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油条,包子稀饭,吃啥都有!”伴随着嘈杂的吆喝声,步履匆匆的行人往往会停下脚步聚集在流动早餐摊前。“我来两个包子,一碗稀饭”摊主接过顾客手中的纸币,塞进沾满油渍的围裙里,又用刚刚接钱的手从蒸笼里麻利的抓起几个包子。
这是7月25日,8:30记者跟随在高新区上班的一位白女士时看到的景象。在高楼林立的写字楼对面,几十个早餐供应者在这里忙碌的为每一位食客做着“可口”的早餐,各种杂乱的早餐摊横七竖八的摆在拥挤的过道边;白色塑料袋、用过的纸巾散落在桌椅下;剩饭剩汤就堆积在摊位旁;饭菜的香气和下水道的味道混杂在空气里……
早市的喧嚣刚刚平静,高楼林立的高新区又热闹起来。上午11时许,记者又在一片写字楼附近见到了下面的场景,很多经营午餐的小摊贩正在陆陆续续的开始摆摊,有的用三轮车装着泡沫箱和塑料箱,有的固定在电动车或自行车上,也有开着面包车停在路边的,大部分则把箱子直接放在地上。箱子里装满了塑料饭盒套餐,有的还贴着“商务套餐”的字样。除了盒饭,地上还有商贩们摆放的大铝锅和盆子,里面盛放着面条、浆水鱼鱼、洋芋叉叉等食物,并且都没有盖盖子。周围还有不少骑三轮车“全天候”流动“作战”的煎饼果子、菜夹馍摊贩。
12:00左右,很多大楼里的上班族们纷纷走出写字楼,这些街边的小商小贩又火起来了,他们被围的水泄不通,大家开始纷纷掏出钱来买着街边的午餐。
傍晚时分,各种烧烤、涮菜的小摊又陆续的出现在了各大小区附近,摊主光着膀子,油腻腻的双手为每一位宵夜者烹制着“美食”,客人越来越多,一桌还没有散伙,另外一群人就开始站在旁边等座位了,这样的生意一直持续到深夜两三点……
食客抱怨“吃饭的地儿太少了,脏也没办法!”
随后,记者在对食客的采访中发现,他们的抱怨不仅仅指向这些没有各种证件的小摊贩,更多是对周边正规就餐场所少、价格较高这一现状的无奈。
“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吃放心早餐的,会吃腻的,这些小摊基本上都是现做的,而且种类也多呀。脏也没办法,我们又不是天天吃。”一位正在买菜夹馍的黄女士告诉记者。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去正规的店吃饭时,很多食客纷纷向记者抱怨。申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周围全是写字楼,这里大概每天有2万多人上班,可是在这里的馆子却寥寥无几,你说我们这么多人要吃饭,怎么能挤到呢?”
“我们一个月工资就2000多块钱,现在店里的凉皮肉夹馍套餐都要17.5呢,你说,这一天三顿饭的下馆子能吃的起吗?”刚刚工作的李伟向记者抱怨到。
当记者问到这些食物是在哪制作的,制作场所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卫生能否得到保障,这些食客们都表示这是无奈的选择,他们也不想去多想。
这样的现象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人群集中的住宅区,在高楼林立的写字楼间,在校园周边的学生聚集区。他们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没有各种证件,却在这些人流如梭的地方摆摊设点,为大多数的白领、学生、以及小区内的居民提供着“方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