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医药(2022.01)电子书h5电子书制作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五周年专题座谈会

暨《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仪式在南京举行

[本刊讯]2021年12月25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五周年专题座谈会暨《江苏中医膏方临

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仪式在南京举行。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周珉、新华日报社总编辑顾雷鸣、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会长陈

亦江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综合处陈燕处长宣读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

局局长朱岷的书面致辞,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亚博介绍《江苏

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背景及意义。全国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原院长刘沈林教授,岐黄学者、南京中医药

大学原校长吴勉华教授,孟河医派代表性传承人申春悌教授,岐黄学者沈洪教授,省名中医代表等江苏省中医药

究中心副主任、省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费忠东主持。

朱岷主任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领域的基础性、纲

领性、综合性法律,是中医药行业依法治理的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中医药法》精神,江苏颁布了《江苏省中医

药条例》,以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即将发布,计划到

2025年,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推进,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充分彰显,人才和科技对事业发展的支

撑保障作用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希望江苏中医药工作者在“十四五”期间,抓紧抓好抓实《中医药法》

发展走在前列的“江苏样板”。

周珉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医药法》的颁布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

发展,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深入贯彻

落实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方针,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上,吴政隆书记提出,“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中医强省”,为今后我

省中医药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主管部门的

各项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责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药法》颁布5年

来,江苏中医药界积极贯彻落实《中医药法》

持续增强,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效显著,有力地

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推动了中

医药强省建设。

作为深入贯彻《中医药法》《江苏省中医

药条例》《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

件精神的具体举措,由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

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牵头制订的《江苏

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

识》),于座谈会期间举行了发布仪式,周珉教授与黄亚博主任共同为《共识》发布揭幕。

作为《共识》的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执笔人,黄亚博主任介绍了《共识》的起草背景及意义,并感谢江苏省卫生

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对《共识》的专项支持。他介绍:中医膏方历史悠久,是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江苏历代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历代医家医籍留下了丰富的膏方学术和文化财

富,为苏派膏方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江苏地区经济繁荣,百姓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习俗,随着人民对

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膏方市场规模可观,但江苏省中医膏方的临床应用及制备工艺始终未有统一的规范标准。

《共识》结合江苏省的地域特点、用药特色,为全省中医膏方的临床应用和制备工艺提供基础性指导,在辨证立法、

组方配伍、选方用药、特定剂量等处方规范方面,在临床应用、医案书写、医师资质、制备存储、质量标准、安全用

具、制备和使用膏方,不仅推动了苏派膏方的发展,也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从而助推中医药强省建设。

据悉,《共识》的制订采用文献研究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相结合的方式,特聘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孟河医

派代表性传承人申春悌教授、岐黄学者沈洪教授等为主审专家,由黄亚博、霍介格、罗兴洪等专家主要执笔,专家

组汇集了来自全省26家单位共计56位专家,包括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和省名中医30位,吴门医派、孟河医派、

布,并于2022年第1期《江苏中医药》杂志正式发表。

本次活动由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主办。

(摄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本刊特约记者)

《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简介

背景

中医膏方历史悠久,特色明显,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亚健康干预、体质调理、疾病防治中

方市场规模可观,但江苏省中医膏方的临床应用及制备工艺始终未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在此背景下,江苏省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牵头制订了《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此项工作得到了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的专项支持。

内容

《共识》结合江苏省的地域特点、用药特色,为全省中医膏方的临床应用和制备工艺提供基础性指导,在

辨证立法、组方配伍、选方用药、特定剂量等处方规范方面,在临床应用、医案书写、医师资质、制备存储、质

专家

《共识》起草组特聘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孟河医派代表性传承人申春悌教授、岐黄学者沈洪教授等

为主审专家,由黄亚博、霍介格、罗兴洪等专家主要执笔,汇集了来自全省26家单位共计56位专家,包括全

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和省名中医30位,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等地方流派负责人3位,以及省中医药

月21日正式发布。

意义

《共识》是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出台的首个膏方指导性规范,凝聚全省中医药界专家学者的智慧,是科学

化、体系化、特色化、集大成的膏方临床应用指南和宝贵经验参考,也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

法》《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

精神的具体举措。《共识》的发布,促进了江苏地区中医膏方临床应用和制备工艺的规范化,指导江苏省中医

扫码阅读电子版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2-397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2-1630/R

专家共识

1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

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起草说明

中医膏方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作用,在中医临床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促进中医膏方在江苏省中医

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以及《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膏方》等文件的要求,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

1起草背景

江苏地区经济繁荣,百姓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习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

升,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充分发挥,膏方作为中医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在亚健康干预、体质调理、疾病防治中的

会于2016年2月率先在全国正式成立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并特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

养,积极为膏方的传承、创新、发展提出建议。与此同时,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配套组建了膏方研究工作委员会,为全省

开展膏方研究工作搭建了交流协作平台。

多年来,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先后组织举办了10多场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学习班,旨在进一步加强膏方学术研

究与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省内膏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学术交流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必须进

一步规范中医膏方的临床应用和制备工艺,制定具有江苏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膏方规范。

2起草过程

膏方临床应用专题研讨会和膏方生产制备专题现场会,开展问卷调查。同时多次召集工作会议,对专家共识的起草进

行构思,打牢基础框架。

2017年6月,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膏方研究专业

委员会签署《共同促进中医膏方传承创新合作备忘录》。

2018年12月,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申报的“‘苏派中医’膏方特色优势与传承发展研究”项目获得江苏省

卫生健康委员会立项资助。项目通过文献整理、医案分析、临床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归纳分析等方

法,研究“苏派中医”膏方组方规律、用药特色以及临床优势病种,为更好地提高江苏中医药在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中

的显示度与贡献率发挥积极作用。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还开展了膏方学术研究大数据分析,并形成研究论文

发表于核心期刊。《江苏中医药》杂志是刊发“膏方研究”论文最多的中医药期刊之一。

范制定”作为2021年江苏省科协“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计划”的重点项目予以立项资助。

2021年5月,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将起草专家共识正式提

上日程,成立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起草组(以下简称起草组),由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亚博,副

主任委员霍介格、罗兴洪担任主要执笔人,专委会学术秘书苏克雷、商璐协助资料收集整理,于9月形成《江苏中医膏

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讨论稿)》,并于10月下旬召开第一次专家意见征询会,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全体常务委员对

讨论稿进行讨论审议。会后,起草组成员对讨论稿进行了二轮修改完善。

2021年11月上旬,起草组根据修改形成《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向膏方研究专家委

员会成员先后两次征集意见和建议,全国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刘沈林教授,孟河医派代表性传承人、常州市中医医

院申春悌教授,岐黄学者、江苏省中医院沈洪教授作为主审专家,对征求意见稿作进一步审议。

2021年12月上旬,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邀请主审与执笔专家召开第三次专家意见

征询会,对反馈意见进行讨论研究和吸纳,对《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进行修改完

善。与此同时,起草组向专家组成员征集表决意见,并于2021年12月中旬在江苏中医药信息网公示,从所有的反馈

信息来看,主要是完善性意见,无反对性意见。2021年12月21日,《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1

2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膏方,是中医传统的丸、散、膏、丹、汤、酒、露、

锭八种药物剂型之一,其中“膏”即“膏剂”,可分为

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的

剂型,一般称之为“膏药”;内服膏剂是一种具有强

身治病、抗衰健体等综合作用的中药制剂,优点是体

积小、含药量高、口味润滑、服用方便、特色明显、疗

效肯定,临床应用广泛。对于以滋补为主的膏方,又

称为“膏滋”。

江苏地区经济繁荣,百姓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

习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健康

需求的日益提升,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充分发挥,

膏方作为中医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在亚健康

用和规范化制备,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开具膏方,江

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组

《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供各中医药相

关机构参考。

本共识所指膏方,为内服膏剂。

本共识采取文献研究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相结

成共识建议。

应用本共识时须充分考虑临床实际情况。

本共识将随着膏方临床应用及工艺制备需求的

变化,以及新的循证证据而予以不断更新和修订。

1范围

本共识规定了膏方的立法处方、组方配伍、选方

用药、膏方分类、服用人群、用法用量、膏前调治、医

案书写、医师资质、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性。

开具、制备和使用膏方。

2概述

2.1膏方定义膏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按照方剂学组方原则,优选药材用水煎煮,取煎煮液

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2.2膏方分类

2.2.1按添加成分分类

(1)清膏。将中药饮片经过2~3次浓煎并加热

浓缩而得到较稠黏的液体状膏剂,一般不加蜂蜜、糖

类、胶类等辅料,相当于中药浓煎剂。

(2)素膏。膏方加工收膏过程中,不加入动物类

药物或动物胶,仅使用糖或蜂蜜作为辅料,前者可称

为“糖膏”,后者可称为“蜜膏”。

(3)荤膏。膏方中添加了动物类药物,如胎盘、

鹿鞭、海马等,或在加工收膏过程中,除了使用糖或

蜂蜜外,还添加了动物类胶质作为辅料,如阿胶、龟

甲胶、鳖甲胶、鹿角胶等。

2.2.2按加工方式分类

(1)成品膏方。药厂或医疗机构遴选一些组成

单纯而疗效确切的处方按法规要求批量生产加工成

膏剂,以中成药或保健品的方式销售。这些膏方的

药味一般不多,组成比较简单,适用的人群范围较为

广泛,如益母草膏、二冬膏、二仙膏、龟苓膏、枇杷膏

等。使用者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

合理选用。

(2)定制膏方。医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

每一剂膏方只适合患者本人服用,一人一方,个体化

给药,针对性更强。

2.3历史沿革膏方历史悠久,纵观中医膏方的发

展历史,大体经历了萌芽、完善、成熟三大阶段。

2.3.1萌芽阶段膏方最早可追溯到长沙马王堆汉

墓出土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

和《养生方》。《黄帝内经》中有“豕膏”“马膏”的

记载,但属于外用膏剂。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记载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等内服膏剂的制备方法

已具现代膏方的雏形。南北朝时期陈延之《小品

方》所载的单地黄煎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于补益的

滋补膏方。

2.3.2完善阶段唐宋金元时期是内服膏方从萌芽

走向不断完善的阶段。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

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宋朝“膏”逐渐

替代“煎”,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

载的琼玉膏,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名方。金元时期,内

服膏方的称谓正式改为“膏方”。《御药院方》所载之

太和膏,制法中有“膏成滴水中凝结不散”的描述,

已与现代膏方制作工艺十分接近。同时,内服膏滋

关键词膏方;临床应用;制备存储;共识;江苏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LGY2018099);江苏省科协“2021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计划”项目

(标准制定子项目)

3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方也确立了具有补益和治疗作用的特点。

2.3.3成熟阶段明清时期膏方日益充实和成熟,膏

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煎”转为水煎剂的同名或

类似词,“膏”则成为滋补类方剂的专用名称,临床多

以“某某膏”的方式命名,内服膏方逐步成为主流,应

用范围逐渐扩大。明清膏方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方

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的“龟

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的“茯苓膏”以及张

景岳《景岳全书》的“两仪膏”等。清代膏方不仅在

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

议》有内服膏滋方28首。晚清时期膏方组成渐复杂,

如张聿青《张聿青医案》中所收载的膏方用药往往已

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

等,并强调辨证施膏,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2.4地域特点江苏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医学流

派纷呈,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

砂医派、山阳医派等,历代名医辈出,尤其至明清以

后,更是医家众多,专著纷呈,影响极大,因而拥有

“江南医术最盛”之赞誉,在膏方领域展现出极为丰

富的处方经验和鲜明独到的苏派特色。

2.4.1文献记载丰厚,膏方品种繁多江苏历代医

家为苏派膏方留下了丰富的学术积淀,奠定了后世

膏方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东晋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多个既可

外敷又可内服的膏方,如丹参膏、神明白膏,并阐述

了当时膏方制剂用苦酒(即醋)与猪油作溶剂的特

点。南朝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专门对膏

方制作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阐述。宋代医家许叔微

在《普济本事方》中记载了宁志膏等治疗疾病的案

例。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记载了多个

自创膏方治疗疾病,如通声膏方、黄连膏等,组方用

药精当,制作及服用方法详细。明代外科学家陈实

功《外科正宗》记载多种外用膏药,也特别注重补虚

托里的内服膏方的应用。清代医家吴门医派张璐在

《张氏医通》中记载了二冬膏、集灵膏等多首膏方;叶

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中多处应

用膏方,其中《临证指南医案》刊载膏方多达60余

首;张聿青在《张聿青医案》专设“膏方”篇,记载了

膏方医案。清代医家孟河医派费伯雄在临床治疗中

喜用琼玉膏、参术膏,并创立了许多膏方;马培之在

《马培之医案》中记载了马氏临床应用膏方取得良效

的外科案例多为阳证、热证,在膏方组方用药上,其

初期多宣散清解,溃后正衰时补托护正,兼清余邪;

丁甘仁对膏方应用则更多,对后世膏方的发展影响

极大;孟河医派秦伯未进一步发展了膏方学术,著有

《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两本专著,对近代膏方发

展贡献尤大。清代医家山阳医派吴鞠通精于辨证、

善于用药,在《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均有其

应用膏方治疗疾病的记载,如专翕大生膏。民国医

家金陵医派张简斋临床应用膏方注重补肾固本,益

火之源,并强调胃气为本,顾护脾胃。龙砂医学流派

膏滋特色显著,顺应“冬至一阳生”思想,结合五运

六气理论,注重熬膏技艺,制作工艺精良。扬州中医

八大门派均各有自家秘制膏方,大多选药精良,药味

不多,但疗效卓著。

2.4.2立法醇正和缓,用药平淡轻灵江苏地处我

国东部,属于长江、淮河下游,跨江滨海,湖泊众多,

地势平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冷夏热、降水

集中、梅雨显著的特点,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地理条

件,苏派膏方组方时也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立法醇正和缓,用药平淡轻灵,避免大寒、大热、大

温、大补之品;组方严谨,尤善运用“轻可去实”之

法;对“异病同因”“异因同病”及“复症多因”之疑

难复杂病症,善于温清合用,气血同调,动静相宜,升

降结合,复法制方;注重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以达

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2.4.3传承历史精华,创新苏派特色近现代膏方在

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广泛使用,各具特色。苏派膏

方是我国中医膏方的核心代表,其发展沿革是我国中

医膏方发展演变的缩影。苏派膏方的发展经历了由

外敷到外敷内服兼用,再到内服膏滋方逐步兴起、发

展、盛行的过程。特别是明清以来,膏方在江苏特别

是江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流派亮点纷呈、

医家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的苏派膏方特色。

以孟河医派颜德馨,江苏国医大师朱良春、周仲

瑛、徐景藩、干祖望、夏桂成、邹燕勤,江苏全国名中

医徐福松、单兆伟、刘沈林、汪受传及诸多江苏省名

中医为代表的当代江苏中医人,积极探索总结膏方

应用特色经验,共同形成了苏派膏方特色体系。重

点体现在:

(1)辨识体质,把握阴阳;(2)五味合化,以平为

期;(3)顾护胃气,突出脾肾;(4)动静相合,补而勿滞;

(5)补泻兼施,攻补相宜;(6)调和气血,贵在流通;(7)

辨证辨病,临证互参;(8)随运制方,处方轻灵;(9)胶

类滋补,五果为助;(10)膏质精醇,慎腥避毒。

2.5临床功效膏方既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又有治

疗和预防疾病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膏方能调节

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应激能力,清除体内自

由基,改善生理系统功能。

4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2.5.1扶正补虚膏方的主要作用为扶正补虚,调

阴阳,补脏腑,益气血,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

复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药,即用滋补强壮的药物,

以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人体虚弱

状态,治疗各种虚证。膏方通常将补气、补血、补阴、

补阳四类综合运用于临床。

2.5.2调理体质目前中国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

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

湿热质、特禀质。体质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

因素的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颇的

状态,这种偏颇导致了脏腑不协调,从而出现机体与

心理的不适,表现为各种症状和体征,针对这种有证

无病的偏颇体质,采取辨体施膏,通过调理体质,调

整偏颇,使患者获得健康。

2.5.3抗衰健体中医学认为衰老主要是由脾胃虚

弱、肾气衰退、阴阳失调等引起,通过膏方调治可以达

到调理脾肾和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从而能够抗衰老、

健体强身。

2.5.4防病治病膏方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疾病,针对

不同患者的病症开具膏方防病治病,通过提高免疫功

能,有助于防止疾病复发,预防外感,增强抵抗力。

3共识建议

根据不同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辨证论治,一人一

方,立法力求平稳,通过纠正脏腑功能失衡,调节机

体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强身治病的目的。

3.1.1辨证立法原则

(1)重视四诊合参,辨证立法。膏方的制订,首

当重视四诊合参、辨证立法,做到观整体、察证情、识

病机、辨阴阳、知寒热、解虚实、理气血、调脏腑、明

补泻、执缓急、行开阖,分析病因、病机、病性、病位

等,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

(2)注重体质差异,因人施治。人体体质每因年

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

有差异,临证需明辨细析,因人施治。

(3)调和气血阴阳,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

方的主要原则。“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调其阴阳,疏其血

气,令其条达,从而达到气血阴阳的平衡。

(4)调节脾胃气机,以运为补。清代著名医家、

吴门医派叶天士认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此

为临床药物治疗及食物调养的重要法则。脾胃健,

则气血充、湿滞除。制订膏方,应佐以运脾健胃之

品,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以升降相因;或配

伍陈皮、楂曲,以消食化积;尤其是苍术、砂仁,气味

辛香,为运脾要药。

(5)用药通补兼施,动静结合。用膏方调补时,

既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补兼

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滋补之品为“静

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

而不滞。

(6)遵循因时制宜,四季化裁。膏方应结合各个

季节的易发病证,在不同的时令,根据病情及气候,

因时制宜,随病制方,四时相应,四季化裁,以适应

温、热、寒、凉、升、降、沉、浮的规律。

3.1.2组方配伍原则。膏方所用饮片都应符合《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

范》的要求。膏方的组方原则与方剂的基本结构一

致,分为“君、臣、佐、使”,在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应

先确定其基本治则,通过不同功效的“药组”形成

膏方中的君剂、臣剂、佐剂、使剂,也有学者称其为

“药群组合”。

君剂:一般以补益药为主,针对虚证,如单纯的

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

等复合证候而选择治疗药物;或是针对主病主证选

择主方及药物。

臣剂:可以是辅助君剂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组

合,更多的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组合,如针对气虚伴血瘀兼证的活血化瘀

类药物,针对肺阴虚伴有痰热的清化痰热类药物等。

佐剂:主要是配合君剂、臣剂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组合,如:在健脾益气的

同时配伍枳壳、陈皮等行气类药物,可使补而勿滞,

或治疗兼有的气滞证;或在滋补药中配伍砂仁等醒

脾类药物,神曲等助消化类药物,能更好地发挥补益

药的作用。必要时,也可起到佐制或反佐的作用。

使剂:是膏方中主要起调和作用的药物组合,如

所采用的糖、蜜和大枣等果品类均具有调和方中诸

药的作用。

3.1.3选方用药原则膏方用药通常遵循辨体质、

辨证、辨病“三辨结合”的原则。既可一味单方,又

可使用复方。在治疗方法上,单方药简功专,针对性

强;复方药广效宏,能全面兼顾较复杂的病证。

(1)单用。单独使用一味药物制成膏方,如用白

术治疗脾气虚证,用熟地黄治疗肾阴虚证,用桑枝祛

除风湿,用夏枯草治疗结节等。

(2)复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病情和配

伍原则组成膏方,如两仪膏、十全大补膏及因人而异

的定制膏滋方等。

5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3)补益类基础方药。补益类方药包括补气、养

血、滋阴和温阳4个方面。除此之外具有补精或填

精作用的药物也很常用,一般常归入滋补肾阴或温

补肾阳的药物中,但实际上这类药物具有自身的特

点,多为血肉有情之品,或质厚味重,走下焦或督任

二脉,滋补作用更强。详见附录。

(4)祛邪类基础方药。祛邪类方药包括理气、理

血、清热、祛湿、化痰、消癥、消食等7类。适用于正

虚兼邪实而出现的各种病证,如郁证、瘀血、痰证、食

滞等病证。详见附录。

3.2临床应用建议

3.2.1原料组成膏方的原材料一般由中药饮片、

细料、胶类、糖蜜类和其他辅料等5部分组成,应符

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或地方标准规

定要求。

(1)中药饮片。膏方中药饮片的药物剂量为平

常处方的10~20倍,一般为15倍。一料膏方饮片的

应增减,如服用1个月以上,其药量则当相应增加。

膏方饮片通常使用的药味数在30味左右,一般在30

味以下者,属制之小者;30~40味者,属制之中者;而

40味以上者,则属制之大者。要注意如果药味太少,

往往不易成膏,或成膏量不足,难以满足治疗的需

要;但如果盲目追求大处方,则造成目的不明,浪费

药材。

为了提高成膏率,建议少用或不用出膏率低的

草类、矿物类饮片,尽量用出膏率高的根茎类、种子

类、果实类饮片。

(2)细料。细料即贵细中药,包括参类和贵重动

物药、贵重植物药、贵重矿物药、贵重菌藻类药等,是

处方中体现膏方调补功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类:如生晒参、西洋参、红参、朝鲜参等。

贵重动物药:如鹿茸片、海马、紫河车粉、蛤蚧

粉等。

贵重植物药:如藏红花、川贝粉、石斛等。

贵重矿物药:如飞琥珀、珍珠粉等。

贵重菌藻类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孢子粉等。

用量:应根据调补需要酌情配伍。通常每日用

量生晒参、西洋参等为3~9g,野山参不超过0.5g,冬

虫夏草不超过1g,灵芝孢子粉不超过1g,藏红花不

超过0.5g,珍珠粉不超过1g,蛤蚧不超过2g,紫河

车粉不超过2g。

选用:气血虚弱者用生晒参、野山参等,阴虚者

用西洋参、石斛等,阳虚者用红参、紫河车等。

(3)胶类。胶类即药胶,可单选一味,也可多胶

合用,一般每料膏方参考用量为200~400g。在膏方

制作前,应先将选用的药胶用黄酒浸泡软化,隔水炖

烊备用。

通常气血亏虚者选用阿胶,阴虚者选用龟甲胶、

鳖甲胶,阳虚者选用鹿角胶。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

成的胶块。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

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

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

吐血尿血,便血胎漏。每日常用剂量3~9g。

鹿角胶: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各种雄鹿头上骨

化的角,经煎熬、浓缩而成。味甘、咸,性温,归肾、肝

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

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

血尿血,阴疽肿痛。每日常用剂量3~6g。

龟甲胶:由龟甲经熬制、浓缩制得。味咸、甘,性

凉,归肝、肾、心经,具有滋阴、养血、止血的功效。用

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腰膝酸软,血虚萎黄,崩漏带

下。每日常用剂量3~9g。

鳖甲胶:由鳖甲经熬制、浓缩制得。味咸,性微

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的功效。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

目眩,虚风内动,手足瘈疭,经闭,癥瘕,久疟疟母。

每日常用剂量9~24g。

黄明胶:为牛科动物的皮煎煮熬制而得,又名牛

皮胶。味甘,性平,归肺、大肠经,具有滋阴润燥、养

血止血之功。用于体虚便秘,肾虚遗精,吐血、呕血,

胎漏,崩漏等。每日常用剂量10~20g。

(4)糖蜜类。常用的有饴糖、冰糖、红糖、蜂蜜

等,可改善膏方的口感,还具有一定的补益缓中作

用,也有助于膏方的固定成形和保存。一般用量为

300~500g,也可根据患者的喜恶斟酌用量。制膏前

需做预加工,作为糖类替代品的甜味剂在制膏时可

直接加入,无需预加工。

饴糖:性温,味甘,归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缓

急、润肺止咳、解毒之效,适用于脾胃功能虚弱者,可

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焦虚寒、肺虚久咳、气短气喘

等病症。

冰糖:性平,味甘,归肺、脾经,具有补中益气、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之效,适用于阴虚者,可用于治

