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中国大陆最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产养殖品种以抗寒能力弱的热带品种为主。冷空气侵袭或寒潮过境时,不但气温下降,且常伴随降雨、大风,造成的冻害、寒害等,几乎每年都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做好寒潮来临前的防范措施,和寒潮过后的恢复生产工作,对保障养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有重要作用。
一、了解重点防寒的养殖品种
防寒的重点品种是一些不耐寒的温水性养殖动物,如罗非鱼、鲮鱼、沙塘鳢、宝石鲈、淡水白鲳、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这些品种耐低温的能力差,例如鲮鱼低于6-7℃,罗非鱼低于10-12℃就会大量死亡。当水温降到其临界致死温度时,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否则鱼类会冻死;或者即使没有冻死,鱼体冻伤后也极易感染病害(如水霉病、寄生虫病等)继而大量死亡。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确保其安全越冬,避免或减少损失。
二、及时转塘或上市
保温条件差的池塘,在寒潮来临前或寒潮初期可将塘鱼一次性转移到保温条件好的池塘,如果已经达到上市规格,有市场销路的应及时一次性起捕收获上市,避免寒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加固塘基、增加水深
在寒潮来临之前要改善池塘的基础条件,将塘基加高加固,可以避免低温雨水流入塘中降低水温;在池塘四周筑排水沟,也可有效防止池塘外冻水流入池塘内影响水质。
当池塘水深大于2米时,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保温能力。所以在寒潮来袭前尽量加深池塘水位,使水深保持在3米以上。进水时尽可能抽取地下水,或者是其它水温较高的水源,不要抽取水温较低的浅层水;进水时应缓慢少量,不宜一次性大量进水,避免引起不同水温层交流而使鱼产生应激反应。如难以做到水深保持在3米以上的,也可在鱼塘西、北两侧,挖一条宽3-5米,水深超过3米以上鱼沟,当寒潮到来时,鱼可在沟内御寒。
网箱养殖的地区可将网箱尽量下沉,保持2米以下水深,对无法适应寒冷环境的养殖品种和亲体要及时转移到陆上养殖。
四、准备抗寒设施
在寒潮来临前养殖业主要完成越冬保温大棚的搭建、检修和加固工作。准备好充氧、供暖设备,可采取安装电热棒、锅炉、在大棚内燃烧薪炭等加温、加热措施;有条件可在池塘底部用热水管注入热水(温泉水),使池塘底部形成热岛,有利于鱼类聚集御寒。对于小水体养殖的名贵品种,可施加食盐,使水体的盐度达2-3‰(视品种而定),可使鱼虾的抗寒能力增加1-2℃。没有条件的可以搭建挡风墙防寒,在池塘北面用作物秸秆或泥土筑成1.5-2米高的风屏障,挡风屏障用毛竹、木棍支撑,可起到一定的防寒作用。
五、强化培育
六、加强水质管理
每天早、中、晚巡塘,监测水温、水质,防止缺氧。要视水温水质情况采用冲注地下水,施用增氧剂,水质改良剂等方法以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尽量少开动增氧机,以减少池塘水上下交流,从而减慢池塘底部水温下降速度,达到防寒目的。
七、减少人为刺激和干扰
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避免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可使用一些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若需过塘,操作要细致,防止损伤鱼体,并做好消毒工作;如若起捕上市最好进行一次性清塘。露天池塘晚上不能用太阳灯加温,因灯光会引诱养殖动物到池塘表层低温区而冻伤、冻死。
八、及时处理死鱼、病鱼
已出现冻伤或死鱼的池塘,应及时将死鱼捞走,并作无害化处理,以免死鱼腐烂污染水体。切记还有塘鱼的池塘不应立即施用消毒药,以防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而加速死亡。对冻伤的鱼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挽救,减少死亡。
九、科学投喂,科学管理
十、清理死鱼,处理冻伤的鱼
当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水温回升时,死鱼大部分会浮上水面,应将其清除;而少量藏于泥中的死鱼,可采取撒网检查的办法彻底清除,并做无害化处理。塘鱼冻伤后易患的水霉病等疾病,所以应及时治疗冻伤的鱼,对鱼体进行消毒(如用4%的食盐水或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5分钟),防治病害发生、蔓延。
十一、加强水质管理
寒流过后,气温回升时,应适当打开越冬棚南面薄膜,排走棚内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利于棚内空气对流,提高水体溶氧。可用沸石粉等池底改良剂或生物方法清洁池底。采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碳等对已污染的公共水域消毒,以防病原滋生,控制病原生物的繁殖和扩散、感染,防止疫病传播。
忽冷忽热的天气容易导致池塘内的藻类大量死亡,浮游植物的生长跟不上浮游动物的繁殖速度,从而造成水体的溶解氧减少,极易造成水体缺氧泛塘。调控方法是:每亩水深1米可用晶体敌百虫0.1-0.15千克兑水泼洒;将生石灰(每亩7-10千克)稀释后的澄清液全塘泼洒,以杀菌消毒、凝集悬浮物和适当平衡酸碱性,改善水质;追施发酵过的有机肥或其他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制剂;在晴天高温时,中午打开增氧机,以加快池水升温及增加池水溶解氧量。
十二、组织亲本调配
摸清损失,查清亲本存量,制定补苗计划,根据亲本数量及苗种生产计划,及时补充调运亲本;加强亲本饲养管理,补充营养和能量,促进亲本正常发育,确保用于春季繁育生产的亲本数量和质量。抓好苗种繁育,严格按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开展苗种生产,保证苗种质量。
十三、科学投喂,科学管理
投喂添加了多维或免疫增强剂的精饲料,增强养殖生物机体的抗病和防御能力。在水温回升初期,不可立刻投喂饲料,避免塘底鱼类因上浮摄食,而导致冻伤患病。待水温回升稳定后,才可投喂。投喂要根据水温的变化,少量多次投喂,并随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投喂量,做到循序渐进。
十四、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十五、做好病害的防治
附注:
1、水霉病的防治
症状:感染水霉的鱼卵表面附着一层白色絮状物,在水上看上去象一个个小棉球,如不及时处理,胚胎将死亡。鱼种或成鱼体表好似长了白毛,严重的行动缓慢,消瘦,不摄食,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①苗种、成鱼可用2-3%的食盐水浸泡;②起捕、运输和过塘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
2、小瓜虫病的防治
症状:病鱼消瘦发黑,严重感染时,肉眼可见病鱼头部、身上、鱼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状的孢囊,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游动异常,将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鱼病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方法:①预防:把水温调控导20℃以上;②治疗:用青蒿末拌饲投喂。每千克鱼用0.3-0.4克,连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