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04.18
远古历史
三苗
史记。楚世家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熊绎生熊艾,熊艾生熊,熊生熊胜。熊胜以弟熊杨为後。熊杨生熊渠。熊渠生子三年。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後为熊毋康,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熊勇十年,卒,弟熊严为後。熊严十年,卒。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於郑。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仪立,是为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蚡冒十三年,晋始乱,以曲沃之故。蚡冒辏洹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武王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彊,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熊畑立,是为庄敖。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是为成王。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十六年,齐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桓公数以周之赋不入王室,楚许之,乃去。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三十三年,宋襄公欲为盟会,召楚。楚王怒曰:“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遂行,至盂,遂执辱宋公,已而归之。三十四年,郑文公南朝楚。楚成王北伐宋,败之泓,射伤宋襄公,襄公遂病创死。三十五年,晋公子重耳过楚,成王以诸侯客礼飨,而厚送之於秦。
三十九年,鲁僖公来请兵以伐齐,楚使申侯将兵伐齐,取穀,”置齐桓公子雍焉。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上大夫。灭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
夏,伐宋,宋告急於晋,晋救宋,成王罢归。将军子玉请战,成王曰:“重耳亡居外久,卒得反国,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固请,乃与之少师而去。晋果败子玉於城濮。成王怒,诛子玉。
十三年,平王卒。将军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当娶也。”欲立令尹子西。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义。子西曰:“国有常法,更立则乱,言之则致诛。”乃立太子珍,是为昭王。
昭王元年,楚众不说费无忌,以其谗亡太子建,杀伍奢子父与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嚭及子胥皆奔吴,吴兵数侵楚,楚人怨无忌甚。楚令尹子常诛无忌以说众,众乃喜。四年,吴三公子奔楚,楚封之以扞吴。五年,吴伐取楚之六、潜。七年,楚使子常伐吴,吴大败楚於豫章。十年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吴兵之来,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夹汉水阵。吴伐败子常,子常亡奔郑。楚兵走,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吴人入郢。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
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於鄢。其秋,复与秦王会穰。
简略:《史记·楚世家》“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不详,但可知尧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蛮集团的居地范凿在洞庭、鄱阳湖之间,北界在伏牛山南麓,包括了整个南阳盆地。
基本介绍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三苗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张德萍的译注:「欢兜曾举荐共工,尧说『不行』,而欢兜还是试用他做公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举荐鲧去治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过后却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想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大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都悦服了。」这也许就是三苗被迁的原因,也是历史上对三苗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禹败三苗
距今4000多年前,华夏集团黄帝的后代,经过长期争战,先后形成了以尧、舜、禹为领三苗袖的北方部落联盟,为掠夺财富和奴隶,与南方苗蛮集团的三苗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开始,尧在丹水(今陕、豫、鄂境之丹江)打败三苗,三苗不服。舜时,为伐三苗,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一面大习武事。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但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
历史发展
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内,自汉、唐以来,就有很多以危为姓的人家,根据历服装代学者的考证,他们都是苗族的后裔。东汉学者王符所著的《潜夫论》上说:「危氏,三苗之后」,正是这个意思。苗族又称为三苗或有苗,自古以来就遍布于现在的四川、云南、西藏、贵州、湖南、广西及琼州等地,与汉人毗邻而居,关系非常密切。
《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由《舜典》的这些文献看来,古代的三苗本来是痊于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如此看来,苗族的历史跟汉族一样的长,源自苗族的危姓中国人,的确足以自傲。从四、五千年以前便居住于江南一带的苗族,后来虽然陆续播迁到其他地方,并且先后以族、族或黎族的不同面目在历史上出现,但是,有许多苗族后裔仍然停留于老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后来危姓的人士的主要聚居于江西一地,就很容易解释了。
江西的苗裔危氏,经过长时期与汉人在生活上的打成一片,到了唐朝末年,便开始与汉人分庭抗礼,纷纷在各方面出人头地。在后梁和吴越的朝廷上扬名亲的危全讽、危存昌兄弟,以及危存昌之子危德昭,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宋代的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兵北虏,江西光泽地方发生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就是有一位叫作危翁一的老樵夫,竟然在痛器了3天3夜之后,骨立而死。
