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2020年报和2021半年报,很多公司根据新收入准则,将销售费用中的运输费挪至营业成本,导致前者大降后者大增,为了与之前对比,下文所有涉及营业成本或销售费用的,都做了反向调整。
如下表格,是我近期从地图里搜的各省休闲卤味门店分布。搜索软件有一定误差,故不用纠结各省数量的准确性,注意相对高低即可,同时我参考了财报、百科数据(仅久久丫)。
如下是2013年以来的绝味门店数与单店指标。
排除线下生意受疫情影响大的2020年,从2013年到2019年,绝味的门店数增长了1倍多,而单店销量基本是稳定的,同时单店收入大约年化提升5%左右,而单店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则基本稳定,从而带来了单店净利润约10%的成长,共同成就绝味总净利每年约20%的成长。这说明:
1绝味的门店扩张目前是良性的,并没有出现单店收入下滑这种由盛转衰的迹象。
2绝味在采购和生产上的规模效应一般,这也是初加工行业的普遍特点,他们不具备白酒或调味品等深加工行业的边际成本下降。绝味的单店利润增长主要来自营销优势下的提价权。
分析了绝味的优势,再来看绝味的空间。以绝味渗透较好的湖南、江西为例。去年11月中旬,我在高德地图搜索绝味店铺,总结出如下规律
核心区面积参照高德地图,主要是楼房、车辆、道路密集的市辖区。从上图可以看出,绝味店铺与人口数量关系不大,但基本是每平方公里2家左右。即正好方圆700米的区域有一家,直觉上我们也很少超过这个距离去买卤味。
综合地图中店铺分布、目前单价、居民收入分布等信息,有如下结论:
1华东华南:仅产业圈核心城市渗透较高,仍可提高密度(要考虑久久丫在本地区影响)。非核心圈城市渗透较低。
2中西部:除湖南、江西外,仅做到强三线城市核心商圈及二线城市的渗透,其它小区大多没覆盖到,弱三线城市覆盖很低。
3居民收入提高后,高单价的可选消费增长更快。
周期估值方面:在2020年低基数上,2021前三季的恢复性高增长,这种高增速不可持久。扣除约2.7亿的投资收益,预估2021年净利润约10亿。年化增长20%左右,合理PE25倍,目前市值约334亿。
如下是其门店数与公司/单店的收入/利润增长情况。
2从自营为主迅速转向加盟为主后,冷链厂店衔接、店铺管理和食品安全保障、营销对接等是否顺畅。
2021年中报与2019年中报比,收入只有后者9成,净利表面略超,实际扣除融资成本后经营利润只有其8成多,主要靠2笔非经常项目(非经营特殊项目和联营合营公司近0.7亿),仅2017年中报6成不到。目前125亿市值,按历史最高业绩约13倍。按当前净利估算,动态PE30倍。关键看能否实现长期业绩突破。
劲仔是其2020年底上市前后我就开始跟踪的企业,跟我的感觉很好,无论小鱼还是豆干。小鱼酱香味有嚼劲,香辣味辣得过瘾,麻辣味辣度适中,糖醋的孩子们也喜欢。豆干外韧内软,口味也很丰富,香味比好巴食浓,比乡乡嘴自然。北京的很多家庭便利店我也看过,劲仔铺货较多。线上论小鱼单品,也是卖的最好的。
但去年夏天对华北华中华东7城100个终端的调研,让我有了一些意外的发现。如下是我的统计结果。
劲仔小鱼在华北、华东的优势都较大,华中则明显弱势。在湖北湖南,劲仔是比较弱势的,份额明显少于当地区域品牌。从更大范围看,便利店的散装小包鱼,劲仔的价格与其他品牌一样,都是一包12g1~1.5元不等,日期不比别人新,口味也没有超过大多数品牌。另外,全国连锁的便利店、大卖场,劲仔还受到浙江温州的香海和零售商贴牌产品的冲击。湖北和湖南北部是湖泊密集之地,浙江温州靠海,都有靠近原材料产地的优势,零售商贴牌则是发展壮大的自然扩张行为(后向一体化)。
豆干的份额更分散,即使十几年前就到处都有的品牌好巴食,也只获取了不到5%的铺货率呢?豆干的原材料大豆很便宜且分散,运输也比小鱼干这种动物制品限制条件小,不易腐烂。所以豆腐生产遍地就是,很多大卖场、批发市场都有自己做的豆腐。
劲仔近两年还继续进入了一样分散的(鸭)肉干行业,来看下劲仔各块业务的成长。
