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回应科普知识讲座之中医中药篇

(一)中医食养——舌尖上的养生方法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方式是引起诸多常见病的主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的改进,在食物方面,人们不光要求吃饱,而且还要求既富有营养,又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因此饮食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大国,中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养生理论,近二十年来,食疗、药膳不仅在国内日益受人重视,并且风靡国外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饮食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流传最为为广泛、最为切实可行的一种养生方式。

“食养”是指用食物“保养身体”,又常称“食疗”、“食治”,一般多与食养、食治、食疗、药膳混同而不区分。严格说来,“食养”是根据个体体质的特点,灵活、科学地安排食谱,以达到养生、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健康人群或在疾病的初期和恢复期,可单用食养调治而“食疗”“食治”在食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将食物当作药物,按理、法、方、食施之,具有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之功效。广义的食养则包括了食物的养生与治疗两方面的内涵。而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运用独特的烹调技术制作成的具有色、香味、形、效的特殊食品,具有养生疗疾、健体防病,促进病体康复和益寿延年的功效。

食养、食疗是中医的瑰宝,是我们古代医疗实践者们智慧的结晶。食养在我国的使用和推广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解中医食养,可以帮助我们从每日的饮食调理来养生,通过合理的进食方式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食养文化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中国的周朝即有了“食医”的记载,即专职管理食物补养和饮食卫生的医生,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和五行家为食疗文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汉之际,阴阳五行学说更加盛行,药食同源的理论开始完备。

食养概念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其言:“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可见,食养可助身体康复。书中还明确指出,治疗疾病应“药以祛之,食以随之”。《黄帝内经》对先秦以前的食疗实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完整的食养理论和指导原则。经过汉唐时期的反复临床实践,食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代医家孙思邈在《黄帝内经》食养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医疗养生经验,提出了食疗概念,并将食疗食养由以往的“食以随之”的次要地位,提升到了“先以食治(疗)”的首要位置。食疗,即食治,是以饮食治疗疾病的意思。食疗是对食养理念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言:“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疗经过宋元时期的充实、完善和历代帝王的大力提倡,至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此期著有《养老奉亲书》〈饮膳正要》等大量食养书籍。

随着对饮食营养科学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食养学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越来越被世人所发现和推崇,人们发现古籍中大量的饮食调配方法能对某些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有的甚至能替代药物。如山药猪胰粥能健脾生津,治疗糖尿病;冬瓜粥、鲫鱼赤小豆汤能利水消肿,以治疗慢性肾炎水肿;藕汁清热凉血止血,可治疗咳血、衄血等;常服胡桃粥可益肾润燥,以治疗年老体弱所致的便秘;产后乳汁减少可服用猪蹄山甲粥以催发乳汁;妇女脾虚带下常服山药薏仁粥可增强健脾渗湿作用。

有些食物则能补充药物的不足以辅助治疗。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体质虚弱者,除药物调治外,食疗辅助尤为重要。如对贫血、肺结核等患者来说,饮食营养是十分重要的,故历来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同时,某些食物能加快疾病的痊愈,如麻疹透疹前,口服芫荽汤可助其透发。

随着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发现有些食物具有较好的预防疾病的作用,如生山楂、红茶、洋葱头等既能改善血循环,降血脂,又能预防动脉硬化;大蒜除具有以上功效外,还有杀菌、抑制病毒的作用,能防治呼吸道、肠道传染病。这些均已为群众所公认和习用。中医食养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宝库。

(三)药食同源一既是食物也是药物

药食都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表明药食在机体内有不同的功效趋向。一般来说,凡升浮的药食大都味属辛甘,性属温热,具有“辛甘发散”的作用:凡沉降的药食,大多味酸苦,性属寒凉,具有“酸苦涌泄”的作用。中医药膳食疗学就是将药物与食物结合运用,以达到养生防病、祛病疗疾的目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药物与食物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药食同源”的学说影响深远。

(四)温和调理—药补不如食补

虽然“药食同源”,甚至有些食物和药物很难严格界定,但是药与食物的性质、作用与副作用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食物性质平和,根本作用是提供生命延续的必需物质,而药物偏性较强,是专门针对疾病而使用的物品,大部分不适合长期服用。因此药补不如食补,具体应用时也不能药食不分,甚至不讲方式地胡乱搭配药食。

