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田梦:药食同源的发展及现状中药组方保健食品

药食同源物质食性强于药性,多为补益药,性味多平和,具调养、康复、保健作用,且有悠久的食用历史。使用时应遵循“三因制宜”和“君臣佐使”等原则,同时需注意食物和药物的配伍禁忌。

1.3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区别

目前,药食同源物质主要用于开发药食同源食品和保健食品,虽两者都属于食品范畴,仍须区别对待。从允许使用的中药材来看,保健食品中还可添加114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从功能来看,药食同源食品为普通食品,不能宣称其具有保健功效,而保健食品可经功能性评估后宣称具有特定的保健功效;从安全性及适用人群来看,药食同源食品为普通食品,安全性已得到验证,大部分人群皆可食;保健食品为特殊食品,上市前需经过安全性评估,适用于特殊人群。

2药食同源物质开发利用的国内政策导向和国际市场环境

2.1国内政策导向

2.2国际市场环境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9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我国有着同根异枝的中医药文化。日本有与药食同源类似的“药食一如”的说法,日本民众相信具有功效的饮食可以维持机体健康,崇尚中西融合的食疗保健方式,即在传统医学的指导下选择适宜的药食同源物质调节机体,并通过西方医学及营养学的思维去认识功效成分,探究作用机制。因此,功能因子型的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在日本非常受欢迎,2017年市场规模约1.4万亿日元。此外,药膳虽不允许用以经营,但大枣、莲子、薏苡仁、龙眼肉等药食同源物质常见于日常饮食中。乌梅更是此间代表,日本的饭食、茶饮、酒水中,都有乌梅的身影,甚至有“喝早茶的时候请享用梅干”的俗语。梅干中含有柠檬酸和丙酮酸,空腹服用能起到杀菌、醒神作用。可见,药食同源理念早已融入日本的医食文化。

总之,伴随日、韩及东南亚地区对药食同源养生观共同的文化认知基础与欧美发达地区高水平的健康需求,中医药文化的积极输出与国际市场环境的友好,药食同源产业将迎合时代需求,获得飞速发展。

3药食同源物质的现代开发利用

3.1药食同源物质的开发利用现状

3.1.2药食同源物质的其他开发方向除食品和保健食品外,药食同源物质还可开发食品添加剂。香辛料类药食同源物质可直接使用或制成精油、浸膏、香脂、净油和酊剂等加入食品中以增味,如肉桂、丁香和八角茴香等;栀子、沙棘等药食同源物质可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着色;甘草甜素、罗汉果苷、紫苏醛等天然甜味剂高甜度、低热量兼具营养价值,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龋齿和肥胖人群的食糖代用品。此外,药食同源物质还能开发功能性日化产品,如槐花、当归提取物因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可用于美白化妆品;当归、桔梗、生姜、枸杞子可滋养毛发用于生发养发产品;金银花可用于开发抗炎健齿牙膏;具有芳香精油的肉桂、丁香、小茴香等可用以日化品的调香;玫瑰、薄荷等精油可用于芳香疗法、身体舒缓等。

3.1.3药食同源物质的开发策略在开发及应用药食同源物质物时既要注意对古代本草及医籍记载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总结,遵循调理与配伍原则,亦要与现代生理功效建立关联。为方便应用,本研究结合古籍对药食同源物质性味及养生功效的描述,将药食同源物质归纳为益气补精类(包括“益气”“补虚”“补五脏”等功能)、轻身延年类(包括“增年”“轻身”“增年不老”等功能,“轻身”与“延年”对应品种重合度较高,归为一类)、养心益智类(包括“养精神”“养神”“安心”“不忘”“不梦寐”等功能)、美容护肤类(包括“耳聪”“目明”“好颜色”“润泽”等功能)、泻火除烦类、开胃增味类与其他类,见表1。

3.2药食同源物质的现代研究

3.2.2保健功效及机制研究我国药食同源物自古以来多用于养生保健,基于现代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是“古今翻译”中亟需明朗的一环。药食同源物质大都性质平和,传统的药物-靶器官思路在研究中并不适用。肠道微生态为我们认识药食同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肠道微生态与中医学都强调机体平衡是人体康健的根本,一旦失调,则需“扶正”使之恢复平衡。肠道菌群的两大功能分别是代谢和免疫,现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糖尿病、抑郁、肥胖等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药食同源物质大多具“补益”属性,其功能成分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和高黏血症等)、抑郁、失眠、肥胖等有很好调理及预防作用。因此,从肠道微生态角度研究药食同源物质的保健功效及机理是新趋势,以药食同源物质为原料开发肠道微生态调节产品是新思路。