疗中气不足、肺热咳嗽、咯痰带血、阴虚久咳、口燥咽

干等病症。

红糖:性温,味甘,归脾经,具有益气养血、健脾

暖胃、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之效,适用于阳气虚弱者,

特别适宜产妇、儿童及贫血者食用。

6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蜂蜜:性平,味甘,归脾、肺、大肠经,具有补中

润燥、止痛、解毒之效,常用于体虚、肺燥咳嗽、便秘、

胃脘疼痛、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口疮等。

木糖醇:木糖醇是一种甜味剂,常用于糖尿病等

不适宜用糖者,其选剂、用量、比例等应严格按其产

品使用说明进行换算,不可滥用,通常一料膏方用量

为80g左右。

(5)其他辅料。常指黄酒,具有活血、通络、散

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浸泡阿胶等动物胶,使之软化,

还能解除药胶的腥膻气味。一般药胶与黄酒的用量

比例为1∶1配合使用。如对酒精过敏,或有肝脏疾病

等忌酒者,应慎用。

某些食品也常被用作辅料,临床处具膏方时可

选择使用。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用黑芝麻、黑木

耳、银耳等;肾虚、腰膝酸软、便秘者使用核桃仁;气

虚血少者使用桂圆肉、大枣等。

3.2.2服用人群

(1)适宜人群

①体质偏颇人群。平和质即健康体质,一般不

需调理。痰湿质、湿热质可以调治,但须先用化湿祛

调治。其他的气虚、阳虚、阴虚、气郁、血瘀、特禀质

等,均可根据各自的证情进行膏方调理。临床上较

少出现单一的体质特征,很有可能2个或3个以上体

质特征同时出现。此时需要我们根据出现的实际证

情,全面归纳,综合判断,正确使用膏方。

②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

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中风后遗症等;呼吸系统疾

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心病、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

秘、肝胆疾病等;肾系疾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尿路感染等;内分泌及代谢病:

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甲状腺疾病

等;风湿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

肌炎、白塞氏病、系统性硬化症等;过敏性疾病:过敏

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等;肿瘤:各种肿瘤康

复期及肿瘤术后、放化疗后调理;生殖系统疾病:不孕

症、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等;妇产科:月经失调、痛经、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更年期综合征、产后体虚等;

外科:乳腺病等;儿科:小儿哮喘、小儿反复呼吸道感

染、小儿厌食症、小儿多动症等常见慢性疾病。

③术后恢复期患者。患者术后常因正气受损,

脏腑功能未复,表现为气短乏力、易汗、心悸、纳差、

大便不畅、失眠等。

④亚健康者。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

一种状态,多因工作、生活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不

节,劳逸失常等导致,体检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若进一步发展则会引发各种疾病,常表现为疲乏无

力、反复外感、头昏心悸、睡眠紊乱、食欲不振、便溏

便秘、性功能减退,以及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记忆力

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妇女月经不调等。

这部分人群尤其需要服用膏方进行全面综合调理,

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不宜人群

①急性疾病,如感冒、发热、急性胃肠炎、痢疾、

过敏等患者忌用。

②慢性病急性发作者,如胆囊炎急性发作,以及

肝炎和结核等传染病患者在急性期和活动期,不宜

服用。

③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忌用,经期妇女

慎用。

④血脂、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慎用。

⑤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患者不宜服用含有阿

胶、紫河车、林蛙油、蜂蜜等组成的膏方。

3.2.3用法用量

①时节。“冬至一阳生”,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衰,阳

气开始萌生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一般以冬至日起45天

一冬服二料膏滋药,则可以提前至立冬,服至次年的立

春前结束。同时,根据中医四季养生学说,膏方也可四

季服用,遵循天人合一理论,冬令大补,夏令清补,夏季

膏方以素膏、清膏为宜,并适当加用化湿类药物。

如服用后胃肠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

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

速发挥药效。饭前服: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

者,宜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min时服药。饭后

服: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15~30min时服药。如餐前服用因空腹

而自觉胃肠不适者,可改在餐后30~60min内服用。

睡前服: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膏方宜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min时服用。

(2)服用方法

①冲服。取一汤匙膏方置于杯(碗)中,冲入

90℃左右的开水,调匀溶解后温服。

②调服。用适当的汤药或适量黄酒等,隔水炖

热,调和均匀服下。若方中因滋腻药过多出现膏药

黏稠较难溶化,可用开水炖烊后再服。

7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③含服。亦称“含化”。将膏滋含在口中,让药

慢慢在口中溶化,咽下膏汁,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

咽炎的青果膏等。

(3)服用剂量

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患者体质的

强弱以及疾病的轻重等情况综合考虑决定。一般每日

2次,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匙为准(20g左右)。

初次服用先以半量开始,适应1周后,改为常规用量。

凡膏方中涉及峻猛类药物,用量宜小,并且应从

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引发不良反应或耗伤正

气。一般性质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轻病、慢

性病,剂量不必过重,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

正气;若病重药轻,药力不足,往往贻误病情。

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剂量上也应有

差别。老年人的用量应小于壮年;体质强者的用量,

可重于体质弱者;妇女用量,一般应小于男子,而且

妇女在经期及产后,又应小于平时。

3.2.4用药忌口服药期间要求患者忌食某些食物,

称之为“忌口”,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药效。

服用膏方的常规“忌口”要求是避免进食辛辣、肥

腻、生冷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此外

还需避免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反应。

(1)普通忌口。服含人参的膏方时忌食生萝卜,

或忌长期食用萝卜;服含首乌的膏方时忌猪、羊血及

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咖啡、可乐等。

(2)体质与忌口。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在膏方

服用时需作相应的“忌口”。如阴虚体质者,需忌食辛

热食品,如狗肉、牛肉、姜、蒜、葱、甜食和炒货等,同

时也需忌食海鲜之类发物,如黄鱼、带鱼等;阳虚体质

者,需忌食寒性食品,如蟹、柿子等,并忌用或避免过

用厚味腻滞之品,如肥肉类制品;同时还应注意温补

肾阳之品切忌滥用,服食鹿鞭、牛鞭、羊肉等要注意观

察有无上火表现,以防助火动血、产生变证。

3.2.5膏前调治膏方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补”字,

膏滋进补,消化吸收是关键。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服

用膏方,适时进补,但对于脾胃功能不好或证情复杂的

患者,服用膏方前常需先服用2周左右的“开路方”。

“开路方”又称“探路方”或“开路药”,是指医生

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部分使用者在服用

膏方前针对性地服用汤药,以调整其生理状态,使脾

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从而更好地发挥膏方养生的功

效。二是消化功能不良者,久服黏腻呆滞之膏滋药,

容易影响脾胃运化,表现为时常腹胀、舌苔厚腻等,

如果直接服用膏方反而会增加胃肠负担,加重症状。

三是患多种慢性病者,因患者病情复杂,需要用开路

方探其体内虚实,并确定用药的重点。四是有身心

疾病者,如焦虑、抑郁、敏感多疑者,这类病人比较敏

感,临床上常出现在服用膏方后身体反而不适,先服

“开路方”可稳定情绪,调整心态,以利康复。

3.2.6医案书写膏方医案书写虽与一般的中医医

案格式类似,但也有自身体例的要求。

(1)膏方医案的几个要素。膏方医案与一般的

中医医案书写类似,包含望、闻、问、切四诊内容,以

及辨证分析、诊断(包括中医病名及证型)、治则治

法、处方用药(包括药名及剂量)几个方面。

另外,与一般中医医案不同的是,膏方还需写明

辅料、矫味剂(如:冰糖、蜂蜜、饴糖等)、胶类(阿胶、

鹿角胶、龟甲胶等)的剂量及制作方法、服用方法、

注意事项等。

(2)膏方处方的书写体例。膏方处方书写顺序

通常为:一般药物,贵重药物或需特殊加工的药物,

胶类,辅料,制膏方法,服用方法,注意事项。

3.2.7医师资质膏方医师需具备深厚的中医药学理

论知识、丰富的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处方时应基于辨证

论治之原则,遵循理、法、方、药之程序,故临床对膏方

医师资质有较高的要求。为此,本共识建议对从事膏

方处方的医师进行必要的规范化培训,但不建议简单

将膏方处方资质单纯与职称挂钩。对于中医类别执业

医师,建议对具备主治中医师资格5年以上的人员,进

进行定期考核,建立淘汰制度,每3年考核一次,考

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参加培训及考试,合格者方可再

次获得膏方处方资质。

3.3制备储存建议

3.3.1制备前处理

(1)备料。制膏原料(中药饮片)应符合国家或

地方药品标准和炮制规范,如标准无收载的,应当由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常用工具书或权威性

资料收载。应特别注意现代药理学证明有肝、肾毒

性的药物用量,做好药学监护。

(2)辅料的处理。

①取处方量的胶类药(如阿胶、龟甲胶、鳖甲

胶、鹿角胶等)捣碎如丁状,再用粉碎机打成细粉

(胶粉),便于用药液溶胶。如需加黄酒可先用黄酒

浸泡溶解胶粉,然后置于容器内加热至完全烊化。

②冰糖置于锅内加热至熔,用4号筛过滤,除去

杂质,再加热,炼至糖液呈金黄色、泛泡发亮、微有青

烟冒出即可。

8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③饴糖水浴加热至流质状,过滤,除杂,置锅中

加热至糖液呈金黄色即可。

④黄酒置于冷藏箱内储存,备用。

(3)炼蜜。蜂蜜有调味、滋润和补益的功效,另

外还具有一定的缓和、防腐作用。炼蜜的作用,是为

了除去杂质、降低水分含量、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

提升品质、增加黏合性,且可以延长膏方保存期。

①选蜜。蜜以质厚色泽如凝脂、味甜而香、兼有

鲜味、黏性强者作为首选。但由于产地和气候的关

系,北方蜜含水分少,一般选用枣花蜜、荆条花蜜为

佳,荞麦花蜜较次;而南方蜜含水分较多,选荔枝蜜、

坝子蜜较优。

②炼蜜方法。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待沸腾时

用网筛或绢筛捞去表面浮沫,加热熬到105~115℃

时,出现细小的气泡,此时蜂蜜的含水量为

17%~20%,相对密度约为1.355,但它的色泽无明

显变化,此种蜂蜜称为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

116~118℃,锅中的蜂蜜出现大量淡黄色的气泡,此

时蜂蜜的含水量为14%~16%,相

对密度约为1.37,此种蜂蜜则称

为中蜜;再加热到119~122℃左

右,此时锅中会出现大量红棕色

的气泡,含水量在10%以下,相对

密度约为1.4,黏性特别强,此种

炼制好的蜂蜜称为老蜜。嫩蜜黏

性不足,老蜜坚硬不易化解,膏方

以中蜜或老蜜为宜。

(4)辅料制备的工具要求。

推荐使用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级

不锈钢容器具进行辅料加工制

备,以蒸汽热源为宜,避免冰糖、

蜂蜜在炼化过程中焦化。

3.3.2制备工艺膏方的制作包

括配方、浸泡、煎煮、浓缩、收膏、

凉膏、质检、包装等工序。制作工

艺流程见图1。

膏方的制作比较复杂,有

特定的程序和严格的操作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一般不提

倡自制。

(1)配方。必须有具备中药

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

合格后,方可取得膏方处方调配

权,按规范进行处方调配。

(2)浸泡。将饮片(除胶外)放入容量相当的洁

净砂锅或不锈钢锅内,用8~10倍量饮用水将药料完

(3)煎煮。把浸泡后的饮片加热煎煮。先用武火

煮沸,再用文火煮1~2h,用纱布或合适筛子过滤出头

道药汁,再加6~8倍量水煎煮1h,滤过;如药液尚浓时,

再加6倍量水煎1次,滤过。合并3次滤液,静置沉淀

3h以上,再用纱布或100目筛滤过,以药渣愈少愈佳。

(4)浓缩。过滤净的药液倒入锅中,进行浓缩,

可以先用武火,加速水分蒸发,并随时撇去浮沫,让

药液慢慢变成稠厚状,再改用文火进一步浓缩,此时

应不断搅拌,因为药液转厚时极易粘底烧焦,以搅拌

到药液滴在纸上不散开来为度。

为较好地保留有效成分,应尽可能缩短浓缩时

间。大规模生产膏方时,可以采用真空浓缩。

(5)收膏。把蒸烊化开的胶类药与糖(冰糖、饴

糖和蜂蜜等)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不

断用铲搅拌,待浓缩至药液起“鱼眼泡”,能扯拉成旗

23

膏方的制作比较复杂,有特定的程序和严格的操作过程,为了达到预期效果,

一般不提倡自制。

图1膏方制作工艺流程简图

配方、备料

药渣

饮片浸泡

另煎

煎煮

浓缩

收膏

盛装

凉膏

质检

包装

特殊药材处理辅料处理

沉淀、过滤煎

8~10倍水,>2h

第一次微沸1~2h,

第二次微沸1h

沉淀3h以上,

100目筛

先武火,后文火

打粉、捣碎

容器处理

9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挂旗)或者“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

珠而不散)即可,特别注意收膏时特殊药物的处理:

①另煎兑入类。如藏红花、石斛、海马等贵重药

材,需要另泡、另煎2次,压榨取汁,合并煎液,过滤,

备用,待收膏时直接兑入浓缩的药液中。

②研碎拌入类。如核桃仁等药食两用的滋补

品,需要除去杂质,研碎,在收膏时直接加入膏中,搅

拌均匀,直至成膏。

③打粉掺入类。如人参、西洋参、红参、三七、

冬虫夏草、琥珀等贵细药材,粉碎成100目细粉,在

收膏接近完成前,徐徐撒入膏中(或用筛网筛入),或

与适量沸水配成混悬液兑入膏中,视原辅料性质和

制作工艺而定。

成品出膏率一般在30%~40%。

(6)凉膏。将膏装入清洁干燥的灭菌后的瓷质、

玻璃广口容器内,先不加盖,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

盖上,放置在清洁的专用凉膏区,凉膏区需装有适当

的消毒装置,以合适的方法定期消毒;待膏完全冷却

后,再加盖,放入冰箱冷藏。

(7)质检。外观膏体应质地细腻,稠度适宜,无

浮沫,无酸败和霉变。

(8)包装。药液浓缩收膏,待稍冷无水蒸气后,

方可包装。为便于患者服用膏方,可采用多剂量的

瓶装(陶瓷罐、玻璃瓶等符合药用或食用标准材质)

或单剂量的小包装(材质符合药用或食用标准)进

行定量包装,附膏剂服用说明,贴标签。建议包装剂

量不超过2个月的用量。

(9)储存。一料膏方通常服用1~2个月,如果保

存不当,易发生变质。膏方的保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盛装膏方的容器常选用玻璃瓶、陶瓷罐,不

宜用铝、铁锅等金属器皿盛放,且必须清洁干燥,不

能留有水分。切勿将一料膏方全部盛装在一个容器

中,应将近期服用的和暂时不用的膏体进行分装。

②每次取食前先将取用膏方时的器皿(汤匙)洗

净、干燥,有条件时可进行消毒。否则微生物就容易

带入,破坏一整罐膏体,使其变质。

③一般情况下,冬季可放在

阴凉处,其他季节应放在4℃冰

箱中冷藏。

④如为单剂量定量包装,必

须选用符合食品级或药用级复合

膜袋,置于4℃冰箱中冷藏。

3.3.3配方颗粒制膏现在也可采用中药配方颗粒

制膏。2021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配方颗

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中药配方颗粒已

经完成提取、浓缩等工艺过程,质量相对稳定。将处

方量的中药配方颗粒放置瓷锅或不锈钢锅中混匀,

加入中药配方颗粒总量3倍量左右的水,搅拌使之

充分浸透、溶解。武火加热至沸腾,加热时搅拌以防

糊底。药液沸腾后调至中火,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

浓缩至膏体黏稠,即得清膏,往清膏内缓缓加入蜂蜜

(或糖、阿胶等),搅拌使之混合均匀收膏即成。将膏

转入预先清洁干燥好的广口保鲜碗(瓶)中,冷却后

盖严密封,置室内阴凉处或冰箱内冷藏。

3.3.4质量标准

(1)质量要求。膏方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

合下列有关规定:中药饮片按各品种规定的方法煎

煮,滤过,滤液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清膏。

如需加入药粉,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加入过100目

筛的中药细粉。清膏按规定量加入炼蜜或糖(或转

化糖)收膏;若需加药材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

混匀。除另有规定外,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的

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煎膏剂应无焦臭、异

味,无糖的结晶析出。煎膏剂应密封,置阴凉处贮

存。煎煮、沉淀、浓缩、收膏的加工容器具要一用一

清洗,符合卫生学要求,避免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

(2)质量标准

①相对密度。市售膏剂应该规定有相对密度,

并按药典标准进行检测。凡加中药细粉的煎膏剂,

不再检查相对密度。

②不溶物测定。取供试品5g,加热水200mL,

搅拌使溶化,放置3min后观察,不得有焦屑等异物

(微量细小纤维、颗粒不在此限)。加药材细粉的煎

膏剂,应在未加入药粉前检查,符合规定后方可加入

药粉。加入药粉后不再检查不溶物。

③装量检测。装量按照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

应符合规定。标示装量不大于500g(mL)者,按下

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表1中规定。标示装量以重量计

者采用重量法进行检测,标示装量以容量计者采用

容量法进行检测,装量应符合规定,如表1所示。

④微生物限度

a.不含药材原粉的膏滋。

细菌数:每1g不超过1000个,每1mL不超过

100个。霉菌和酵母菌数:每1g或1mL不超过100

表1装量差异检测对照表

标示装量固体、半固体、液体黏稠液体(容量法)

平均装量每个容器装量平均装量每个容器装量

20g(mL)及20g(mL)以下不少于标示装量不少于标示装量的93%不少于标示装量的90%不少于标示装量的85%

20g(mL)至50g(mL)不少于标示装量不少于标示装量的95%不少于标示装量的95%不少于标示装量的90%

50g(mL)以上至500g(mL)不少于标示装量不少于标示装量的97%不少于标示装量的95%不少于标示装量的93%

10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个。大肠埃希菌:每1g或1mL不得检出。

b.含药材原粉的膏滋。

细菌数:每1g不超过10000个,每1mL不超

过500个。霉菌数和酵母菌数:每1g或1mL不

超过100个。大肠埃希菌:每1g或1mL不得检

出。大肠菌群:每1g不超过100个,每1mL不超

过10个。

c.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膏滋。

细菌数:每1g不超过100000个,每1mL不超

过1000个。霉菌和酵母菌数:每1g不超过500个,

每1mL不超过100个。大肠埃希菌:每1g或1mL不

得检出。大肠菌群:每1g不超过100个,每1mL不

超过10个。

d.含动物组织(包括提取物)及动物类原药材粉

(蜂蜜、王浆、动物角、阿胶除外)的口服给药制剂。

每10g或10mL不得检出沙门菌。

e.霉变、长螨者。以不合格论。

⑤含量测定。对于上市销售膏方,建议每个膏

方应该规定君药主要成分的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

法(HPLC)测定为宜,有条件的情况下,贵细药材含

量最好也作定量检测。

⑥定性鉴别。对于上市销售膏方,应对三分之

一及以上中药饮片采用薄层色谱法(TLC)进行定性

鉴别,所选鉴别药材应包括君药及贵细药材。

(3)常见质量问题与控制

①焦化

原因分析。a.浸泡不充分,加水量不足;b.熬制

搅拌。

解决办法。严格按膏方制作工艺要求实施,

并特别要注意:a.药材浸泡充分,加水按要求;

容器。

②长霉、涨包、变酸等变质问题

分析加工过程及储存,防止变质应做好以下几

方面的控制:后加的药粉或贵细药材要注意卫生控

制,如加料后要煎煮充分,达到灭菌的效果;注意热

灌装,稠膏注意防止冷凝后表面有水珠存在;半流体

注意热灌装后保留真空,如允许可实施灌装后二次

消毒;瓶或罐装容器灌装前要注意对容器水浴或其

他方式消毒灭菌;非连续生产加工的要注意灌装机

的消毒处理,确保卫生。

4安全性

4.1不良反应尽管膏方服用的对象不同,体质、

病情不同,但总的要求是以平和为要,在辨证论治

原则指导下,切合个体,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但是,也有少数人服用膏方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不

适反应。

(1)消化滞缓。服用膏方后如出现不思饮食、腹

胀等胃纳不佳状况,应暂停服用膏方,改服1~2周理

气和胃消导药后,再恢复少量服用,逐步加量,或以

陈皮10g煎水冲服膏方。

(2)上火(内热过重)。服用膏方后如出现齿浮

口苦、鼻衄、面部升火、大便秘结等状况,可用清热泻

火解毒通腑药煎煮取汁,放入膏方中一起服用,以纠

偏差;或以黄芩10g煎水冲服膏方即可;必要时以汤

药调理。

(3)肠道刺激。服用膏方后出现大便溏薄甚至

泄泻,应先暂时停服膏方,可用一些理气健脾的药

物,配合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待脾胃功能恢复后,

再从少量开始恢复服用,逐步加量。

(4)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

皮肤瘙痒。一般经抗过敏、对症等治疗后症状即

消失。

4.2注意事项一般而言,膏方在辨证论治原则指

导下,组方合理、用药精当、服用适量的情况下是安

毒”,《内经》将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当

今中药虽大多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比化学药品的

药性平和而安全,但如果任意滥用,同样会发生毒副

作用。故在组方用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仔细询问病史如肝、肾等脏器有基础疾病

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对上述脏器产生毒性的药物。

如有药物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导致过敏的药物。

4.2.2注意配伍禁忌避免因配伍不当产生的“相

恶”“相反”,易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即应

遵循“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则。

4.2.3注意妊娠禁忌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有致

畸作用,甚至造成堕胎的中药为妊娠禁忌用药,分为

妊娠禁用药、妊娠忌用药、妊娠慎用药三种,处方时

应加以注意。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有关妊

娠禁忌的规定为判断是否属妊娠禁忌的主要依据。

4.2.4避免药物毒性注意避免使用毒性药物,即

宜太长。

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何首乌、黄药子、补骨脂、

土三七、蜈蚣等可能具有肝毒性或潜在肝毒性,雷公

藤、关木通、马兜铃、补骨脂等中药可能具有肾毒性,

麻黄、细辛等可能会导致心脏不良反应,处方时需谨

慎使用。

11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附录研究基础

(资料性附录)

1文献研究

江苏历代医家医籍留下了丰富的膏方学术和文

化财富,为苏派膏方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在《普济本事方》中记载了神传剪草膏、宁志膏、国