元末明初,在我国学术界又出现赫赫声名的危素。要研究中国历史,「二十四史」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文献,而二十四史之中,宋、辽、金、元四史,就有危素的手泽,他对于传统文化的贡献,不言可喻。根据史载,他是江西金人,早年在元室的朝廷上,就由于参加《宋史》、《辽史》和《金史》的编修,而深负时誉。到了明代,他又与宋濂同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危素治史的严肃态度,十分值得后世学者效法,据说,当他修纂《元史》的「后妃列传」时,由于不信任手旁的现成资料,曾经特别买了许多食物送给一些白发宦官,设法获知了实际的情形,然后才下笔写书,一点儿都不肯敷衍马虎。
三苗国的起源背景
尧、舜、禹时代主要有对三苗的战争。
早在距今6000年前后,三苗部落迅速发展,打开了北上中原的道路。而在中原地区,涿鹿之战后华夏部族战胜东夷,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活力,开始沿三苗部落北上的道路南渐。河南南阳地区是这一交通线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原部落与三苗部落争夺之地,伐三苗的战争正是围绕着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展开的。
三苗部落也是一个兴旺发达的部族共同体,包括很多氏族部落进入英雄时代以后,也建立了一批部落联盟和若干范围更大的联合体,其中最著名的是与中原部族集团进行了多次战争的三苗,因此在载籍中,"三苗"这一用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一是泛指苗蛮集团,一是指其中曾与尧舜禹作战的一支。《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不详,但可知尧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蛮集团的居地范凿在洞庭、鄱阳湖之间,北界在伏牛山南麓,包括了整个南阳盆地。
苗蛮集团的强大和参与中原逐鹿的势头无疑使黄河流域部落共同体的首领们感到了威胁,所以开始连续发动了对三苗的战争,以解除威胁、进而夺取有利于南下发展的交通要冲,这是尧舜禹伐三苗的根本原因。
尧舜禹伐三苗战争的起因主要见于《尚书·吕刑》的记载,其中提到,"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文中列举"三苗之君"的罪状是不敬神灵而作五刑残害百姓,道德沦丧,背信弃义,反复诅盟。无辜受戮的百姓求告上帝,上帝因闻不到祭祀的馨香,只有滥用刑罚的一片血腥而震怒,所以尧哀怜人民的苦难,用武力遏绝"三苗之君"的暴虐,并使他永无后嗣。这虽然标榜伐三苗是替天行罚,却曲折地反映了苗蛮集团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如社会分化的抽剧,社会矛盾前尖锐化,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习惯法已被抛弃,原始宗教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记载和考古发现所揭示的三苗社会文明因素的成长已走到黄河流域前头的现象可相印证。同时也透露出在南北部族集团的交往中,三苗屡屡破坏和解盟约,在交战中,北方屡屡处于被动,早已感到了三苗的威胁。所以三苗社会矛盾尖锐化,成为尧舜禹伐三苗一举将其削弱的契机。
三苗的领袖人物参与过中原权力之争。如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还传说"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山海经》中有一条河叫“丹水”,即丹江,根据“山水阴阳,水北为阳”的理论命名丹阳。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帝尧逝后,舜将帝位让于丹朱,并为尧守孝三年。三年后,丹朱为政不善,还位于舜。】,都反映了在尧的联合体议事会中或他的近亲氏族中,曾有权力之争的失败者,远遁丹水之浦,充任了土著的领袖人物。但在这种情况下,"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显然进一步构成威胁,这应是尧舜禹伐三苗的直接诱因。
影响和意义
尧舜禹伐三苗的战争最终以黄河流域部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随着伐三苗的胜利,河南龙山文化进入南阳地区,不仅解除了南方的威胁,还打开了中原文化南下发展的通途,对于后来中原王朝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伐三苗的战争进一步体现了原始战争性质的转变,不再具有血亲复仇的动机,而是为了夺取适宜生存和发展的战赂要地而进行的征服战争,战败者宗庙被夷为平地,祭器被焚毁,战俘及其子孙世代沦为奴隶,即所谓"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不夷于民"。这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最终破坏旧的氏族制度,推动了夏王朝的诞生。
古三苗之谜
今天,尽管苗族三大方言区的分布状况,提供了解读苗族族源的重要依据,但,古三苗就是今三苗的先人吗抑或今三苗为古三苗的自然延续这是大有疑问的。史家对三苗、九黎关系的梳理,其历史渊源的混乱模糊,则显而易见。
中国古代,尤以秦汉前后,记载有三苗的文史文献达数十种,但古人所提示的,仍然是距离它们近两午年之遥远的模糊史实。何况,这些繁杂的文字资料,又被置放于两千年后的现代文明背景中,今日苗族现状和全新的地理座标,就难免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目光和思维。
这里有一个主体错位的问题。
古人议及三苗,研究起来,大体是以上古伏羲氏后裔的"苗"、"有苗"--今天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的先祖作为主体对象;今人讲苗族,无不以"九黎、蚩尤"之裔的黔东南中部方言苗族为主体。故而主体的错位,诸家对三苗的研讨莫衷一是,便有"丹江说、南蛮说、江淮荆州说、洞庭彭蠡说、西裔说、南海说"。
其实,上古苗族历史的研究,"九黎蚩尤"从未被贯以"苗","有苗"的称谓。苗族三大方言以独有的芦笙文化为其共源,却彼此不能够用语言沟通,这已经是相当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东方九黎是现代苗族的主体。但它决不是西部方言"苗"、"有苗"的源出。理解这一点很有必要。
本文在古史文献的基础上,以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的芦笙文化为参照,对古三苗之谜作一番追迹求踪的解读,以求教于方家。
苗的起源
传说,甘肃南部西北的积石山是远古"苗"、"有苗"的源出,也是今天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祖先的发祥地。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名为苗民。郭濮注:三苗之民。"
《神异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苗民。"
《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出昆仑。""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郭濮注:昔尧以天下为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
《书禹贡》:"河导积石。"
另外《大荒北经》:"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有阳山者、顺山者、顺水者出焉。"讲出此积石为禹导九河,黄河顺而流出的积石。又叙"有始州之国,有丹山,此山出丹朱也······有毛民之国,其人面体皆生毛,依姓食黍·····帝(舜)念之潜为之国,是指毛民。"
