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曾说,忧郁是十九世纪的世纪病。
一百年后,这东西成为了一种叫CFS的东西。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它被正式赋予姓名以来,学术界便通过各类假说希望厘清它的成因与发病机制。时至今日,CFS的病理学仍然不够清晰,症状诊断标准也自1994年修订后鲜有更新,缺少现代化医学指标和影像学标准。
为什么慢性疲劳综合症如此神秘?
01免疫系统
02神经内分泌系统
多项研究发现CFS存在内分泌异常,IGF-1和IGF-H基础水平下降;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升高;尿皮质醇/肌酐比值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表现为长期疲劳、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
还有研究从炎症角度发现脑内胆碱、谷胱甘肽、肌酸、乳酸的浓度发生变化,且PET-CT提示扣带回皮质、海马、杏仁核、丘脑以及脑桥等脑区小胶质细胞被激活,这些表明CFS患者的炎性反应影响了内分泌系统。
03肠道菌群
不同年龄段CFS肠道菌群的物种差异性分析
图源《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肠道菌群与其代谢产物参与调控免疫、神经、内分泌、脑–肠轴等系统,临床上发现CFS患者肠道菌群以肠球菌和链球菌为主,类杆菌属较少,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会使肠黏膜细胞产生过量的促炎因子从而诱导炎症。
04基因遗传
05大脑非器质性病变
CFS存在大脑的异常病变,包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应激引起下丘脑调控的脑肠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免疫功能与中枢系统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一些神经递质在各个脑区尤其是海马中的基础值变化,以及脑部的灌注异常等,种种提示CFS的症状与大脑的功能障碍关系密切。
从上述既往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CFS的构成因素纷繁复杂,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依靠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进行判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将它和短期的体力疲劳、慢性疲劳等表征混淆不够重视,这就给治疗带来了不小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如此说来,我们是否真的就对它束手无策?现代化中医学的发展为人们认识CFS提供了一种古为今用的全新视角。
二、虚劳疲乏,补气先行
CFS所致的长期疲乏、倦怠等机体表征在我国古典医学文献中并不陌生,《黄帝内经》表述记载“五劳可致气耗,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则发为虚劳。”
中医学认为,以郁证、虚劳为代表的症结发于气血阴阳的亏虚,而气又分布于人体不同的脏腑之内,脏腑之气推动各自的生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功能,若是脏腑气虚则会出现神疲乏力、气机失调等多种症状,由此又会加重各脏器的损耗。
因此,中医学以气作为影响机体的媒介方式,旨在借助传统的补气物质,通过调养脏腑经络来改善气血失调等。
01人参
疲劳导致活性氧(ROS)过度释放可导致细胞中氧化-抗氧化稳态失衡,高浓度的ROS会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结构,此外还会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破坏线粒体功能,抑制有氧代谢。
人参皂苷是人参的活性成分之一,张聪等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人参皂苷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人参皂苷能通过降低HepG2细胞中活性氧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轻细胞损伤。
02黄芪
人体依赖于糖、蛋白质和脂类分解产生的能量,缺乏能量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CFS患者长期疲劳,身体蕴藏能量不足。中药补气多从促进糖代谢产能,抑制脂肪酸代谢产能来改善异常的能量代谢。
03西洋参
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能够补气养阴,是气阴双补之品。人参与西洋参均能补气生津,人参性微温,侧重温补,兼能养血;西洋参性凉,偏于清补,兼能养阴。研究表明,西洋参有增强免疫、神经保护、降低血糖血脂、抗疲劳、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04党参
05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既能补脾益气,用于脾胃气虚,倦怠无力,又能补心复脉,治心气不足,心动悸,脉结代。入肺,既能祛痰止咳,又能益气润肺,药力和缓,咳嗽无论寒热、新久、虚实均可应用。《本草汇言》记载它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的功效。
冯钢等研究发现经甘草水提物和miRNA156治疗后,慢性疲劳(脾虚)模型小鼠机体肠道受损部位得到修复,炎症下调,同时促进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恢复平衡,脾脏结构也有一定的恢复,肠道和脾脏中免疫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改变,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多个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新的功效叙事在产品之外
慢性疲劳综合症正在成为酝酿中的洪水猛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2019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时年全球患有CFS的人数不足1%,但是这一数字在近两年却超过了2%,单位数字的增加预示全球又新增了超千万人饱受其困扰。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一是等待消费端对于品牌信任的建立。在此前的《人体试食研究为什么是产品上市后再评价的金标准(二)》一文中我们曾写到关于三株集团的沉浮往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曾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鼓吹功效性、病毒营销之风横行于世,当一个行业的一部分人都在企图赚快钱而不谋求长远发展,势必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好在近些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许多本土品牌已经开始将重点转向了产品研发领域特别是药食同源产业,这不仅是一次保健食品行业的新风口,也是一次行业重塑的新机会。应该时刻谨记,罗马无法一天建成,但毁掉它只需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