3.3药食同源食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3.1基础研究不足,精深加工力弱中医药理论的配伍组方、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不足限制了特色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提取、纯化、精制、结构改造等先进加工技术的工业转化不畅制约着产品生命力及附加值的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过低是造成产品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早在2013年,世界医药前10强的企业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比值平均就达到了18.03%,而我国中成药产业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比值不到2%。以某中药龙头企业为例,该公司2015年年报数据披露,公司2015年收入108.1亿元,研发投入1.9亿元,占比仅1.7%。此外,“产、学、研”合作交流的断层也影响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因此,加强企业研发投入,构建“院、校、企”药食同源综合开发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基于中医基础的特色组方研究,紧跟药食同源研究前沿的步伐,加大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投入,掌握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是目前药食同源食品发展的必由之路。

3.3.2产品辨识度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以药食同源物质保健食品为例,数据显示,国内保健食品中声称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的占比近三成,且大多数以药食同源物质为主要原料。在开发中存在市场需求与消费习惯调研不充分、组合性产品线顶层规划缺乏、产品创新不够、产品包装辨识度不高等问题,即便开发出较好的产品,也极易遭到廉价效仿品的恶性竞争,无法产生预期效益。因此,应对市场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客观分析,基于中医基础理论,遵循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和三因制宜等原则,针对不同消费目标的人群精准定位;基于“新、奇、特”原则,做好产品的顶层规划,并设计能充分体现成分、功效和定位的产品,树立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保健食品现有的27项保健功能均基于西方医学和营养学,无法突出“治未病”的传统中医药养生特色,限制了产品定位的精准化与多样化。例如,药食同源物质补益作用可细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等,本应通过合理的配伍组方实现不同的补益功能,在现行规定下只能笼统归为“增强免疫”,无法准确表达药食同源物质全面多样的养生功能。因此,建议增加保健食品的中医类功能,制定相应功能评价方法及标准,促进行业发展。

3.3.3产业发展滞后,标准体系缺失药食同源产业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部分,但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标准化体系建设不足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发展受限。以人参(收录于《目录》征求意见稿)产业为例,中韩均为参类产业大国,中国的人参与韩国的高丽参从种属到内在品质差别几无,高丽参价格却是人参的6倍有余,主要是两国参类产业标准化程度不同。我国人参产业标准虽多达94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但术语、定义、分类等基础标准,人参制品等产品标准,人参产品的流通及追溯等重要技术标准和安全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均有缺失或不足,标准无法覆盖全产业链。加之个体散户种植与小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方式使得标准的推广与执行不力,注定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做大做强。此外,专利的国际布局也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方向。

因此,应支撑标准体系建设,使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标可依”,充分利用ISO/TC秘书处、我国药食同源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主导或参与到药食同源产品国际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及时调整标准布局策略,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标准体系,促进药食同源产业良性高速发展。

4结语与展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人们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压力,亚健康人数越来越多。对于实感不适但又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亚健康状态,药食同源的养生观展现出极大的优势。我国已成为世界功能性食品产业重要的原料供应国和委托生产国,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性与补益性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将我国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一把利剑。但目前药食同源物质的基础研究及标准研究还较薄弱,不能支撑创新产品的研发。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研究,建设标准体系。利用膜分离及浓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逆流萃取等技术精致纯化;利用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宏基因组学等技术和方法诠释药食同源中药的物质基础、多靶点、多层次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根据中医的体质学说和三因制宜理论精准定位,开发集安全性、风味性及个性化于一体的药食同源产品。此外,加大药食同源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重视营养健康知识普及,让老百姓选择基于药食同源的养生保健方式的同时,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药食同源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将促进全员健康,助力“健康中国”的打造。

谷田梦是山东元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健康食品品牌,成立于2019年,是集优质食品研发、加工分装、零售服务及全渠道品牌化运营为一体的互联网食品公司,谷田梦坚持道地选材,将中医膳食哲学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力求为消费者提供科学配比、营养全面、品质优良的天然健康食品。