中国古代的氏族部落很多。《史记》、《尚书》称:"夏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汤受命,号称三千。""武王观兵孟津,还余八百。"所以,古史指证的积石"三毛国"、"三苗国"、"三苗之君"、与现代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史前积石相对今日积石显然相当模糊,但大体上是不错的。今日积石山与青海交界,是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民族自治县。东北距兰州约一百公里,北距黄河二十公里,丛山之间是刘家峡水库,有大夏河、洮河由南向北贯通其黄水冲积平原而注入黄河。
再放开观察积石山的目光:黄河其北,洮河其乐,西面是"禹导积石"的积石山峡谷,黄河出昆仑骤然转弯,深谷若削,在今天青海循化境内。南面是阿尼公洪大雪山的西秦岭向西环绕,止于青海湖。山地与平原之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作为一个民族的发祥地,自然条件非常理想。例如,积石山以东四十公里是临夏,古称河州,就是近代西北回教的圣地和大本营。②
自然条件的优越,正如《西山经》所言:"积石之山······是山万物无不有焉。"远古的苗民,就是这块丰茂肥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黔北西部方言苗族《芦笙古歌》唱道:"从前,黄河十二岔,我们苗家十二支,六支住在银大坝,六支住在金大坝······天不热,地不寒,雨不多,水平静,山青翠。庄稼若箐林,牛羊布满山,苗家有吃又有穿。"③
这正是中国史前史新石器晚期的仰韶彩陶文化时期,这时原始人的生活已进入畜牧兼农耕阶段。专家曾在甘肃马家窑发掘出猪、狗、家畜以及大量的野牛、野鹿遗骨以及丰富的彩陶残片,"毛民之国······依姓食黍"。黍、高梁,在《威宁苗族古书》的传说中,苗民最先住在山上,以竹果为食,故生活艰苦,后来下到河边找野菜,见到一种有杆植物结红颗粒,便采来充饥,此即后来的高梁。
今天,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有:红苗、蓝苗、白苗、花苗、青苗等色彩服饰不同的支系,在古代,这些氏族部落聚族而居,"其为人相随",性格平和好客,渔牧打猎,种红高梁为食。这也是《左传》所言伏羲氏末期"三苗"在母系对偶婚焑神农错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提供了今日苗瑶为上古黄河流域上著原生农耕氏族的证据,其农耕文明已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民族文化的最高阶段是宗教的产生。"④古三苗的芦笙文化对祖宗崇拜祭祀仪式的形成,完固了民族精神的聚合力,以此可解读数千年业,苗瑶以独特的生存形态存在,其民族文化很难被外来民族所同化而流失的原由所在。
战于丹水之浦
《吕氏春秋·恃君览》:"尧战于丹水之浦"。距今约四千余年,解读"战于丹水之浦",对于研讨川黔滇西部方言的迁徒是一个关键。
时期是伏羲氏末期出现母系对偶婚烟的时代。这种制度下,不管真正的血统如何,只以主要的妻的生育为直系子女,如《史记·索隐》:"尧娶·····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又称:"尧只有一子曰丹朱。"与母系血统的继承相适应的是母系财产的继承。所以,规定了男子出稼、女子娶夫的习俗,例如,丹朱稼有扈氏。
这是一次华夏炎黄集团对并非华夏的伏羲氏部落的军事征服。黔北西部方言苗族来抢两三次都被苗家打回去,就恨我们苗家。带来大批的夏兵,把苗家的财产抢光,烧我们苗家的房屋,杀我们苗家的领袖,杀我们苗家老百姓,霸占我们苗家的田,霸占我们苗家的土·····血跟沟流、血跟沟流,我们苗家的天已经完了。"
同为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的《威宁苗族古史传说》一书,也有"苗家住金坪坝、银平坝、铅大坝"。敌人乘七十只独木舟,七十对大板船渡江来攻,作了七层包围"等等相应的古史传说。
马雚兜的解读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这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马雚头,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马雚头。鲧妻士敬,士敬子士敬曰炎融,生马雚头。马雚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有头之国。熟濮注:地所宜黑黍,皆禾类也。"
又《大荒南经》:"赤水出昆仑山。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熟濮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
史料上关于兜的记载相互繁杂,解读不易。马雚兜,又作马雚头,欢头,浑沌,或说为三苗之君,三毛国之君。不妨先以"颛顼生马雚头,马雚头生苗民,苗民厘姓"来作一番推论。
上古之代对偶婚姻,"知其母,不知其父。"又,男子出嫁,父子不同姓,故"尧、有虞氏","丹朱、有扈氏"《竹书纪年》载:颛顼的母亲"感星光而生颛顼高阳。"《山海经》"马雚头······厘姓。"《三苗考》引证郝懿行:"厘与僖同,黄帝二十系中第九支即头。"又:《国语》、《鲁语》:"有虞氏祀黄帝而祖颛顼。"所以说,马雚头是黄帝、颛顼的黄帝的。"
另外《左传·文十八》:"黄帝氏有不才子······谓之浑沌。杜预注:即马雚头也。地鸿黄帝也。"
《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浑沌。贾逵注:帝鸿黄帝,其苗裔马雚也。"
马雚头之国,"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古人以昆仑为西五母神仙的居所,为赤水、黄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的发源。《淮南子·地行训》:"(昆仑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弱水······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故而。《山海经》中的"海"、"海外"及:"马雚兜放逐崇山、自投南海"指的就是北昆化之南的今日青海湖。以马雚兜"有翼、食海中鱼"来类推,马雚兜氏族的聚居地应当在今天的湟水,即青海湖以东,积石山黄河西北的西宁谷地。
《山海经》"马雚头人面鸟喙,那是原始图腾氏族文化的表意。"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马雚兜会造船,在青海湖上捕鱼,船有帆,随着风帆船在湖面上疾行。湟水、西宁谷地高寒,庄稼与积石有苗故土种植的红高梁不一样,因气候原因只出"黑黍,(黑高梁或青果类。)另外,还在谷地草场放牧牛羊,"食肉"。
马雚头既为黄帝之裔,又为何为"三苗之君"更何以率"有苗之民叛入南海"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尧的帝位不能传给丹朱······也不是丹朱是十恶不肖的儿子,事实上是氏族评议会不能再举丹朱。而丹朱也嫁给别的族去作好婿去了。"尧战丹水,依靠边马雚部落,征服了积石山"有苗氏",马雚头做了三苗的君主,封子丹水,丹朱嫁给了有扈氏做了女婿。
丹朱对于父亲尧并没有继承的权利。所以,在华夏联盟议事大会上,"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爆发了异常激裂的斗争。
古史传说:"舜传贤"并不可信。
《汲冢竹书》"舜篡尧位,立丹朱诚,俄又夺之。"
《路史·发挥》引《纪年》:"末德衰,为舜所囚。"
《竹书纪年》:"舜囚,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如此非常状态下,《山海经》"······帝念这潜为之国,是此毛民。"这里的"帝",便是篡位后的"舜",他对之子丹朱在积石三苗封地的一举一动非常不放心,总以为"三苗之国"隐藏着反对他的阴谋,便称苗民为"潜为之国"。
