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本市各辖区10个池塘循环水养殖单位,主养面积5874亩,净化区面积540亩,主养品种分别为河蟹、青虾、翘嘴鲌、银鲫、青鱼、草鱼等。净化区分为池塘、沟渠两种类型,分别种植浮萍、水花生、空心菜、菖蒲、美人蕉、芦苇、轮叶黑藻等浮水、挺水、沉水类水生植物。根据包含的水生植物种类的差异,细分为单一型(单一类型)、双组型(两种类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根据种植密度的差异,按30%以下、30%~70%、70%以上密度划分。净化区除种植水生植物外,还放养一定量的鲢鳙鱼、黄尾鲴、螺蚌等水生动物。
2.选择长荡湖网围养殖户3个,养殖面积55亩,主养河蟹,套养鲢鳙鱼、黄尾鲴、螺等,种植浮萍等水生植物。
3.主养品种放养规格、密度、饵料投喂、疾病防控、增氧换水、养殖管理等均按各自模式不变。
4.在8月初持续高温季节,对池塘循环水净化区净水口与网围养殖区进行抽样,委托检测机构检测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亚硝酸盐等指标。
5.在9月初,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单位、长荡湖网围养殖户及其周边养殖单位(户)高温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在11月,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单位和长荡湖网围养殖户产量、产值、效益情况进行测产统计。
6.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表中数据以M(平均值)、SE(标准差)表示。
1实验用品的购买
充足的实验用品是确保实验开出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我校首先加大了对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入,购进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照相数字显微镜、立体式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空气恒温摇床等,为实验的开出提供保障。其次加强了对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管理。主要有实验员在每学期结束后都要对本实验室中所有物品,包括仪器、药品、玻璃器皿及其它一些辅助用品进行认真清点,分类登记,并认真整理好《有毒有害药品使用情况记录单》、《易耗品使用情况记录表》、《仪器设备损坏及维修情况记录单》等,为下学期的工作打下基础。开学后实验员将结合任课教师所报的实验教学计划,班级、人数、分组等情况,整理出本学期要开的实验课所需的全部用品。再通过与上学期清点物品情况对比,就可准确地制定出本学期需购实验用品计划单,上报科室,由科室统一购买。另外,对那些不能提前购买的鲜活水产品,可按照实验计划随用随买。
2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一堂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们对实验教学运作模式进行了改进,也使课前的准备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
2.1改进前的课前准备。
多年来我校的水产微生物学教学一直选用大学课本,其实验内容安排通常是先进行微生物的染色及形态观察,再做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和培养;海水中微生物的检测等。由于实验课的学时有限,大量的实验用品都由实验员在课前准备好,在课堂上,学生只管用现成的菌种、试剂等来完成指定的操作即可。例如微生物的染色及形态观察这个实验,不论是细菌的单染色法还是革兰氏染色法,实验员需准备的物品主要有:
(1)菌种:制备菌种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制备培养基(称量药品→融化→调PH值→过滤→分装试管→加塞→包扎→灭菌→摆斜面),然后再进行接种和培养,24小时后取出放入冰箱中保存备用。
一、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二、提高安全生产操作技术技能
三、提高生产设备安全运行可靠性
四、提高养殖投入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本文作者:李文红程光平马瑞宁单位: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课改概况
存在的问题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