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使用目的,有生长促进剂、免疫促进剂、治疗剂、水质改良剂等;
(2)按菌种不同,有芽孢杆菌制剂、乳酸菌制剂、酵母菌制剂、蛭弧菌、光合细菌等;
(3)按菌种多少,有单一菌种制剂、复合菌种制剂。
微生态制剂大都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体外实验中能拮抗病原菌或快速降解有机质;
2能在养殖动物肠道、养殖水体中存活;
3感染实验中能提高养殖动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促进动物生长。
按照菌种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
(1)乳酸菌类,厌氧或兼性厌氧生长,能分解糖类产生乳酸;在动物体内通过生物拮抗降低PH,阻止和抑制病原菌的侵入和定植,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2)芽孢杆菌,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芽孢杆菌具有耐酸、耐盐、耐高温(100℃)的优点,能使空肠内的PH下降,促进淀粉、纤维素等分解。
(5)蛭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具有极长的单鞭毛,其个体很小。其主要生物学特点是寄生在某些细菌上并能导致其裂解,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埃希氏菌属、弧菌属、假单胞菌属、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均有较强的裂解活性;初步认为蛭弧菌对细菌形成噬斑的适宜PH值为7~8,在液体中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20~30℃,在50℃时30分钟即失活。
2、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1)微生态平衡机理:
健康动物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会由于病原侵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等原因而被破坏,如果破坏程度超过了宿主动物的适应能力,会使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导致营养和生长障碍以及疾病的发生。这时补给适当的微生物,微生态环境得到及时修补,让动物回复健康状态。生物夺氧也属于这一机理的一部分,一些需氧菌微生态制剂特别是芽孢杆菌可以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造成厌氧环境,有助于厌氧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使失调的菌群平衡恢复到正常状态。
(2)疾病防治作用机理:
有的益生菌通过竞争作用调节宿主体内菌群结构,包括竞争粘附位点、对化学物质或可利用能源的争夺以及对铁的争夺。有的益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抑菌物质,例如乳酸菌产生乳酸、乳酸菌素、过氧化氢等,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有的益生菌具有免疫刺激作用,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如酵母细胞壁。蛭弧菌则是首先与宿主细胞激烈碰撞,没有鞭毛的一端吸附到宿主细胞表面,菌体高速转动并释放各种酶,使宿主细胞壁形成小孔,蛭弧菌由此进入宿主体内,迅速复制DNA,然后菌体延伸进行均等二分裂形成子代并从宿主细胞体内释放出来,最终导致宿主细胞解体,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
(3)促生长作用机理:
作为饵料添加剂的许多益生菌,其菌体本身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随着它们在动物消化道内的繁衍、代谢,可产生动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可产生消化酶类,协助动物消化饵料,提高饵料转化率。
(4)水质净化机理:
益生菌进入养殖池后,可以参入水体最基础的物质循环,把有机物降解为硝酸盐、磷酸盐和二氧化碳等,为单细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营养;而单胞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微生物及养殖动物的呼吸提供溶解氧,构成一个良性生态循环。有的益生菌如光合细菌具有独特光合作用能力,能直接消耗利用水中有机物、氨态氮、硫化氢等;而反硝化细菌则可通过反硝化作用除去水中的亚硝态氮,从而改善水质。
乳酸菌被认为是有益生作用的主要菌种,此外,还有酵母菌、枯草杆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链球菌等40多种,鱼类生产上使用的益生素多为复合菌种。吴垠报道益生素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杂交鲤的越冬能力,死亡率从65%下降到52%。
周东明等测定了温度、PH、抗生素对活菌剂活性的影响,芽孢杆菌耐热性强,100℃处理2min基本没损失,而酵母菌、乳酸菌在温度超过80℃时活性损失很大。鱼颗粒饲料生产过程中温度一般在80~100℃,对芽孢杆菌没有影响,但对乳酸菌、酵母菌影响较大。pH在2.2~7.0范围内,各种菌基本上不受损害。鱼胃内PH一般在2~3,肠道pH在5~7,这样的pH范围适于上述菌种生长。使用益生菌制剂要注意与抗病促生长物质的搭配问题。呋喃唑酮、氯霉素对上述各种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金霉素、红霉素、土霉素抑制作用次之;马杜拉霉素、杆菌肽锌、喹乙醇对芽孢杆菌基本没有抑制作用。对乳酸菌、酵母菌则有微弱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