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开始逐渐升高,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是水产动物防病促长、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全市春季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和水产品市场供应有序,现提出如下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措施建议。
一、养殖管理
(一)饲养管理
经过越冬后尽早启动投喂,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同时,可适当投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饲料,并适当提高投喂频率。
(二)水质管理
春季水温处于相对较低阶段,为让阳光更好照射以使水温尽快上升,初始水位不应过高,一般苗种放养时水位在80-100厘米,然后逐步加注新水,每次加新水约10厘米,直至1.5-2米水深为止,且最好选择有阳光时加水。适当施用生物肥料,每隔20天左右定期调节水质。
(三)日常管理
(四)苗种放养
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清整鱼塘,清除底部淤泥至厚度15-30厘米。池底留4-6厘米的水深,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清塘消毒。然后经5-6天曝晒后回水1米左右,注水时经60网目筛绢网袋过滤除杂。进水后,再次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池塘消毒3天后,可对水体进行肥水操作,培养浮游生物等饵料生物,使池水呈淡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约30厘米。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苗种要求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符合养殖要求;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
二、病害防控
(一)积极预防
(二)精准防治
1.黄颡鱼
(2)车轮虫、小瓜虫等纤毛类寄生虫病。根据显微镜诊断结果,选择杀虫药物,进行内服或外用治疗。加强水质调控,培养水体浮游生物,通过生态学方法防控寄生虫病。
(3)病毒病。针对近年流行的一种黄颡鱼病毒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体表正常但下颌部充血),建议采用外用泼洒碘制剂,如聚维酮碘等,内服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鱼腥草、黄芪等合剂的超微粉进行治疗。杜绝滥用药物,避免增加患病鱼死亡率。
2.加州鲈
(1)白皮病。保持水质清新,确保充足适口饵料,在拉网、捕捞和运输等操作中,避免鱼体擦伤。可用漂白粉全池遍洒,或用五倍子捣碎后,用开水制成溶液后全池泼洒。
(2)水霉病。鱼种下塘前用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发病后可用食盐、小苏打浓度各400mg/L化水全池泼洒。
(3)寄生虫性疾病。主要为车轮虫病。病鱼用食盐水浸泡,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3.大宗品种
草鱼、鲫鱼、鳙鱼、鲢鱼等大宗品种所患疾病类似,主要为水霉病、鳃霉病、赤皮病、肌肉溃疡症等多种常见病并发交织,有些还伴有车轮虫、小瓜虫等纤毛类寄生虫病。
(1)水霉病。水霉病由真菌引起,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采用二氧化氯或五倍子提取物进行泼洒,剂量参考国标药物使用说明书。同时可搭配保肝护肠产品,增加鱼体免疫力。
(2)烂鳃、烂身等细菌性疾病。外用泼洒杀菌消毒药物,如生石灰、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戊二醛等。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混用禁忌。内服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等,严禁抗生素滥用。
(3)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病。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与生物量,加强越冬和春季肥水,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疾病暴发时,可使用相应的杀虫药物进行防治。
三、苗种和水产品运输
(一)苗种运输
苗种捕捞前要做好运输计划,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运输至养殖企业。苗种质量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在运输前要进苗种停食锻炼;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池塘、网箱)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二)水产品运输
水产品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器械消毒,根据品种不同设定合理运输温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应每隔1-2小时检查鱼体状况1次,确保水体氧气、温度适宜,不添加麻醉剂。在运输途中需要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1/2,最多不超过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