1.药与食的性质有差异:食物具有的一个根本性质就是长期服用性,甚至是终生可用,比如米、面、白菜、苹果等,而除了一些特殊食物(如大多数调味品和某些肉类、果蔬等),性味归经等中药理论在指导食物应用时,其实并不是十分严格。如苹果甘凉,但久食并不会发生与凉性药物类似的反应,皆因大部分食物以平性为主,可以久用。但是,中药理论对药物的指导非常严格,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质相比食物也明显得多,如生大黄,其性大寒,泻下作用极强,如果不是燥热内结而便秘的患者服用,很易造成药物性泄泻,甚至伤及胃阳;又如水果中的梨,其性寒凉,虽然远远不及大黄作用强,但是平素胃寒或胃纳不佳的人,食之胃部也会略有不适甚至引起泄泻。因此,药食的性质有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药食的作用同中有异。

2.药与食的作用与副作用有差异:食物的根本作用是供人充饥,为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营养,补充人体日常活动中的气、津液、精的消耗,其次才是防治疾病或加速病人康复。而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治疗疾病。俗语说“是药三分毒”,《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的“毒”,指的是凡物均有“偏性”,在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等方面有自己突出的特性,治疗疾病也正是应用了药物的这种“特性”,也就是偏性来调整有病机体的偏失状态。同样,如果药物使用过度,会造成机体在某方面的偏盛或偏衰,最终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而产生疾病,故药物应用有严格的原则和方法,所以中药使用不当也会有副作用。还有一些中药本身就具有毒性,会使人体产生毒性反应,应用时就要更加小心。而食物由于经过了几千年的筛选,其筛选的首要标准就是能够长期服用而不至于产生副作用或副作用极小,而一些副作用稍大的食物,如部分调味品,一般家庭使用总是作为佐料,是不会作为主食来食用的,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经验。

3.药食同源,并不是说药食同性、同功、同用。因为大多数药物在性、味等方面和食物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决定了它们的运用形式、目的各不相同,决不可混为一谈。因此药补不如食补,学习用食物代替药物,正确调配食物,就能够在养生、治病的同时尽可能避免药物造成的损害。

(五)三因施膳——中医食养的特色

首先,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变更五味。《孙真人卫生歌》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加酸;季月少咸甘略咸,自然五脏保平安。”就指出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来安排膳食。一般来讲,秋季气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润之品以润燥。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春季万物萌生,可食葱、豉以助阳升散。另一方面,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春夏之际亦可进食些甘温之品以护人体阳气,预防秋冬之寒病,不可过食寒凉之物,秋冬季节也应适当食些甘凉之品以润养阴精,预防春夏之火证,不可偏食燥热之物。

其次,中国有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人们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食养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东南沿海地区潮湿温暖,宜食清淡、长于除湿的食物:西北高寒干燥,宜食温热,长于散寒、生津、润燥的食物。如冬季进补时,北方气候多严寒,可选用一些大热大温之品,如狗肉、羊肉;而南方气候稍温和,则可选用甘温补品如鸡肉等。又如长期居住于海边或水上作业者,多有湿邪内侵,食养时须佐以健脾燥湿的中药,方可达到养生之目的。

最后,由于人的个体差异,食养也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体质强弱之殊、男女老少之异而采取相应的食养方法。如老年人气血阴阳渐趋衰弱,身体各部机能亦较低下,故宜选用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凡过于寒凉或温热及难于消化的食物均应慎用。饮食宜清淡为主,宜食暖、软、缓和之食物,禁油腻、黏硬、生冷之品,以牛乳及各类粥食为宜,亦可多食甘薯以通便。而儿童身体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宜选用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又能健脾开胃的食物,而应慎用滋腻峻补之品,婴幼儿、学龄儿童应在原有的全面配伍基础上相应多食用含赖氨酸高的动物食品及豆类,还应多食维生素含量多的水果、蔬菜以助生长。体胖之人则宜多食蔬菜,少食肥甘之品。

(六)食物的“味”与“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物性能理论的“气味学说”,主要包括了四气与五味两个方面的内容。“四气”,即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性质,又称四性。介于寒凉和温热之间者归为平性。食物的温热寒凉是与病性相对而言,根据它们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而决定的。中医认为:性温热的食物,能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疾病。如阳虚怕冷的人多食羊肉、狗肉等温热性食物,可温中补虚,抵御寒冷,而性寒凉的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潜阳等作用。

