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开设“预制菜膳食工程师”微专业、江苏大学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微专业、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开设“公共卫生与健康”微专业、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开设“儿童营养与食育”微专业……
近几年,人们对饮食健康愈发重视,对食品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教学灵活、修读年限短的食品类微专业逐渐火热。那么,食品类微专业与传统专业到底有何不同,高校开设食品类微专业已经有了哪些探索,在食品行业发展新需求背景下要如何抓住重点?
预制菜和营养两类
成为“香饽饽”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烹饪学院)副院长张炳文介绍,微专业是指在主专业学习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微专业构建新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值得注意的是,微专业并未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建设发展完全属于高校的“自选动作”。无论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生变革,还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外在需求,或是丰富课程选择、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有关专家均表示,微专业以其微型化和灵活性等特征,正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争相试水的新选择。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高校加入食品类微专业探索与实践大军。其中,“预制菜”“食品营养与健康”不仅是食品行业发展热词,也成为高校开设较多的两类微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修完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学校将发放统一制作的预制菜膳食工程师微专业证书。“高校烹饪类专业学生作为具有餐饮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通过学习微专业知识,将在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预制菜行业及中餐产业化发展和扩张升级贡献力量。”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院长孟祥忍表示,“预制菜膳食工程师”微专业课程将有效弥补当前预制菜行业专业人才紧缺的短板,为该领域的整体配套升级提供助力。
不仅扬州大学,也有其他高校瞄准预制菜领域,设立微专业。今年,四川旅游学院成立了预制菜产业学院,并启动了“预制菜加工与管理”微专业招生及建设工作,课程包括预制菜导论、预制菜工艺学、菜肴制作技术、中西面点制作技术、预制菜产品设计与研发以及预制菜工厂设计与管理。
微专业建设应
发挥实际效能
高校建设微专业与传统专业有何不同?张炳文介绍,微专业一般包含6—10门理论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环节,总学分控制在12—30学分,使学生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与传统专业相比,具有课程体系“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课程设计既系统又灵活、课程特色鲜明、修读年限短等特点。
“微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也需要接受‘检阅’,进而得到完善。”在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张挺看来,微专业的内涵与特征将随着行业、学术界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有个调整的过程。一些适应性强、认可度高、教学质量突出的微专业,很可能在未来发展为全新的专业。同样,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微专业,也可能因组织实施不当被淘汰。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张鸿雁表示,在多重现实因素的制约下,食品类微专业建设面临困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让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非食品类专业学生掌握现代食品加工的整个科学体系、传统文化体系,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建设好微专业,需要打造一支跨学科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学科交叉融合水平,并以灵活、多样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为微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发展环境。
在张炳文看来,目前,食品类微专业的设立是大势所趋,但因处于探索阶段,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很多高校将学习内容限制在校园内部、甚至是学院内部,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发展新需求,微专业建设应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微专业,比如打造研学基地、进企业实习等,发挥微专业的实际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