鉴于各个氏族部落首领间的利益冲突,马雚头以武力作后盾,在华夏联盟议事会上坚决反对"舜篡尧位"的合法化。对立矛盾交炽的结果是双方付之以武力。《荀子·议兵》上说"尧伐马雚兜",其实不是足信,而是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
战争似乎相当惨烈,死伤很大,积石有苗氏族部落利用了使自己可能重获自由的机会,积极地投入了情况马雚头与舜的军事行动。战争失利,积石山被舜的军队战领,马雚头率有苗之人渡过黄河,"叛入南海",向着青海湖方向败退,直至战争完全失败。
舜惩办失败者,将马雚头"放逐崇山","马雚头自投南海而死。"《山海经·海外南经》"郭濮注:马雚头尧臣,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以其子居南海而祀之。"舜所谓的"怜之",不是真的怜悯宽恕,实际上将马雚头家族全部流放到了荒凉的青海湖。
同时,舜,这位传以贤明而一统一天下的帝君,并没有打算放过曾助马雚头"反叛"的有苗之民,于是采取了中国古代社会极其罕见、残忍的非常手段,将一个庞大的氏族部落整体流动-"窜三苗于三危。"
窜三苗于三危
传说舜的时代,生产力最高、战斗力最强,所以自始就表现着对其部落的优势。他战胜了"共工"、马雚兜、"三苗"、"鲧"等氏族部落。战败者的耕地被夺取,人口被俘虏作奴隶,或被驱走流放,或成为提供税贡的从属。这时,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国家诞生的前夜。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马雚头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从而实现了军事优势的统一大治。
《孟子·万章》:"杀三苗于三危。"
《地道经》:"陇西郡首阳于三危,三苗所处。"又云:"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今天的陇南地尚存伏羲庙遗址。
《河图括地象》:"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与汶山相接······黑水出其南。"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徒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通典》:"沙洲昔舜流三苗于三危即其地也,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
《诗地理考》:"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地。"叠:叠山;宕:今宕昌。皆高山穷谷之地。
像古代犹太人被流放于巴比仑,有苗氏在夏兵的驱赶下离开了积石山祖先的故土,离开平原,渡过汹涌的洮河,被流放去了三危的崇山峻岭,开始了四千年苦难的迁徒历程。
岁月流逝,不变的是三苗后裔对其民族发源地--黄河边的各石故圭的怀念之情·····。今天,川黔滇西部方言的丧葬仪式有《指路芦笙》,要引导亡灵回归祖先故土。"他要带上一只管时辰的公鸡,背上驽,拿着宝剑、虎伞、穿上火麻鞋、圆底花鞋·····他要过清水河、浑水河;过水溏、血溏、要爬雪山·····"⑥1991年底,贵州省民委组织了川黔滇方言民族文化考察,在云南文山州、红河州收集到了一首《指路歌》:"你要去见祖宗,从老家(指南方)往前走,不走日出的地方,也不走日落的地方,只能往前走,前面又有一座积雪的大山,你必须踏着雪翻过去。下面是平原,你的祖宗就在那里。模糊而条理清晰的地理座标,提供了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从北向南迁徒的信息。歌中大雪山,应当是古三危以南今天洮河与白龙河之间高达4811米的叠山,终年积雪,树林懋盛,山势重叠,因而得名。其白雪高寒,是难以抹去的民族残留记忆。
"我们苗家的天完了!我们不愿跟夏人当奴隶!"黔北西部方言苗族史诗《流离迁徒芦笙》这样吟唱:"那些夏鬼,抢光了我们苗家的财物,烧我们苗家的房屋,血跟沟流,血跟路流。我们苗家没有住处,我们苗家没有立足之地。有个首领这样吟咏:别人有家,我们有苗氏没有家,我们象铁鹞子和燕子去游荡天涯。"
迁徒的不归路充满着苦难。"各个村寨扭成一路,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手拉着手我们去渡河,手牵着手我们翻山越岭。他们把首领的吟唱编成芦笙来吹,拿这首芦笙来照应。你吹,我应;我吹,他应;起程的时候吹,在路途中吹,住宿在哪里也要吹。"
舜流放三苗,"以易其俗",强迫苗民改变服饰、芦笙、语言等苗文化,但遭到了苗民的抵制。这方面的史实,也在黔北《芦笙史诗》中反映出来。
"我们讲苗话,夏人要咒;我们吹芦笙夏人要骂;我们穿麻布衣服夏人也要乱叨;苗家穿裙子夏人也要乱造。我们苗家伸不起腰,我们苗家抬不起头啊。"
分北三苗
分北三苗的"北"字可作"甄别"解,又作"背,留善恶去。"讲舜命官员对三苗进行考绩,针对其君臣表现实行所谓"五流三居"的分散瓦解政策。
《帝五世系》:"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于戚而午之,有苗请服"。
《吕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是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三苗乃服。"
《荀子·赋篇》:"干戈"不用三苗服。"
"五流三居"。针对三苗氏族部落极多,支系纷杂,分布有远有近,有亲有疏的状况,史前文明的政治手段来处置苗民的方法拟已不少:有"窜",有"施象刑"有""宅"或安插;有"丕叙",大张齐鼓的声讨,或使之就范······内部的分化瓦解,"不令相从,善恶明",进一步削弱了三苗的力量。
《正义》曰:"前流四凶时,三苗之君窜之西裔更绍其嗣,不灭其国,舜即政之后,三苗不复从化,是暗当黜之,其君臣有善有恶,舜复分北流其三苗。北,背也。善留恶去,使分背也。"又云:"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或夺其官司爵,或徙之远方。升其明者,或益其土地,或进其爵位也。"
被"五流者"为"暗":愚昧、糊涂、凶顽、复不从化。于是,三苗之中的大部分氏族部落又面临舜的军事挤压被迫离开三危,向东南,渡西汉水,翻过三危以南,西秦岭终年积雪的叠山以东的徽(县)、成(县)盆地,再渡过嘉陵江上游而进入汉水流域。
而那些未随大部迁徙的"三居"者,则与当地羌人融合,演化成了中国古代的"羌"。古克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那断然是不错的。
禹伐三苗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地图》(一九五六·沈阳师范学院)关于公元前21-前16纪纪夏代各氏族活动的区域地图上,有苗氏的活动区域被标定在汉水流域。这基本上是"分北三苗"、"五流三居"后有苗氏向南迁徙后的概况。
"禹攻三苗而东夷之兵不起。"这表明禹征东夷在其后,为免除心腹之患,先以"苗顽弗其工",不尊王,不纳贡为由。大集诸侯,宣布对有苗氏的战争。
这应当是在舜死后发生的战事。华夏母系氏族联合军务酋充任,又为舜、禹舜死,又推选益补两头军务酋长制。如尧、舜两头。尧死,选举禹充任,又为舜、禹;舜死,又推选益补充,又成禹、益两头。故而,对三苗的战争初期失利,"三旬苗民逆命",禹重新班师振旅,"益赞于禹",表示了对战争的支持。
对有苗氏的战争非常残酷。
《古本竹书纪年》:"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夜不出"。
《随巢子》:'昔三苗大乱,龙生于苗,犬哭于市。"
《论衡》:"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金匮》:"三苗之时,三月不见日"。
血流遍野,几无人烟,战争的惨烈,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墨子·菲攻》:"后乃遂几",三苗衰亡。自此,史书上不再有关于"有苗氏"的记载。
禹子夏后启,对另一位军事酋长羿有扈氏进行征计,大战于甘,将战,作《甘拆》。······"逐灭有扈氏,天下咸期"。以子承父位,建立父本位概念的奴隶制国家。甘陕为史前文明的午台,故《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仵九代。