“五味”,指的就是酸、苦、甘、辛、咸5种不同的味道。《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分别指出了五味各自的效能。其中的辛、甘气味属阳,辛味能行、能散,甘味补益、和中;酸、苦、咸属阴,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气味不明显者为淡味,具有渗泄之功。如酸味能收能涩,樱桃能滋养肝肾而止泻;辛能散能行,如葱白、香菜能散风寒;苦味能泻火,如苦瓜能清热解暑,解毒;咸味能软坚润下,如紫菜、海带都能软坚散结:甘味能补虚,如龙眼肉能补脾胃,养血安神,大枣可补脾胃,养气血。

THE END
1.用正确的方式打开“药食同源”很多食品宣传中都会看到诸如:“滋阴养颜”“润燥去火”“安神静心”这样的宣传,虽然并不否认“药食同源”的基本属性,但是“药食同源”的基本概念还是要明确的。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https://www.jianshu.com/p/660ba6240eef
2.摘要:枸杞是传统的药食同源的食品,更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近年...a摘要:枸杞是传统的药食同源的食品,更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加免疫能力、抗氧化和延缓衰老、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神经保护、抗辐射、保护生殖系统等众多药用价值,其功效显著。本文对其功效、药用价值及未来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Abstract: The Chinese matrimony-vine is traditional medicine ...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9551346
1.以药食同源为配料可以宣传功效么食问实答只要是食品就不可以宣称功效食安法第七十一条: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https://ask.21food.cn/wap/question/detail147735.html
2.药食同源可不可以宣传功效,免费法律咨询药食同源的产品需要食字号批准。食字号是食品批准文号的简称,也叫食品的执行标准,主要是针对普通食品,没有功能性的口服产品。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食物可以药用,药物也可以食用。关于“药食同源的产品需要什么批准”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食品...https://www.66law.cn/question/33191614.aspx
3.87个药食同源的中药品种功效汇总!建议收藏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部分食物,即可当食物来果腹充饥,有可以当做药物来治疗疾病。——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基础思想。 然而也有很多人,因为食物和药物不分,食用自然采摘的植物而中毒的例子。 为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国家卫健委了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这里面的品种都是没有毒性...https://www.isolves.com/sh/jk/2021-01-27/35894.html
4.保健食品功效宣传是违规重灾区保健食品功效宣传是违规重灾区 2014年年底,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二审稿规定,可用于保健食品生产但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生产的物质目录以及用量,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的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但实际生活中被热传的...https://3g.xywy.com/nk/8ab1600801.html
5.药食同源食品宣传话语我们是一家专业经营食品的企业,品牌“华药堂”,产品主要是传统、药食同源食品,含、药材粉、滋补品、冲饮等。特征集一句药食同源食品宣传话语,主要用于该品牌文化建设与宣传,要求作品最好在8个字,押韵、上口,能够体现品牌。 1、天然滋养,自然健康。 2、大华药堂,大滋补方。 https://www.wenanmao.com/a/64eed39c781cbf7e72084b81.html
6.去火养胃补脑夸大功效江中猴姑饼干不属保健品财经频道目前国家确认的保健食品功能宣称为27种,但市场上的相关或类似产品多种多样,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徐华锋表示,目前的功能宣称的确已经很难涵盖市场上所有的产品,另外,“受传统‘药食同源’观念的影响,很多食品也具备某些方面的功效,但人们在购买时,某些食品是否‘对症’,还是应该以国家相关审批为准,因为这是对功效明确性...http://finance.hnr.cn/cjsd/201501/t20150106_1780296.html
7.食品包装写“药食同源膳食养生”合规吗?目前的法规文件中,似乎真没有相关条款能说明“药食同源膳食养生”这句话不合规,但有前提是: 1、食品中确实包括了卫生部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的食品。 2、食品中也没有其他属于药品、保健食品的物质。否则,这个食品就违反了药品、保健食品的标识规定。 https://www.lnky.net/hsjj/26954.html
8.灵芝是药食同源食品吗灵芝是被认为是一种药食同源食品。它属于多孔菌科灵芝属真菌,包括灵芝和紫芝等子实体。中医学认为,药用灵芝的性味为甘、平,它归属于肺、心、脾、肾经。药用灵芝具有一系列功效,包括益气强壮、养心安神、健运脾胃、止咳平喘等。在烹饪方面,灵芝可以与其他食材一起煲汤,如丹参、母鸡、粳米等,适量食用可以起到补气养...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c714c62c8d3cba81b014dd12ba862b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