很快分辨出哪些书值得一读。
最终过滤出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识,哪些是优质,那些是劣质。
2)系统整理
通过大脑过滤器筛选出了我们要学的知识,填充到大脑里,但这属于填鸭式输入。如何消化成自己的,那就需要让这些知识结构化。
一方面因为我们大脑倾向于记住有规律、有结构的东西。
比如你在为旅行收拾东西,你想到什么放什么,恐怕一天都收拾不完。
但如果你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比如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整理起来就会迅速得多。
把要带的东西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这就是让知识有了结构,便于大脑储存记忆。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记忆是短暂的,不靠谱的。
这里推荐两个工具帮助我们做系统整理:
利用印象笔记做分类
印象笔记是一款非常好用的记录和整理工具。
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之下又能继续细分。将你接收到的有些杂乱的知识定期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且一个好处是手机端和电脑端可以实现同步,方便你多终端操作。
利用思维导图做复盘
鉴于记忆的不可靠,我们需要定期的复盘所学的知识。
比如刚读完一本书,你可以自己在导图上默写书的主要框架来帮助自己完成知识的复盘。
分类整理和复盘的过程一方面将知识结构化,另一方面加深了记忆,让知识变成便与大脑记忆的样式,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2.输出
这里推荐一个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提出,主张"以教为学"。其核心就是输出式的学习。
费曼学习法认为:你是否学会一项技能,用你能否教会别人就可以得以证明。
具体实施如下图:
第一步:选择一个内容
这个取决于你第一步当中的输入,你目前计划当中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越专注越好。
第二步:讲解、复述
这是费曼学习法的灵魂。
想象自己现在是一个老师,对面是这个领域的小白,比如十几岁的孩子,你要试图给他解释清楚你的内容。
这个过程一则加深自己的理解,二则找到卡壳点。
第三步:查漏补缺
如果你讲述的过程中出现卡壳,比如你无法解释某个内容,或者讲述完毕但是不够满意,那就重新回头找答案。
直到你可以把这个内容清晰流畅地解释出来为止。
第四步:简化语言和尝试类比
如果你讲授的内容比较学术或者抽象,或用简单的词句解释,或用常见的东西类比。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复杂的概念简单。让十几岁的孩子也能听得懂。
费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满腹经纶,但是却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别人明白他讲的内容,因此费曼也被称为"老师的老师"。
我们实际中使用费用学习法的输出载体可以有多种:
假设对菜鸟级学生进行模拟讲课
写作输出
真正的讲课:演讲、录播、直播
和人交流、讨论、答疑等
套用费曼学习法进行输出,把自己推到"努力教会别人"的境地,那么这些知识就真正地成为了你的可以用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明白了的道理"。
03.
结语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1.由于大多数人的认知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我们很容易陷入"达克效应",包含两个内涵:
2.破解达克效应,运用输入+输出的学习方法
1)输入
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区分"信息"和"知识"。
系统整理。利用印象笔记和思维导图。
2)输出
学会应用费曼学习法输出。包含四步骤:
选择一个内容
讲解、复述
查漏补缺
简化语言和尝试类比
输出载体可以多样:模拟讲课、写作、真正讲课、和他人交流。
如果你最近正好有学习计划,那不妨来实践一下吧。
查尔斯.达尔文说: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所以啊,面对知识,我们还是多一些谦卑之心,毕竟不是每一次"口误"都会被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