夏被殷商灭亡。两百多年后,周武王集诸侯于牧野,灭殷。《尚书·牧誓》、《后汉水·西羌传》载有"予"人的参予论功行赏,苗民熊绎受封于楚之丹阳(今秭归)。
再分析,成汤伐夏之际,《史记·本纪》:"夏不怀德,以武伤百姓",所谓失其民,失其心,血海深仇,有苗氏必有闻其声而参加讨伐桀者,只是古史上无文字可传,后人不知。
古史再无"三苗"记载。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地图》上,朝着南方迁徙的苗氏出现在公元前11-前8世纪的西周王国的地图上,以"予"的部落形式被标定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间的长江以南广大区域,即今川南、黔北一带,已有两千八百年的历史。
九黎蚩尤三苗
"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就在海边边,天水紧相连。"九黎、蚩尤是约公元前4000年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古代氏族部落联盟,其流传至今的苗族古歌同样反映了历史的真象。兴于姬水的黄帝部聪明由西向东朝着黄河下游的平原发展,与九黎蚩尤冲突,最后在北京附近怀来的涿鹿之野将东方九黎打败。尤被擒杀,其九黎部落被迫离开黄河流域,向南方迁徙。
九黎蚩尤,制兵善战,威振天下,古史记载甚多,故不赘言。相传,殷商铸九鼎,将其图腾形象铸与鼎底······然而,古代巫风之盛,秦汉所封八神主:"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其兵主即为蚩尤。并建兵主祠以战神而祀之。明、清之际,川南仍存蚩尤庙。
蚩尤是苗族共同崇敬的祖先。黔东南苗族尊其"榜香尤"湘西苗族称"剖尤"、"绞黎够尤";而川黔滇方言苗族则直接称呼"蚩尤",与汉人相同。分析:九黎之裔的黔东南苗族自然不能对其祖宗直呼其名,乃人之常情:而西部方言苗族则因其祖源完全不同,则不必忌妒。民族的祖先崇拜可为一切宗教的根源。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在于有影响者,不必是完胜的英雄,如羿、蚩尤;也不必是同族的祖先,如对炎黄始祖黄帝。旧时川南蚩尤庙,因为古川属旧地受汉文化影响甚深,故而羌尤庙与其它巫风巫俗之神灵杂存,亦不奇怪。
传说九黎蚩尤"铜头铁额"、"主金"、"制兵驽",最早学会靓铜冶炼,为东方殷商青铜文化的先声。九黎精于铜,以此作芦笙舌片,洪皇响亮,对来自西北的西部方言苗族芦笙的改进影响至今。
至于湘西东部方言苗族的源出,因本人无史料可作研究,不敢妄言。但追溯盘瓠神话又有关于"犬"的图腾,则源于上古代盘瓠氏族部落主体是没有问题的。但史家以"犬"图腾指证为西周之际的西北"犬戎"则历史太晚,并不可人。疑为发源于今天河南伊水,洛水流域的上古共工氏的后裔,其氏族部落为农耕土著伏羲氏。《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荀子·议兵》"禹伐共工""禹逐共工",被西来华夏集团的军事征服而逐出故土,迁徙向南至武陵,古史称"五陵蛮"、"荆蛮"。
苗氏文化渊薮
近代蒙文通先生在《古史甄别》言:"中国古代文化,创造于泰族,导源于东方,炎黄二族后起,自应多承袭之,然现两族各有独擅之文化·····唯炎族较朴陋,而亦有其特殊之点可寻。"发源于西北甘南积石山,有苗氏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流离迁徙,世代口芦笙文化仍然表达了与东方九黎完全不同的华夏神话色彩。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关于族源的神话传产竟然与汉族"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完全一致,相对照之下,九黎之裔的黔东南中部方言苗族关于族源的传说则是"枫木是万物的始祖","蝴蝶妈妈怀十二个蛋,生出姜央(人祖)。"⑦
北黔《芦笙文化》开篇为:"盘古开天地。""洪水滔天······伏羲去西天取来火种。"伏羲女娲制人伦······。""夷羿除四害,制神箭,除魔日。"传说,芦笙文化便起源于伏羲、女娲。《世本》、"女娲作笙簧。"《风俗篇》:"伏羲作瑟,女娲作簧。苗家世代传叙:"勒努、都扭制笙鼓。"今天,川黔滇西部方言的芦笙依然保持着古代五音阶的原滋原味,苗族古歌芦笙以苗族的口语音色来吹秦、流传,演唱自由,故无高亢的音调解读很难,非本族行家难谙此中之道。
传说文王制八卦为周易。但八卦的形成到完善之间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它源于西北传为"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则是没有疑问的。今天,苗族使用保存的木卦、竹卦、确乎是四千年以前原始卦的形态,这应当是川黔滇西部方苗族原导于上故伏羲氏文化的"活化厂石"实件。
《山神经、西山经》"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两首马尾,其音勃皇。"笔者曾向黔北西部方言苗族专家马德光先生询问过其民族的原始图腾,回答:"不太明缭,但似乎有牛的形象,总之,对牛有种特殊的感觉······。"古代伏羲、神农氏的图腾为"龙身牛首。"这其状如牛的天神,或许便是史前史苗家起源时其民族图腾残留的记忆。有苗氏"依姓食黍",聚族而居,衣饰色彩鲜丽而怪异,"巫以歌舞以事神","其音如勃皇"。悦耳、洪亮的声音,那是芦笙在吹秦。
"积石山在甘肃夏西北,即唐述山,。"《水经注》:"黄河北有神山,每见神往还,俗人不悟神仙,谓之神鬼。"可以想见,有苗氏被迫流放迁徙去了三危,那残留未去的逃去了黄河北岸青海的崇山峻岭······若干年过去了,奇异的服饰和马背上飘动的身影,远远望去,应该是一种""神鬼的幻觉"。
央视十二台曾有关于青海的一支少数民族"土族"的报导。土族姑娘的衣饰刺绣花纹图案与今日黔北"红苗"、"红苗"的衣饰花纹类同,真是令人惊叹!希望有识之士进深入调查研究。
结语
禹对三苗发动灭绝性的战争,有苗氏衰亡,被迫离开汉水流域,向南进行大规模,大幅度的远距离迁徙,他们渡过"清水河",以分散的状态陆续进入了岷江之间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
今天,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妇女的衣裙重图案大同小异,基本结构大体一致;围裙从上到下的第一道白色横带表示浑水河(黄河),第二道较细的白衣横带表示清水河(长江),以下的细密花纹与山字型的刺绣图案,表示她们的祖先从北向南迁徙流离所经历的千山万水······。
三千多年来,这支饱受战争重创的民族再也没有出现过集中的氏族元老领袖,也从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和统一强大的整体力量,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以及民族内部的支系繁多、互不通婚,互不相率与散居的特点,使这支民族没有属于自己的区域领地,从而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与阶段矛盾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在历史上总是分别依附,从属于所在地的主要民族,在古播州汉化的洑僚杨氏土司、彝人水西安氏土声速和永宁奢氏的势力范围内,他们被役属,被当作战争的工具,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血与火的战争。
经过四百年前"土人存十之一、二"的平播战争,以及长达八年的"安奢之乱",岛。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印度支那局势的变化,十多万老挝苗民沦为难民,最后散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多个国家。中国苗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这处长达三千多年的迁徙流离是世界民族史上少有奇迹!