老膏等治疗疾病的案例。明代医家王肯堂创立了多

个膏方,在《证治准绳》中,多处应用膏方治疗疾病,

如通声膏方、黄连膏、生地黄膏、甘露膏、牛膝膏,组

方用药精当,制作及服用方法详细。明代外科学家

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在治疗外科疮疡疾病中,

除较多地应用紫霞膏、玉红膏、琥珀膏、大红膏、太乙

膏、冲和膏、秘传敛瘤膏、阿魏化痞膏、追风逐湿膏等

外用膏药外,还特别注重补虚托里的内服膏方的应

用。如原文记载:大疮溃后,气血两虚,脾胃并弱,必

制八仙糕,早晚随食数饼以接补真元、培助根本,再

熬参术膏。明末清初医家、吴门医派张璐在《张氏医

通》记载了二冬膏、集灵膏等多首膏方。张璐膏方

治血证心得尤多,用药精当,善用《内经》及仲景方

药,有些膏方用药1~2味即能取效。清代医家、吴门

医派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中

多处应用膏方,其中《临证指南医案》刊载膏方多达

60余首。清末医家、吴门医派张聿青喜用膏方,创

立了多张膏方,《张聿青医案》专设“膏方”篇,专题

记载了张聿青膏方医案。清代医家、孟河医派费伯

雄在临床治疗中喜用琼玉膏、参术膏,并创立了许多

膏方。费氏善用膏方治疗肺病,治咳主张和法缓治,

注重正气,全面调理脏腑功能,不得唯独治肺。清代

医家、孟河医派马培之“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调病无常病,药无常方,要临证细察。清代医家、孟

河医派巢崇山擅长内外两科,在《玉壶仙馆外科医

案》中,巢氏高度重视中医外科内治法,医案中记载

初期多宣散清解,溃后正衰时补托护正,兼清余邪。

孟河医派丁甘仁对膏方应用则更多,对后世膏方的

发展影响极大。孟河医派秦伯未进一步发展了膏方

学术,著有《膏方大全》《谦斋膏方案》二本专著,对

近代膏方发展贡献尤大。清代医家、山阳医派吴鞠

通精于辨证、善于用药,在《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

中均有其应用膏方治疗疾病的记载,如专翕大生膏。

民国医家、金陵医派张简斋临床应用膏方注重补肾

固本,益火之源;并强调胃气为本,顾护脾胃。龙砂

医学流派膏滋特色显著,主要有:顺应“冬至一阳生”

思想,注重命门元阳;讲究阴阳互根,阴中求阳;在

“三因制宜”的基础上,结合五运六气理论;注重熬膏

技艺,制作工艺精良。扬州中医八大门派每一门派

都有各自秘制的膏方,其共同特色为选药精确但药

味不多,却疗效卓著。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研制膏方,药味组成不一,

从独味到数十味不等。如柳枝膏、雪梨膏、枇杷膏、

桑枝膏、芙蓉膏、益母草膏、夏枯草膏、泽漆膏等,均

为单味药加蜂蜜熬成,二至膏、二冬膏、二地膏、两仪

膏仅两味药加蜂蜜熬成,八珍膏、通声膏、理肺膏、七

珍膏、河车大造膏也只有6~8味药组成,在选用大剂

复方组合的膏方时,最多选到20味左右的中药。

近现代膏方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广泛使用,各

具特色。苏派膏方是我国中医膏方的核心代表,其发展

沿革是我国中医膏方发展演变的缩影。苏派膏方的发

展经历了由外敷到外敷内服兼用,再到内服膏滋方逐步

兴起、发展、盛行的过程。特别是明清以来,膏方在江

苏特别是江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流派亮点

纷呈、医家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的苏派膏方特色。

瑛、徐景藩、干祖望、夏桂成、邹燕勤,江苏全国名中医

徐福松、单兆伟、刘沈林、汪受传及诸多江苏省名中医

为代表的当代江苏中医人,积极探索总结膏方应用特

色经验,共同形成了苏派膏方特色体系。重点体现在:

2膏方常用补益类基础方药

补益类包括补气、养血、滋阴和温阳4个方面。

除此之外具有补肾或填精作用的药物也很常用,一

般常归入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的药物中,但实际上

这类药物具有自身的特点,多为血肉有情之品,或质

重味厚,走下焦或督任二脉,滋补作用更强。

2.1补气类以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为基础方;若

气虚下陷,仿补中益气汤之意加黄芪、升麻等;肺气

虚易感者合玉屏风散,可加黄芪、防风等;脾胃气虚

者合参苓白术散,加大枣、沙棘、饴糖等;心气不足

者,可用西洋参、人参、麦冬等;肾气不足者可加紫河

12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车、刺五加、山茱萸等。

2.2养血类通常以四物汤为基本方。心血亏虚者

可合养心汤,加用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等;脾血不

足者可合归脾汤,加龙眼肉、茯神、远志等;肝血不足

者可合补肝汤,加黄芪并重用;妇人冲任亏虚,可宗

胶艾汤之义加阿胶、艾叶、川芎。

养血药甘温质润,使用时常配伍补气药,如配黄

芪、人参补气生血;若兼气滞,可配香附、川芎等;若

兼血瘀,可配桃仁、红花等;若寒凝明显,可配肉桂等。

2.3滋阴类肺阴不足者常选用沙参麦冬汤、养阴

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琼玉膏,用药取南沙参、北沙

参、天冬、麦冬、贝母等;胃阴不足者常选用益胃汤、

麦门冬汤等,用药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等;脾阴

不足者常选用慎柔养真汤,用药如山药、扁豆、莲子

肉等;心阴不足者常选用天王补心丹,用药选麦冬、

玉竹、百合、酸枣仁、五味子等;肝阴不足者常选用一

贯煎,用药如白芍、枸杞子、山茱萸、乌梅等;肾阴不

足者常选用杞菊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用药如

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等。

此外,补肾填精,一般从任、督方面考虑,多用血

肉有情之品,如龟甲、鳖甲等,临床上还常配合鹿角

胶温肾补精。

值得注意的是,滋阴药多滋腻,易碍脾胃,故如

有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慎用,亦常伍以

砂仁以消除其黏腻之气。

2.4温阳类以补益脾肾阳气为主。脾阳不足者选

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补心阳、脾

阳常用附子、桂枝、干姜、炮姜、肉桂等,多与甘温补

气药物同用;肾阳不足者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常用杜仲、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狗脊、沙苑子、

鹿茸、鹿角片等,临床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减。

临床上根据兼症选药,如见腰酸腹泻者,可用巴

戟天、益智仁;肾阳虚性功能减退者,可用淫羊藿、锁

阳、巴戟天等;冲任不调,或精关不固者,可选用菟丝

子、枸杞子等;筋骨痿软、须发早白者,可用杜仲、川

续断、狗脊等;肺肾两虚、久咳不止者,可用蛤蚧、冬

虫夏草、核桃仁等。补阳药性多燥烈,易助火伤阴,

故阴虚火旺者忌用。

2.5复法复方气血双补常选用八珍汤、十全大补

汤、归脾汤等;《金匮要略》的薯蓣丸具调理脾胃、益

气和荣、祛风除邪之效,临床亦常用作治疗虚劳、气

血双亏病证膏方的基础方;阴阳双补常选用龟鹿二

仙胶等;气阴双补常选用生脉散、三才汤等。

3膏方常用祛邪类基础方药

3.1理气类以调畅气机为主,肺气壅滞者选用杏仁、

桔梗、紫菀等,肺气上逆者可选苏子降气汤;脾胃气滞者

选用陈皮、枳实、木香、甘松等;肝气郁滞者以柴胡疏肝

散、逍遥丸为主,选用柴胡、青皮、香附、玫瑰花、佛手等。

在补益药方中配伍理气类药物,可起到补而不滞

的作用,如陈皮配黄芪、枳实配白术都是常用的药对。

3.2理血类依据作用强弱的不同,可分为和血行

血药、活血散瘀药、破血逐瘀药。其中,和血行血类以

当归补血汤为主,另可加丹参、鸡血藤等;活血散瘀类

以桂枝茯苓丸为主,可加川芎、红花等;破血逐瘀类药

有三棱、莪术、水蛭、土鳖虫等,临床一般较少使用。

运用理血类方药时尚需针对引起瘀血的原因进

行配伍。若寒凝血脉者,当温通经脉,可合温经汤,

再加姜黄、红花、鸡血藤等;瘀热互结者,当清热凉

血,可合犀角地黄汤。由于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在

使用活血祛瘀药物的同时,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活

血散瘀的功效。

3.3清热类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

清热燥湿和清虚热等。其中,清热泻火类药有石膏、

知母、山栀;清热凉血类药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

清热解毒类药有金银花、连翘、鱼腥草、金荞麦;清

热燥湿类药有黄连、黄芩、黄柏、苦参;清虚热类药

有青蒿、银柴胡、地骨皮等。

清热类药物寒性偏盛,易伤阳气,特别是损伤

量,以免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泻等副作用。

3.4祛湿类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

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大类,化湿和胃、清热祛湿类方

药常作为进服膏方前的开路方药使用,如平胃散、藿

香正气散、三仁汤等,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猪苓、茯

苓、泽泻、车前子、苍术、厚朴、陈皮、白蔻仁、砂仁等。

祛湿类药和补益药同用,可起到开胃理脾,防止

补药滋腻碍脾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补益药的功效,其

中砂仁最为常用。

3.5化痰类当以二陈汤为基础方,据其功效分为

温化寒痰药、清热化痰药、润肺化痰药及化痰平喘

药。其中,温化寒痰类可加白芥子、白前、金沸草等;

清热化痰类可加金荞麦、鱼腥草、桑白皮、瓜蒌、竹茹

等;润肺化痰类可加百部、紫菀、款冬花、川贝母等;

化痰平喘类可加葶苈子、白果、杏仁、紫苏子等。

3.6消癥类具有化痰散结、化瘀消癥的功效。此

类方药常出现在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或肿瘤的膏方

中,一般无直接代表方剂,主要根据药理作用选择如

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清热解毒消癥类药物,实际临

床上常根据功效和主治部位,选药略有不同,如:食

道癌选用冬凌草、山慈菇等;胃癌选用肿节风、半枝

莲、半边莲、石见穿等;肺癌选用重楼、猫爪草、山豆

根、蜀羊泉等;结直肠癌选用苦参、凤尾草等。

13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3.7消食类消食类方药既可消食导滞,又可帮助

膏滋的吸收和消化,以保和丸为基础,另可加炒谷

芽、炙鸡内金等。

本类方药多属渐消缓散之品,适用于病情较轻者,

故需根据食积不同兼证酌情配伍。若气机阻滞,需配

伍理气类方药使得气行而积消,如枳术丸,另加木香、

陈皮等;若胃有湿浊,当配伍芳香化湿类方药,如平胃

散、三仁汤等,药用藿香、佩兰、砂仁等;若脾胃素虚,当

配伍健脾药,使积消而不伤正,如参苓白术散等。

本共识按照《中医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报告

规范》制订,并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

应用专家共识报告规范》的规则起草。

本共识由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

省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共识由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膏方研究专业委

员会归口。

本共识专家包括江苏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

会膏方研究、内科、妇科、儿科、耳鼻咽喉科、肿瘤、

老年医学、心血管、肝病、脾胃病、肺系疾病、肾病、

脑病、生殖医学、男科、医院制剂、临床药学、药剂

管理、中药饮片研究、新药开发研究、名家流派研

专业委员会全体常务委员。

本共识专家所在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

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

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第二中

医院、南京市中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无锡市中医

医院、常州市中医医院、镇江市中医院、泰州市中医

院、南通市中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昆山市

中医医院、江阴市中医院、苏州吴门医派研究院、常

州孟河医派研究院、无锡龙砂医派研究院、东部战

区总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中国

药科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连云

港市医疗保障局、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阴天

江药业有限公司、苏州市天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本共识项目负责人:黄亚博

本共识主审专家:刘沈林、申春悌、沈洪

本共识主要执笔:黄亚博、霍介格、罗兴洪

本共识专家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旭、王佩娟、王瑞平、王曙东、计忠宁、

卢苏、申春悌、田耀洲、史亚祥、冯广清、

过伟峰、朱佳、朱方石、刘延庆、刘华东、

刘沈林、孙伟、孙志广、李建华、杨菊、

束雅春、吴素玲、汪悦、沈佳、沈洪、

沈夕坤、张琪、陆曙、陆为民、陈小宁、

陈列红、陈国宝、陈晓虎、陈竞纬、陈盛君、

罗兴洪、周炜、周健、周惠芳、赵霞、

姚毅、袁成业、贾晓斌、谈勇、黄煌、

黄亚博、龚少愚、葛惠男、韩新民、曾庆琪、

虞鹤鸣、蔡辉、颜延凤、薛博瑜、霍介格、

魏睦新

学术秘书:苏克雷、商璐

工作秘书:庄鑫

特别致谢:本共识形成过程中得到江苏省卫生

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科学技

术协会专项支持。

参考文献

[1]方赛男,白雪,杨思红,等.中医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报

告规范[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24):4796.

[2]莫美,廖星,张霄潇,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

家共识报告规范[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2):2644.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通知[EB/OL].(2009-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膏方

[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6]周端,陈昕琳.中医膏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

[7]黄亚博.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综合报告(2018版)

[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8]沈洪,章亚成.中医临证膏方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9.

[9]苏克雷,朱垚,张业清.江浙沪名家膏方特色经验[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1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中药配方

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的通告[EB/OL].

通讯作者:黄亚博(1960—),男,江苏省名中

医,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医

药学会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收稿日期:2021-12-21

编辑:吴宁

14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名医长廊

陆曙,男,1963年5月生,江苏无锡人。无锡

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第六

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

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无锡

市中医内科首席医师及心血管科学科带头人。曾

任无锡市中医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担任中华中

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荣誉副主任委员、五运六

气研究专家协作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中国中西医

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

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

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心系疾病专委会

主任委员、经方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五运六

气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会

长,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院长,“龙砂医学

流派诊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内科杂症。

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枳实薤白桂枝汤、丹参饮、越鞠丸、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生脉散。

最擅长使用的中药:黄芪、栀子、桂枝、半夏、苍术、黄连、柴胡、葛根、干姜、麻黄、附子、当归、芍

药、大黄、甘草。

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许叔微、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孙思邈、叶天士、王清任、王

旭高、柳宝诒、张聿青、沈金鳌。

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本草纲目》

《温病条辨》《医学心悟》。

从医格言:大医精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人们享受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带来的健

康保障。

—·—·—·—·—·—·—·—·—·—·—·—·—·—·—·—·—·—

◎江苏省名中医陆曙

陆曙效方治验——参芪养心汤

陆曙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71)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2

编者按:2020年5月29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江苏省名中医

的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江苏省名中医称号。此称号是省内中医界最高荣誉,受表彰人员是行业医德医风的楷模、学术医术的精英,

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了弘扬名医精神,传承名医经验《,江苏中医药》编辑部策划了“百名名医效方集验”选题,荟萃名医

效方(效法)。此选题得到了百位省名中医的大力支持,专此志谢!本刊从2021年第1期开始,重启《名医长廊》栏目,以姓氏笔画为序,

刊登一百位名医的效方(效法)及验案,供读者学习参考。本期名医为:陆曙、陆生勤、陆启滨、张晓春。

15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参芪养心汤;验方;名医经验;陆曙;江苏

1参芪养心汤

组成:黄芪30~60g,太子参10g,麦冬15g,

五味子6g,紫丹参15g,炒白芍10g,甘草3g。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养心。

主治:扩张型心肌病(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证),亦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

用法:每日1剂,浓煎2袋,90mL/袋,早晚餐

后各服1袋。

方解:参芪养心汤取生脉饮“补气而使血道

充盈,脉气以复”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阳、利尿

消肿;丹参一味,活血化瘀、滋养心营,两擅其用;白

芍养血滋阴、解痉和营,配以甘草益气养心复脉,酸

甘养阴,调和肝脾,调节心脏舒缩。全方共奏益气养

阴活血之功。既往实验研究提示本方能有效治疗扩

张型心肌病,与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及炎症信号通路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加减:伴有心气阳虚或阳虚水泛者,合入自拟

苓桂养心汤(黄芪、桂枝、茯苓、白术、防己、甘草);

伴有心脉失调、夜寐不安者,合入自拟交泰调脉方

(黄连、肉桂、丹参、楮实子);伴有咽痒、咳嗽者,加

桔梗、牛蒡子;伴易汗出、易外感者,加炒白术、防风、

葛根;伴心悸者,加楮实子、玉竹、葛根;伴腹胀、便

溏者,加陈皮、藿香、白芷、茯苓;伴胸闷气短、纳呆

者,加檀香、砂仁。也可根据发病年份,结合五运六

气方药进行加减。

2验案举隅

邹某,男,60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4日。

主诉:确诊扩张型心肌病半年余,心慌、胸闷气

喘加重1月余。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增大,心功能不

全(射血分数30%),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中

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肺

动脉高压。目前西药以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mg/d(1次/d)为主,并对症处理。刻下:胸闷气

喘,心慌明显,重度乏力,易于汗出,咽部不适,咳嗽

痰少,纳谷一般,时有便溏,睡眠尚可,舌淡苔薄,脉

细。血压:125/80mmHg(1mmHg≈0.133kPa);心

率:86次/min,律齐。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中

医诊断:心胀病(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予参芪养心汤化裁。处方:

黄芪60g,防风10g,五味子10g,麦冬10g,桔

梗5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14剂。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

2016年8月9日复诊:初诊方加减化裁治疗1年

余,咽部不适缓解,偶有头晕、胸部不适,能平卧,时

流清涕,舌质黯有齿印、苔白腻,脉濡。加强益气健

脾化痰、调脉养心,合苓桂养心汤化裁。初诊方去

麦冬、桔梗,加紫丹参10g、茯苓10g、桂枝6g、葛根

10g(先煎)、陈皮10g、楮实子10g,14剂。

2019年6月13日复诊:近1年来症情尚平稳,无

明显心悸气短,纳可,便调,寐安,舌质瘦小偏黯有齿

印、苔薄白,脉濡,复查超声心动图与去年相仿。时

值己亥岁,参合运气调治,合白术厚朴汤意及运气

靶向药。处方:黄芪60g、五味子10g、麦冬10g、太

子参30g、炒白术10g、紫丹参10g、茯苓10g、陈皮

10g、楮实子10g、肉桂3g、煨木香10g、藿香10g、

厚朴10g、姜半夏10g、蜜紫菀10g。14剂。

2020年9月10日复诊:症情平稳,夜寐已安,纳

可,二便调,舌脉同前。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

增大,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43%)。守方续进,

以观后效。

按语: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心室和/或右

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

病,死亡率较高,5年存活率为50%,10年存活率为

25%。患者在外院住院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来诊,

就诊时有典型的心力衰竭表现,心功能Ⅲ级,辨证属

于气阴两虚兼有瘀,予参芪养心汤化裁,并针对兼

证予健脾化痰、调脉养心,随证治之。同时,遵《黄

帝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之训,合司天运气方

药以治未病,如2019己亥年,予白术厚朴汤及敷和

汤方意;又如2020庚子年,予正阳汤及牛膝木瓜汤

方意。分六气并结合症状加入酸枣仁、升麻、车前

子、茯苓、麻子仁、杏仁、荆芥、茵陈、紫苏子等运气

靶向药。患者至今已复诊几十次,病程中虽出现不

同兼证,但益气养心、活血化瘀治疗思路贯穿始终,

结合五运六气理论参合司天方化裁,虽然射血分数

值仍低,但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坚持服药6年余,带

病延年至今。

收稿日期:2020-10-22

16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陆生勤,男,1958年4月生,江苏东台人,

中共党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盐城市

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先后担任盐城市中医院副

院长、党委书记、院长。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近

40年。1982年6月南京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毕业,

1999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

究生课程班结业。曾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江育仁

教授,于江苏省中医院进修时跟随国医大师徐

景藩教授学习。兼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

事,为江苏省名中医、盐城市名中医。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如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功能性便

秘等。

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柴胡疏肝散、温胆汤、平胃散。

最擅长使用的中药:柴胡、陈皮、香附、半夏、枳壳、竹茹、黄芩、黄连、桂枝、干姜、党参、白术、白

芍、苍术、厚朴。

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钱乙、李时珍、孙思邈、叶天士。

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心悟》《脾胃论》《温热论》《临证

指南医案》。

从医格言:术无止境,唯有专攻。

陆生勤效方治验——木金温胆汤

陆生勤

(盐城市中医院,江苏盐城224001)

◎江苏省名中医陆生勤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3

17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1木金温胆汤

组成:法半夏10g,枳实6g,木香6g,郁金

10g,陈皮6g,竹茹6g,白术20g,茯苓20g,瓦楞子

15g(先煎),生姜10g,甘草5g。

功效:理气健脾化痰,清胆和胃降逆。

主治:反流性胃炎(肝郁气滞、脾虚痰凝证)。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得药液600mL,早

晚餐后30min各服300mL。

方解:方中法半夏、枳实为君药,法半夏辛温,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枳实微寒味苦,破气

消积滞,二药协同化痰消痞、降逆导滞;木香、郁金、

竹茹、陈皮、白术、茯苓为臣药,陈皮、木香行气和胃,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利水,竹茹、郁金清热利胆化痰,

合用助君药行气健脾、化痰利胆;瓦楞子、生姜为佐

药,瓦楞子制酸化痰、软坚散瘀,生姜温中止呕解毒,

助半夏降逆止呕,解半夏毒性;甘草为使药,解毒、调

和诸药。诸药同用,使脾气健、胃气降、胆郁疏、痰浊

化,共奏理气健脾、和胃降逆、利胆化痰之功。

加减:烧心口苦甚者,加柴胡、黄芩;脘腹胀

满、食后尤甚者,加厚朴、焦三仙;脘胁疼痛、嘈杂

吞酸者加延胡索、海螵蛸;嗳气频频、两胁作胀者,

加枳壳、柴胡、香附;大便不爽、黏滞者,加山楂、槟

榔、炒薏苡仁;伴胃黏膜糜烂、有陈旧性出血点或斑

者,加仙鹤草、紫草;伴胃部溃疡者,加白及粉、三七

粉冲服。

王某某,女,43岁。初诊日期:2019年3月

11日。

主诉:胃脘胀痛,伴口干苦1年余。患者1年前

因家庭矛盾致情志不畅,随即出现胃脘疼痛,伴胀

满、嗳气,晨起口苦口干,干呕。胃镜报告:反流性胃

炎伴胃窦部糜烂。B超报告:胆囊壁模糊,透声可。

幽门螺杆菌(Hp)阴性。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

重,反复发作不愈。刻下:胃脘胀痛,牵及两胁,嗳

气吞酸,口干苦,晨起恶心欲吐,纳谷不香,时腹胀,

大便溏,舌质淡胖有齿印、苔黄腻,脉细弦滑。西医

诊断:反流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胃脘痛。病

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痰湿中阻,胃气不降。治

法:理气健脾化痰,清胆和胃降逆。予木金温胆汤加

味。处方:

法半夏10g,枳实6g,竹茹6g,炒柴胡6g,黄芩

10g,郁金10g,木香6g,陈皮10g,瓦楞子15g(先

煎),仙鹤草15g,炒白术20g,茯苓20g,生姜10g,

甘草5g。1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餐后各服1次。

2019年3月28日二诊:服药后胃脘疼痛减轻,

嗳气少,不泛酸,两胁胀痛不显,仍晨起口苦,夜寐较

差,饮食增加,大便烂,舌质淡胖、苔微黄腻,脉细弦。

原方去炒柴胡、瓦楞子,加黄连6g、吴茱萸3g,续服

30剂。

2019年4月27日三诊:胃脘胀痛不明显,时有

嗳气,无胁肋胀痛,口干不苦,夜能入睡,梦少,纳谷

正常,大便软成形,舌淡胖、苔薄白微腻,脉细弦。二

诊方去竹茹、黄连、生姜、吴茱萸,加太子参20g、炒

薏苡仁30g、怀山药30g,续服30剂。

2019年5月30日四诊:胃脘胀痛已除,偶食后

嗳气,饮食正常,无口干苦,夜寐较安,二便正常,舌

质胖、苔薄白,脉细。胃镜复查:浅表性胃炎;B超示

胆囊正常。改用香砂养胃丸和参苓白术颗粒口服2

个月。

药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反流性胃炎伴糜烂,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患者胃脘胀痛牵及两胁,嗳气

