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水产养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清塘工作也逐渐变少。随着养殖投喂量不断加大,底泥一年比一年厚,由底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养殖中很多养殖户注重水质改良,懂得“看水养鱼和调水”,却没有重视底质的问题:底层水和底质是否缺氧?底质是否发黑发臭?底部有害物质是否超标?水质有害物质(氨氮、亚盐、硫化氢等)超标是底引起的?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龙虾爬坡上草上岸、天气突变就死鱼等,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
底质恶化的危害非常多。底质恶化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溶氧低会导致养殖动物生存困难,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和生长,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升高,致病细菌数量增多并诱发养殖动物发病等,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很多养殖户不知道以下几个问题:底质在水产养殖中有多重要?如何判断底质是否恶化?常见恶化底质有哪些?水产养殖正确改底方法是?
底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01、底是水体恶化的根源
俗话说“养殖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池塘底质才是池塘问题根源。有研究标明,池塘90%的水质问题都是有底质恶化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比如常见的油膜水、泡沫水、亚硝酸盐高、硫化氢超标等。
02底是水体的“病菌库”
大量的有机质如果不能及时被有益菌分解,就会在缺氧的底部酸败发酵成为病原菌的“食物”(病原菌多喜欢酸性和缺氧的环境),同时底部酸化有利于病菌繁殖病原菌大量繁殖。随着底部病原菌的增多,养殖动物体质下降,发病概率就增加。减少病原菌的重点是创造良好底部环境,别把底部变成病菌滋生的场所,是及时分解底部减少病原菌的“食物”(底部残饵、粪便、稻梗、烂草等有机质)。
03底是水体的“营养库”
底会沉积大量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在有益菌的有氧分解作用下会变成藻类吸收的营养盐。底质存在大量的难溶解的沉积磷、沉积钾等营养元素,经过微生物分解可以很好的肥水。底利用好就是“营养库”,利用不好就是“病菌库”。
04底是水体的“垃圾回收站”
水产养殖过程,残余的有机肥、残留药物、残饵粪便、死亡动物尸体等,随着水体自身的沉降,最终都沉淀在底部。底是整个水体最“脏”的地方,是水体的“垃圾回收站”。这些积淀在底部的“垃圾”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成为水体的“定时炸弹”,恶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水体有害物质超标、倒藻、缺氧、浮头、泛池、发病等问题的发生。
如何判断底是否恶化?
1、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泡沫发黄、发黑并且有臭味,水的粘性增加。
2、下风口有油膜,油膜呈现黄色或者黑色,水体分层并呈现水色不一致。
3、池塘边或者料台附近,晴天可见冒气泡或有烟雾上升感。
4、水变的浓稠,水体pH值早晚基本无变化。
5、打捞底泥,底泥呈现发黑、发臭、发粘等。
水产养殖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底质
1、酸臭、腥臭地质
形成的主要原因:池塘底质微生物发酵腐败产生的有机质过多,由于池塘清淤不彻底、养殖过程中大量投饵残留大量的饵料、没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质等。池塘的增氧设施不足,水体溶氧不足对水中的有机质氧化程度不够,没有使池底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氧化分解,从而又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中间产物,例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严重的时候池塘底质还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如:甲烷,从而产生“冒泡”的现象。
2、板结底质
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肥水时,多次大量使用化肥,经常使用硫酸铜等重金属杀虫杀菌,在养殖中期有大量使用生石灰,造成池塘底质与水体之间的气体、营养元素等交换受阻,水环境的缓冲能力差,造成底质板结。
3、“起泥皮”底质
形成的主要原因:池塘里的藻相菌相不平衡,大量老化死亡藻类沉积在池底没有有益菌去分解,在温度升高时变成浮皮,而且还会在水面产生大量的泡沫。
4、发黑底质
这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底质问题,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例如:大量残饵粪便腐败、池底有机质过多有害菌的发酵、池底长期缺氧。最终长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为有害的虫菌提供了滋生的有利环境。
5、其他底质
还有一些底质比如:“丝藻”底质(水质清瘦,水体养养元素不平衡底部丝状藻、青苔等大量繁殖)、“浑浊”底质“(水体中悬浮物大量的沉积在底部,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偷死“底质(池塘底质长期缺氧,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造成养殖的水产动物底部中毒而死)
常见底质改良的几种类型
1、清塘清淤法(成本高,耗时费力)
2、酸碱中和法(风险较大)
3、生物底改法(理论成立,实践有待验证)
4、物理底改法(效果快,易反弹)
5、氧化分解法(方便,彻底,效果好)
在改底过程中一定要科学改底,不要盲目追随其他人的改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