今天,川黔滇西北方言苗族仍然处于一种大分散、小聚居的自然状态,经自身的历史的漫长的迁徙苦难中被消磨、淡公而少为人知,更少有专家学者对其深入研究······但它仍然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芦笙文化,即便在现代商品化的浪潮中,受到冲击的民族文化,其流失速度已经不可避免的在加快。
透过历史的迷雾,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的起源与迁徙正在被重新解读,神秘的伏羲氏史前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苗学生研究铺展开了新的基石。
[摘要]祝融、蚩尤、三苗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与土著蚩尤部落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以后称谓,“三苗”为“祝融”与“蚩尤”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支族南迁后别称。
[关键词]中国史;古代史;三代史;民族史;神话传说;种族概念
作者简介:
邵炳军(1957-),男,甘肃省通渭县人,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中国古代囧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上海200444;
杨秀礼(1977-),男,江西省玉山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1
一、祝融八姓与陆终六子本事述略
(一)祝融八姓与陆终六子之世系暨族属
《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惟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大戴礼记·帝系》:“颛顼娶于滕坟氏,滕坟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纟呙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阝贵氏,产六子,孕而不粥(育),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阝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谨案:《世本·帝系》、《史记·楚世家》说与《大戴礼记·帝系》略同。《郑语》不言黎(祝融)族源,《大戴礼记》所列陆终族系为“颛顼———老童———重黎、吴回———陆终”,以陆终为重黎之侄、吴回之子;《楚世家》所列陆终族系在颛顼之后增“称”一代,又以“老童”(包山楚简第217号简“童”作“僮”)误作“卷章”,余皆与《大戴礼记》同,其所本当为《大戴礼记》与《世本》。《郑语》谓祝融之后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大戴礼记》谓陆终之后有樊(昆吾)、惠连(参胡)、篯(彭祖)、莱言(云阝人)、安(曹姓)、季连(芈姓)六子,《楚世家》则谓陆终之后有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芈姓)六子,三说有别。《郑语》韦《注》谓秃姓为彭姓之别,斟姓为曹姓之别,说是。胡厚宣认为祝融即陆终,[1]则祝融即黎,陆终即重黎。又,《郑语》谓“黎为高辛氏火正”,黎(祝融)与高辛氏(帝喾)之间为臣属关系;(1)则《楚语下》谓“(颛顼)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则黎(祝融)与高阳氏(颛顼)之间为臣属关系;(2)《大戴礼记》、《世本》、《楚世家》却谓重黎(陆终)与高阳氏之间为族属关系。文献中所谓臣属或族属关系,实际上所反映的是一种祝融氏与华夏氏之间的民族融合关系。
又案:所谓祝融八姓之“姓”与陆终六子之“子”,通言之,则为氏族部落之名号;析言之,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均为祝融(陆终)氏族部落集团联盟各氏族部落之族姓,昆吾、苏、顾、温、董、鬷夷、豢龙、彭祖、豕韦、诸稽、舟人、邬、郐、路、逼阳、邹、莒、无后、夔、越、蛮、荆等均为祝融(陆终)氏族部落集团联盟各氏族部落之族号。例如,《楚世家》谓陆终幼子季连为芈姓,楚为其后,则意味着芈为族姓而楚为族号;《郑语》载史伯称祝融八姓中芈姓的楚人为“荆芈”、“蛮芈”,则亦意味着芈为族姓而荆、蛮均为族号。《竹书纪年》述商代之事时所记族号有“荆”无“楚”,在周代甲骨文中则已经出现了作为族号的“楚”字。可见,作为族号的荆、蛮、楚三者有源流之别、早晚之差。后来,周人或以荆代楚、荆楚混称、荆楚连称,或以蛮代楚、蛮楚混称、蛮楚连称。可见,所谓“祝融八姓”是唐虞之际从祝融氏族中派生出来的八个支族,组成了强大的祝融氏族部落集团联盟,标志着祝融氏族进入了兴旺时期。(3)
另案:现存文献与考古材料可证,所谓“祝融八姓”(陆终六子)及其族系的传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芈氏夔国因不祀远祖祝融与始祖鬻熊而为楚所灭(僖二十六年《传》、《郑语》、《楚世家》),此夔子即祝融八姓芈氏楚国的别封之君;北宋晚年在今湖北省嘉鱼县出土的楚公逆鎛铭文曰:“惟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吴雷(回)钅父(鎛)”,楚始祖季连为陆终之子、吴回之孙,故楚以吴回为先祖;邾公钅力钟铭文云:“陆终之孙邾公钅力”,[2]曹姓邾国始祖安为陆终之子,故邾以陆终为先祖;包山楚简第217号简载:“举祷楚先老僮、祝融、鬻熊各一牂”,芈氏楚人以老僮、祝融、鬻熊为先祖;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春秋虢国墓出土的苏氏媵女之器铭文可证苏确为“己”姓,传世的两周金文亦证郐为妘姓、邾为曹姓、楚为芈姓(《金文世族谱》)。故祝融八姓之说是正确的。
(二)祝融八姓首领之职掌暨祝融之本义
《御览》七十六、《意林》一并载齐太公《武韬》谓“祝融氏”为“古之王者”,其说不确。高辛氏所任火正之官,本名黎,以其“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郑语》)、“能光融天下”(《楚世家》)又被高辛氏命之曰“祝融”。在第一代“祝融”黎因罪被杀之后,高辛氏又命黎之弟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楚世家》),则黎及其后裔被命之曰“祝融”者有多人。我们知道,“火正”的职掌为“司地以属民”(《楚语下》)、“掌祭火星、行火正”(《五行志上》),故《历书》裴骃《集解》引应劭曰:“黎,阴官也”;则在上古之世“火正”之职相当于殷周时期“太史僚”系主管祭祀之内官。
可见,古代囧文献中的“祝融”有三义:其一为氏族部落之名,因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十三年《传》)的上古之世,黎任高辛氏火正一职后,以“其功大”(《郑语》)而“列受氏姓”(昭二十九年《传》),被高辛氏又命其以“祝融”为氏族名;其二为氏族部落首领之名,昭二十九年《传》所谓“火正曰祝融”即是;其三为掌祭祀之官名,战国楚墓帛书“(祝融)奠三天……奠四极”即是。(6)