吞酸,口干苦,恶心欲吐,时腹胀,大便溏,舌胖苔黄

腻,脉细弦滑,故辨证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脾虚生

痰,痰热中阻之虚实夹杂证,而以实证为主。木金温

胆汤化裁自《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用温胆汤理

气化痰、和胃降逆,加黄芩、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清

胆降火,炒白术、茯苓、木香健脾和胃利湿,瓦楞子、

仙鹤草制酸化痰、散瘀止痛。二诊时患者两胁痛除,

仍口苦,不泛酸,夜寐较差,为胆火上扰,去柴胡、瓦

楞子,加黄连、吴茱萸,重用黄连,清肝胆实火。三诊

时胃脘疼痛不显,仍嗳气、口干,舌胖苔白腻,为脾虚

不运,去竹茹、黄连等苦寒药,加太子参、炒薏苡仁、

怀山药加强健脾补气助运之功。四诊患者胃痛等症

状消失,偶食后嗳气,舌质胖、苔薄腻,脉细,为肝胃

调和、脾虚湿滞,改用中成药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

颗粒,理气和胃、健脾化湿,以巩固疗效。

关键词反流性胃炎;木金温胆汤;验方;名医经验;陆生勤;江苏

18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陆启滨,女,1959年8月生,江苏启东人。江

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二级岗),南京中医药大

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

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荣誉副主任委员。为全

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

才、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

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百姓信任

的医疗专家”、江苏省名中医。曾担任江苏省第

十一、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妇科围绝经期疾病及妊娠流产类疾病。

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清经汤、两地汤、寿胎丸、完带汤、补中益气汤、毓麟珠、温经汤。

最擅长使用的中药:熟地黄、白芍、当归、太子参、白术、续断、桑寄生、杜仲、钩藤、茯苓、丹参。

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傅山、吴谦、张景岳、王清任。

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傅青主女科》《妇人大全良方》。

从医格言: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江苏省名中医陆启滨

陆启滨效方治验——固元升提汤

陆启滨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4

19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1固元升提汤

组成:党参20g,炙黄芪20g,炒白芍15g,炒

白术10g,柴胡10g,升麻10g,枳壳10g,当归10g,

续断10g,杜仲10g,炙甘草5g。

功效:健脾补肾,固元升提。

主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脾肾两虚、中气

下陷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党参为君药,甘温补气

健脾、益肾固元;白术、甘草、续断、杜仲助参芪健脾

补肾,共为臣药;当归、白芍养血补血,使气有所附、

气有所载、脏器归元,为佐药;柴胡、升麻理气升阳

举陷,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固元升提

之效。

加减:脘腹作胀者,加佛手;便秘者,加肉苁

蓉、火麻仁;尿频或失禁者,加芡实、覆盆子、桑螵

蛸、乌药;便溏者,加煨木香、砂仁;失眠者,加酸枣

仁、柏子仁;畏寒肢冷者,加桂枝、淫羊藿;腰酸膝软

甚者,加牛膝、狗脊。

王某某,女,73岁。初诊日期:2020年6月12日。

主诉:自觉阴道有物下垂1年余。妇检发现阴

道前壁膨出,子宫萎缩,Ⅱ度脱垂。既往有高血压病

和慢性胃炎病史。绝经25年,生育史:3-0-2-3。患

者高龄,素有胃疾,脾胃素弱,年轻时有多次生育、流

产、引产、上环取环史,绝经后又长期操持家务,并

帮助抚养孙辈,繁忙劳累,致年老时脾肾两虚,中气

下陷,出现盆底松弛,阴道前壁膨出,子宫中度脱垂,

前来我处就诊,要求中药保守治疗。刻下:腹坠胀

隐痛,阴道有物下垂,腰骶酸痛,劳累后加重,胃脘不

适,大便尚调,有时尿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

医诊断:子宫Ⅱ度脱垂、阴道前壁Ⅱ度膨出;中医诊

断:阴挺。病机:脾肾两虚,中气不足,下元不固,脏

器脱垂。治以健脾补肾,固元举陷。方以固元升提

汤加味。处方:

党参20g,炙黄芪20g,当归10g,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炒山药10g,山萸肉10g,续断10g,杜

仲10g,升麻10g,炒柴胡10g,炒枳壳15g,佛手

10g,芡实10g,炙甘草5g。28剂。水煎,每日1剂,

早晚分服。

2020年7月10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唯

胃脘不适,时有反酸,予初诊方去山萸肉,加陈皮

6g、煅瓦楞子10g(先煎),14剂。

2020年8月14日三诊:药后胃脘不适、反酸已

除,下垂症状明显好转,偶有阴痒、尿频。白带常规、

尿常规及盆腔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予二诊方去煅

瓦楞子,加覆盆子10g、鸡内金10g,14剂。

2020年8月28日四诊:因近期家务劳累,下腹

坠胀腰酸时有反复,胃脘不适。予三诊方仍加煅瓦

楞子10g,14剂,并加服黄芪口服液,1支,2次/d,加

重黄芪用量。

2020年9月11日五诊:患者经治疗3个月余,下

腹坠胀、腰骶酸痛诸症明显好转,再次妇检发现子宫

脱垂由Ⅱ度变成Ⅰ度,阴道前壁膨出已不明显,脾胃

不适症状也已消除。原方续服14剂巩固疗效。嘱注

意休息,避免过劳。

按语:本案患者为阴挺之病。症状以自觉阴道

有物突出、下腹坠胀、腰骶酸痛为主,偶伴有尿频、胃

脘不适等,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细。中医辨证

为脾肾两虚,中气下陷,下元不固,脏器脱垂;治以

固元升提汤加味。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甘温益气健

脾、补肾固元,黄芪兼具升阳之功;白术、甘草、芡实

加强健脾之力,芡实又可缩泉固脱;续断、杜仲重在

补肾;当归、白芍养血以载气,引脏器归元;柴胡与升

麻配伍,理气升提,柴胡入肝经,具升阳举陷功效;

枳壳理气宽中,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具有升提

举陷的功效。二诊时因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出现

胃脘不适,时有泛酸,加陈皮、煅瓦楞子理气行滞、和

胃制酸。三诊时诉尿频,排尿不适,加覆盆子固摄缩

泉;因消化不良,加鸡内金健胃消食。四诊时重用黄

芪,增强补气升提之力。五诊效不更方,击鼓再进,

继服原方,巩固疗效,并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经治3个月余,子宫脱垂由Ⅱ度转为Ⅰ度,盆底松弛

症状明显改善,余症均除。

编辑:吕慰秋蔡强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子宫脱垂;固元升提汤;验方;名医经验;陆启滨;江苏

20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张晓春,男,1965年3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

员。扬州市中医院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人才,第二批江

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名中

医、江苏省名中医。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

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外治法委员会第一届理

事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肿瘤专业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常

务委员,扬州市中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扬州市中医

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7年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1990

年在上海中医学院获中医内科硕士学位,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进修,2006

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培养对象并顺利结业。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各种恶性肿瘤。

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半夏泻心汤、二陈汤、四物汤、六君子汤、黄芪补血汤、二至丸。

最擅长使用的中药: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紫苏梗、藿香、半夏、太子参、石韦、当归、白芍、黄

连、黄芩、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许叔微、张景岳、叶天士、吴师机、李东垣、李时珍。

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张氏医通》《千金方》《医学

心悟》《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外台秘要》《医学衷中参西录》。

从医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晓春效方治验——健脾养血浓煎剂

张晓春

(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2)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5

◎江苏省名中医张晓春

21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1健脾养血浓煎剂

组成:生黄芪60g,炒白术20g,女贞子40g,墨

旱莲40g,黄精30g,灵芝40g,花生衣60g,石韦20g,

阿胶30g,生地黄40g,当归20g,白芍60g,鸡血藤

40g,焦山楂20g,竹茹30g,法半夏20g,炙甘草6g。

功效:健脾补肾,益气养血。

主治: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脾肾不

足、气血亏虚证)。

用法:制备浓煎剂,口服,50mL/次,每日2~3次。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健脾益气,阿胶补血滋

阴,二者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当归、生地黄滋

阴养血,共为臣药,协同君药加强益气养血之功效。

墨旱莲、女贞子、黄精、灵芝滋补肝肾,白芍、鸡血藤、

花生衣补血调血,石韦补益肺肾精气,竹茹、法半夏

降逆止呕,焦山楂行气散瘀,共为佐助之药。炙甘草

味甘性平,补益肺脾,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之功。

加减:呕吐酌选旋覆花、生姜等;食欲减退酌

加焦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反酸酌选左金丸、煅瓦

楞子、海螵蛸等;腹泻酌选石榴皮、补骨脂、诃子等;

便秘酌选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大黄等。

徐某某,女,69岁。初诊日期:2018年5月16日。

主诉:卵巢癌放化疗后乏力1月余。患者6个月

前在外院诊断为“卵巢癌腹腔转移”,行减瘤术,术后

行“紫杉醇+卡铂”化疗6个周期,末次化疗为1个月

前。患者病程中反复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中性粒

细胞最低0.4×109

/L,血小板最低26×109

/L)。予粒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1等治疗,初始有效,一

旦停药,则血细胞再次下降。患者为寻求中医药治

疗至我院。刻下:乏力明显,四肢无力,腰膝酸软,懒

言,头晕,心慌胸闷,食少,腹胀,大便少。舌质淡、苔

薄白,脉细无力。查血常规:白细胞2.0×109

/L,中性

粒细胞1.2×109

/L,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35×109

/L。西

医诊断:卵巢癌术后骨髓抑制;中医诊断:虚劳。病

机:恶性肿瘤化疗后,药毒伤正,导致脾肾不足、气血

亏虚。治法: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予健脾养血浓煎

剂。处方:

生黄芪60g,炒白术20g,女贞子40g,墨旱莲

40g,黄精30g,灵芝40g,花生衣60g,石韦20g,

6剂。每剂浓煎成250mL,50mL/次,每日2~3次。

2018年5月30日二诊:体力有所改善,腰膝酸

软好转,头晕、心慌减轻,食欲仍欠佳,腹胀,大便

偏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3.1×109

/L,中性粒细胞1.5×109

/L,血红蛋白88g/L,

血小板52×109

/L。予初诊方加焦神曲、鸡内金各

20g,火麻仁、郁李仁各30g,6剂,上法煎服。

2018年6月13日三诊:体力显著好转,无腰

膝酸软,无头晕,食欲改善,腹胀减轻,大便质软。

舌淡红、苔薄白,脉稍细。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4.0×109

/L,中性粒细胞1.9×109

/L,血红蛋白92g/L,

血小板82×109

/L。予初诊方续服2周,后查血常规

已正常。

按语:化疗为恶性肿瘤的重要疗法之一,在许多

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化疗是双刃

剑,其不良反应严重。常见的血液学毒副反应为骨髓

抑制,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下降,常常使化

疗的剂量强度下降,疗程缩短,严重影响化疗的疗效。

中药健脾养血浓煎剂的创立受当归补血汤、四物汤、

二至丸等启发,健脾益肾,益气养血,扶助先后天,以

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在化疗“祛邪”的同时,保

护脏腑、骨髓功能等“正气”,保障化疗顺利进行,治

疗化疗后骨髓抑制,起到了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按

照中医学的辨证理论,随着化疗药在患者体内累积

量的增加,患者主要表现为气血损伤、脾胃失调及肝

肾亏虚。因此主要治疗原则以扶正培本为主,即补气

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二诊时,患者食欲欠佳,

故加焦神曲、鸡内金;大便偏干,故加火麻仁、郁李

仁。本方方义不难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味药:

石韦。世人皆知石韦利水通淋、凉血止血,用于本方

中,似乎难以理解。其实石韦尚可补益精气。《名医

别录》《开宝本草》《汤液本草》中均载石韦可“补五

劳,安五藏”,《本草崇原》言“石韦助肺肾之精气,上

下相交”。现代药理学研究也显示,石韦可提升因化

疗药物引起的低白细胞水平。本案辨证准确,方证合

拍,故能取效。

编辑:傅如海

关键词恶性肿瘤;放疗后;化疗后;骨髓抑制;健脾养血浓煎剂;验方;名医经验;张晓春;江苏

思路方法

22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又名异位性

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

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

渗出、鳞屑,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现

统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皮肤菌群紊乱等相互作

用共同导致AD的发病[1]。AD可归属于中医学“四弯

风”“奶癣”“胎疮”等范畴,古代医家认为本病多由

禀赋不耐,胎毒遗热,热伏于内,加之感受风、湿、热邪

而发病[3]。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达成了从心火脾虚立

论,分期治疗的共识[4]。除“心火过盛,脾虚失运”基

本病机外,笔者认为肺、肝、肾三脏功能失调的病机

亦不可忽视。本病婴儿期皮损以渗出为主,多因胎毒

遗热、心火亢盛而致;儿童及青少年、成人期皮损多

久或老年期患者皮损干燥、肥厚、鳞屑、苔癣样变,则

为肝肾亏虚、阴虚血燥、肌肤失养所致。而肺主皮毛、

主通调水道的功能贯穿本病的全过程。藏象学说是

研究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

说,皮肤的生理、病理表现究其根本源于五脏的功能

状态,正如《外科启玄》[5]曰:“言疮虽生于肌肤之外,

而其根本原集予脏腑之内。”本文以藏象学说为基础,

论述脏腑功能失调与AD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探讨通

过协调五脏、调理气血精津等措施来治疗本病。

1心与特应性皮炎

1.1病因病机——心火亢盛,心神失养《素问·至

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高度概括了

外在的疮疡与心的密切联系。刘完素后将其改为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明确将痛症、瘙痒、疮疡

诸症之病机统归于心火。儿童为AD好发人群,生理

方面,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心属

火,所谓壮火之气,故心火易动;病理方面,小儿肾水

不足,易于感受热毒,导致“心火独亢”。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内养脏

腑,外溢肌肤。若气化太过,心火内炽,热郁肌表,气

血阻滞,则见皮肤瘙痒、口舌生疮甚至糜烂;或气化

不足,心气无力推动血行,血虚生燥,肌肤失养,则见

皮肤干燥粗糙、瘙痒无度。此外,心藏神,为五脏六

腑之大主,若心神失养,可出现精神情志和感知方面

的异常,如心烦、失眠,甚至瘙痒、疼痛等,西医学也

明确指出,精神神经因素是A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

原因[6]。故心的功能失调在AD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脉失调是发病前提,心火亢盛是重要病机,心神失

养是关键因素,这三者贯穿于AD整个发病过程。

1.2从心论治——清泻心火,调养心神基于前文

论述,从心辨治AD当以清泻心火、调养心神、濡养血

脉为大法,治疗时可选用清心解毒、养血止痒的药

物,如连翘心、栀子心、莲子心、生地黄、玄参、车前

子、灯心草、蝉蜕、茯苓等[4],共奏清心导湿、解毒止

痒之功。此法常用于婴儿期AD的治疗,症见红斑、

鳞屑,形如癣疥,或生丘疹、丘疱疹,黄水浸淫、糜烂、

结痂,瘙痒无度,啼吵不安,烦躁不宁,溺黄短少。有

学者认为心神失调是AD的主要病机,故采用镇心安

神法治疗本病,方选龙牡汤,取得良好疗效[7]。也有

学者指出“心火”因素在儿童AD发病中贯穿始终,故

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淡竹叶、灯心草等清心除

基于藏象学说探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理及辨治规律

李丹阳朱泽兵徐菁段行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007)

摘要藏象学说是研究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皮肤的生理、病理表现究其根本源于五

脏的功能状态。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离不开五脏功能失调,心火亢盛、脾胃虚弱、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肾阴亏虚等均可导致

本病的发生。本病虚实夹杂,辨治时应根据病程阶段、五脏患病主次和不同证候进行分析,灵活选用清泻心火、调养心神,

健脾和胃、祛湿止痒,益气宣肺、祛风止痒,疏肝理气、养血柔肝,滋阴补肾、调和阴阳等法,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使五脏得

安,则疾病自愈。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藏象学说;五脏;功能失调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6

23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烦之品[8]。心火得清,烦热得除,则失眠、心烦、神志

不宁等症状可解。

2脾与特应性皮炎

2.1病因病机——脾胃虚弱,纳化失常一方面,湿

邪是贯穿AD发病始终的关键致病因素,也是导致本

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根源所在,而湿邪的产生与

满,皆属于脾。”另一方面,AD的发生与正气虚弱有

关,诚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之“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而正气的强弱也与脾胃功能密不可分,所谓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聚之为病”。此外,《素问·经

脉别论》提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胃为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既虚,水液运化失司,风

湿热邪易与内湿相互搏结,浸淫肌肤,继而出现水

疱、斑丘疹、浸渍糜烂、瘙痒难耐;若久病,气血生化

进一步乏源,阴血不足,肌肤失养,可出现皮肤干燥、

脱屑、肥厚等症。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AD的发生

与食物过敏、肠道黏膜屏障缺损及肠道渗透率的增

加等因素共同作用有关[9],而这些均与中医脾胃功能

有脾胃纳化相依,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运化功能正

常,湿邪得除,则肌肤自安,疾病自愈。

2.2从脾论治——健脾和胃,祛湿止痒脾虚为本

病主要病机,因此固护脾胃、健脾除湿是本病治疗关

键。方药可用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加减,或在辨

证论治的基础上加苍术、白术、茯苓、泽泻、陈皮、山

药、薏苡仁等。小儿“脾常虚”,此法多用于婴儿期

和儿童反复发作的稳定期,症见红斑、丘疹、糜烂、

渗液,常伴有口黏、纳呆、倦怠乏力、大便稀溏,舌胖

有齿痕、苔白腻。宋坪教授从脏腑风湿的角度讨论

了AD的辨证论治,运用小儿化湿汤加减取得一定疗

效[10]。此外,内湿多易与风湿热邪相搏,若夹风邪,

皮损多泛发,游行善变,瘙痒明显;湿重于热,则见

皮肤轻度潮红,皮损肥厚、色泽黯淡,抓后糜烂渗出

较多;热重于湿,则见皮损潮红焮热,轻度肿胀,继

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滋。辨治时,热重于

湿者,以治标为主;湿重于热者,以治脾为主;湿蕴

日久不解者,酌加祛风止痒或养血润肤之品。AD初

期,应先治湿热之标,再理脾助运以治其本。总之,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脾胃功能的强弱均为本病转归

的关键。

3肺与特应性皮炎

3.1病因病机——肺气虚弱,宣降失司《灵枢·九

针论》言:“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为脏之长,保

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

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导调节作用。

肺主皮毛,宣发卫气,司腠理之开合,卫气对皮肤有着

温养、濡润、固卫的作用,“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

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

理致密矣”。若肺气虚或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可致

腠理不固,玄府不开,气血壅滞郁于肌肤而不行,正邪

相搏而生斑疹、丘疹及致痒等,或卫外功能失常,腠理

开阖失司,皮毛失其濡润而致干燥、无汗,或水液失于

输布,饮邪内停而表现为皮肤水肿等。因此,皮肤的

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现代医学已经证实,AD

与这类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发生发展中的病因

学、免疫机制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11]。

有报道指出,几乎1/3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伴随哮喘、

常可为肺部病变以及肺功能异常的外在表现。此外,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也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13]。可见,肺失宣降是AD发生的重要病机。

3.2从肺论治——益气宣肺,祛风止痒从肺论治

AD,除了运用治疗肺部疾患常用的宣、补、润、清等治

肺四法外,从皮毛入手治疗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

在AD治疗中,清热祛风与宣肺解表常同时使用,可选

消风散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可酌情配忍冬藤、

鸡血藤等藤类药,白鲜皮、地骨皮等皮类药加强走表

之力,疏风通络,注重“运而不补、温而不燥、滋而不

腻”[14]。此法适用于AD急性期,或AD伴有外感表证

时,除基本皮损外,还伴随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表

现,或伴有咳喘等肺部症状,此时外邪侵袭肌表并入

里伤及于肺,用此法治疗可表里同调,和解内外之邪。

此外,临床上以肺脾立论亦多见,从肺脾气虚的基本

病机出发,采用肺脾同治法,健脾与固肺并重,以达

到运脾除湿、祛风宣肺的目的[13]。马绍尧教授首创

“运脾化湿清肺汤”应用于AD患者,运脾除湿为本,

佐以清热祛风宣肺为要[15]。艾儒棣教授以马齿苋汤

和四君子汤联合运用,内服结合煎汤外洗,内外同治,

肺脾同调,健运脾气又有培土生金之意[16]。

4肝与特应性皮炎

4.1病因病机——肝失疏泄,肝血不充《医宗金

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四弯风,生于两腿弯、脚弯,

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入腠理而成,其痒无

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风邪与本病发病有重要

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由此可知,肝为内生风邪之源。肝主疏泄,调畅

一身气机,气机升降正常,则气血冲和,阴阳平衡,百

24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病不生。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滞血阻,气血不

调,瘀阻肌肤,渐生斑疹,发为本病,日久可见瘙痒、

皮肤干燥粗糙等临床表现。气郁湿滞,化火化热,浸

淫肌肤则见糜烂、渗出、流滋等症。现代医学认为,

皮肤病的发生多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而肝主

疏泄是人体免疫调控功能活动的核心[17]。此外,肝

主藏血,若肝血不足,血不营肤,肌肤失养,可见皮肤

干燥、脱屑、瘙痒等“血虚风燥”之候。《丹溪心法》

言:“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明确指出瘙

能失职引发本病的病理机制。故肝失疏泄、肝血不

充是AD的重要病机。

4.2从肝论治——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从肝论治

本病,疏肝理气、养血柔肝是基本大法,可选逍遥丸

合当归饮子加减。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当归饮子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二者合用,则肝气可疏,气血

调和,疾病自安。此法常对应本病的血虚风燥证,即

青少年和成人反复发作的稳定期,症见皮肤干燥、肥

厚、抓痕、血痂、瘙痒无度,面色苍白,形体偏瘦,食

后腹胀,可伴情志不遂,舌质偏淡、苔白,脉弦细。陈

汉章教授主张从肝论治皮肤病,认为肝气的疏通调

畅是皮肤抵御外邪之基础;气血充足,肝木得养是皮

肤润泽的关键;肝气柔和,五脏得安是皮肤病良好预

后的重要因素[18]。张小杰教授从肝论治皮肤病,采

用疏肝、清肝、养肝三法,在此三法的基础上辨证治

疗,酌情配合活血、祛湿、滋阴、祛风等法[19]。此外,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脾同调法在

皮肤病临床治疗中亦很常见[20-21]。

5肾与特应性皮炎

5.1病因病机——先天不耐,久病及肾肾者,先天

之本。肾对本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血与津液代谢

两方面。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相互滋生。肾

精亏虚、肝血不足,可致血虚生风,皮肤干燥脱屑、瘙

痒无度,发为本病。人体水液代谢以肾为本,“肾者

主水”,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始终,肾之功

能失调,则气化失司,开阖失度,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气化失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津液乏源,则导致

皮肤肥厚、干燥、脱屑;若开多阖少,津液停滞,外溢

肌肤,又会出现水肿、渗液等。肾为脏腑之本,主一

身之阴阳,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助,五脏六腑

之阳非肾阳不能温养。肾虚则五脏皆虚,气血阴阳

失和,日久脉络瘀滞,腠理肌肤失养,则见皮肤干燥、

脱屑、瘙痒等症;病程日久或年老体弱,五脏受损愈

甚,久病则阴阳俱损,必扰先天肾之根本,最终久病

及肾,导致肾之阴阳虚衰。慢性皮肤病,尤其是部分

难治性、顽固性皮肤病,肾虚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病

机。AD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耐有关,根据中医学“治

病求本”“久病及肾”的理论,从补肾入手治疗本病,

可达到治疗及减少复发的目的。

5.2从肾论治——滋阴补肾,调和阴阳肾为五脏

之本,补肾法在老年AD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肾

论治本病,当以滋阴为主,兼顾潜阳,阴阳调和而疾病

自愈。临床常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滋补肝肾、润

燥止痒。此法常对应本病的阴虚血燥证,症见皮肤干

燥,覆有少量鳞屑,反复搔抓,病久皮损表面粗糙肥

厚,甚至皲裂,伴明显干燥感,夜间瘙痒剧烈,口干,

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或弦细。禤国维教

授运用滋阴补肾、凉血补肾、温阳补肾、养血补肾等

法治疗难治性、顽固性皮肤病,取得良好疗效,尤

以滋阴补肾法为要,首选六味地黄汤[22]。肾虚是慢

性皮肤病的重要病机,也是疾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

因。治病必求于本,无论本病属于何种证型,只要

患者存在肾虚的症状,均可从肾入手,灵活辅以补

肾之法,调和阴阳,注重肾精的填补和肾阴的滋养。

6结语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复杂,但无外乎内外二

内因责之五脏,主要病机是脏腑失调,与心、脾、肺、

本病本虚标实,心肝有余,肺脾不足,肾常虚,治疗亦

常需标本兼顾,随证治之。基于藏象学说从五脏对

特应性皮炎进行辨治,也可为临床提供一个更加系

统、便捷的思路。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

研究中心.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J].中华皮

肤科杂志,2020,53(2):81.