目前的改善点,是从终端观察到,劲仔已大量采用深海鱼干,同时设立了一家肯尼亚公司,用于鳀鱼干采购和加工,可能利用份额大的采购优势,使成本下降竞争力加强。风险点则是豆干、肉干的加码,以及再次增发的股权稀释可能。
个人感觉,劲仔的优势主要在于品牌,弱点在于初加工、原材料分散(大豆鸭肉和淡水小鱼)和距离远(深海小鱼)。对劲仔来说,设厂在江浙沿海,就近加工,利用长江水运优势分销至全国,放弃竞争更激烈的豆干、肉干业务,可能才是上上策。
目前处于收入增长低点,加原材料上涨,毛利率短期受损,当前净利润下降。长期看净利润率约13%左右。正常看21年收入10亿,按长期净利润率算1.3亿利润,实际约0.8亿,市值38亿,两种口径算PE约30倍和47倍。
如下是我去年6月对有友各产品铺货率的统计,仅涉及华北华中华东7城。
但是个人调研的终端毕竟有限,难免以偏概全。最关键的是,不同类型的终端铺货差距很大。
经过我长期的观察推测,有友在连锁终端铺货更多的原因,不是零售商主观上更愿意与全国品牌合作,而是这些店本身更多出现在一二线城市,或购物中心、产业园区、高端小区附近,本身就是面向更高收入的人群,他们更喜欢去这种体验好的便利店,自然更愿意选择知名度更高的凤爪,并为此支付更高的溢价。
不重视研发(应该是不重视激励的结果),让有友错过了非辣小包装、虎皮、脱骨这三大发展方向。我去年调研看到,王小卤主打虎皮兼顾脱骨,永健也有一些终端卖虎皮或脱骨凤爪。而有友基本没见到虎皮,脱骨网上评价也很差,水比较多。
这应该是有友近些年增长无力的原因,仍然在吃老本。猪皮偏硬、竹笋筋的问题,也限制了他们的衍生品增长。
财报确认了对上下游竞争力都有优势,但在流失,收入也是长期起伏。
应收预收长期在收入的6%、3~4%来看,说明对下游经销商弱势但好在稳定。主要缺点是,最近3年毛利率持续下降,且2019和2020年,单价同比下降,营业成本上升。
从产品介绍来看,西麦基本采用澳洲燕麦片,由此可见,西麦对上游不能控制原材料成本,对下游还得忍受单价下滑,即对上对下都很弱势。怀疑因为燕麦片来自西方,所以消费者更认西方品牌,就像啤酒、红酒、奶粉一样。
按往年四季度净利比例估计,2021年净利约1.3亿,市值35亿,动态PE27倍。
从2016年到2021年上半年,葵瓜子与其包含的蓝袋系列同步增长,坚果系列除了2020年可能是疫情影响增长略有减速,其它年份都是增长最快的业务。而其他业务则是逐渐收缩的。
蓝袋系列在近几年增长越来越慢,排除18年新推的海盐味(当年0.5亿)、19年新推的藤椒味(当年1亿),蓝袋原有口味的增长减速更是明显。而蓝袋增长一慢下来,整个葵瓜子增长也接近停滞了,比如2021上半年同比看。商超等终端看,蓝袋一般比红袋量少1/3,价格贵50%,仅仅是瓜子可能品相略好一些,多个核桃味或焦糖味,性价比是比较低的。所以蓝袋仅达到葵瓜子的3成左右就增长缓慢,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更多的用户还是愿意买红袋系列。
近五六年来,预收应付比应收预付大不少,总体竞争力不错。但2020年与2021年前三季度的预收、应付都同比下降明显。从17年开始,公司除瓜子仁、豌豆、蚕豆外的综合果仁、其它系列都是增长最快的。后两者的毛利率分别为30%与30%~22%,而前三者的毛利率都是40%左右。
甘源从竞争力强但饱和的业务,进入竞争力弱增长快的综合果仁等业务。2020年净利润净利1.8亿。2021年处于收入增速低点,营业成本大涨导致前三季净利润下滑约4成,即使考虑后续提价带来毛利率修复,年化增长能有10%就很不错了。市值56亿,按净利润率不变的理想利润估值约27倍,静态PE约31倍。
2019和2020年业绩大增,2021年前三季度大降。按长期净利润率,2021年理想净利润2.6亿,实际1.1亿,市值86亿,两种口径PE分别为33倍和78倍。
2013~2019年,收入从12.8亿逐步下滑至6.9亿,净利从0.8亿逐步下滑至2018年0.3亿,209年回升至0.8亿,20年又再度大幅下滑、2021上半年亏损。目前市值15亿,按利润上限约15倍PE。
淘汰池:洽洽食品、有友食品、西麦食品、亲亲食品、盐津铺子、甘源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