(三)第一代祝融黎暨祝融八姓支族之始居地
《大戴礼记》以陆终(祝融)为重黎之侄、吴回之子,《郑语》、《楚世家》则以第一代祝融与重黎为同一人;《大戴礼记》、《世本》、《楚世家》仅言“重黎”,而《郑语》则“重黎”与“黎”互见,则以重黎为黎。因为,“重”为穷桑氏(少皞)四叔(弟)之长,(7)任穷桑氏木正(句芒)之官;犁(黎)为高阳氏之子,任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官(昭二十九年《传》);则“重”为木正句芒之名,“犁(黎)”为火正祝融之名,则“重黎”当为“重”与“黎”之合称,而《郑语》、《大戴礼记》、《世本》、《楚世家》之“重黎”所指即黎(犁)也。故第一代祝融即高辛氏火正,其名曰“(黎)犁”(郑玄《毛诗谱·桧谱》);而第一代祝融名“(黎)犁”又与其始居地有关。目前我们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祝融部落集团原始居住地在黎邑的直接证据,但我们可找到以下三条佐证:
其一,祝融八姓氏族具有以所居地命名之传统。祝融八姓中己姓莒国之君无谥(文八年《传》、《世本》),(8)故以邑为别号(文十八年《传》杜《注》、俞椒《春秋左传平议》),皆其生号(张聪咸《杜注辨正》)。如僖二十六年《传》有“兹丕公”(据《春秋传说汇纂》,兹在今山东省诸城县北),文十八年《经》之“庶其”即《传》之“莒纪公”,成五年《经》之“莒子朱”即成八年《传》之“渠丘公”(据《清一统志》,渠丘在今山东省莒县北),襄三十一年《经》之“密州”即襄十六年《传》之“比公”,昭十四年《经》之“去疾”即昭四年《传》之“著丘公”,昭十四年《传》有“莒郊公”,昭十四年《传》之“庚舆”即昭十九年《传》之“莒共公”,均非谥而以邑名其生号,故“(黎)犁”当为邑名。
其二,第一代祝融所居之黎当在祝融八姓原始居住地的中心地区。我们知道,祝融八姓(陆终六子)的后代在夏、商两代曾经形成了昆吾、苏、顾、温、鬷夷、豢龙、彭祖、豕韦、诸稽、邬、郐、路、逼阳、邹、莒、夔越、蛮申、荆等一些重要的诸侯国。我们综合《左传》、《国语》、《竹书纪年》、《世本》、《史记》、《诗谱》、《汉书》、《括地志》等文献关于上述诸国始居地的记载可知,祝融八姓早期活动地区以今河南省濮阳市、新郑市为中心,北起黄河中游,南到湖北北部,环处中原。[4]
其三,卫之犁邑正好位于祝融八姓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哀十一年《传》:“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之“犁”,此卫之犁邑当为卫大叔疾之采邑。其地在今河南省范县境(江永《春秋地理考实》),距卫都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较近;而卫都帝丘最早为高阳氏之墟(昭十四年《传》),后又成为祝融八姓的活动中心,祝融八姓最强大的一支己姓昆吾、苏、顾诸国就长期聚居在这一地区(《世本》、《楚世家》、《括地志》)。
既然祝融氏部落集团首领多以地名命其名号,则祝融氏部落集团首领名曰“黎”正好说明第一代祝融以居于犁(黎)地而得名,而位于“颛顼之墟”的春秋时卫之犁邑就是其文化遗存;那么,第一代祝融的居住地当在春秋时卫之犁邑。(9)
综上所论可知,所谓“祝融”(“陆终”、“吴回”),实际上是该部落集团及其历代首领之称谓,第一代祝融始居于黎(犁),后迁于郑;所谓“祝融八姓”(“陆终六子”),实际上是在祝融部落集团兴旺时期派生出来的八个支族,“姓”与“子”实为祝融(陆终)氏族部落集团联盟各支族以姓所名之族姓,以别于以国所名之族号。
“三苗”或“三苗国”,是苗族继九黎之后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九黎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三苗活动在长江中下游。根据史籍记载,涿鹿大战九黎部族败退后,首领蚩尤牺牲,九黎一部分融入了黄帝族,一部分向南方迁移,来到了长江流域。这里北是云梦大泽,南有三湘两湖,九黎后裔充分发挥良渚文化和文明之能,把稻谷农业的生产技术与治水经验带给这片土地。
九黎之后一面从事农耕生产,饲养畜牧;一面把蚩尤遗下的五兵,刀、剑、弓、戟、大弩,随时讲习,以保护族群自身安全。在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发展后,至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强盛了起来,建立起历史上著名的强大部落联盟或国家,这就是“三苗”或“三苗国”。“三苗”是苗族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三苗”以苗族族群为主体,也包涵有其他一些小的部落族群。史籍《尚书》、《史记》、《帝王世纪》等上百种历史文献,对三苗或三苗国都有记载。一、史籍记载三苗为九黎之后。
由此可见,“三苗”与“九黎”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三苗”是“九黎”之后,是“九黎”之裔。“九黎”与“炎黄”同时代,生活于黄河流域;“三苗”与“尧舜禹”同时代,生活于长江流域。“三苗”是“九黎”余部退至长江流域建立起来的强大部落联盟。二、史籍记载三苗之名称。
所谓三苗之三,注中《述学·内篇》释三九,即多的意思。我国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最多,三为最神秘,三光、三才、三纲、三宝、三元、三品、三身、三世、三官大帝等等。可以推想三苗已是一个大部落联盟,包括了若干氏族部落。三苗族既称诸侯,又称国,还有三苗之君,说明三苗社会经济的程度以比较高,否则就不会谓之为“国”了。三、史籍记载三苗之首领
三苗既谓之为“国”或部落联盟,必有其王或首领。史籍记载三苗的主要首领为罐兜。《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罐兜之国”。在尧的部落联盟中,罐兜可能曾代表三苗参加了联盟议事会,故又称罐兜为尧臣。还有“三苗亦应是诸夏之国入仕王朝者也。”伍新福考证说:作为三苗集团的成员罐兜族,在苗、瑶民族中留下不少遗迹。如古代即是“苗蛮”聚居地的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原大庸县)有崇山。据记载,罐兜墓在崇山,舜放罐兜于此,死后遂葬于山上。崇山绝顶有巨垄,相传为罐兜冢。
又据传说,大庸崇山还有“罐兜庙”、“罐兜鼎”等遗迹遗物。在至今仍为苗族主要聚居区的花垣县,也有崇山,明代曾于此设崇山卫。在湘西苗族中姓石的支系,苗姓叫“仡罐”,其中大石的苗姓更直接叫“罐兜”,他们奉罐兜为自己的祖神。蔡盛炽在《论苗族开发川东南的贡献》中说:“1985年,彭水郁山发现有罐兜'人面鸟喙,杖翼而行’的画像砖,它证实了郁山盐丹的开发,与被放逐于崇山'以变南蛮’的罐兜部落有关。将有罐兜图像的画像砖砌成墓室,不仅证明墓主人系罐兜部落的首领,而且也证明苗族先民们由于开发了郁山盐丹而变得进步和强大了……罐兜是尚红的部落,他们流入川东南后,开釆丹砂。丹砂作为一种矿物染料,它的红色远比'染以草实’的红色鲜艳、持久。因此,川东南成为红苗的发祥地。”
