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帽的高低可以识别厨师的职务和技能的级别郗建新/摄
高高的白帽子,干净的白制服,通常是厨师的标配。厨师不仅在菜系上有划分,在级别上也是有差异的,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厨师帽来判断一个厨师的水平高低。厨师帽的褶皱代表着厨师的等级,而厨师的手艺越高,帽子越高。
工装涨姿势
探秘厨师帽的“高”与“褶皱”
“厨师服是规范、展现餐饮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设计、用料好的厨师服,能传递出所在行业、企业的文化内涵,能体现出餐饮从业者健康、积极向上、活力与品味等特点。”中山市饮食业商会秘书长张勇超说。
厨师服主要采用的面料多为白色布料,白色有整洁、高雅的视觉效果,看上去干净卫生。食客对于着装干净的厨师烹饪出来的食物,会吃得更安心。厨师服主要由帽子、上衣、领结、裤子、围裙组成;和很多工装一样,首先要符合岗位的实用性,在符合劳动保护、卫生的基础上去追求材质用料、美观。如口罩要阻挡飞沫;手套、围裙则要求防烫伤;鞋子要有防滑功能,如果是海鲜鱼池、水台岗位的厨师还必须配上水鞋等。而不同企业、菜系对自己厨师的服装设计和颜色搭配会有自己的个性要求,如中餐、西餐、日厨、泰式等在服装设计、搭配、颜色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
厨师工作时穿的工作服可能不一致,但戴的帽子是一致的,都是白色的高帽。厨师帽主要为避免厨师的头发、头屑掉进菜中。据了解,厨师通过工作帽的高低来区别技术级别的高低,经验越丰富、级别越高的厨师,帽子的高度就越高,按高低顺序可分为厨师长帽、厨师帽、厨工帽。帽褶的多少也是有讲究的,与帽子的高低成比例。
■段福平的“七套厨师服”马大为/摄
工装那些事
段福平的“七套厨师服”
40多岁的段福平是在深圳工作的一位湖南籍厨师,持有高级烹调师二级技师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失业的他现正处于求职阶段,而他还是很想找到一份厨师的工作。
1995年,段福平到深圳机场大酒店“掌勺”,从这年算起,他的厨师生涯已有25年了。他对厨师这行当有着异乎常人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并非只是因为他凭此技艺在大都市里谋得了生计,更重要的是他干的是手艺活,应受人尊敬。
段福平格外爱惜他的厨师服。在深圳,他先后服务过七家企业,留存了7套厨师服。这些厨师服除了常见的洁白,还有蓝、红、黑等颜色,部分款式还是他自己设计的。在他简陋的出租屋里记者看到,这7套厨师服都洗得跟新的一样,折叠得整整齐齐被珍藏着,每年,他还会拿出来重新洗、熨、晒。
段福平回忆,刚入职机场大酒店,他专门负责炒青菜,算“七勺”或“七锅”。这是厨师间的“行话”,从“七锅”到“二锅”,有着不同的厨师等级和地位,所要求掌握的厨艺也逐级提高。这种工作分配也是相对的固定,主厨的临时调度和某位某勺厨师的缺席都是其他厨师表现的机会。干了三年,段福平已经干到了“四锅”。“开始炒荤菜了,比如尖椒猪肝这道菜就是一道卡。”段福平说,“要做好不容易,要炒得带色,把汁收好不给冒水,出品既滑且嫩,才算合格。”
1997年12月,段福平离开机场大酒店,到一家台资企业当厨师领班。“那时候大家并没有那么在意厨师穿什么衣服,但我认为这制服就是厨师的‘脸面’。”段福平开始尝试自己设计厨师服,借鉴了空姐的服装风格,专门做了双扣厨师服,上衣口袋还缝了红蓝双杆。看到成品,他觉得“很气派”。在这家台资厂工作期间,段福平也负责菜品采购,为了买到更便宜的生菜,他还很快学会了几句粤语。
段福平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美资公司。在这里,他专门给自己做了带中国龙图案的厨师服,一红一蓝。“平时穿的是普通厨师服,也是红色的。但是,每当美国老板过来视察工作,我就穿上有带中国龙的厨师服给他做菜。”中国人穿着绣有中国龙的厨师服做出的中国菜,让美国老板不断地举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