[2]BROWNS,REYNOLDSNJ.Atopicandnon-atopic

eczema[J].BMJ,2006,332(7541):584.

[3]黄楚君,蔡坚雄,刘炽,等.特应性皮炎古籍文献的内容评

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492.

[4]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

方案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

12(1):60.

[5]申斗垣.外科启玄:十二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1.

[6]AKDISCA,AKDISM,BIEBERT,etal.Diagnosisand

treatmentofatopicdermatitisinchildrenandadults:

EuropeanAcademyofAllergologyandClinicalImmunology/

AmericanAcademyofAllergy,AsthmaandImmunology/

PRACTALLConsensusReport[J].Allergy,2006,61(8):

969.

25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7]迟慧彦,郎娜,黄尧洲,等.镇心安神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

理论与实践[J].中医杂志,2012,53(9):747.

[8]底大可,罗光浦,刘守刚,等.“心火”因素于儿童特应性皮

炎之意义浅析[J].光明中医,2017,32(22):3322.

[9]LEUNGJ,CROWESE.Foodallergyandfoodintolerance[J].

WorldRevNutrDiet,2015,111:76.

[10]王若伊,宋坪.从脏腑风湿理论角度思考特应性皮炎辨证

论治[J].环球中医药,2020,13(2):282.

[11]谢瑾玉,董竞成.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的共性与

个性[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4):298.

[12]柳文红,杜华.从中医古籍探及“肺主皮毛”与特应性皮

炎发病的关系[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38(11):

766.

[13]丁靖,宋瑜.肺脾同治法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2):191.

[14]杨丽霞.郑明主任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经验介绍[J].中医

儿科杂志,2012,8(6):5.

[15]宋瑜,杨扬,蔡希,等.运脾化湿清肺汤治疗脾虚型特应性

皮炎6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8):51.

[16]郭静,肖敏,彭丽,等.艾儒棣从脾胃论治小儿特应性皮炎

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534.

[17]赵昌林.肝主疏泄为调控免疫功能的核心[J].中医杂志,

2017,58(7):568.

[18]张琴.陈汉章教授从肝论治皮肤病经验撷菁[J].中医药导

报,2018,24(1):113.

[19]狄伟,张晓杰.张晓杰从肝论治皮肤病经验介绍[J].中华中

医药杂志,2016,31(12):5098.

[20]李鸽,吴景东.从肝脾论治浅谈慢性湿疹[J].名医,2019

(3):107.

[21]林逸民,贺露璐,鲍身涛.鲍身涛从肝脾论治湿疹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20,39(7):707.

[22]欧阳卫权,谢婷,范瑞强.禤国维运用补肾法治疗顽固性

皮肤病[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3):456.

第一作者:李丹阳(1991—),女,博士研究生

在读,中医外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段行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

研究生导师。xwduan@sina.com

收稿日期:2021-08-18

编辑:吴宁张硕秋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历代医

家普遍认为情志不畅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本病中医

病机为肝郁脾虚,以情志失调致肝气郁结、木郁乘

土为致病之主因,故治疗可遵循“木郁达之”的基本

原则。而“木郁”主要责之于少阳肝胆,“达之”即顺

从肝木之性使其舒畅条达,不至于过旺而克制脾土。

因此,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疏肝健脾,即以和法和解

少阳、调和肝脾,使木郁得以条达,土虚得以复健,二

脏调和,则诸症自除。

1乳腺癌之中医认识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经成

为中老年妇女健康的重要威胁,其病因复杂,目前多

认为与遗传、激素、生殖、营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且多伴有乳头糜烂溢液、“橘皮

样”皮肤改变以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1]。

乳腺癌可归属于中医学“乳岩”范畴,历代医家

普遍认为情志不畅、气机不舒是其主要致病因素。

基于“木郁达之”探讨和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聂丹1唐军伟1苏化2

(1.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637000;2.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平江414500)

摘要乳腺癌可归属于中医学“乳岩”范畴,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二脏,病机关键为木郁乘土,故治疗可遵循“木

郁达之”的基本原则。和法是“木郁达之”指导下的一种治法,是乳腺癌的治法关键。逍遥散是和法的代表方剂,通过和

解少阳、疏肝健脾,使肝郁得疏,脾弱得健,血虚得养,是治疗乳腺癌的主方。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木郁达之;乳腺癌;和法;逍遥散

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专题课题项目(2020LC0145)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7

26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妇人大全良方》明确指出:“肝脾郁怒,气血亏损,

名曰乳岩。”《女科撮要》认为:“乳岩属肝脾二脏郁

怒,气血耗损。”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亦提出:

“乳癌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乳腺癌在临床

上大致可分为脾虚肝郁、气虚血瘀、痰热凝结、冲任

失调、气阴两虚及肝肾亏虚6个证型,治疗上应针对

不同证型,辨证施治[2-3]。肝之性喜条达,恶抑郁,主

疏泄和藏血,助气血运行通达乳房。女子以肝为先

天,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而中老年女性因经、

孕、产、乳已数伤于血[4],若复加后天不足,脾胃亏虚,

则气血更伤。肝脾二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气不行

血,瘀血内生,气不化津,津凝为痰,进而使脉络不

利,痰瘀癌毒循经上扰乳络,遂成乳癌[5]。若正气不

足,加之肿瘤长期消耗,后期亦可出现久病及肾、气

阴两虚。

2从“木郁达之”探讨乳腺癌之病机治法

2.1木郁乘土,正虚邪实,久则成岩人体以气血流

通为贵。朱丹溪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怫郁

致病论”,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

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6]《青囊秘诀》中

有云:“乳岩乃性情每多疑忌……失于调理,忿怒所

酿,忧郁所积,浓味酿成,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

血腾沸。”若患者长期敏感多疑,忧思忿闷郁结于胸,

使肝木失于条达疏泄,气机郁滞,内生怫郁,进一步

发展为津停、痰凝、血瘀、化热等,从而导致机体阴阳

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此外,从经络角度而言,手足

少阳经络均循行过乳房及其周围。若外感邪气,或

内因情志过极,致少阳肝胆疏泄失司,内生怫郁,则

易致气血津液壅滞于内,循经上扰,停于乳络;木郁

又可乘土,致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正虚邪实,久

则成积。三焦为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如运转失常,

津液布散失司,则气聚痰凝成核,亦可化生癌肿。吴

鞠通在《医医病书》中提道:“盖胆为少阳……输转

一身之阳气,体本阳也。”若少阳枢机不利,致阳失

疏布,内生寒邪,凝滞气机,津液聚而生痰,或怫郁化

热,炼液为痰,久则成瘀,迁延日久,酿生阴毒[7]。寒、

痰、瘀、毒,既可单独致病,亦可相兼为患,流窜互结,

循经损伤乳络,使其成为众邪汇聚之所,内外合邪,

稽留日久,胶着积聚成实。

2.2木应肝胆,宜升发条达,通畅气机“木郁达之”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

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木应东方,五季属春,在

脏为肝,与胆相表里,顺应少阳春生之气,主人体升

发。其中“木郁”意指少阳肝木之气郁滞不通,“达

之”则为顺应木性使其升发条达,气机通畅,从而解

除木郁。张景岳曰:“但使气得通行,皆为之达”,孙

一奎在《医旨绪余》中亦指出:“木郁者……当条而

达之,以畅其挺然不屈之常。”故“达之”为法,不应

局限于升发、疏泄、宣透等某一种治疗方法,而是一

条治疗总则,然后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具体治法,使

“郁”得解。

2.3和解少阳,疏肝健脾,则木郁得达六淫、七情、

内生五邪及正气亏损,皆可形成怫郁而致广泛病变。

情志失调是乳腺癌的主要病因,可致少阳肝胆疏泄

失司,气脉不通,内生怫郁,以致病理产物寒、痰、瘀、

毒内伏,循经上扰,聚积成核。根据其病情演变和临

床表现,不外乎是正虚和邪实,可进一步总结归纳

为:肝郁气滞,内生怫郁,木郁乘土,脾胃亏虚,实邪

内结。所以乳腺癌无论何种证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

致病基础,即木郁乘土。由此可见乳腺癌发病主要

责之于肝脾二脏,而和法的关键即在于和解少阳、疏

肝健脾,使二脏调和。因此,和法是“木郁达之”指

导下的一种治法,乳腺癌的治法源于“木郁达之”的

思想,和法是其治法关键。

3和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

3.1和法是乳腺癌之主要治法和法起源于《黄

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其发展创新并运

用于临床,为和法的形成演变及组方用药奠定了基

础。至清代程钟龄明确提出和法为“八法”之一,

由此确立了和法的重要地位,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

远影响[8-9]。和法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设。少阳

属胆,位于半表半里,不宜发汗、吐下,唯宜和解。然

胆附于肝,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且肝胆疾病又

常累及脾胃,导致肝脾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肝脾,即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结合乳腺癌的主要病

机是木郁乘土,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二脏,运用和法

疏肝健脾理应为正道。

3.2逍遥散是和法之代表方剂逍遥散是和法中

治疗肝郁脾虚的代表方。全方深合《素问·藏气法

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

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方中以柴胡

疏肝行气,解少阳怫郁;当归养血和血,且其味辛散,

乃血中气药,白芍养血柔肝,归芍与柴胡同用,体用

并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侮,且使气血生化有源。方中

再加入少许辛凉之薄荷,在疏散郁遏之气的同时可

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运脾和中,亦可辛散疏郁;甘

草尚能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可使肝郁得疏,脾弱得

健,血虚得养,实为肝脾同调之名方。

27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3.3随症加减变化无穷和法虽属于一种祛邪的方

法,但不应该认为其是一种单一的治法。在乳腺癌的

治疗中应将和法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化痰、

补益肝肾等其他治法相结合。正如程国彭《医学心

悟·论和法》中认为:“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

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

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

变化无穷焉。”要让和法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最大作

用,就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现代标准治疗如

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进行辨证论治。如术后

病人往往会出现气血亏虚、瘀血阻滞等变化,治疗应

在和法的基础上加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放疗目前

多认为属于热毒之邪,可耗气伤阴,故治疗上应注意

配合益气养阴;化疗药物其性猛烈,亦可损伤正气,

加之化疗过程中常易出现消化道反应等影响脾胃功

能,故应辅以健脾消食、和胃止呕等药物。

4验案举隅

魏某,女,47岁。2018年9月25日初诊。

主诉: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1年余。2016年10

月患者因体检发现右侧乳腺肿块行手术治疗,术后

分期为T2N1M0,病理提示:浸润性导管癌,雌激素

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

体2(-)。术后行6周期AC方案化疗及放疗,后一

直口服他莫昔芬治疗。刻诊:右侧胁肋部胀痛,神疲

乏力,口干,烦躁,纳食可,夜寐差,盗汗明显,大便稍

干,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以疏肝清热、养血健脾。以逍遥散化裁。处方:

柴胡15g,白芍15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

归10g,牡丹皮10g,栀子15g,川芎15g,薄荷10g,

青皮10g,枳壳10g,香附15g,炙甘草5g。7剂。水

煎服,每日1剂。

2018年10月2日二诊:患者诉胀痛明显缓解,

口干、盗汗减轻,睡眠仍差,在初诊方基础上去青

皮、枳壳,加黄连5g、阿胶5g、酸枣仁30g,7剂。

2018年10月9日三诊: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诉

夜间睡眠改善,在二诊方基础上加用生麦芽30g,长

期坚持服用。随访2年余,症状基本消失,定期复查

未见异常。

按语:本案乳腺癌患者历经手术、化疗、放疗及

内分泌治疗后,要求中医治疗。考虑到木郁乘土是

乳腺癌的致病基础,故治疗重点仍是肝脾同调。结

合本案患者烦躁易怒、舌苔黄等表现,考虑为肝郁血

虚日久、生热化火所致,故初诊时在逍遥散的基础上

加用牡丹皮、栀子以泻肝热、清伏火,香附、川芎行气

开郁,青皮、枳壳破气消胀。二诊患者睡眠仍差,合

黄连、阿胶滋阴泻热除烦,酸枣仁养心安神,此后患

者症状大为改善,后期加用生麦芽健脾养胃、疏肝解

郁、行气消积,使补中有利,养而兼疏[10]。本案全程

坚持调和肝脾的基本原则,始终以逍遥散为基础方

进行加减,使和法贯穿于乳腺癌的整个治疗过程中,

故收良效。

5结语

乳腺癌的病机错综复杂,临床辨证论治时需把

握关键,方可化繁为简。和法是“木郁达之”指导

下的一种治法,应贯穿于乳腺癌的整个治疗过程中。

临证时要结合现代标准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才能让和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

发挥最大作用,获得良效。

[1]石远凯,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6:343.

[2]康宁,徐基平.徐基平教授运用中医药辅助治疗乳腺癌经

验举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75.

[3]伍睿昕,董昌盛.中医分期辨证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J].中

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8):139.

[4]兰博雅,王秀阁,米佳,等.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14(6):58.

[5]陈鹰娜.周仲瑛从肝论治乳腺癌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2011,9(20):7.

[6]朱震亨.丹溪心法[M].王英,竹剑平,江凌圳,整理.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

[7]苏化,李世杰,熊绍权,等.基于“伏阳—病络”论肿瘤复发

与转移的病机[J].江苏中医药,2018,50(9):11.

[8]赵瑞宝.“和”法源流浅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

(5):7.

[9]孔伟.和法源流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5):5.

[10]聂丹,苏化,杜娟,等.生麦芽治乳腺癌新论[J].世界最新

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8):219.

第一作者:聂丹(1995—),女,医学硕士,住

病。812115248@qq.com

收稿日期:2021-09-23

医学传薪

28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单兆伟教授是全国名中医,以诊治脾胃病见长。

笔者有幸跟单教授学习,现将单教授从脾胃论治皮

1皮肤病之病因病机与脾胃关系密切

任何一种疾病发病的原因归结无外乎内、外两

端,皮肤病亦然。就外因而言,主要由于寒温不适、

饮食失节,正如《难经》所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

适其寒温。”皮肤病患者,更多见发作于进食腥发动

风、油腻酒涝之品后,可见饮食及起居与皮肤病发病

“有诸内者,必形于外”,揭示出皮肤病发病之本质,

根于内在。《内经》亦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肺

主皮毛”等论述,不难看出皮肤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

关系密切。而脾胃乃五脏六腑之源,所以脾胃在皮

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外科证治

全书》曰:“肌肉乃脾胃所主……肌肉不能自病,脾胃

病之。”另外,脾主四肢,开窍于口。脾胃健旺,则气

乏源,致血虚营滞,气虚湿阻,则发生湿疹、痤疮、银

屑病等皮肤疾病。脾主统血,若脾气虚,统摄无权,

血溢脉外可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如癖斑、紫癒等。

凡此种种,无论何脏导致,最终皆以脾胃为根本。

2从脾胃论治皮肤病举隅

单兆伟教授作为孟河医派传人,临床注重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用药轻灵,尤其重视顾护脾胃功能,

临证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对于部分

疑难杂症的诊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单氏经验,其中

皮肤疾病的诊治就位列其中。现分述如下:

2.1湿疹中医文献典籍并无“湿疹”之名,但有类

似的描述,如“湿毒疮”“湿癣”“四弯风”“血风疮”等,

可归属于中医学“湿疮”范畴,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

皮肤病,临床起病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常表

现为弥漫性分布、多行性皮损、较为明显的渗出性损

害,无明显季节性,瘙痒剧烈,反复发病,易成慢性反

复发作,长期发作可见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干燥粗

糙、角化明显、肌肤甲错。

单教授认为,湿疹发病过程中湿邪为主要致病

因素,湿性重浊、黏滞,易兼夹致病,因其致病特点,

临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疡科心得集》

有云:“湿毒疮……此因脾胃亏损,湿热下注,以致肌

肉不仁而成;又或因暴风疾雨,寒湿暑热侵入肌肤所

致。”临证常见之病因病机不外乎素体脾气不足,加

之饮食无度,或喜食甜腻肥甘或辛温发散之品,或喜

食寒凉耗阳之物,久之则脾气亏虚,健运之力匮乏。

若起居不慎,复感外邪,内外之邪相兼致病,囿于肌

肤腠理之间,则发为本病。总体而言,四肢为诸阳之

本,脾主四末并主肌肉,湿疹病因由脾弱生湿,湿聚

生热,热盛生风,风湿相搏,发于皮肤,四肢尤甚。其

中湿邪作为关键性的致病因素,最易与他邪兼夹致

病,如风、寒、暑、燥等外邪,湿性具有重浊黏滞、反

复缠绵的特点,使得临床症状迁延反复,经年难愈。

单教授常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以健脾益气、化湿

和中,临证常加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忍冬藤、连

翘等利湿、疏风、清热、凉血之品,每获良效。

案1.徐某,女,54岁。2017年9月12日初诊。

主诉:双手湿疹1年余。左手多,不甚痒,流水,

单兆伟从脾胃论治皮肤病探析

肖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单兆伟

摘要皮肤疾患虽属外科范畴,但常缠绵难愈,临床治疗效果易反复。单兆伟教授提出“从脾胃论治皮肤病”,

立足中焦,在健脾益气基础上,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辅以化湿和中、清热活血、疏风祛邪,每收良效。附验案3则以

佐证。

关键词皮肤病;从脾胃论治;名医经验;单兆伟

基金项目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全国名中医单兆伟工作室;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

专项(2020zx07)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8

29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褪皮,夜尿2~3次,晨起口干,眼睛浮肿,时有腰酸,

形体微胖,舌淡红、苔薄腻。西医诊断:湿疹。中医

诊断:湿疮病;辨证属水湿浸渍。治以益气健脾、疏

风除湿。处方:

太子参10g,茯苓10g,炒薏苡仁15g,防风

10g,土茯苓10g,凌霄花10g,地肤子10g,白鲜皮

10g,车前子15g,菟丝子10g。14剂。每日1剂,水

煎分2次服。

2017年12月8日二诊:患者诉湿疹减轻,流水已

止,唯平素易感冒,遂予膏方调补两冬,后未再复发。

按:此案湿疹,起于去年夏日,患者感受湿热之

邪,加之形体微胖,有脾虚湿盛之象,湿邪内外相合,

浸淫肌肤,发为本病,甚则挠破流水。正如《医宗金

鉴》所云:“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搔破时,

津脂水,浸淫成片。”本病湿困为先,治当健脾益气

化湿为本,疏风清热养血祛风为标,标本同治。方中

太子参、茯苓健脾益气助运,以制水湿之源,同时强

气血生化之源;炒薏苡仁、土茯苓清化湿热;凌霄花、

地肤子、白鲜皮、防风凉血祛风,取“血行风自灭”之

意;车前子、菟丝子补益肝肾,强先天之本。全方以

脾胃为本,兼顾后天及先天之气,标本同治,故收效

乃捷。

2.2痤疮痤疮可归属于中医学“粉刺”“酒刺”范

畴,症见:颜面部、胸背部等出现米粒样及针尖样大

小皮疹,常伴有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痤疮是一种

累及皮脂腺、毛囊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丘疹、

粉刺、结节、脓疱及瘢痕为主要表现。陈实功亦在

《外科正宗》中提出“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

单教授认为,痤疮常见于两类人群:一为形体

偏胖,痰湿质居多,又因多食不节,或嗜食肥甘辛辣

刺激之物,日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运化乏力,湿由

内生,蕴久化热,湿热相携,蕴结化毒,气机升降功能

受损,血脉不通,瘀阻脉络,透于皮下,发为痤疮;另

一为素体偏瘦削,阴虚质居多,临证常见情绪急躁易

怒,或多忧多思,总归于肝气失于条达,气运不畅,横

逆犯胃,脾胃升降失司,水谷精微之气无法疏布于四

肢,转而为湿毒热瘀之邪,侵犯血脉,发为本病。痤

疮多见于颜面部皮肤组织较为薄弱之处。单教授提

出治疗当健脾益气、化痰除湿,辅以清热活血。常于

巩固后天脾胃的基础上,加用忍冬藤、白蒺藜、白芷、

生甘草等疏散风热;牡丹皮、生地黄凉血止血;更加

骨碎补、沙苑子补益肝肾。

案2.张某,女,25岁。2017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面部痤疮间作。气温骤升时面部有烘热

感,自觉上热下寒,下肢轻度浮肿,腹胀腹鸣,矢气,

大便每日1~2次,不成形,舌淡、苔薄黄腻,另有经行

量少,夹有血块,痛经。诊断:痤疮;辨证为脾气不

足,夹有瘀热。治以健脾益气、化瘀清热。处方:

太子参10g,炒白术10g,生薏苡仁15g,连翘

10g,白芷10g,土茯苓10g,葛根10g,醋五灵脂

10g,蒲黄炭10g,忍冬藤10g。14剂。每日1剂,水

2017年4月5日二诊:面部痤疮较前消退,唯

烘热感仍作,口干,加生地黄10g、知母10g、凌霄花

10g,以增加凉血清热之力,14剂。

2017年4月28日三诊:痤疮色减淡,全身烘热

感缓解,口干不显,酌增健脾益气之力,予党参10g,

去凉血清热之生地黄、知母。并嘱患者饮食起居适

度,调畅情志,后症情未再有反复。

按:本案痤疮,好发人群以中青年居多,尤以痰

湿、阴虚体质者多见,脾气多为湿困,肝气失于调畅,

加之饮食失度,过食高粱厚味,湿热瘀毒互结,熏蒸

于上,发痤疮于颜面及躯干部。单教授指出,肺胃积

热及痰湿血瘀是主要致病因素,临证以健脾益气、清

利湿热为出发点,结合凉血活血之品。方中太子参、

炒白术、生薏苡仁健脾益气除湿为本,连翘、白芷、忍

冬藤疏风透热;月经来潮有血块、痛经,故以五灵脂

及蒲黄炭疏通血脉,散瘀止痛。后期以热象为主,故

予生地黄、知母清肺胃之热,取“白虎汤”之意,正如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所云:“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2.3银屑病本病又称“白疕”“蛇虱”等,是一种