也就是说,现今东部方言苗族直接认“罐兜”为祖先,与史籍记载三苗首领为罐兜,尧或舜“放罐兜于崇山”相吻合。此外,三苗首领还有共工说、祝融说、康回说等,笔者认为,都不足为信。但深入研究,积极探讨总是好的。
摘自:快资讯
祝融、蚩尤、三苗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与土著蚩尤部落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以后称谓,"三苗"为"祝融"与"蚩尤"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支族南迁后别称。
女禄,古代中国传说中帝颛顼之妃。生老童。黎字与禄字古时候是不分的。历史上有个叫钟离的国家,司马迁写作钟黎,考古出土的钟离国青铜铭文又写作童鹿,童丽。所以说明离,黎,鹿,丽在先秦是完全不分的。古时候传说有种动物叫做天鹿,也写作天禄,所以鹿和禄也是不分的。所以说女禄的禄字和钟黎的黎是不分的。女禄就是姓黎的,禄姓就是黎姓。女子把姓放在后面。重黎之所以叫黎正是和女禄的姓氏有关。
丹朱姓狸,丹朱是三苗领袖。欢头姓厘,欢头也是三苗领袖,欢头是炎融之子。祝融离朱姓离,离朱是三苗腹地湖南衡山的领袖。姓黎的都是三苗领袖。湖南有渌水,正是左洞庭,右彭蠡的三苗腹地,渌水的名称是离朱带到南方的。
女禄应当是祝融离朱之后。第一女禄和离朱同姓。第二离朱是祝融,女禄的后代也是祝融。第三。祝融离朱的儿子共工出生在江水【泗水】,泗水有以滕命名的地名,因泉水腾涌而得名滕州。滕奔氏也叫滕濆氏。奔是濆的通假,濆字就是喷泉的意思。滕濆即滕涌的喷泉。所以滕濆氏和离朱的儿子共工都是发源于泗水。泗水流域有地名朱娄,祝融离朱也叫离娄。从滕濆氏姓黎【禄】。看来黎【禄】姓的滕濆氏正是祝融离朱的后代留在泗水流域的一支。
重部落和黎部落是支持颛顼最大的两个部落。所以重黎其实是颛顼政权最大的继承人。颛顼的家当大部分在重部落和黎部落,因为他的家当是继承少昊的所以他的家当只有原本支持少昊的部落。而原本支持少昊的部落里重和黎是最大的,同时也是支持颛顼里最大的,少了重部落和黎部落颛顼绝对没有称帝的资本。
出处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
《山海经.大荒东经》"颛顼有子为服,服至东海外,自立颛顼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
《山海经大荒东经》"颛顼有子为服,服至东海外,自立颛顼国。
《世本·帝系》: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产老童。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
《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路史·后纪》:"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
《埤苍》:'娽,颛顼之妻名'
《大戴礼》:'滕奔氏之女,谓之女娽,是生老童。'生伯称、卷章、季禺三人。
《史记·卷十四·楚世家》说:"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发源的时候,都会经历一段对原始巫术崇拜的时期,文明越进步,巫教的成分就越来越少。比如中国的夏商时代,巫师或占卜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尤其是商朝,什么大事都得用乌龟壳占卜一下才能决定。到了东周列国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启蒙,像老子、孔子、墨子这些诸子百家争鸣,文化艺术大发展。人们逐渐抛弃了那些威严、崇高、神秘的审美趣味,开始重视人性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怪力乱神,子所不语。
但是在中国的南方,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对巫术的崇拜仍然很盛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江以南的三苗。三苗自诞生之日起,巫术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苗蛮集团的统治者,很大程度是依靠巫术来维系统治。
当北方的华夏族逐渐开始摒弃巫术,颛顼开始宗教改革之后,两方的矛盾就日益凸显。根据《诗经》、《尚书》、《吕氏春秋》的记载,由于三苗顽固的拒绝移风易俗的改革,所以尧舜禹都曾多次发兵南征。尤其是大禹采用严酷的手段,多次征伐三苗,把原始巫术彻底赶出黄河流域。
摘自:2019-04-04快资讯
首先来说说三苗吧。
现在很多流行的说法是,三苗是苗族的祖先,因为史籍记载三苗本在中国的南方生活,大概在湖北湖南江西一代。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不是,包括章太炎、梁启超等。
梁启超甚至认为,三苗的“苗”在古汉语里就是“蛮”。主要证据是《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这样看,《六韬》里的有苗就是三苗。所以章太炎、梁启超等认为三苗是苗族祖先的说法立不住脚。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也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其中,“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是说,三苗后来被迁到了三危,变成了西戎,三危就是现在甘肃敦煌的三危山(当然三危这个地方也有争议,说哪儿的都有),但一定是迁到了西边,跟西边的的羌族融合,所以才是“以变西戎”。
而后来的南蛮,应该是欢兜了。
我更相信现在的苗族跟欢兜的关系比跟三苗的关系更大。
然后来说说楚国。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楚国王室贵族是蛮族,或者说不是华夏族。其实不是,至少楚国王室的祖先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又说: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屈原在离骚的第一句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是楚国贵族,楚王的本家,所以说是帝高阳之苗裔,我是高阳的子孙后代。
网上有很多人不懂苗裔的意思,认为苗就是三苗、苗族,所以才有楚国不是华夏族的误解,其实苗裔的苗是果实的意思,裔是后代的意思。
也就是说,楚国王室的祖宗是颛顼高阳,高阳的爹是昌意,昌意的爹是黄帝,也就是说楚国王室,芈姓熊氏的祖宗是颛顼,再往上追溯就是黄帝了。
当然不排除楚国王室贵族跟封地的土著联姻,那就是华夏族跟其他民族的融合了,但不能因此就说楚国王室贵族就非华夏族而是外族。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欢迎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