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字、健字、消字、妆字”猛傍“准字”名牌药——
“健字”号:地方药监开绿灯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疑似药品”其批准文号主要为“鄂卫监健用”、“豫卫健用字”等,大多是由一些省级药监部门批准生产的。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并未找到这些“疑似药品”的注册备案。
在淘宝网上,记者看到了很多“666皮炎平”的卖家,他们出售的“666皮炎平”软膏的外包装与“999皮炎平”非常相似,不仅注明其适用于湿疹、皮炎、瘙痒、过敏皮炎、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并且还注有“专利包装,仿冒必究”等字样。
当记者问其是否为“国药准字”时?“执业医师”给予了肯定答复。但他发送过来的批准文号却是豫卫健用字[2003]第0332号。对于该药品的货源,“执业医师”说,该店的“666皮炎平”直接从生产厂家香港圣旺国际集团药业有限公司进货,然后再到这家淘宝店铺所属的福州海峡医药公司,本店为医药公司的总代理,所以价格绝对优惠。
“食字”号:混进药店当药卖
记者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些药店里发现,仿药食品如板蓝根、夏桑菊和普通药品一起摆放在货架上,仅健胃消食类“食品”就有健胃消食片、消食健胃片、小儿消食片等多个品种。如果不仔细查看批准文号,很难分辨。
记者在夏桑菊的外包装上看到生产厂家为某食品有限公司。询问售货员:“这不是食品吗?”售货员“讲解”:“这不是食品,你看配方和药品一样,只要疗效好,吃食品就能治病不是更好吗?再者,这样的夏桑菊比药厂生产的便宜多了,多划算。”
记者大概进行了一个估算,仿药食品的确要比正规药品便宜不少:健胃消食片类,一般比正规药品便宜30%左右;夏桑菊、板蓝根类能便宜20%左右。
仿药售价是成本10倍
《市场报》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审批周期较短,“疑似药品”已成为部分制药企业将新药“曲线上市”的重要通道,但其背后则藏着隐患与暴利!
成都恩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国药“洁尔阴”洗液的生产商。公司总裁薛永江认为,“疑似药品”仅是对杀菌率等进行检测,与“国药”严格的审核相距甚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任职多年的朱医生告诉记者,“疑似药品”对消费者的健康会造成极大伤害,它们在外包装上标榜具有与药品一样的疗效,但实际上大多数根本没有疗效。一旦被消费者误当药品食用,就有可能延误病情,危害健康。
一位药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也向记者抱怨,药品在生产成本上要比那些仿药类的食品高很多:像药厂GMP的改造,而食品则没有生产车间的GMP规定;现在申请一个药品批准文号,药厂需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大量临床试验数据,投入比较大;申请食品批文则只需要地级或以上的卫生部门批准就行了,花费也比较小。一般仿冒药品的“食字号”产品,销售价一般是成本价的10倍左右。
薛永江总裁曾算过一笔账:“洁尔阴”洗液每年仅饲养小白鼠进行毒理实验的投入就达100多万元,每个月净化车间的电费需40多万。“疑似药品”不需要进行这类试验,生产成本低,给药店回扣多,对国药冲击很大。“一些药店要求我们给出与那些商品相同的回扣,不然就把我们的药品下柜。每年我们都要交200多万元的陈列费或赞助费。”
多头审批导致监管真空
但为何“疑似药品”还会如此猖獗?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疑似药品”因为审批体制不顺,容易造成“多头审批、多头监管,但最终却是谁也不管”的局面。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20日公布的《食品安全法》(草案)第三十五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在食品中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责任编辑:黎南希)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