以慢性炎症为特点的难治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

临床常表现为皮肤红斑,且红斑伤附着白色鳞屑,较

为松散,搔抓后,出现出血点,呈露水样,常有薄膜,

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常反复发作,病程缠绵,西医

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银屑病病因的认识,不

外乎外因及内因,前世医家多从血分论治,有从热、

从虚及从瘀论治的观点,也有从肺、从痹论治的不

同。单教授以脾胃论治为立足点,提出“健脾益气,

祛风除湿”的总体辨证思路,辅以凉血、补血、活血

的治疗法则。

案3.王某,男,32岁。2018年8月31日初诊。

主诉:银屑病10余年。天气干燥时皮肤瘙痒,

乏力,腰酸,晨起口中异味,舌红、苔白腻,脉细滑。

诊断:银屑病;辨证为脾肾气虚,湿热相搏。治以健

脾益肾、清利湿热,佐以养血通络祛风。处方:

太子参10g,炒山药10g,生地黄10g,炒蜂房

6g,焙蜈蚣2g,乌梢蛇6g,凌霄花10g,土茯苓10g,

白鲜皮10g,地肤子10g,红枣10g,炙甘草3g。14

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0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2018年10月16日二诊:皮肤干燥瘙痒有所缓

解,皮肤时有破溃,加强凉血清热及补肾益气之功,

予初诊方加杜仲10g、菟丝子10g、紫草10g、生石膏

10g,14剂。

2018年12月25日三诊:皮肤瘙痒破溃基本缓

解,乏力腰酸减轻,予二诊方去蜈蚣、乌梢蛇继服。

后症情平稳,嘱继续服药,保持皮肤湿润,避免刺激

食物摄入,畅情志。

按:本案银屑病,多数医家责之于血病,单教授

认为银屑病缠绵难愈,病症经年不解,湿从中生,湿

邪困脾,脾之生化乏源,精微疏布不利,气血两亏,湿

邪化燥,再耗精血,以致脾虚生风、血虚风燥,瘙痒不

断,局部皮肤干燥角化、脱屑、皮色改变。正如《千

金方》所云:“痒症不一,血虚皮肤瘙痒……有脾虚身

痒……”单教授认为当从脾论治,以益气健脾为本,

辅以除湿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太子参、炒山药顾护

脾胃后天之本,以利生化之源;炒蜂房、蜈蚣、乌梢蛇

兼具清热解毒、祛风养血、通络止痒之功,现代医学

研究亦证实三味药均有抗菌消炎作用;凌霄花、地肤

子、白鲜皮凉血祛风。全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共奏

益气、养血、清热、除湿之功,守方加减,贵在坚持。

总体而言,单教授在临床诊治皮肤病的过程中,

始终以顾护脾胃之气为本,用药精当轻灵,极少使用

大苦大寒伤胃之品。单教授临证反复强调脾胃为后

天之本,重视脾胃运化与五脏六腑间相互关联及转

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注重患者饮食及起居调

适,认为瘥后饮食调摄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尤其

在皮肤病发作期及加重期,避免外邪加重脾胃负担,

影响正气恢复,内外兼顾,药食结合,方可收良效。

第一作者:肖君(1979—),女,博士研究生在

读,主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消化及消化内镜专业。

通讯作者:单兆伟,本科学历,主任中医师,博

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jsszyyszw@163.com

收稿日期:2021-04-19

“肝癌”病名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属于“胁痛”“臌

胀”“黄疸”“癥积”“肥气”等范畴。早在《难经》中

就载有与其相似的症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

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

不已。”《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癌者,上高下深,

岩穴之状……毒根深藏”是对“癌”最早的记载。首

届全国名中医陈宝贵教授为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

的第三代传人,其在“正损为本,癌毒为标”的理论

指导下辨治肝癌,注重扶正祛邪、抗癌解毒,临床疗

效颇佳。笔者有幸侍诊,现将陈师基于癌毒理论辨

治肝癌之经验介绍如下。

1正损为本,癌毒为标

陈师认为肝癌病因以正气亏损为本、癌毒搏结

为标,而癌毒致病又有内伤外感之辨。外感者,六淫

之邪如周边环境中某些物理或化学潜在致癌因子、

病毒等侵袭,损伤正气,气血循行瘀滞,而成积块。

内伤者,在先天禀赋不足基础上,复因七情内伤,致

陈宝贵基于癌毒理论辨治肝癌之经验

林小林1桑怡1刘丹2

(1.杭州市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7;2.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

指导:陈宝贵

摘要陈宝贵教授认为肝癌主要是在正气虚损的基础上,热郁、血瘀、痰凝、气滞、湿阻而成癌毒,导致脏腑、气血、

经络、阴阳失调,日久郁而形成有形之结块。癌毒蓄积为肝癌发病之关键,癌毒“走注”为肝癌转移之因,正邪交争贯穿癌

毒演变之始终,治疗应秉持“扶正祛邪、抗癌解毒”的原则。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肝癌;陈宝贵;癌毒理论;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

基金项目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8〕119号)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09

31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使肝气不得疏泄;饮食劳伤,水谷失运,生湿成痰化

热;痰湿阻滞血行,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痰凝,阴阳失

衡而成癌瘤。病机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正气

虚损,复因热郁、血瘀、痰凝、气滞、湿阻而成癌毒,

从而导致脏腑、气血、经络、阴阳失调,日久郁而成有

形之结块,症见胁下痞块、疼痛拒按,其中黄疸为主

要症状。

1.1伏毒蓄积,胶着难解陈师认为癌毒作为恶性

肿瘤的特异性致病因子,伏藏于正虚之处,贯穿肝癌

发生发展始终,与热、瘀、痰等病邪胶结为患,导致肝

脾两伤,癌瘤形成。因此,伏毒蓄积为肝癌发病之关

键[1-2]。肝癌初期发病隐匿,症状纷繁复杂、潜伏难

察,确诊之时多处疾病中晚期,药力难消,或经西医

手术、放化疗后“余毒”伏藏于里。“伏毒”入络入血,

根深蒂固,胶着难解,暗耗脏腑精气血津液,一旦他

邪引动,便一触即发,势不可挡。癌瘤痼疾总属消耗

性疾患,夺取水谷精微气血以自养,损伤脏腑,耗损

正气,患者多见消瘦、纳差乏力、精神萎靡,邪胜正竭

而阴阳离决。

结合现代医学,陈师认为肿瘤组织内信号通路

的异常激活,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裂、逃脱免疫

监控、逃逸凋亡,致使肿瘤恶性无序生长;肿瘤组织

局部缺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可视为“癌毒”的“伏

毒蕴结”表现;肿瘤患者恶液质、免疫力低下、易感

染,是“伏毒伤正”之表现。

1.2流毒走注,于至虚之处传舍《灵枢》中载有: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

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传舍”是《内

经》对疾病传变的认识[3]。陈师认为癌毒走注侵袭

是“流毒”特点,亦是肿瘤转移的先决条件。癌毒留

结,近可氤氲浸淫,远则随气血运行而流窜走注,于

腑亲和搏结而成新肿块。

现代研究发现,肿瘤细胞是在机体免疫异常的

基础上,合成和分泌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介

导细胞外基质重塑,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为肿瘤的生

长和转移提供物质基础,同时降解钙粘蛋白,分泌大

量波形蛋白、纤连蛋白等,使肿瘤细胞获得运动性,

近可向邻近脏器种植扩散转移,远可通过脉管、淋巴

道等远端定植[4]。陈师认为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异常

可理解为局部“正气虚损、阴阳失衡”,其依附的载体

血管、淋巴管、肿瘤间质等可视为气血三焦等通道,

而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特点可理解为流毒走注。

唐容川《血证论》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

癥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瘀

血主要是由血行不畅凝滞于脉中,或血液不循常道,

或离经之血溢于脉外所致[5]。通过取象比类,陈师认

为肿瘤患者机体高凝状态,肿瘤阻塞脉道,形成癌栓,

即为“血行不畅而凝滞于脉中”;血液在结构高度无

序、血流紊乱、缺氧、酸性微环境的肿瘤血管内循行,

即为“血液不循常道”;肿瘤血管内管壁细胞间隙增

宽,基底膜降解缺失,内皮细胞重叠生长,突入管腔,

导致血液外渗,或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漏至

组织间隙导致出血,即为“离经之血溢于脉外”。

1.3阴阳失衡,正邪交争肿瘤的形成是内外因共

同作用的结果。陈师认为,阴阳失衡、正邪交争贯穿

癌毒演变始终:肝癌发生早期,肿瘤细胞内基因失控

突变,能量代谢紊乱,破坏正常细胞的生长平衡,浸

润局部组织,是“癌毒渐盛,正气渐衰”;肝癌发展进

程中,肿瘤细胞降解周围基质,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

成,为肿瘤组织获取营养,突破基底膜进入血管、淋

巴管完成远端移植,是“癌毒极盛,正气极衰”;肝癌

发展晚期,肿瘤细胞增殖失序,营养失供而坏死,是

“正气衰竭,癌毒极盛,而成阴阳离绝之势”。

2扶正祛邪,抗癌解毒

现代医学治疗肝癌,多聚焦于瘤体本身,其作用

靶点相对单一,犹如孤军作战,往往不能正中要害,

反而容易被肿瘤细胞各个击破,无法阻止肿瘤的转

移和远端定植。肝为藏血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

藏血,血养肝,肝体充足,肝用则调和;肝主疏泄,血

归肝,则肝体充盛。因此,陈师在肝癌治疗中补肝体

和益肝用并重。其次,陈师治疗时注重固本清源,把

握肝癌的“伏毒”“流毒”病机,做到未病先防、既病

防变,先安未受邪之脏。此外,陈师临床思辨肝癌

“癌毒”盛衰时,除了通过人体外在器官和形态神色

以“司外揣内”,推断内在脏腑的变化,把握疾病的本

质和发生发展趋势之外,还结合现代诊疗手段例如

腹部CT、肝脏磁共振成像、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

织分化类型、肝功能、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表

达、凝血功能、血常规检查等来判别癌毒的毒力大

小、寒热属性、预后。在肝癌治疗进程中,陈师始终

秉持“扶正祛邪”与“抗癌解毒”的治疗理念。

2.1杜绝生毒之源,未病先防脏腑经络功能的平

衡与协调,是固护正气和祛除邪毒的基础。肝癌多由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进展而

来,上述病因致使肝细胞在损伤后的再生修复过程

中生物学特征逐渐变化,基因突变、增殖与凋亡失衡、

慢性炎症及纤维化过程中的活跃血管增殖,为肝癌的

发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陈师认为这种平衡的打

32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破可视为肝脏气血津液阴阳的失衡。针对原发疾病

发展过程中气滞瘀阻,生湿酿痰,郁久化热成毒,治

疗原则以“清源”为主,未病先防,治以理气化痰、活

血化瘀、清热解毒。此外,肝体是肝用的物质基础,

肝用为肝体功能活动的表现。肝体阴血制约肝用阳

气过度升腾,避免肝用亢盛,使之冲和条达;肝疏泄

阴血,通畅经络,则肝体柔和。肝主疏泄,促进津液

气血正常输布代谢,则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阴之患。因

此在治疗时尤重“固本”,施以疏肝柔肝,擅用逍遥

散、柴胡疏肝散、当归芍药散等方以安未受邪之地。

2.2清除已生之毒,既病祛邪针对肝癌发病过程

中气滞痰湿瘀热毒邪之所盛,陈师辨何邪之所盛而

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治法:

(1)清热解毒:风、痰、湿、瘀、火、毒内蕴,阻滞

经络,日久皆可化热,炼灼成毒,治以“热者寒之”。

清热解毒药多苦寒,常用于治疗热毒内盛、癥积痈

肿。现代研究发现清热解毒药具有抗炎、抗内毒素、

抗氧自由基、抗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6],陈

师常用山豆根、山慈菇、马齿苋、甘草、白蔹、半枝莲、

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苦参、蒲公英、黄连等药物。(2)

化痰软坚:痰凝郁结是癌毒走窜、蕴结难消的基础,

古有云“怪病多痰”。化痰软坚药多辛、咸,常用于痰

气凝滞、瘰疬癥瘕。现代研究发现化痰软坚药具有

激活内皮网状系统、抑瘤、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7],陈

师常用半夏、天南星、牡蛎、海藻、僵蚕、薏苡仁、八

月札等药物。(3)活血化瘀:瘀血阻滞,郁结壅塞,稽

留不去,息而成积,“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活

血化瘀药多辛温,可温经通络散寒、行血消癥。现代

药理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可抑制肿瘤增殖、诱发凋

亡、调节免疫、抑制血管生成,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

逆转耐药的作用[8],陈师常用川芎、郁金、鬼箭羽、刘

寄奴、乳香、没药、当归、桃仁、丹参等药物。(4)以

毒攻毒:癌毒为患,其致病猛烈且顽固,非攻不克。

虫类药具有搜风通络、攻逐走窜之效,可引药力直达

病所,松透病根。现代研究表明,许多虫类药有以毒

攻毒之效,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炎

性微环境,发挥抗肿瘤效应[9],陈师常用蜈蚣、全蝎、

蜣螂虫、土鳖虫、蜂房、蟾酥等药物,多配伍养血滋阴

之生地黄、石斛,健脾益气之当归、白术防攻邪太过

而伤正。

2.3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自古多强调正气的重要性,如“壮人无积,虚人则有

之”,“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治积

者,宜先养正,正气足则积自除。仲景言“夫肝之病,

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陈师认为

肝体为肝阴肝血有形之体,非阴柔酸敛之品不能补

之,处方多喜用酸枣仁、五味子、炒白芍、山萸肉、鸡

血藤、山楂、生地黄;癌瘤瘥后,更要扶正固本,脾土

得肝木而达,故而肝癌治疗更要注重肝脾同调,时时

固护胃气,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衡,正如《金匮要略》

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陈师临床常

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三仙汤、补中益气汤、化积

丸、化肝煎、平胃散等健脾,擅用薏苡仁、柴胡、炒白

术、茯苓、鸡内金、麦芽、陈皮、麦冬、白扁豆、甘草、

大枣、生姜等培土以荣木。久病及肾,肝肾“乙癸同

源”,精血互化,针对肝肾亏虚证,陈师多予黄精、熟

地黄、生山药、泽兰、牛膝、桑椹、枸杞子、柏子仁等

滋肝益肾。治疗期间对患者宣教亦至关重要:饮食

调护方面嘱患者戒烟禁酒,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防

“食复”,加强优质蛋白摄入;起居调摄方面嘱患者起

居有常,适量运动以防“劳复”。

2.4调畅情志,心身同治肝喜条达恶抑郁,主疏

泄,调畅气机情志尤为重要。肝癌患者知晓病情后,

多会出现情志抑郁,疏泄不及,气机郁结,表现为不

同程度的情绪紊乱,如焦虑抑郁、敏感、内向、神经

质、易激惹、易怒、悲观、失望、情绪低落、拒绝社交

等。长期的负面情绪刺激加重患者的病情,降低患

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疾病进展加快。陈师临证尤其

重视情志因素对肝癌病情发展的影响,认为剧烈的

情绪波动是启动癌症加重的按钮,治疗时应重视调

畅情志,情志得舒可通畅全身气血循环,调和阴阳。

临证时陈师常根据病机辅以补气理气疏肝之品,如

柴胡、郁金、香附、八月札、香橼、佛手、代代花、玫瑰

理变化,移情易性,通过“告”“语”“导”“开”等技

巧与方法稳定患者心态,即初诊时多耐心告知患者

具体病情,在肝癌进展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导安

慰,在肝癌病情相对稳定时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

病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营造

舒适、自信的心理稳态。

3验案举隅

张某,女,85岁。2020年8月27日初诊。

主诉:腹胀乏力、目黄肤黄尿黄1月余。患者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乏力,伴目黄、肤黄、

尿黄,腹围增大,间断恶心欲吐,当地医院查肝脏

MRI提示:肝癌伴肝内多发转移,腹膜及网膜多发

转移,腹水形成,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侧枝循

环。甲胎蛋白(AFP):178.47ng/mL(正常范围:

0~8.78ng/mL),糖类抗原125(CA125):438.9U/mL(正

常范围:0~35U/mL)。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对疾病

33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恐惧焦虑,于当地医院行常规化疗。患者化疗后身

体虚弱,为求中医治疗遂来杭州市中医院。刻下:腹

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右胁下疼痛,胃脘

痞闷隐痛,善太息,偶有心慌气急,纳差,口苦,寐欠

佳,大便干结、球状,偶有牙龈出血,舌质紫暗、苔黄

干,脉芤。西医诊断:肝恶性肿瘤伴多发转移,肝硬

化失代偿期;中医诊断:肝积,鼓胀(肝脾肾虚,血瘀

阻滞)。治以健脾柔肝滋肾,活血利水。方选调营饮

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

当归10g,川芎6g,赤芍12g,白芍15g,莪术

10g,延胡索10g,大腹皮10g,桑白皮10g,茯苓皮

15g,陈皮10g,猪苓10g,柏子仁15g,党参15g,生

地黄15g,甘松6g,炒山药30g,牡丹皮12g,泽泻

15g,生甘草6g,三七粉3g(冲服)。14剂。每日1剂,

水煎,分早晚温服。配合芒硝外敷腹部及双下肢。

2020年9月1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小便量增

加,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仍有胸闷气急,服药期间

因感受风热,出现咳嗽咳痰,痰白而黏,微恶风寒,

四肢乏力,食欲欠佳,鼻塞流涕,舌质紫暗、苔黄少

津,脉芤。诊断为风热感冒,肺卫失司。治以疏风清

热,宣肺固卫。方用桑菊饮合止嗽散加减,处方:桑

叶10g,菊花6g,桔梗10g,前胡10g,芦根15g,百

部10g,厚朴10g,杏仁15g,枇杷叶15g,白前10g,

荆芥10g,防风10g,浙贝母15g,陈皮10g,鸡内金

10g。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20年9月15日三诊:患者诉诸症较前明显缓

解,四肢仍有乏力,双下肢水肿明显,口淡无味,夜

间盗汗明显,舌质暗紫、苔白腻,脉芤。初诊方去白

芍、延胡索、生地黄、甘松、三七粉,加用生黄芪30g、

浮小麦20g、川牛膝15g、山萸肉15g、白花蛇舌草

15g、鸡内金15g,14剂。

2020年9月30日四诊:复查腹部超声提示腹水

较前减少,肝内占位性病变稳定。患者双下肢水肿

较前缓解,夜间下肢抽搐、腰酸腿乏,夜间仍有盗汗,

间断干咳,五心烦热,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微细数。

三诊方去柏子仁,加五味子6g、女贞子30g,14剂。

患者仍在随访,病情尚平稳。2021年4月30日

肝脏MRI提示:肝癌伴肝内多发转移(与2020年7月

14日影像学结果比较,病变无明显改变),腹膜及网

膜多发转移,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侧枝循环。

AFP:245.79ng/mL,CA125:349.6U/mL。

按语:本案患者为肿瘤晚期患者,首诊时癌毒蓄

积已深,走注流窜,邪盛正虚,且患者在院外常规化

疗之后,正气已虚,肝脾肾三脏受伐,气血精微乏源,

苦于抗癌药之攻伐,情志抑郁,故寻求中医治疗。陈

师认为该患者正气虚甚,不能耐受攻伐,故将健运

脾胃、固护正气贯穿于治疗始终,不以祛邪为主要目

的,只有脾胃得养,五脏之气方可充养。在六味地黄

汤滋补肝肾基础上,针对初诊时患者为腹水所苦,选

用调营饮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同时选用五皮饮利水

消肿、理气健脾,以解患者燃眉之急。二诊时,患者

外感风热,故先予疏风解热之剂合宣肺益气之品安

内攘外,防止外感之邪引动伏毒而成燎原之势。三

诊时,标急之患平息后,陈师复又着眼于病之根本,

瘀血、痰饮、湿阻相互搏结之癌毒,治以扶正祛邪、攻

补兼施。方中当归、川芎、赤芍、莪术活血行气以祛

邪,化瘀以解走注之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生黄

芪、浮小麦敛汗补气;猪苓合五皮饮利水消肿;柏子

仁、党参安神益气;继予六味地黄汤扶正固本。四诊

时,患者肝肾阴虚化热,寐尚可,去柏子仁,加五味子

合白芍酸甘养阴,女贞子滋水涵木。患者每次复诊

时,陈师皆开导安慰,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积极

应对疾病进展,缓解患者负面情绪,稳定患者心态,

疏解焦虑抑郁情绪。随访至今患者病情未见明显进

展,药物治疗辅助心身治疗取得佳效。

[1]王笑民,张青.基于“癌毒”的肿瘤发生发展规律探讨[J].中

华中医药杂志,2011,26(7):1533.

[2]赵延华,赵智强,吴勉华,等.周仲瑛教授辨治恶性肿瘤的中

西医学契合观[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6):748.

[3]郭建辉.周仲瑛教授“癌毒学说”新论[J].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报,2010,30(11):6.

[4]KALLURIR,WEINBERGRA.Thebasicsof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J].JClinInvest,2009,119(6):

1420.

[5]刘娇萍,袁昌劲,曹继刚,等.从中医象思维认识肿瘤血管

生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7):937.

[6]刘磊磊,陈娟,师彦平.清热解毒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J].中草药,2012,43(6):1203.

[7]郭仁清.从痰毒瘀辨治胃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27(1):87.

[8]杨雯靖,张甘霖,杨国旺.活血化瘀法抗肿瘤治疗机制探索

[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1):2311.

[9]王俊壹,程海波.清热解毒法与以毒攻毒法在肿瘤治疗中

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417.

