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2日的回声征集项目说明会中,来自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的高山告诉我们,“回声”对于整个视力障碍群体来说,其实是更生活化的,每天要用到很多次。例如对于盲杖的使用,无论是在地面上滑动还是敲击,除了直接的触觉感知以外,还要通过听到的回声来判断不同障碍物的可能性。如果路前方停了一辆车,就会听到一点金属的回声,而如果是一棵树,一面围墙,听到的回声会不一样,给人的距离感也不一样。
在没有拿盲杖的时候,视障者也可以通过打响指来判断前方空间的距离和方向。在训练新加入的盲人或后天失明的盲人时,高山和他的伙伴会做一些练习,让大家像玩小游戏一样,走到一堵墙前面,比赛怎么样在不碰到墙的情况下,如何离这面墙最近。这样的练习同样是基于回声对于日常辨别空间方向的应用。
你拍一,我拍一:跟随视障人士体验回声和城市空间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好奇并愿意体验在视觉受限的情况下,人如何用声音、声呐、盲杖或其他工具发出的回声,在城市空间内辨别方向,并把我们制造的回声录制下来,上传到回声线上征集平台,欢迎加入此次工作坊。
工作坊将由室内和户外两部分活动组成。在室内部分,我们将再次聆听回声地图专题内发布过的各种声音,并交流各自的感受;到了户外部分,视障参与者与非视障参与者将组成小组,体验在视力受限的情况下感受到的户外城市空间。从OCAT美术馆的公教空间出发,沿苏州河的河岸,经过桥洞和桥面,来到机动车忙碌的宽阔马路,最后回到室内。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将分工协作,通过制造和聆听回声,寻找方向,注意不要落下自己的同伴。回到室内以后,大家将互听彼此录到的回声,并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感受到的城市空间和声景。
2月28日(周日),下午2:00-5:00
地点:
OCAT上海馆(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公教空间及周边街区
报名入口:
活动带领者:
傅高山
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合伙人。主导并培养了中国第一个盲人广播团队、中国第一个盲人速录师团队,并将盲人非视觉摄影引进中国。2012年向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递交《一加一报告》,该报告是唯一一份署名的民间报告。2013至2015年,推动中国的高考为残障人士提供合理便利政策的改变。2015年至今,主导残障人在新职业领域的实践与运营,包括盲人从事呼叫中心岗位,以及残障者从事AI数据标注等。
苏杭
孙奇芳
罗天瑞(TerenceLLoren)
住在上海的美籍录音师,也是BivouacRecording厂牌创始人。Terence从2008年开始录制上海的声音,包括城市环境声和人声,并将上海的城市变迁、变迁中的人物面貌,以及都会区域接近自然的地理,透过收录的声音,长期呈现在“与沪成长”项目中。2020年6月,Terence录制了外滩海关大楼内的钟楼回声。
朱纪蓉
策展人,上海笛德侯文化实验室(DiderotCulturalLab)创办人,“回声征集”项目组成员。朱纪蓉为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博士、前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曾任职台北市立美术馆展览组、台北市文化局、诚品书店等文化机构。笛德侯文化实验室致力策划特殊的选题与内容,以为华人社会、国际社群创造有意义、有意思、有温度的展览。
沈健文
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编辑,“回声征集”项目组成员。
吴雅琼
回声地图——声音暨影像线上征集
策划组:朱纪蓉、沈健文、袁璟
顾问:殷漪、王婧、施瀚涛、TerenceLLoren、BeatHchler、ChristianZeh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