THE END
1.万亿级大降产业,9种药食同源“浪里掘金”,企业该如何抢占创新...基于以上,本文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的保健食品注册数据,分析配方中常用原料的使用频次、与其他中药材的配伍和涉及的保健功能,目的是为更好地挖掘含有9种药食同源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规律,指导新配方的开发,扩大9种药食同源在普通食品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http://yanfa.foodmate.net/news/show-736.html
2.生活中哪些食物是药食同源问答频道并且还是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生活中这类的食物是很多的,食品既有健康价值,为药者亦不计其数。中医...https://www.bohe.cn/ask/view/103824605.html
3.第七届药食同源降产业论坛暨药食同源功效研究与产品开发创新...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性与补益性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目前药食同源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还较薄弱,限制了特色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先进加工技术的工业转化不畅制约着产品生命力及附加值的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过低造成产品竞争力较弱。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开出发集安全性、风味性及个性化于一体的药食...http://www.lusenky.com/news/3469.html
4.最新版药食同源新资源食品(新食品原料)终止审查等汇总名单...20220308最新更新:药食同源、新资源食品(新食品原料)、终止审查等汇总名单。 本文为食品论坛原创,作者:薛定谔的狗,转载请联系出处。 药食 图片来源:pixabay 注:本篇所收录信息截止至2022年3月8日,点击“新资源食品、药食同源目录”查看最新版本 更新:20220308 ...https://www.foodtalks.cn/news/21621
1.药食同源食品基础调味品 菜单式调味品 冷链调味食品 药食同源食品 药食同源食品 三标野生蓝莓刺梨儿童蜜醋饮 三标品质 亲妈选择 了解更多 三标蜂王浆1.8+ 纯正蜂蜜 假一赔百 了解更多 三标百花蜜 纯正蜂蜜 假一赔百 了解更多 三标槐花蜜 纯正蜂蜜 假一赔百 了解更多 三标薰衣草蜜 纯正蜂蜜,假一赔百 了解...https://www.hexian88.com/category/medicine-and-food-homologous-food
2.浅析“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现状​,看如何掘金“药食同源”?药食同源也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在两会中,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逐步建立中西医联合诊疗体系。方法上,药食同源食品的使用成为中医药‘治未病’的关键。 药食同源在欧美也被玩得风生水起,也将在全球掀起风浪。 https://m.88lan.com/subPackages/hangye/detail?id=62153
3.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公司山东百氏康控股有限公司以德州健之源为基础,专业从事药食同源产品、特殊膳食及保健食品研发,生产,销售及OEM贴牌代加工拥有GMP、FDA、ISO认证资质,剂型涵盖片剂、粉剂、颗粒、茶包、胶囊、软糖、水蜜丸等。https://www.ego-health.com/
4....药加入食品“朋友圈”加快布局药食同源创新链和产业链医学模式逐渐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药食同源中药在治未病、亚健康调理、健康养生中的作用和价值被挖掘,药食同源产品消费需求持续上涨。 在电商平台传统滋补细分品类商品交易总额中,药食同源食品类目销售额近26.42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药食同源”也被列入2023中国食品饮料五大风味趋势之一,具有巨大发展前景。https://www.henan.gov.cn/2024/03-03/2956256.html
5.新资源食品及药食同源产品名单总览新资源食品及药食同源产品名单总览 明确为普通食品: 白毛银露梅、黄明胶、海藻糖、五指毛桃、中链甘油三酯、牛蒡根、低聚果糖、沙棘叶、天贝、冬青科苦丁茶、梨果仙人掌、玉米须、抗性糊精、平卧菊三七、大麦苗、木犀科粗壮女贞苦丁茶、水苏糖、玫瑰花(重瓣红玫瑰)、凉粉草、酸角、针叶樱桃果、菜花粉、玉米花粉、松...https://zs.21food.cn/zs/newsdetail1307485-39183.html
6.带您了解“药食同源”的“四性”“五味”降资讯[1]吴玉冰, 张水寒, 谢梦洲, 等. 药食同源类药膳茶的文献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12): 31-33 [2]杨光, 苏芳芳, 陈敏. 药食同源起源与展望[J]. 中国现代中药, 2021, 23(11): 1851-1856. [3]冯洋洋.药食同源食品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导刊, 2023, (9): 115-117. ...https://www.lnyy.com.cn/Html/News/Articles/17820.html
7.药食同源目录卫健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药食两用目录...药食同源什么意思?药食两用物质的定义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简称为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质。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公布食药物质目录,对目录实施动态管理。 https://www.maigoo.com/news/zjgNNT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