第一作者:林小林(1991—),女,医学博士,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

通讯作者:陈宝贵,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教

授,博士研究生导师。cbg1949@sina.com

编辑:傅如海蔡强

34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

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

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及液体

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1],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

末阶段。王叔和最早提出“心衰”一名,《脉经》载:

“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中医临床

诊疗术语》[2]确认“心衰”是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

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中

医内科学》[3]首次在心系疾病中增加“心衰病”。

龙家俊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

学工作58载。其临证注重虚实兼顾、寒热并用,常

诸法联用或采用经方、时方,并结合现代病理、生理、

药理学理论诊治疾病,中西合璧,成就斐然。笔者有

幸跟师学习10余载,受益颇丰,现将其辨治心衰病

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源病求理,推陈出新

龙老分析当代时人时病,秉承“三因”学说,审

因求证,创立“七淫八情”理论[4-6]。外因方面提出

“毒”邪致病,衍传统六淫,创“风、寒、暑、湿、燥、火、

毒”七淫;内因方面提出“压”情致病,衍传统七情,

创“喜、怒、忧、思、悲、恐、惊、压”八情。龙老融会

中西,提倡中医四诊与现代医学检查相结合的诊断

方法,临证时注重因、证、病互参,倡导“多维辨证,

三因制宜”,重视辨证、辨病与辨因紧密结合,治疗以

“多维辨治,综合干预”为主要思路,并结合现代中药

药理学研究成果,对中西医学深层次结合模式进行

了有益探索。同时,龙老创立“一个病一个主方”的

用药模式,力求因、证、病治疗的和谐统一。

2外因“毒”邪,内因“压”情

心衰病与感受外邪、禀赋不足、饮食失常、情志

后期以阳虚为主,病程迁延致血液瘀滞,痰浊水饮内

停,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心

气、心阳虚损,或五脏虚损累及心脏;标实为瘀血、痰

浊、水饮、气滞、寒邪等痹阻心脉。多种病因损伤心

脏元气,阻遏心脉气血,病邪渐次深入,阴阳二气不

相顺接,邪气滞结心脉,心气大损,终至心阳衰竭,发

为心衰病。

龙老深思医理,提出外因“毒”邪、内因“压”情

致病学说。其一,首辨压情。当今社会节奏快,经济

压力、社会压力、心理压力与久病形成的病态心理导

致心衰患者处于持续“高压”状态,引发多种生理心理不平衡,长期的身心失衡是多种心血管疾病进

展至心衰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缓解“压”情、调心

理气是防治心衰病的重要方法。其二,重视辨毒邪。

心衰久病,元气耗伤,元阳亏虚,虚实夹杂,寒毒、痰

毒、瘀毒、饮食之毒等毒邪扰心,痹阻心脉。正虚邪

实是心衰病痼疾难医的根源,审毒之因、培元化毒是

防治心衰病另一重要方法。

3审证求因,缓压祛毒

龙老诊疗心衰病,擅长中西互参,标本兼顾,以

中为本、西为用,针对心阳不振、心脉瘀阻与毒压致

病的核心病机,治以温心阳、养心阴、益心气、活心

络,配以缓压情、祛毒邪之法,辅助针灸推拿。龙老

龙家俊辨治心衰病临证经验

蒋文波1,2叶小彬2史波2金玉3徐俊伟4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宿迁附属医院,江苏宿迁223800;

3.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3;4.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龙家俊教授临床治疗心衰病秉承“三因”学说,首创“七淫八情”理论,提出外因“毒”邪、内因“压”情致病的

病因学说,倡导“多维辨证,三因制宜”,治疗以“多维辨治,综合干预”为主要思路,并自拟“龙氏强心饮”及创立“一个病一

个主方”的用药模式,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力求因、证、病治疗的和谐统一。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心衰病;七淫八情;名医经验;龙家俊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YB2017065);宿迁市科技局项目(S201801);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面上

项目(MS2021092)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10

35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根据四逆汤合生脉饮化裁,创制“龙氏强心饮”,处

方:熟附片10~30g(先煎3h),川桂枝20~30g,潞

党参30g,剖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黄芪30~60g,

制黄精30g,抚川芎20g,炒赤芍30g,车前子30g

(包),葶苈子30g。方中熟附片、桂枝温心阳;党参、

麦冬、五味子取生脉饮之意,以养心阴;黄芪、黄精益

心气;川芎、赤芍活心络;车前子、葶苈子利水消肿,

以祛毒邪。

4多维辨治,三因制宜

4.1辨体质龙老注重个体体质的差异,临证时重

视体质辨证,认为虽同样患心衰病,但脏气强弱体

质表现各异,当辨体质以施治。心气虚质,加生晒参

10g,生黄芪加量至60~80g,以益心气;心阳虚质,

加熟附片30g(先煎3h)、高丽参10g(先煎2h)、

肉桂6g(后下),以温心阳;阴虚质,加玉竹15g、天

冬30g,以养心阴;血瘀质,加桃仁(打碎)10g、红

花10g、炙水蛭10g,以通心络;气郁质,加香附10g、

郁金10g、合欢皮10g,以畅心气;痰湿质,加制南星

10g、姜半夏10g(打碎)、茯苓20g、炒枳实7g、陈

皮7g,以祛痰浊;湿热质,加黄连3g、黄芩10g、泽

泻20g,以清心火、利水湿。

4.2辨季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四季更

替,二十四节气节律变化,昼夜人体阴阳盛衰消长,

龙老认为这些时令变化对心衰病患者皆有影响。春

季酌加薄荷6g(后下)、菊花10g,以疏散风热;夏季

酌加荷叶15g、莲子心5g,以清热解暑、养心安神;

秋季酌加百合30g、北沙参20g,以养阴润肺;冬季

酌情兑入羊肉汤200mL同煎,以温补阳气。

4.3辨地域不同地域因自然环境以及饮食文化

的差异,导致人群体质不尽相同,治疗应注意这些

差异,龙老临证时加以区别对待。东北地区,加鹿角

片15g(打碎先煎),以温补阳气;西北地区,加天冬

30g,以养阴润肺;长江中下游地区,加藿香10g、佩

兰10g、杏仁10g、白蔻仁5g(后下)、生薏苡仁30g,

以芳香化湿。

5配合外治,综合干预

针灸与中药相结合是龙老治疗心衰病的重要特

色。针灸通经活络之力有余,而补益五脏之力不足。

中药补益脏腑阴阳气血之力有余,通经达气之力较

针灸略有不足,针灸与中药相结合可相辅相成,提高

临床疗效。龙老主张按病因、病机辨证取穴与按时

取穴相配合,因人之气血运行与盛衰随时而变,故

针灸也应按时而行,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

之。”龙老根据临床可操作性与患者病情虚实,在辨

证取穴的基础上,结合十二经气血运行规律与气血

盛衰,运用五行生克之法,去宛陈、补不足,扶正祛

邪,疏通经络。龙老治疗心衰病的主穴:膻中、内关、

神门。辨证加减:元阳虚衰者,配命门、关元;瘀阻心

脉者,泻血海、膈俞;痰湿壅塞者,配丰隆、关元穴,

施温针灸;心虚胆怯者,配心俞、胆俞、阳陵泉;心阳

不振者,针灸并用,补肾俞、心俞。辨体质加减:气虚

质,补气海、足三里,针刺加灸;阴虚质,补太溪、三阴

交;痰湿质,配解溪、中脘、丰隆,针刺加灸;湿热质,

泻曲池、太冲;气郁质,泻太冲、期门。辨季节加减:

春季加大椎升阳或温针灸;夏季加上巨虚祛湿;秋季

加三阴交滋阴;冬季温灸神阙。辨地域加减:东北寒

冷之地加灸神阙、肾俞;西北干燥地区加补太溪、三

阴交;长江中下游多梅雨,配极泉、曲池、委中。每日

1次,连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

龙老一贯主张运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心衰病,

穴位推拿亦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作为对针刺

有恐惧心理的患者的替代疗法。临证遵循“经之所

过,主病所及”,“气至则有效,气速至则速效,气不至

则不效”的治疗原则,随证取穴,以心经、心包经穴

为主进行按揉推摩,反复操作3~5min。每日1次,连

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

6验案举隅

郑某,男,74岁。2017年9月21日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气喘1年余,加重20d。患者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2002年因严重心律失常在

外院行心脏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因电池耗竭于2011

年更换起搏器。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胸闷气喘症状,

活动耐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病情反复发作,迭经西医

治疗无效,遂求治于中医。刻诊:活动后胸闷气喘,

伴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嗳气

反酸,脘腹撑胀,纳呆,夜寐不宁,双下肢中度水肿,

皮肤色黯淡发紫,足冷,趺阳脉无力,舌体胖边有齿

痕,舌下静脉充盈,舌苔白腻,脉细涩。查体:血压

170/100mmHg(1mmHg≈0.133kPa),神清,口唇紫

绀,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双肺呼吸音

粗,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界叩诊呈全心扩大,

心率85次/min,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听

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上腹胀,剑突

下压痛,肝区叩击痛。彩超:淤血肝,肝脏形态饱满;

胆囊炎;胰脾双肾未见异常;双下肢动脉硬化伴混

合斑块形成,双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形成。超声心

动图:全心增大,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

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室舒张收缩

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内经63mm,左室收缩末内经

36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49mm,室间隔厚度10mm,左室后壁厚度9mm,左室

射血分数44%。头颅CT:老年性脑改变。24h动态

心电图:心房颤动,间断起搏心率,完全性右束支传

导阻滞,总心搏数88817次,平均心率70次/min。胸

部X线摄片:心影外形增大,左侧胸部见起搏器及导

管影。肝功能:总胆红素33.4μmol/L,直接胆红素

16.6μmol/L,余未见异常。肾功能、血糖、血脂、电

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血小板82×109

/L,余

未见异常。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B型

利钠肽996.0pg/mL,血浆D-二聚体0.62mg/L。予

监测生命体征,配合“强心、利尿、扩血管、稳定斑

块、降压”等基础治疗。住院过程中患者血压波动于

125~170/75~110mmHg,心率波动于60~85次/min。

西医诊断:全心衰竭(心功能Ⅲ级)、心脏起搏器植

入术后、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

滞)、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中医诊断:心衰病(心

阳不振,心脉瘀阻)。治以温心阳、养心阴、益心气、

通心络、蠲痰湿,配以缓压情、宁心神、祛毒邪。方选

龙氏强心饮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处方:

熟附片20g(先煎2h),川桂枝30g,干姜15g,

北细辛5g,炙甘草5g,潞党参30g,剖麦冬20g,五

味子10g,生黄芪30g,制黄精30g,炒赤芍20g,抚

川芎10g,生大黄6g,葶苈子20g,福泽泻20g,白

茯苓30g,藿香10g,佩兰10g,炒苍术30g,广陈皮

10g,生龙骨20g(先煎)。5剂。每日1剂,水煎,分

早晚温服,每次200mL。

辨证取穴:膻中、内关(双侧)、神门(双侧)、命

门、膈俞(双侧)、丰隆(双侧)、关元施温针灸,每日

1次。按时取穴:于辰时、巳时,予补法针刺足三里、

太白、阴陵泉、三阴交,并施以温灸神阙穴;指导患

者于酉时,补法针刺太溪穴5min,每日1次。

2017年9月26日二诊:患者诉轻微活动后气

喘,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有嗳气反酸,脘腹

撑胀,双下肢中度水肿,皮肤黯淡发紫伴皮温发冷,

时寐时醒,腑行艰难。龙老虑其温阳之力不足,故熟

附片用量加至30g、细辛加至6g,以鼓舞心阳;生龙

骨加至30g,以降心气、安心神;生大黄加至10g,以

通腑泄浊,此为“上病下取”之意。5剂,煎服法同上。

2017年10月1日三诊:患者诉无夜间阵发性呼

吸困难,偶有脘腹撑胀,无嗳气反酸,双下肢轻度水

肿,皮肤黯淡发紫,肤温升高,纳可,大便正常。病情

好转,效不更方,继服5剂。

2017年10月5日四诊:患者诉轻微活动后无胸

闷气喘,无口唇紫绀,无脘腹撑胀,双下肢水肿消退,

肤色淡暗紫好转,舌淡白,齿痕退,舌下静脉隐现,脉

弦有力,夜寐欠安。复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未

见异常。龙老虑大黄久服易泄脾胃之气,且大黄含

糅质成分,久用产生耐药并加重便秘,故三诊方去大

黄,加火麻仁10g、桃仁10g、杏仁10g、郁李仁10g、

柏子仁10g,以润肠通便、养心安神,7剂。

2017年10月12日五诊:患者夜寐安,以四诊方

出入,调摄2个月巩固疗效,续以艾灸温阳预防复发。

随访1年,患者病情稳定。

按:本案患者有全心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基

础疾病,病程较长,虽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辅以西医

常规治疗,然临床胸闷气喘症状仍反复难愈,心衰之症

未能完全纠正,实属心血管内科难治性疾病。初诊时,

患者症见活动后气喘、胸闷,伴端坐呼吸,双下肢中度

水肿,舌白腻、边有齿痕,舌下静脉充盈,脉沉细涩,属

“心衰病”范畴。龙老辨为心阳不振、心脉瘀阻,予“龙

氏强心饮”加减。方中入川桂枝、熟附片、干姜其义有

三:其一,患者气虚之质,易感寒湿之邪,取三者扶阳益

火、温通心阳之意以治其本;其二,患者久病,秋令寒

燥之气来袭则病情加重,其脏气必寒,其脉必不利,故

治以逐寒通经;其三,患者体质与时令皆寒,寒凝经脉

必有阴邪阻络,入附子其气彪悍,通行十二经阳气,佐

以桂枝通络散寒于表,干姜守阳于中焦,合细辛散寒通

络,蠲心经痼结之寒。生脉饮合黄芪、黄精二药,益心

气、养心阴;久病元阳亏虚,阳虚寒凝血瘀,加川芎、赤

芍,通行十二经,活络通脉。毒邪累及脏腑,气、血、水

谷气化失常,水谷不化毒邪在脾胃,入大黄攻之,使毒

邪从下窍出,兼通血脉;水饮不化毒邪在肾,入泽泻利

水湿、泻肾浊,以疗水饮凌心之症;肺为储痰之器,入

葶苈子泻肺平喘、祛痰利水。虽治心,然以上三味药未

入心经,而实祛脾胃、肺、肾之毒邪,辨证精微,甚为精

妙。患者久居南方湿地,多湿浊伤脾之候,故方中入炒

苍术、茯苓、藿香、佩兰、陈皮、炙甘草,燥湿健脾,利水

渗湿,行气开郁,健运脾胃,以蠲痰湿内生之患;压情

日久,夜寐不宁,致心脉气血不畅而扰动心神,佐生龙

骨镇心安神。龙老临证时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互参为

用,扶正祛邪与通经活络并重。辨证取穴膻中、命门、

膈俞、关元,以补心肾之阳气,兼通心脉;神门、丰隆、内

关,以化痰活血、通脉安神。经络按时取穴于脾胃经气

血盛之辰时、巳时,予针刺补土行之穴足三里、太白,并

施以温灸,以健脾益气;针刺补法加灸水行之阴陵泉

(五行属水),并于酉时指针补法肾经太溪穴,取益火消

阴、补土制水之意;患者于秋令发病,风寒燥之气渐盛,

经脉气血运行渐涩,证属虚寒,予针刺补法加温灸三

阴交,温通三阴经气血,并予温灸神阙以培补肾阳。同

时,与患者充分沟通,调理气机,缓解压情,减少诱发与

37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致病因素,以达形神兼顾。二诊时,患者气喘减,腑行

仍艰难,胃脘不适,双下肢中度水肿,时寐时醒,肤冷如

前,虑其温阳力度弱,故重用附片、细辛鼓舞心阳;生龙

骨加量镇心安神;大黄加量泄浊毒、通心脉以治其标。

三诊时,患者症状改善,效不更方。四诊时,患者已无

脘腹撑胀之症,腑气畅通,然患者久病肠道精津不足,

故去通泻之大黄,加润肠通便之品。后随诊运用前方

调摄,病情渐稳。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

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2014,42(2):98.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

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20:34.

[3]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2:88.

[4]陈新,程凌云,龙家俊.龙家俊诊治难治性疾病的经验[J].

江苏中医药,2014,46(6):18.

[5]蒋文波,金玉,陈昊,等.龙家俊治疗心律失常经验[J].中华

中医药杂志,2017,32(4):1593.

[6]蒋文波,徐俊伟.龙家俊辨治难治性疾病思路[N].中国中医

药报,2017-09-18(4).

第一作者:蒋文波(1982—),男,医学博士,

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血管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徐俊伟,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

704168063@qq.com

收稿日期:2021-09-05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临床特点包括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并由

此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

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畸形,常常累及肾脏引

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1]。痛风根据其

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痹病”“历节病”等范畴。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逐渐成

为内科常见病,调查显示中国大陆成年人痛风患病

率从2000—2005年的1.0%增加到2010—2016年

的1.3%[2]。原发性痛风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遗传、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文化与职业等可能也与发病有

关[3]。西医治疗以解热镇痛、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

酸生成为主,但苯溴马隆、非布司他等常规药物有

肝功能损害药物不耐受等风险,而中医药联合西药

治疗痛风能够改善症状、减少发作次数[4],具有一定

优势。

导师张宁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分

泌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届优秀中医临床人

才,全国首届“杰出中医师”,张教授从事痛风等代谢

病的临床诊疗30余年,临证治疗痛风时以泄浊为核

心,总结出理气、利湿、通腑、清热、化瘀、扶正的“泄

浊六法”,在缓解痛风症状及减少痛风发作方面疗效

显著。笔者有幸跟随张教授学习,现将其采用“泄浊

六法”治疗痛风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张宁“泄浊六法”治疗痛风经验采撷

于芳宁1,2袁丽莎1,2娄文凤1,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102)

指导:张宁

摘要痛风是临床常见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张宁教授临证治疗痛风时中西汇参,以“泄浊”为核心,针对其

代谢障碍、炎症反应、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滑膜增生等病理变化,提出治疗痛风从理气、利湿、清热、通腑、化瘀、扶正六个

方面入手的“泄浊六法”,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痛风;经验总结;泄浊六法;张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801)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11

38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1理气泄浊以促代谢

《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机升

降出入有序,血和津液布散,肢体百骸舒畅;若气机

不畅,影响血液运行和脾胃升降,导致体内嘌呤代谢

异常,尿酸生成过多,发为本病[5]。《张氏医通》云:

“壮年人性躁,兼嗜浓味,患痛风挛缩,此挟痰与气

证。”而肝对全身气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杂病

源流犀烛》云:“肝于五脏为独使……而一身上下,

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

化。”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性急多怒,因怒致郁,

因怒化火,疏泄失司;或忧思过度,因思致结,气失条

达,肝体失养,肝用不足,失其疏泄,则水谷津液不归

正化,酿湿蕴毒,此种浊毒乃情志不畅所致,症见头

晕、易怒、血压偏高、口干口苦、双目干涩、舌红、脉弦

者,多属此类。

张教授认为,疏肝理气应贯穿痛风治疗的始终,

临证常使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黄芩合用,一升清

阳,一降浊阴,调肝胆之气机,理肝胆之阴阳,同时配

伍佛手、香附疏肝理气、调中止痛。研究表明,柴胡

中的有效成分柴胡皂苷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

能发挥抗炎作用[6];佛手所含类黄酮、香附中的三萜

类物质均有抗炎作用[7-8]。

2利湿泄浊以降尿酸

张教授认为痛风患者多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津

液不化,聚而成湿,或形体肥胖,痰湿内生,因此“湿

邪”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丹溪心法》中有“肥

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瘴疟指

南》云:“湿有内外之殊,外感则入经络而流关节,内

伤则由脏腑而归脾肾”,说明内湿应从脾肾论治。叶

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湿从内生者,必其人

高粱酒醴过度,或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

腻之物。”现代研究也表明,过量饮酒可增加肝脏三

磷酸腺苷(ATP)分解,促进尿酸形成并阻断尿酸从

肾脏排出[9]。临证可见足趾或关节胀、痛,皮肤暗红,

触之灼热不明显,乏力,大便黏滞不爽,口不渴,舌暗

红、苔白腻,脉滑。人体中2/3的尿酸由肾脏排出,利

小便对于本病的治疗尤为关键。

张教授临证常用四妙散加味,以利湿清热,使湿

浊之邪从小便排出。常选用萆薢、威灵仙、车前草、

滑石等药。《本草正义》称萆薢能“通脉络而利筋

骨”;滑石、车前草同用,见于《古今医统》之“车前

滑石散”,二药配伍,同气相求,相须为用,滑石上能

清水源,下可通水道,荡涤六腑浊毒,使之从小便而

出,车前草甘寒渗利,性专降泻,助滑石清利湿热;威

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不仅可以利湿通络,亦可

中和滑石和车前草之寒凉之性。若伴有尿路结石则

配伍金钱草;热淋涩痛加苦参、白花蛇舌草;小便不

利加泽泻。研究表明,车前草含腺嘌呤、琥珀酸,能

抑制嘌呤酶,使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不能转化为尿酸,

因而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降低尿中尿酸排泄量,

抑制痛风石及肾结石形成,并促使痛风石溶化[10-11];

萆薢在20g/kg剂量下,能够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大

鼠血清中尿酸的含量[12];泽泻乙醇提取物能够增加

尿量,促进尿酸的排出[13];威灵仙能够降低血尿酸,

减少尿酸性肾损害[14]。

3通腑泄浊以抗炎症

痛风患者或饮食不节,肠道传化失常,或素体

阳盛,脏腑积热,热郁成毒,湿聚成肿,浊毒壅于血

脉,循于经络,攻于骨节,发为痛风。《外台秘要》中

的“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人

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出,

攻于手足也”,说明了浊毒熏蒸脏腑,发为痛风的病

因病机。临证可见大便不畅或干结,伴有腹胀满、嗳

气,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而干,脉弦滑或带数。

张教授常用大承气汤化裁,以通腑泄浊。方中

生大黄改为酒大黄,减少其苦寒败胃之弊;厚朴、枳

实下气除满,二者一寒一热,有破积之功而无偏害之

性。若见肝阳上亢,目赤便秘者,则用决明子,既可

润肠通便,使腑气畅通,邪有去路,又可甘寒滋阴,滋

水涵木,收降肝阳。研究表明,枳实具有抗炎、抗变

态反应、抗氧化和解热作用[15],决明子具有利胆、保

肝、降压功效,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16]。

4清热泄浊以止疼痛

张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个湿浊化热、湿

热相合、蕴结不解、缠绵难愈的过程。因此在利湿的

同时亦须配合清热药,改善内环境,缓解炎症反应,

减少复发。《类证治裁》载:“痛风初因寒湿风郁闭阴

分,久则化热攻痛,至夜更剧”,《万病回春》云:“一

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高粱之人,多

食煎炒、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

临床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发热,心烦,口

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弦滑或滑数。

张教授常用黄连解毒汤化裁,以清热泄浊、解毒

止痛。常用药物有黄连、知母、黄柏、黄芩、栀子、牛

蒡子、连翘、土茯苓等。方中黄连气寒味苦,气薄味

厚,善泻心胃之火,兼除脾胃湿热;知母甘寒滋阴润

燥,苦寒清热泻火,沉中有浮,降中有升;黄柏苦寒坚

阴,沉阴下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本草正义》载:

“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

39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牛蒡子辛寒宣散,苦寒

泻热,《药品化义》谓其“能升能降,力解热毒”;连翘

能够破血结,散气聚,消痈肿,李杲谓其“散诸经血

结气聚,消肿”。二药伍用,一降一升,一宣一清,协

调增效,增加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黄芩苦寒清

热、泻火解毒,其有效成分黄芩素能够抑制血小板

聚集[17];栀子清利三焦,凉血解毒,具有抗炎作用[18];

土茯苓具有降尿酸、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19]。

5化瘀泄浊以利关节

血管生成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关键过程,滑

膜增生是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损伤的重要病理特征之

一,滑膜血小板的聚集会触发滑膜微循环血栓形成

并引起软骨损伤[20-21],与中医学“血瘀”“不通则痛”

的理论相一致。《类证治裁·痹症》言痛风“必有湿

痰败血瘀经络”。气血周流不畅,阻闭经络,流注骨

节,则致关节僵硬;炎症未能完全消失,关节肿痛反

复发作,肿大变形,周围硬石累累,屈伸不利。临床

症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心烦失眠,小便频数,时

有尿急、尿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张教授临证常选用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软坚散

结之品,如酒大黄、牡丹皮、赤芍、白芍、姜黄等。酒

大黄凉血化瘀,《日华子本草》谓其“通宣一切气,调

血脉,利关节,泻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赤芍苦

而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以泻为用,《神农本草

经》言赤芍“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白芍苦

酸甘寒,养血柔肝,以补为功。《本草求真》云:“赤芍

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

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

血中活滞。”二药合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共奏清

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和营、柔肝止痛之功。牡丹

皮清热凉血,具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耗血的特

点,与赤芍配伍,增加凉血活血之力;姜黄辛散温通

苦泄,为血中气药,能活血行气而止痛。

6扶正泄浊以促修复

罹患痛风日久,尿酸浊邪耗伤正气,加之久服

抗炎、降尿酸西药,病情逐渐由实致虚,症见:关节

冷痛,畏寒肢冷,气短乏力,纳呆呕恶,腹胀便溏,面

浮肢肿,尿少或尿浊,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叶天士提出“虚人久痹宜养肝肾气血”,《丹溪心法》

