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水产养殖作为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中潜力巨大。“互联网水产养殖”指的是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水产养殖产业链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环节改造、优化、升级,重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把传统水产养殖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成新型高效的生产方式。“互联网水产养殖”中的“”并非两者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通讯技术,传统水产养殖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包括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金的优化调度等,使互联网为水产养殖智能化提供支撑,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和经营方式变革,形成新的发展生态。
根据所涉及的环节与领域的不同,“互联网水产养殖”的发展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养殖生产领域的智能化水产养殖模式,凭借各种传感器,运用物联网技术,采集养殖水质、养殖生物等有关参数信息,给养殖者决策提供信息,实现饵料、鱼药精准投放,随时操作工具设备,以最小人力、物力投入获取最大收益;二是在养殖管理领域的智能化养殖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完整、准确地采集各项信息,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为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支撑,该类型多由行政管理机构主导开发;三是在养殖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养殖服务模式,运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养殖生产提供生产物资购买、产品销售、技术培训以及保险与金融服务,将养殖保障内容延伸到养殖活动的上下游。
近年来,水产养殖在水质环境监测、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渔情信息动态采集、水生动植物病情测报、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渔技服务、金融保险等渔业生产、管理、服务方面逐渐与互联网融合,改变了水产养殖相对落后的状态,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2.1互联网养殖生产
2.1.1自动监测养殖水质环境
养殖水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水质环境参数自动在线采集、无线传输。养殖户通过手机、掌上电脑(PDA)、计算机等信息终端,能及时了解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并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养殖环境因素与饲料摄取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养殖品种各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情况,建立起养殖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最佳投喂模式,实现按需投喂、最优化养殖。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已在全国建设了786个水质监测点,覆盖26个省,100多个市县。
2.1.2远程辅助诊断水生动物疾病
2.2互联网养殖管理
2.2.1全国养殖渔情信息动态采集
全国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产量、面积、投苗、成本、价格、收益、病害以及支渔惠渔政策等内容进行自动采集和分析。该系统建立于2009年,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搭建,目前已在全国16个渔业主产省(区)建立信息采集定点县200个,采集点700多个,各类采集终端6000多个,形成了近1300人的采集分析队伍,能对76个养殖品种、9种养殖模式进行全年的信息动态采集。
2.2.2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信息采集
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工作于2000年启动,2015年开始搭建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信息系统,运用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一套包括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应用及信息汇总分析的应用系统,依靠原有五级测报工作体系,由测报点完成基础测报信息的上报工作,国家、省、市和县四级测报机构对辖区内测报点的原始信息进行自动汇总、图表分析,实现条件查询功能,自动生成当月病害测报表。目前该系统已完成了系统开发工作,各地正在安装和试运行。
2.2.3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
2.2.4水域滩涂养殖登记发证服务
“水域滩涂养殖登记发证系统”主要用于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其主要功能包括《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期限延展、注销、修改、删除、打印、查询、统计等。发证登记机关从行政级别上分为省级、市(州)级和县级,都有录入申请的权限,农业部有修改和删除的权限。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计发证14.9万本,确权面积456万hm2,占总养殖面积的55%。
2.3互联网服务
2.3.1渔需物品购买和产品销售
养殖者通过网络购买各类水产养殖投入品,包括饲料、渔药、苗种以及渔机具等。苏州捷安公司开发的可追溯水产品电商平台,养殖户可以在平台上实现苗种、饲料和鱼药的团购。此外,养殖者还可以通过网络销售水产养殖产品。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与苏宁云商集团合作,在苏宁易购超市频道“中华特色馆”内设置“江苏优质水产品”页面,江苏各地特色水产品都可在苏宁易购上销售。
2.3.2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服务
2.3.3水产养殖金融、保险服务
3.1问题
(1)认识不足。“互联网水产养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业内各方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互联网思维,不能把水产养殖发展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思考;认为把水产养殖扯上互联网是一种做秀,华而不实;认为“互联网”硬件建设投入成本较大,资金收回周期较长,中小型养殖企业难以承受;认为水产养殖是传统行业,不适宜搞“互联网”。
(2)缺少投入。“互联网水产养殖”中经费不足是个突出问题。大量系统建设是以项目带动的方式进行的,资金是一次性投入,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由于没有后续投入,导致建设缓慢,也没有后续的专业维护,只能是一次性使用,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3)重复开发。水产养殖全过程涉及多个服务、管理系统,各个开发单位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发建设,致使系统建设存在“多、散、杂”的问题,浪费资金、重复建设现象明显。另外,不同系统各有各的标准,各系统接口不统一,导致信息共享存在困难,不利于大数据的建立和共享,也无法对技术标准和应用效果进行准确评价。目前,全国正在使用的渔业信息化系统有多个,其中26个省(市、自治区)在使用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研发的渔业信息化系统,山东、海南、浙江等地则使用其他单位研发的信息化产品。
3.2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渔业主管部门要创新思想认识,破除陈旧观念,牢固树立“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各类养殖企业要充分意识到水产养殖搭上互联网“快车”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水产养殖发展与互联网的融合度;各具体使用者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水产养殖”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学习、培养“互联网”思想意识,用“互联网”的思维解决养殖生产中的各类问题。
(2)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发展“互联网水产养殖”,其设施、设备成本较高,单靠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力量难以有效推动,因此政府资金支持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建议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如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财政支9农、税收减免、价格支持等多种手段,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渔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示范应用,引导和激励渔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展养殖生产。
(4)提高养殖、服务人员业务能力。对水产专业人员、养殖业者要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对“互联网水产养殖”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他们接受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互联网水产养殖”新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管理中去。
4.1五大体系建设
(1)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水产养殖信息分类、采集、存储、交换和服务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与规范,以实现信息共享、保证系统扩展性和开放性为核心,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建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保障;制定水产养殖信息化管理、功能扩展、交换目录、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及性能、风险测评规范以及技术准入规章,逐步建成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2)运行体系建设。整合、完善现有各类监测监控设施,通过视频、自动识别系统(AIS)、卫星终端、雷达、自动监测等手段,建设覆盖重点水产养殖区域的立体监测监控体系;制定详细方案并完成网络化改造,实现自下而上的各级部门互联互通;建成国家级水产养殖综合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类数据的统一管理、数据共享和深入应用。
(3)应用体系建设。应用体系的建设包括综合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监测监控、协同办公管理、渔业资源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渔需物资信息、水产品市场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服务、防灾减灾管理、应急指挥管理和决策支持管理等核心应用系统,实现对主要业务、主要流程的全覆盖。公共服务平台是在现有门户网站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公开、信息发布、交流互动、在线服务、投诉处理反馈等重要功能,建成多渠道、多方式、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平台。
(5)管控体系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信息化管控体系,实现从立项决策、项目建设到运行维护管理的全方位、规范化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化决策与评估体系;制定人才需求分析与规划,采取在职培训与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建设、运行、管理、控制和维护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降低建设风险,提高建设效率。
4.2两大工程实施
(2)建立综合办公系统。按照协同办公、提升管理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水产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办公系统,重点建设、实施协同办公和协同通信子系统。通过协同办公子系统实现各级、各部门及时有效地共享与处理办公信息,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具备移动办公、活动安排、会议管理、报告管理、考勤考核、电子邮件等功能,实现电子化、无纸化、网络化、协同化,支持多种移动终端,兼容主流操作系统。协同通信子系统,可提供更方便的沟通方式,增强信息共享和沟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文本会话、语音/视频交流、手机短信、文件传输等功能,营造一种新型的沟通文化,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