云:“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张教授主张在痛风慢性

期加强对肝脾肾的调补,或养血柔肝,或温肾健脾,

或健脾益气,以增强肝脾肾的功能。常在患者三诊

或四诊时在前方基础上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五味

子补肾宁心,续断、山萸肉补益肝肾。《本草汇言》谓

续断“所伤之筋骨非此不养,所滞之关节非此不利,

久服常服,能益气力……补而不滞,行而不泄”。研

究表明,续断能够促进骨损伤愈合,促进小鼠巨噬细

胞的吞噬功能,显著抑制多种炎症反应[22]。

7病案举隅

孙某,男,26岁。2020年10月27日初诊。

主诉:左手肿胀2个月。2年前体检发现血尿

酸升高,未服药。2020年3月出现痛风,口服秋水

仙碱后好转。近2个月左手发胀,左中指近端指间

关节压痛。有脂肪肝病史4年,近期因工作压力

大,血压升高。过敏体质。刻下:左手发胀,左中

指近端指间关节压痛,时有头晕,食后腹胀,口干

口苦,双目干涩,体重肢沉疲倦。纳可,眠差,大便

溏,每日1次,小便黄,有异味,舌红少津,脉滑。生

化:血尿酸592μmol/L,甘油三酯6.36mmol/L,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98mmol/L,余未见异常。血

压145/90mmHg(1mmHg≈0.133kPa)。西医诊

断:痛风,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1级(中危

组);中医诊断:痛风(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

湿,疏肝行气。予小柴胡汤合四妙散加减。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车前草15g,生薏苡仁30g,

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5g,萆薢15g,五味子

10g,白芍10g,佛手10g,菊花15g,炒酸枣仁30g,

淡竹叶10g,生甘草3g。颗粒剂。7剂。每日1剂,水

冲200mL,分早晚2次服。西药予别嘌醇缓释胶囊,

每次0.25g,1次/d。

2020年11月5日二诊:手胀痛好转,头晕好转,

精神好转,夜眠好转。舌红、脉滑。初诊方加土茯苓

10g、威灵仙10g,14剂。

2020年11月19日三诊:手胀痛完全缓解,头晕

好转,夜眠好转,体力精神基本恢复正常,仍有腰酸,

大便不成形。复查生化:尿酸403μmol/L,甘油三酯

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3mmol/L。二诊

方加续断15g、金钱草15g,车前草增至30g,14剂。

按:患者近期工作压力大,情志不畅,肝胆气郁,

水湿不化,出现了口干口苦、便溏等湿热内蕴之象。

此次发病与肝胆疏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肝主筋,

其华在爪,肝失疏泄,则出现左手胀痛之症。胆经起

于目锐眦,入缺盆,贯膈,络肝属胆;肝经布胁肋,循

喉咙,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胆之气郁

而为热,循经上扰,故见口苦口干、头晕目涩。中药

治疗一则利湿清热泄浊:选用四妙散加车前草、薏苡

仁、萆薢利湿清热,使湿浊之邪从小便排出,三诊时

加用金钱草,增加清利湿热之力。二则疏肝理气泄

浊:柴胡善于疏散少阳经之邪热,黄芩善清胆腑之

热,柴胡配黄芩,使气机条达,枢机和畅,佛手疏肝

40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行气,菊花清肝明目,四药相伍,共奏疏肝清热之效。

三则扶正泄浊:选用五味子益气生津、竹叶清热生

津、白芍养血敛阴,既可防止利湿药和清热药伤阴,

又可养血柔肝,体用并治,三诊时又加入续断补益肝

肾,强筋壮骨,促进关节修复。四则化瘀泄浊:二诊

时加用土茯苓泄浊解毒、通利关节,威灵仙通络止

痛,溶解尿酸。

8结语

随着饮食结构中高嘌呤、高脂肪成分的增加,痛

风患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

时可造成关节畸形和肾损害,常规西药治疗尚存在

无效或不耐受等情况,而中药在降尿酸和改善疼痛

方面有独特优势。张教授临证时以“泄浊六法”并

用,从肝、脾、肾论治,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高尿酸血症期注重调畅气机,防止关节炎发作;急性

期利湿、通腑、清热、化瘀,缓解疼痛,减少西药不良

反应;慢性期注重扶正,减少肾脏损害。本文总结了

张教授治疗痛风的经验,以期为痛风的治疗提供更

多思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DALBETHN,CHOIHK,JOOSTENLAB,etal.

Gout[J].NatRevDisPrimers,2019,5(1):69.

[2]DEHLINM,JACOBSSONL,RODDYE.Globalepidemiology

ofgout:prevalence,incidence,treatmentpatternsandrisk

factors[J].NatRevRheumatol,2020,16(7):380.

[3]DALBETHN,MERRIMANTR,STAMPLK.Gout[J].

Lancet,2016,388(10055):2039.

[4]CHIX,ZHANGH,ZHANGS,etal.Chineseherbal

medicineforgout:areviewoftheclinicalevidenceand

pharmacologicalmechanisms[J].ChinMed,2020,15:17.

[5]倪青,孟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中医认识与治疗[J].北京中

医药,2016,35(6):529.

[6]程玉鹏,姜丽丽,王语哲,等.柴胡皂苷a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4):24.

[7]赵永艳,胡瀚文,彭腾,等.佛手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

发应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1):2734.

[8]潘少斌,孔娜,李静,等.香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

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9,21(10):1429.

[9]SINGHJA,GAFFOA.Goutepidemiologyandcomorbidities[J].

SeminArthritisRheum,2020,50(3s):S11.

[10]曾金祥,毕莹,许兵兵,等.车前子提取物部位群抗痛风的

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8):132.

[11]费洪新,韩玉生,廖婷,等.车前子对小鼠急性痛风性关节

炎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4,5(5):9.

[12]费洪荣,毛幼桦,朱玮,等.粉萆薢降尿酸作用研究[J].医药

导报,2007,26(11):1270.

[13]汪锦飘,刘永茂,何志超,等.泽泻乙醇提取物对氧嗪酸

钾盐致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影响[J].中成药,2017,39

(3):605.

[14]林凤平,任开明,宋恩峰,等.威灵仙对尿酸性肾病大鼠的

实验研究[J].中成药,2006,28(6):842.

[15]张霄潇,李正勇,马玉玲,等.中药枳实的研究进展[J].中国

中药杂志,2015,40(2):185.

[16]董玉洁,蒋沅岐,刘毅,等.决明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

用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中草药,2021,52(9):

2719.

[17]吴忠勇,王金忠,周森,等.基于Notch信号通路的黄芩素

抑制急性肺栓塞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肺组织保护作

用机制研究[J].中国药房,2020,31(9):1091.

[18]卜妍红,陆婷,吴虹,等.栀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

展[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6):89.

[19]杨怡坤,胡悦,连智华,等.胡荫奇从脾湿论治高尿酸血症

经验[J].北京中医药,2020,39(3):244.

[20]ROBINSONPC.Gout-Anupdateofaetiology,genetics,

co-morbiditiesandmanagement[J].Maturitas,2018,118:

67.

[21]ALUNNOA,PETITOE,GIORDANN,etal.Roleof

plateletsinthepathogenesisofosteoarthritisandbiological

effectsofhyaluronicacid:invivoandinvitrostudy[J].

OsteoarthrCartil,2014,22:S395.

作用综述[J].中国药物评价,2020,37(6):432.

第一作者:于芳宁(1996—),女,硕士研究生

在读,中医内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张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

究生导师。znice3927@126.com

收稿日期:2021-09-10

临床研究

41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

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

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由

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有可能较长时期存在,新冠

肺炎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笔者

作为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

专家组中医组组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羌藿祛

湿清瘟合剂救治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发现其

在促进炎症吸收、提高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有较好的

作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5例加用羌藿祛湿清瘟

合剂治疗的COVID-19患者和35例加用莫西沙星治

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1

市第二医院等就诊,并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患者70例,

其中常规治疗联合莫西沙星静滴的35例为对照组,常

规治疗联合中药汤剂羌藿祛湿清瘟合剂口服的35例

为治疗组。治疗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5~77岁,

平均年龄(38.63±23.58)岁;病程(2.09±2.06)d;伴

高血压病2例,过敏性鼻炎2例,慢性咽炎1例,慢性

支气管炎1例,支气管哮喘3例,乙肝1例,慢性肾炎1

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2例;普通型33例,轻型2例;

因基础疾病需合并用药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

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37.15±27.33)岁;病程

(2.27±1.98)d;伴高血压病2例,过敏性鼻炎2例,慢

性咽炎1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支气管哮喘2例,乙肝

1例,干燥综合征2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2例;普通

型33例,轻型2例;因基础疾病需合并用药7例。2组

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湿毒郁肺证、

寒湿阻肺证辨证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

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的试行第三版至

试行第八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1-6]。

1.3纳入标准符合新冠肺炎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

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辨证标准;年龄18周岁以

上;临床分型为轻型、普通型。

1.4排除标准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或重症期、

恢复期患者;因其他呼吸、心脑血管、消化、泌尿、血

羌藿祛湿清瘟合剂辅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5例

奚肇庆1张文曦1奚旸1,2周玲1于海游1乔飞1徐顺娟1刘涯林1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温热病中医流派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

2.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羌藿祛湿清瘟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方

法:回顾性分析70例COVID-19患者,中医辨证均属湿毒郁肺或寒湿阻肺证,其中常规治疗联合莫西沙星静滴的35例为对

照组,常规治疗联合羌藿祛湿清瘟合剂口服的35例为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7d后体温、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肺部影

像学表现、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33例7d内解热,对照组28例7d内解热,组间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治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回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有33例具有完整的治疗前后肺部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组31例肺部炎症吸收

改善,占93.9%,对照组为25例(7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1%(P<0.05)。结论:羌藿祛湿清瘟合剂对COVID-19患者有明显的解热和消退抑制炎症作用,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

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羌藿祛湿清瘟合剂;中西医结合疗法;回顾性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奚肇庆名老中医工作室项目(苏中医科教〔2016〕6号)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12

42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液系统等疾病致发热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有

影响生存的疾病者,如肿瘤或艾滋病患者。

2治疗方法

2组均按照诊疗方案予以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

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

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

等;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

指标、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及时

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

流量氧疗;抗病毒治疗,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

治疗方法,试用奥司他韦75mg/次,2次/d,口服。

2.1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莫西沙星

0.4g/次,1次/d,静滴,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

药物。

2.2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羌藿祛湿清瘟

合剂口服,50mL/次,3次/d。药物组成:羌活10g,

藿香10g,苍术10g,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

佩兰10g,紫苏叶10g,薄荷6g,枇杷叶10g,焦神曲

12g,甘草3g。羌藿祛湿清瘟合剂为江苏省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备案的传统中药制剂,批准文号:

苏药制备字20200002000。

2组患者体温若连续2h超过38.5℃以上,均对

症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0.5g口服。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3.1.1解热效果治疗后72h内体温下降至37.2℃

以下,治疗7d期间每日监测体温均未超过37.2℃为

解热有效。

3.1.2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

与治疗7d后血常规中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3.1.3肺部影像学表现对比治疗前与治疗7d后2

组患者胸部CT表现,片状或斑片状阴影或磨玻璃影、

沿着肺叶或肺段分布的实变影明显吸收为肺部炎症

吸收改善。

3.1.4中医证候积分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

7d后发热、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

咳嗽、气喘、咯痰、咽痛、口干不欲多饮、胸闷、汗出不

畅、呕恶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舌淡、苔白腻或薄黄等

中医证候情况,按有或无分别计1、0分,统计总分。

3.2临床综合疗效评价标准参考《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5]、《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呼吸系统病”的转归评价

方法制订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咳嗽、咯痰等临床症

状消失,肺部啰音未闻及,影像学提示实变影消失,

血淋巴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显效:咳嗽、咯痰等临

床症状明显较前好转,肺部啰音、实变影明显减轻,

血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有效:咳嗽、咯痰等临床

症状较前减轻,肺部啰音、实变影较前减轻,血淋巴

细胞计数较前好转;无效:咳嗽、咯痰等临床症状未

见减轻,肺部啰音、实变影没有变化甚至恶化,血淋

巴细胞计数没有变化甚至恶化。

3.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

析。计量资料以(x

-

±s)描述,根据正态分布情况选

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

描述,选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或Wilcoxon秩

和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3.4.12组患者治疗后解热效果比较治疗组治疗

7d解热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7d解热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解热有效/例(%)解热无效/例(%)

治疗组3533(94.3)2(5.7)

对照组3528(80.0)7(20.0)

3.4.2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比

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组间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外

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

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比较(x

-±s)

组别例数治疗前/(×109

/L)治疗7d后/(×109

/L)

治疗组350.88±1.381.48±1.11*

对照组350.91±1.551.04±2.09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4.32组患者治疗后肺部影像学改善情况比较2

组患者各有33例具有完整的治疗前后肺部影像学

检查资料,肺部炎症吸收情况见表3。

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肺部炎症吸收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吸收改善/例(%)未吸收改善/例(%)

治疗组3331(93.9)△2(6.1)

对照组3325(75.8)8(24.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4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

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见表4。

表4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x

-±s)单位: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512.16±2.174.23±3.03**△△

对照组3511.91±3.027.87±3.1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

比较,△△P<0.01。

43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3.4.5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详见表5。

表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例(%)

治疗组3515(42.9)11(31.4)7(20.0)2(5.7)33(94.3)△

对照组3511(31.4)9(25.7)7(20.0)8(22.9)27(77.1)

4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归属于中医“疫病”“湿

疫”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瘟毒上受,首先犯

肺,早期病机为湿困表里,肺胃同病。湿邪可以夹

寒,但更容易与热相合,形成温热之邪,成为疫毒广

泛传播[8],患者普遍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舌苔腻等

症状体征。羌藿祛湿清瘟合剂具有透表祛湿、芳香

辟秽、宣肺健脾、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新冠肺炎轻

型、普通型湿毒郁肺、寒湿阻肺证患者,症见恶寒发

热或不发热、咽痒、咳嗽、乏力、肌肉酸楚等。方中

羌活味苦辛,《会约医镜》云其“治邪闭憎寒,壮热无

汗”,其挥发油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9];麸炒苍术

气味辛烈,《本草经注》云其能“除恶气,弥灾疹”,透

表祛湿;藿香芳香辟秽。上三味共为君药。紫苏叶

行气宽中,消痰利肺,散湿解热[10];佩兰能除胸中痰

癖,芳香化浊辟秽,佩兰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作

用[11];青蒿味辛性寒,辛香透散,可治三焦湿遏热郁,

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肺纤维化、抗菌、抗病毒和

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的作用,能促进细胞免疫[12],已

药理作用[13];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可透表泄热,能

解热、抗炎和提高免疫功能,研究发现其有防治新

冠肺炎作用[14];薄荷疏风解表,具有发汗解热、兴奋

中枢、抗菌抗炎、抗病毒、健胃、祛痰止咳、镇痛、镇

静催眠等作用[15]。上五味同为臣药。枇杷叶味苦、

微辛,性微寒,微香清降,有清肺止咳功效,具有抗

炎、祛痰、止咳、抗肺纤维化、抗氧化、抗肿瘤、止呕

等药理作用[16];焦神曲轻宣肺脾之气,与枇杷叶共

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本研究结果表明,羌藿祛湿清瘟合剂对新冠肺

炎患者有明显的解热和消炎作用,能改善中医证候,

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临床综合疗效,促进肺

部炎症吸收,其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机制、处方中的

关键活性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

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EB/

zhengce/zhengceku/2020-01/23/content_5471832.htm.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

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EB/

zhengce/zhengceku/2020-01/28/content_5472673.htm.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

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J].

江苏中医药,2020,52(2):封底.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

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J].江苏中

医药,2020,52(3):3.

[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

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J].江苏中

医药,2020,52(4):1.

[6]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

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EB/OL].

zhengceku/2020-08/19/content_5535757.htm.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3.

[8]奚肇庆.从《温热论》考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治

[J].江苏中医药,2020,52(4):43.

[9]郭培,郎拥军,张国桃.羌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中成药,2019,41(10):2445.

[10]何育佩,郝二伟,谢金玲,等.紫苏药理作用及其化学物质

基础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8,49(16):3957.

[11]吴文理,王秋玲.佩兰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

2019,31(6):28.

[12]李海波,秦大鹏,葛雯,等.青蒿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进展[J].中草药,2019,50(14):3461.

[13]刘桂梅,蔡楠,谢静,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的探讨[J].药物评价研究,2020,43(4):

606.

[14]潘博宇,曹鸿静,王耘,等.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柴

胡-葛根药对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药理作用机

制[J].中药材,2021,44(2):499.

[15]徐佳馨,王继锋,颜娓娓,等.薄荷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J].食品与药品,2019,21(1):81.

[16]肖旭坤,王翰华,阮洪生.枇杷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

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9,25(21):60.

第一作者:奚肇庆(1949—),男,医学硕士,

主任中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

导老师,从事中医急症、肺系疾病的诊疗研究。

通讯作者:张文曦,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硕

士研究生导师。jsnjzwx@sina.com

收稿日期:2021-04-01

442022年总第54卷第1期

湿疹是皮肤科临床最常见的炎症性变态反应

性疾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近年来,由于生活

环境日趋复杂,课业负担加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临

床上未成年人湿疹发病率不断增高,有研究显示湿

疹为我国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皮肤病,患病率可达

18.71%[1]。本病发作时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严重影

响患儿生活学习,同时也给患儿家庭成员的生活带

来消极影响[2],患儿及家属的诊疗意愿较为强烈。近

年来我们发挥中医药特色,在内服盐酸西替利嗪糖

浆、外用黄芩油膏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少

儿湿疹方治疗亚急性湿疹患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

疗效。本研究观察了内服外用方案基础上加用少儿

湿疹方对亚急性湿疹患儿皮损、瘙痒程度、临床疗效

及湿疹复发率的影响,并与内服外用方案治疗组进

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

月至2021年5月于南京中医药大

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亚急性

湿疹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

组40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

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

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临床皮肤病学》[3]

中亚急性湿疹诊断标准。表现以丘疹、鳞屑、结痂为

主,仅存有少量丘疱疹和糜烂,可有轻度浸润性损

害,伴皮肤剧烈瘙痒,病程较长。

1.2.2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试行)》[4]296中“脾虚证”辨证标准。主证:

瘙痒,皮损以丘疹或丘疱疹为主,皮肤色暗淡或有鳞

屑,少许渗出。次证:食少乏力,腹胀便溏,小便清长

或微黄,舌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具备全部主证

及次证2项以上者,即可确诊。

1.3纳入标准符合亚急性湿疹西医诊断标准和脾

“少儿湿疹方”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内服、

黄芩油膏外用治疗儿童亚急性湿疹40例临床研究

徐萍王晓红李红兵谭城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少儿湿疹方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内服、黄芩油膏外用治疗儿童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亚急性湿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内服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外用黄芩油膏

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少儿湿疹方中药汤剂口服,2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

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变化情况,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观察2组愈显病例疗程

结束1个月后湿疹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治疗后2组患

儿EASI总分及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湿疹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82%(3/34),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36.00%(9/25),治疗组复发

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内服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外用黄芩油膏基础上加用少儿湿疹方治疗儿童亚急

性湿疹可明显缓解皮损和瘙痒症状,有助提高临床疗效,且在降低复发率方面有显著优势,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

临床推广。

关键词亚急性湿疹;盐酸西替利嗪;少儿湿疹方;黄芩油膏;EASI评分;疗效

doi: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1.013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一般资料治疗组(n=40)对照组(n=40)χ2

/ZP

性别(男/女)/例27/1327/130.0001.000

年龄[M(Q1,Q3)]/岁10(8,13)10(7.5,13)-0.1500.881

病程[M(Q1,Q3)]/个月6(1,54)8(1.325,48)-0.3620.718

THE END
1.部分常见中药功效分享部分常见中药功效分享 中药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中药种类、药性繁多,今天跟大家一起认识一些中药。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526363.html
2.87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汇总87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汇总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https://www.360doc.cn/article/41324408_1139683052.html
3.87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汇总87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汇总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 实况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8/17/41324408_1139683052.shtml
4.好品中國山河共育的“食中之藥”經濟·科技先秦古籍《山海經》中 就有關於它的記載 山藥在我國栽培范圍廣泛 主產區集中在河南、河北 山東、江蘇、廣西等地 河南的懷山藥、鎮平山藥 山東的濟寧米山藥、細毛長山藥 河北的麻山藥等 都是常見的山藥品種 懷山藥指的是 古代懷慶府(今焦作市一帶)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24/1123/c1004-40367851.html
5.药食两用中药(一)一、“药食两用”常见中药品种: 1、2012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名单(86种):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实、花椒、...https://www.meipian.cn/52qsvd8o
6.宝药王的药食两用治疗血液病的中草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专利名称:宝药王的药食两用治疗血液病的中草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从天然中草药中经过蒸馏提取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补气养阴、理气活血、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激活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再生,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病的草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也涉及该组合物...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5/201210403376.html
7.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功效的药食两用中药有: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功效的药食两用中药有: A. 小茴香 B. 干姜 C. 八角茴香 D. 生姜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 举一反三 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腹胀纳差三年,加重伴尿少一月,三...https://www.shuashuati.com/ti/c97cb40c617248c6a63145e28fe8ab62.html?fm=bd2a21d87c844f463b7d6b0dae0c02626b
1.常见100种中药解密传统医学中的百草友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体系中,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其中,“常见100种中药”这一概念不仅反映了这些药材的普遍性,也体现了它们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常见中药,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源于自然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连,因此许多常见的中药都是直接来源于大自然,如黄芪...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06694.html
2.生活科普阳台种点它们,家中多了味“保健药”!药食两用,助睡眠...声明: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生活科普 | 阳台种点它们,家中多了味“保健药”!药食两用,助睡眠、理气强身!》...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258872
3.抗疲劳药食同源中药研究现状分析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主题搜索”中,采用“101种药食两用中药+抗疲劳”进行检索,截止到2020年6月,已发表的有关101种药食同源中药抗疲劳文献情况如下:在101种药食同源中药中,抗疲劳文献数目在1~10篇的有33种,占32.7%;在11~50篇的有31种,占30.7%;>300篇的仅有1种,为人参。见表1。抗疲劳...https://www.chemicalbook.com/SupplierNews_72743.htm
4.脾胃降说明书10.药食两用说菊苣 66 11.每天几颗黑枣养胃 67 12.初夏樱桃调脾胃 67 13.清肠健体找茭白 68 14.防涩口,菠菜煮粥 68 15.莲藕排骨开胃汤 69 16.枣杞鲫鱼汤,健脾利湿 70 17.胃痛喝碗卷心菜汤 70 18.腹泻喝碗莲子汤 71 19.防胃癌常吃点生姜 72 20.有胃炎,按“口感”调养 73 21.专家们的护胃饮食方...https://baike.sogou.com/v84472639.htm
5.关于药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15篇本次调研主要研究了抗肿瘤药的流通渠道、药品性质和消费者的主要购买依据三方面,这三方面可以从消费者角度反映出目前抗肿瘤药品市场的主要消费情况,如抗肿瘤药品通过哪些渠道流向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对肿瘤疾病的认识和用药态度,消费者认可的剂型是哪几种,而其中消费者的主要购药依据将是医药企业最为关注的。下面从具体...https://www.ruiwen.com/gongwen/diaochabaogao/529113.html
6.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菏泽市中医医院张健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4]。TCM是指在我国中医等传统民族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生产和使用的各种草药和非草药类的中药材、饮片和复方中成药,NM是...http://z.xywy.com/doc/zhangjian37/wenzhang/1935-91470.htm
7.药食两用的中药有什么中药中有很多药食两用品,也叫药食同源产品。中医认为,许多食物不仅是美味佳肴,还具有药物功效,就像药物一样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就是“药食同源”的概念。 山药、山楂、乌梅、木瓜、白扁豆、龙眼肉、杏仁、大枣、姜、莲子、菊花、黑芝麻、蜂蜜、覆盆子等是常见的药食两用中药。每种中药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c6ba618903685b0a4c675685be928ee7.html